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第41卷 第5期(总295期) 2025年5月
“风湿免疫病与肝脏” 重点号
执行主编:刘燕鹰,贾继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显示方式:
述评
重视风湿免疫病的肝脏表现
王程瑶, 刘燕鹰
2025, 41(5): 801-805.   DOI: 10.12449/JCH250501
摘要(449) HTML (34) PDF (640KB)(47)
摘要:
肝脏是风湿免疫病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风湿免疫病患者的肝脏病变可由疾病直接累及肝脏、合并其他原发性肝病或药物相关肝损伤等多种因素导致。当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应仔细鉴别病因。对于病因不明的肝损伤,应常规检测自身抗体,以早期识别潜在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若病因仍不明确,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肝穿刺活检以确诊。在积极治疗风湿免疫病的同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损伤的药物,尤其是肝毒性较强的抗风湿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肝损伤风险,优化长期预后。
专家论坛
风湿性疾病肝脏受累的诊断与治疗
阙子媛, 孟繁星, 刘春桐, 刘燕鹰, 齐海宇
2025, 41(5): 806-811.   DOI: 10.12449/JCH250502
摘要(456) HTML (38) PDF (639KB)(36)
摘要:
风湿性疾病是一类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临床中风湿病患者在病程中大多表现为无症状肝功能异常,病因与风湿性疾病本身、药物、代谢、病毒或合并其他慢性肝病有关。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风湿病肝脏受累(包括肝细胞损伤、肝内血管病变、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风湿性疾病相关肝脏受累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进行探讨,以提高相关专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风湿性疾病与门静脉高压
申梨, 段维佳, 吕婷婷, 贾继东
2025, 41(5): 812-816.   DOI: 10.12449/JCH250503
摘要(341) HTML (36) PDF (603KB)(29)
摘要:
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以免疫系统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而门静脉高压则发生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增多或阻力增加,或肝静脉系统回流受阻。风湿性疾病及其治疗药物均可导致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风湿性疾病相关的高凝状态可导致门静脉及肝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肝内门静脉系统和肝窦内皮系统的损伤可导致门脉肝窦血管病及肝窦阻塞综合征。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也可通过肝实质损伤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或通过对肝脏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本文将重点介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及其治疗药物导致门静脉高压的机制及特点,旨在为其临床诊治及随访监测提供思路和帮助。
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共存时: 思考与挑战
蔡思燕, 魏祎, 王旭, 王立, 张奉春
2025, 41(5): 817-822.   DOI: 10.12449/JCH250504
摘要(418) HTML (40) PDF (680KB)(32)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常与结缔组织病(CTD)共存,这种共存可能改变PBC或CTD的自然病程或临床表型特征,并限制治疗用药的选择,导致临床诊疗决策棘手。由于涉及肝病学和风湿免疫学交叉学科,缺少大规模队列数据和深入的基础研究支持,临床对这些共存情况认识不足,相关证据较少,增加了临床诊疗的复杂性。本文总结了PBC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炎性肌病等常见CTD的共病情况,分析相关免疫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难点、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多学科协作,建立PBC与CTD共病队列,聚焦共病的基因背景、免疫机制及多组学研究,深入探讨发病机制和新型治疗靶点,并通过精准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等优化治疗策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儿童风湿病与肝脏病变
孙菲, 毛华伟
2025, 41(5): 823-827.   DOI: 10.12449/JCH250505
摘要(441) HTML (31) PDF (624KB)(18)
摘要:
儿童风湿病是一组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和自身炎症性疾病等。儿童风湿病合并肝脏病变较为常见,多数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酶异常或肝肿大,可能不伴有显著的肝实质病变,且很少进展至肝功能失代偿期。极少数风湿病患儿可能出现严重的肝脏病变。儿童风湿病出现肝脏病变的病因可能是原发病本身引起,也可能是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但更常见于治疗风湿病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合并病毒性肝炎或脂肪肝等其他继发性因素。本文总结了常见的儿童风湿病合并肝脏病变,旨在为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指南与规范
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年)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2025, 41(5): 828-838.   DOI: 10.12449/JCH250506
摘要(498) HTML (47) PDF (1238KB)(93)
摘要: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高发且易复发的临床病症,本共识融合了中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理解,从病因病理、诊断技术到治疗策略进行全面梳理,展现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在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突出临床实用导向。
《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罕见病网络临床实践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摘译
方微园, 王建设
2025, 41(5): 839-843.   DOI: 10.12449/JCH250507
摘要(364) HTML (40) PDF (547KB)(32)
摘要:
2025年4月,欧洲肝病学会发布了最新版肝豆状核变性指南,与2012年版肝豆状核变性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对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流程、治疗策略、监测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更细致地阐述和更新。强调了血清可交换铜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和监测中的地位,并提供了其临床使用的参考范围;新增神经精神症状对症治疗的药物推荐和总结;还增加了儿童患者向成人管理过渡的问题,专门讨论了过渡计划的启动时间、参与团队成员以及具体措施等。这些更新充分体现了肝豆状核变性诊疗领域的最新证据和临床需求的发展。本文对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进行摘译。
指南解读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治指南(2025年版)》解读
徐曼曼, 邹怀宾, 段钟平, 韩涛, 陈煜
2025, 41(5): 844-850.   DOI: 10.12449/JCH250508
摘要(447) HTML (42) PDF (720KB)(98)
摘要:
202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终末期肝病及营养再生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联合编写了我国首部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治指南。该指南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首次提出较为统一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并针对其诊断、治疗与管理提出指导性建议。本文对指南要点进行解读,旨在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2025年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导: 肝细胞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关键更新)》解读
赵宇泽, 陈宇枭, 王科淳, 王明达, 杨田
2025, 41(5): 851-854.   DOI: 10.12449/JCH250509
摘要(408) HTML (33) PDF (747KB)(67)
摘要:
2025年2月,美国肝病学会(AASLD)在线发表了肝细胞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实践指导的关键更新。此次实践指导更新主要围绕IMbrave050研究最新发布的分析结果,结合临床实际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建议更新与调整。针对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肝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策略,AASLD重新考虑并对实践指导进行更新。实践指导更新调整了辅助治疗相关文本内容、指南建议以及进行辅助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肝细胞癌复发患者的管理流程图。此外,AASLD强调,即使是切除/局部消融术后的高复发风险肝细胞癌患者,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仍是密切监测复发情况。笔者团队对该实践指导更新进行摘译,系统介绍此次更新的相关背景及具体内容,并对肝细胞癌辅助治疗进行讨论,以供读者参考学习。
病毒性肝炎
甲胎蛋白联合前白蛋白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陈美娟, 李春燕, 徐华谦, 汤善宏
2025, 41(5): 855-861.   DOI: 10.12449/JCH250510
摘要(426) HTML (26) PDF (883KB)(26)
摘要:
  目的  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16)和死亡组(n=15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AFP和PAB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AFP和PAB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二者的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生存组Hb、PAB、AFP和PLT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值均<0.05);年龄、TBil、WBC、胱抑素、肌酐、尿素、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Child-Pugh C级患者占比、2级腹水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B(OR=0.985,95%CI:0.972~0.998,P=0.024)、AFP(OR=0.998,95%CI:0.996~1.000,P=0.028)、PLT(OR=0.989,95%CI:0.982~0.996,P=0.003)、年龄(OR=1.046,95%CI:1.018~1.075,P=0.001)、TBil(OR=1.004,95%CI:1.002~1.006,P<0.001)和WBC(OR=1.237,95%CI:1.110~1.379,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AFP及PAB的ROC曲线截断值将患者分为A组102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B组170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和C组99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3组间比较,年龄、Hb、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A组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χ2=19.825,P<0.001)。  结论  AFP联合PAB能较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90 d预后,其中高AFP及高PAB水平的患者90 d病死率更低。
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刘晶晶, 王琦珂, 马志强, 梁燕, 李忍萍
2025, 41(5): 862-871.   DOI: 10.12449/JCH250511
摘要(87) HTML (33) PDF (6646KB)(23)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健康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以及HP感染合并N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探讨NAFLD合并HP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3年3月1日—2024年4月30日收治的NAFLD患者19例(NAFLD组)、HP感染患者19例(HP组)、NAFLD合并HP感染患者19例(NAFLD合并HP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留取粪便标本,提取标本的总DNA,进行PCR扩增,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4组人群肠道菌群特征及差异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菌群物种之间差异性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NAFLD合并HP组与其他3组相比,肠道菌群丰富度有降低趋势。NAFLD合并HP组与NAFLD组相比、NAFLD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菌群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P值均<0.05)。在门水平上,NAFLD合并HP组占前3位的物种分别为厚壁菌门(59.94%)、变形菌门(17.00%)、放线菌门(14.75%),相比于其他3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放线菌门占比减少。在属水平上,NAFLD合并HP组的前5位优势菌属分别为BifidobacteriumStreptococcusEscherichia-ShigellaAgathobacterRuminococcus gnavus_group。与NAFLD组相比,NAFLD合并HP组StreptococcusVeillonellaRothia的丰度升高,DialisterRuminococcus toraues_group的丰度降低。与HP组相比,NAFLD合并HP组CollinsellaSubdoligranulumCatenibacteriumPorphyromonas的丰度降低,而CitrobacterOlsenella的丰度升高,物种差异性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NAFLD合并HP感染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相应变化,这些菌群可能是HP感染促进NAFLD发生、发展的肠道微生态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
抗着丝点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赫晟竹, 周桂琴, 乔可欣, 刘亚兴, 李斌, 冯颖, 王宪波
2025, 41(5): 872-877.   DOI: 10.12449/JCH250512
摘要(339) HTML (29) PDF (663KB)(35)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与ACA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在临床分型、熊去氧胆酸(UDCA)应答、GLOBE评分和UK-PBC评分的差异,分析ACA对PB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评估的影响。  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8月—2022年12月入院诊断为PBC的住院患者749例,分为ACA阳性组(n=147)和ACA阴性组(n=602)。根据入院情况,按照慢性进展型、门静脉高压型和黄疸/肝衰竭型标准分型,比较两组临床分型分布差异。随访1年后资料完整的患者共261例,其中ACA阳性者53例,ACA阴性者208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性别、年龄按照1∶2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别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1年UDCA应答率、GLOBE评分及UK-PBC评分是否存在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749例PBC患者中,ACA阳性组年龄[(61.28±10.35)岁 vs (56.74±12.17)岁,t=4.164,P<0.001]、女性患者占比(93.9% vs 77.6%,χ2=20.221,P<0.001)及门静脉高压型占比(48.3% vs 27.6%,χ2=23.289,P<0.001)均明显高于ACA阴性组,黄疸/肝衰竭型占比(24.5% vs 38.5%,χ2=10.205,P<0.001)明显低于ACA阴性组。随访1年后,资料完整的261例PBC患者倾向性评分匹配前,ACA阳性组UDCA应答率为41.5%,ACA阴性组UDCA应答率为4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阳性组GLOBE评分>0.3分者占比为92.5%,ACA阴性组为8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5,P=0.04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ACA阳性组53例,ACA阴性组106例,两组UDCA应答率、GLOBE评分及UK-PB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ACA阳性患者年龄更大,女性占比更多,且更易出现门静脉高压,黄疸/肝衰竭型相对较少。ACA阳性对UDCA应答率、GLOBE评分及UK-PBC评分无显著影响。
基于微阵列数据的circRNA-miRNA-mRNA竞争性内源RNA网络构建及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肝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郭地, 刘莹, 刘杨
2025, 41(5): 878-887.   DOI: 10.12449/JCH250513
摘要(355) HTML (21) PDF (4230KB)(15)
摘要:
  目的  构建环状RNA(circRNA)-微小RNA(miRNA)-信使RNA(mRNA)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探讨其在刀豆蛋白A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小鼠模型中的潜在调控机制,并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与肝损伤的关系。  方法  使用高通量数据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miRNA和mRNA,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和Miranda程序预测miRNA与mRNA及circRNA的配对关系,构建ceRNA网络。对网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选取SPF级雄性C57BL/6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通过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构建AIH小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circ_0001577、miR-7055-3p和Akt3的表达。测定血清转氨酶(ALT、AST)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并分析其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基因表达与肝损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构建了包含5 795个circRNA-miRNA-mRNA配对的ceRNA网络,发现circ_0001577为中心基因。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中的circ_0001577和Akt3表达上调,miR-7055-3p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circ_0001577与Akt3呈正相关(r=0.861,P<0.001),miR-7055-3p与两者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44、-0.855,P值均<0.05)。模型组小鼠肝脏Akt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1.04±0.10 vs 0.72±0.06,t=-6.49,P=0.001),并与circ_0001577呈正相关(r=0.579,P=0.048),与miR-7055-3p呈负相关(r=-0.891,P<0.001)。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和肝组织MDA、NO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上述肝损伤指标与circ_0001577、Akt3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9、0.865、0.811、0.801;0.889、0.954、0.938、0.961,P值均<0.05),与miR-7055-3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7、-0.818、-0.833、-0.870,P值均<0.05),且与Ak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8、0.796、0.848、0.860,P值均<0.05)。  结论  circ_0001577通过竞争性吸附miR-7055-3p,导致Akt3抑制被解除,进而促进Akt3的表达,参与AIH的发生发展。circ_0001577及其相关通路可能成为AIH的潜在治疗靶点。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泌体miR-122-5p表达水平与肝脏融合性坏死和纤维化转归的关系
何权威, 徐然, 韩葳, 王思豪, 陈艳, 杨永平
2025, 41(5): 888-899.   DOI: 10.12449/JCH250514
摘要(85) HTML (22) PDF (4574KB)(2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外泌体微RNA(miRNA)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损伤及组织学转归之间的关联。  方法  从6例健康者及6例CHB患者中采集外周血清,经尺寸洗脱色谱法提取外泌体。通过小RNA测序及转录组学分析,识别与肝组织炎症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分别在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及84例具有治疗前后两次肝活检病理评估的CHB患者中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血清外泌体miR-122-5p在CHB患者中异常表达,并在伴有融合性坏死及晚期肝纤维化患者中表达均下调。在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和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脏miR-122-5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48、0.014);与轻度肝损伤相比,伴有重度融合性坏死和晚期纤维化的肝组织中miR-122-5p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显著下降(P值均<0.05)。在84例CHB患者中,伴肝组织重度融合性坏死或晚期肝纤维化患者,其血清外泌体miR-122-5p的表达显著低于轻度肝损伤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22-5p表达水平是融合性坏死(OR=0.001,95%CI:0.000~0.037,P=0.005)和肝纤维化程度(OR=0.568,95%CI:0.331~0.856,P=0.019)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于miR-122-5p低表达患者,治疗前高水平表达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72周后其肝纤维化的逆转率更高(64.3% vs 38.1%,P=0.029)。  结论  CHB患者血清外泌体miR-122-5p与肝脏融合性坏死和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加重肝脏融合性坏死,促进纤维化进展,并可能影响CHB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肝组织学转归。
单用卡维地洛与联合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二级预防的效果比较
刘晓晨, 夏翊夫, 张春清
2025, 41(5): 900-906.   DOI: 10.12449/JCH250515
摘要(87) HTML (31) PDF (1700KB)(20)
摘要:
  目的  旨在通过对比单用卡维地洛与卡维地洛联合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预防食管胃静脉再出血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策略。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0月—2023年6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治疗,单用卡维地洛或卡维地洛联合EVL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178例患者,分为单用卡维地洛组(n=47)和联合治疗组(n=131);收集两组患者再出血及死亡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再出血和死亡的累积发生率。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卡维地洛组和联合治疗组进行匹配,使得两组患者基线相似,减小选择偏差并增强因果推断的可信度。  结果  联合治疗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卡维地洛组(10年累积发生率:29.8% vs 36.2%,HR=0.505,95%CI:0.292~0.847,P=0.015),但两组在肝脏相关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年累积发生率:21.3% vs 21.4%,HR=0.799,95%CI:0.406~1.578,P=0.518),PSM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的稳定性。Cox回归分析显示,肌酐是影响再出血(HR=1.004,95%CI:1.001~1.008,P=0.011)和肝脏相关死亡率(HR=1.004,95%CI:1.001~1.007,P=0.019)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卡维地洛联用EVL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效果优于卡维地洛单用。
急性失代偿肝硬化合并感染的凝血异常: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张睿清, 蔡淑敏, 蒋秀华, 黄健明, 黎倍伶, 陈金军
2025, 41(5): 907-913.   DOI: 10.12449/JCH250516
摘要(69) HTML (29) PDF (2272KB)(13)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ADC)患者伴或不伴脓毒血症时的凝血系统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7月在南方医院就诊的ADC住院患者116例,其中合并脓毒血症者86例,未合并脓毒血症者30例,同时纳入无慢性肝病的单纯脓毒血症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及其他常规凝血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收集TEG测试结果及患者的短期预后等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不同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在ADC合并脓毒血症的患者中,感染部位以肺部和血流为主,细菌为主要病原微生物。TEG检测结果显示,与单纯脓毒血症患者比较,ADC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MA值中位数显著降低,K时间显著延长,α角显著减小(P值均<0.05);与单纯ADC患者相比,ADC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R时间显著延长(P=0.02),而单纯脓毒血症患者的R时间高于ADC合并脓毒血症患者(P=0.04)。在ADC合并脓毒血症患者中,MA值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r=-0.133,P=0.057),但在单纯脓毒血症患者中显著相关(r=0.595,P=0.001);SOFA评分与MA值在伴或不伴ADC的脓毒血症患者中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03、-0.561,P值均<0.001),而ADC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R时间、K时间和α角与SOFA评分相关性较弱,与APTT相关性较强(P值均<0.05)。单纯ADC患者90天内全部存活,而单纯脓毒血症存活患者的MA值和α角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值均<0.05);无论是否合并ADC,α角在90天生存与死亡组间均差异显著(P值均<0.01),但ADC合并脓毒血症组的MA值在90天生存与死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合并脓毒血症的ADC患者,临床上应重视凝血系统功能的评估和监测,必要时进行TEG相应指标和器官衰竭评分的监测,以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魏峰, 岳鑫彦, 刘喜玲, 闫会敏, 林琳, 黄涛, 裴艳涛, 邵石祥, 戴二黑, 袁文芳
2025, 41(5): 914-920.   DOI: 10.12449/JCH250517
摘要(97) HTML (42) PDF (1445KB)(11)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和腹水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以及TREM-1在感染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10例,根据腹腔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72)和未感染组(n=38);在合并感染的患者中,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好转组(n=38)与未好转组(n=34)。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集血清和腹水,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REM-1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硬化腹水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的诊断和预后预测效能,并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之间的差异。  结果  腹水和血清中的TREM-1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50,P<0.001)。未好转组患者腹水TREM-1(Z=-2.391,P=0.017)和血清TREM-1(Z=-2.544,P=0.011)水平均明显高于好转组;感染组患者腹水TREM-1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Z=-3.420,P<0.001),而血清TREM-1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腹水TREM-1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8、0.344、0.530、0.510、0.534、0.454、0.330、0.404,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T、CRP与血清或腹水TREM-1三者联合应用诊断肝硬化腹水合并感染时,AUC分别达0.715和0.7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RP(OR=1.019,95%CI:1.001~1.038,P=0.043)和血清TREM-1(OR=1.002,95%CI:1.000~1.003,P=0.016)是影响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预测不良预后的AUC为0.728。  结论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TREM-1水平与感染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TREM-1与CRP和PCT可提高对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并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肝脏肿瘤
ALBI、EZ-ALBI及PALBI评分对HC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木唤, 张映媛, 许丹青, 何愿强, 牟春燕, 刘春云, 刘立
2025, 41(5): 921-926.   DOI: 10.12449/JCH250518
摘要(93) HTML (37) PDF (886KB)(18)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I)、简易白蛋白-胆红素(EZ-ALBI)及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PALBI)评分对HCV相关肝细胞癌(HCV-HCC)患者2年生存期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74例HCV-HCC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入院后2年。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95)和死亡组(n=79)。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CV-HCC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不同EZ-ALBI分级HCV-HCC患者的2年生存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比较,PLT、AST、TBil、Alb、AFP、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ALBI评分、ALBI评分、EZ-ALBI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HCV基因分型、腹腔积液、血管侵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Alb、AFP、ALBI评分、EZ-ALBI评分、PALBI评分、MELD评分、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和腹腔积液是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Z-ALBI评分(HR=1.850,95%CI:1.054~3.247,P=0.032)和腹腔积液(HR=1.993,95%CI:1.030~3.858,P=0.041)是HCV-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Z-ALBI 1级、2级、3级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90.9%、60.2%和32.2%,不同EZ-ALBI分级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4,P<0.001)。  结论  EZ-ALBI评分及有无腹腔积液可作为HCV-HCC患者生存情况的预测指标。
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的影响
李梅霞, 覃莉, 邱占成, 陈廷昊, 胥月晴, 李川
2025, 41(5): 927-933.   DOI: 10.12449/JCH250519
摘要(384) HTML (36) PDF (968KB)(17)
摘要:
  目的  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PALBI)评分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获得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尚不清楚。拟探索术前不同PALBI评分分级与HCC患者肝切除术后获得TO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资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22年1月行肝切除术的HCC患者资料。TO定义为无术后30 d内严重并发症、无90 d内患者死亡、无出院后30 d内再住院、无围手术期输血、R0切除、无住院时间延长。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C患者肝切除术后获得TO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HCC患者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共3 59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 369例(65.8%)患者获得T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LBI评分分级(PALBI 2级:OR=1.562,95%CI:1.308~1.864,P<0.001;PALBI 3级:OR=2.216,95%CI:1.463~3.359,P<0.001)是影响HCC患者术后获得TO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PALBI分级增加,患者获得TO的比率降低。PALBI 1级、2级和3级患者获得TO的比率分别为70.2%、54.2%和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95,P<0.001)。30 d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0 d内患者病死率、出院后30 d内再住院率、围手术期输血率、住院时间延长率均随着PALBI评分分级的增加而增加(P值均<0.05)。获得TO患者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5%、60.6%和51.5%,总生存率分别为92.1%、80.0%和71.1%;未获得TO患者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8.5%、52.7%和46.2%,总生存率分别为83.3%、66.0%和57.1%。获得TO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好于未获得TO的患者(χ2值分别为18.936、79.371,P值均<0.001)。  结论  术前PALBI评分分级影响HCC患者肝切除术后获得TO,PALBI分级越高的患者术后越不易获得TO。通过术前PALBI评分评估,有利于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提早干预,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从而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和长期预后。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1QTNF3)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金丽莹, 王姝涵, 杨洋
2025, 41(5): 934-941.   DOI: 10.12449/JCH250520
摘要(71) HTML (32) PDF (4068KB)(10)
摘要:
  目的  探究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1QTNF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估其在肝癌预后中的潜在预测价值。  方法  分别于TIMER、UALCAN、TNMplot及GEO数据库收集资料,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C1QTNF3基因在泛癌、正常组织与肝癌组织,以及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选取90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数目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C1QTNF3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点C1QTNF3表达对肝癌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1QTNF3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尤其在肝癌组织中(P<0.001);C1QTNF3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及其癌旁组织(P值均<0.01)。90例肝癌患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1QTNF3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少量表达于细胞核,且在癌旁组织中主要呈阴性表达,在肝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C1QTNF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6.67% vs 33.33%)和强阳性表达率(54.44% vs 5.56%)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值分别为34.141、51.217,P值均<0.01)。肿瘤直径≥5 cm、晚期、肝硬化、HBsAg阴性和GGT≥50 U/L肝癌患者的C1QTNF3蛋白强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 cm、早期、无肝硬化、HBsAg阳性和GGT<50 U/L的肝癌患者(P值均<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复发情况和C1QTNF3表达是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1QTNF3表达水平和复发情况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所有肝癌患者中,C1QTNF3高表达(强阳性)者相较于低表达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更短(χ2值分别为17.010、13.647,P值均<0.001);在肿瘤直径≥5 cm、早/晚期、复发、肝硬化、HBsAg阳性、ALT<40 U/L、ALT≥40 U/L和GGT≥50 U/L的肝癌患者中,C1QTNF3高表达者的总生存率均显著降低(χ2值分别11.086、5.578、5.295、19.159、16.391、13.774、10.119、8.152、12.035,P值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1QTNF3表达在5年时的预测潜力最强,ROC曲线下面积为0.77。  结论  C1QTNF3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和复发情况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C1QTNF3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更低。
综述
TGF-β1/Smad信号通路调控Th17/Treg免疫平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机制及作用
汪倩, 李开楊, 杨梅, 张航, 朱胜金, 赵琦, 黄敬
2025, 41(5): 942-947.   DOI: 10.12449/JCH250521
摘要(95) HTML (32) PDF (1127KB)(10)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肝脂肪变性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稳态失衡与NASH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为调控Th17/Treg分化与增殖的关键细胞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激活Smad信号通路,进而调控Th17/Treg免疫平衡,调节炎症因子表达,参与肝脏炎症修复过程。本文系统综述TGF-β1/Smad信号通路通过调控Th17/Treg免疫平衡影响NASH的分子机制,旨在为NASH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血红素加氧酶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费景兰, 李道政, 武俊超, 王雷
2025, 41(5): 948-953.   DOI: 10.12449/JCH250522
摘要(81) HTML (26) PDF (867KB)(10)
摘要:
本文系统梳理血红素加氧酶(HO)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关系,重点探讨了HO的生物学功能、在肝脏中的表达调控、与脂质代谢的关系,以及在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中的调节作用,旨在揭示HO在MAFLD中的潜在治疗靶点和机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短链脂肪酸在肝性脑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潜在诊疗价值
陈玮钰, 毛德文, 王涵, 杜洋, 冯雯倩, 付蕾, 姚春
2025, 41(5): 954-962.   DOI: 10.12449/JCH250523
摘要(104) HTML (36) PDF (1507KB)(10)
摘要:
肝性脑病(HE)作为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终末期并发症,其有效救治率亟需提升,发病机制亟待攻克。肝脏是重要的免疫调节中心,免疫稳态失衡在HE的病理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短链脂肪酸(SCFA)作为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物之一,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生物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调控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维持肠道微环境稳态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研究表明,SCFA通过免疫调节途径与肝-肠-脑轴进行双向、动态的交互反应和信号传递,在HE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SCFA的免疫调节效应为切入点,就SCFA与肝-肠-脑轴的串扰关系,以及SCFA在HE诊疗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归纳和探讨,以期为优化HE临床防治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肿瘤出芽在肝细胞癌中的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
张宏斌, 谭凯, 杨振宇, 贾生雄, 杜锡林
2025, 41(5): 963-967.   DOI: 10.12449/JCH250524
摘要(70) HTML (32) PDF (583KB)(10)
摘要:
肿瘤出芽是一种存在于多种实体癌中的特殊病理形态学表现。近年来,肿瘤出芽被认为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生物学特征,成为研究肿瘤进展的新焦点。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肿瘤出芽在多种肿瘤中的作用,但其在肝细胞癌领域的相关研究仍然相对较少。本综述旨在系统地回顾肝细胞癌中肿瘤出芽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肿瘤出芽机制、出芽与肿瘤进展的关系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潜在应用,力求为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唐怡, 王国泰, 蒋雨涵
2025, 41(5): 968-974.   DOI: 10.12449/JCH250525
摘要(71) HTML (48) PDF (983KB)(11)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在HCC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USP是一类关键的去泛素化酶,通过调节蛋白质的泛素化状态,影响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发现,USP通过去泛素化多种肿瘤相关蛋白,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过程。此外,USP的异常表达与HC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USP在HCC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USP在HCC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关键作用。深入了解USP在HCC中的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HCC的发病机理,也为开发新的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USP在HCC中的调控作用,以期为HCC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在慢性肝病中的调控机制与治疗靶点
林金, 曾煜, 田展飞, 凡小丽
2025, 41(5): 975-982.   DOI: 10.12449/JCH250526
摘要(300) HTML (32) PDF (1694KB)(13)
摘要: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细胞)是一类存在于组织中,具有组织特异性且不参与循环的记忆T细胞亚群。当潜在的危险攻击肝脏,如病原体(细菌或病毒等)侵袭或自身免疫反应过强时,TRM细胞作为第一道免疫防线,在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移植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肝脏TRM细胞的免疫表型,包括其表面标志物和转录谱,旨在进一步研究肝脏TRM细胞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并探索其作为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在功能。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曾阳玲, 王运踊, 关海梅, 王恬雯, 谢宝华, 李国宝, 张日云, 王挺帅, 毛德文
2025, 41(5): 983-990.   DOI: 10.12449/JCH250527
摘要(80) HTML (35) PDF (1000KB)(13)
摘要:
胆固醇是细胞膜生物合成、细胞增殖与分化不可或缺的分子,肝脏在体内胆固醇代谢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负责胆固醇的合成、摄取、分泌与转运等关键功能。肝脏中胆固醇合成的起始环节尤为重要,其异常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作为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限速酶,其控制特性明确,已被证实为多种肝脏疾病调控的重要靶点。本文将简要回顾胆固醇代谢的过程、HMGCR的降解与调控机制,以及抑制剂的应用,同时探讨HMGCR在多种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旨在为科研和临床防治肝脏疾病提供新思路。
高胆汁酸血症的常见病因及诊断
李茂萍, 罗开忠
2025, 41(5): 991-995.   DOI: 10.12449/JCH250528
摘要(97) HTML (32) PDF (673KB)(19)
摘要: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是复杂的代谢调节剂和重要的信号分子,在脂肪代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临床上高胆汁酸血症比较常见,但有时不易明确病因。本文综述了常见的引起高胆汁酸血症的疾病及其胆汁酸池组分的改变,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高胆汁酸血症的规范化诊断思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并发穿孔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刘晶晶, 郭亚荣, 柴宝
2025, 41(5): 996-1000.   DOI: 10.12449/JCH250529
摘要(431) HTML (34) PDF (637KB)(16)
摘要: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作为一种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复杂的操作过程及较高的技术要求,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其中穿孔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穿孔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为了确保良好的临床手术结果,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ERCP并发穿孔的预测、诊断和处理的标准化流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影响ERCP相关消化道穿孔的各种危险因素、诊断方式、预防措施及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识别穿孔高危人群、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Journal of Hepatology|肿瘤源性CD109通过重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
2025, 41(5): 962-962.   DOI: 10.12449/JCH2505.gwqkjpwzjj1
摘要(66) HTML (30) PDF (838KB)(8)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的要求
2025, 41(5): 854-854.  
摘要(50) HTML (50) PDF (1199KB)(3)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伦理审查的要求
2025, 41(5): 861-861.  
摘要(54) HTML (39) PDF (794KB)(3)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利益冲突声明和作者贡献声明的要求
2025, 41(5): 933-933.  
摘要(50) HTML (39) PDF (796KB)(3)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推荐使用的规范医学名词术语
2025, 41(5): 947-947.  
摘要(40) HTML (53) PDF (797KB)(3)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常见异形词
2025, 41(5): 990-990.  
摘要(48) HTML (31) PDF (792KB)(3)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5年1~10期重点号选题及执行主编
2025, 41(5): 850-850.  
摘要(37) HTML (38) PDF (1185KB)(5)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文领军期刊(2024—2028)”
2025, 41(5): 974-974.  
摘要(49) HTML (48) PDF (0KB)(0)
摘要:
致谢
本期审稿专家
2025, 41(5): 995-995.   DOI: 10.12449/JCH2505.zhixie
摘要(45) HTML (35) PDF (798KB)(6)
摘要:
摘要(6668) PDF (657KB)(10509)
摘要:
摘要(7768) PDF (2153KB)(6477)
摘要:
摘要(5763) PDF (2369KB)(5266)
摘要:
摘要(6933) PDF (433KB)(3896)
摘要:
摘要(6380) PDF (329KB)(3808)
摘要:
摘要(6838) PDF (2567KB)(3775)
摘要:
摘要(6368) PDF (1165KB)(3644)
摘要:
摘要(26975) PDF (2302KB)(3604)
摘要:
摘要(9395) PDF (1198KB)(3536)
摘要:
摘要(20293) PDF (148KB)(3395)
摘要:

国际数据库收录

  •   
  • 荷兰《医学文摘(网络版)》(Embase)(2023—)
  • 荷兰《文摘与引文索引》(Scopus)(2021—)
  • 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来源期刊(2011—)
  • 瑞士《健康网络首创研究获取》(HINARI)来源期刊(1985—)
  • 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Eh,EBSCOhost)来源期刊(2013—)
  • 英国《欧洲学术出版中心数据库》(EuroPub)来源期刊(2024—)
  •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来源期刊(2011—)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来源期刊(2018—)
  •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2016—)
  •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2011—)
  • 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来源期刊(2013—)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注册期刊(2018—)
  • 波兰《哥白尼索引》(ICI)来源期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