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述评
原发性肝癌研究当前面临的挑战
叶胜龙
2015, 31(6): 819-8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01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升高趋势。近年来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不断取得长足进展,但仍面临严峻挑战。重点评述原发性肝癌相关的分子分型和干细胞基础研究、病理和临床诊断、临床分期、外科治疗、局部区域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门静脉癌栓治疗、抗病毒治疗、肝内胆管癌诊治及多模式综合治疗等方面当前的进展和研究难点,探讨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水平的发展前景。
防治指南
政策简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2015年3月)
世界卫生组织
2015, 31(6): 824-8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02
摘要:

<正>背景乙肝是由一种包膜DNA病毒-乙肝病毒(HBV)感染肝脏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慢性乙肝(CHB)的定义为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6个月或以上,它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2.4亿慢性感染者,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LMIC)。慢性乙肝的主要并发症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大约20%到30%的慢性感染者会出现这些并发症,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解读:无创肝纤维化评估、抗病毒治疗策略和国家防治计划实施
胡晓云, 刘智泓, 孙剑
2015, 31(6): 829-83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03
摘要: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继2014年发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之后,2015年3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亚太肝脏病年会上发布了首个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WHO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与已有的欧洲肝病学会(EASL)、亚太肝病学会(APASL)、美国肝病学会(AASLD)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不同的是,WHO乙型肝炎防治指

《2015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肝胆肿瘤临床实践指南(V2版)》更新要点及临床路径
朱鹏, 徐宗, 王宇明
2015, 31(6): 840-84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05
摘要:

<正>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关于肝胆肿瘤的指南综合了大量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共识。在此对2015年《NCCN肝胆肿瘤指南(V2版)》的要点及临床路径进行翻译,以供临床参考。1关于内容的注释1.1部分英文缩写见表1。

《2013年日本肝病学会肝细胞癌循证临床实践指南(JSH-HCC指南第3版)》要点解读
吴银莲, 林苏, 董菁, 江家骥
2015, 31(6): 850-85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06
摘要:

<正>日本肝病学会(JSH)肝细胞癌(HCC)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第2版(JSH-HCC指南第2版)分别于2009年发布了日文版,2010年发布了英文版。指南第2版文献检索工作截止于2007年6月。由于该领域的知识与信息迅速增加,为了进一步修订,工作组从2011年9月开始收集文献,经讨论后于2013年10月在日本公布了JSH-HCC指南第3版。

《2015年英国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指南》摘译
邓晗, 祁兴顺, 郭晓钟
2015, 31(6): 852-85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07
摘要:

<正>本指南主要参考2010年发表的Baveno V共识意见和2012年发表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NICE指南(CG141),它们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且提供了有益的循证医学指导。但鉴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已发表的指南很有必要。此前的指南并未涉及所有最近的研究结果,尤其是在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方面。另外,也有

专家论坛
HBV相关性肝细胞癌预测模型的演变及临床意义
董菁, 江家骥
2015, 31(6): 855-85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08
摘要:
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香港、台湾学者通过自然史研究发明了HBV相关性HCC预测模型/危险计算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HCC发生的可能性。年龄、性别、HBV DNA水平和肝硬化是各个模型常用的危险因素。讨论了目前几种HBV相关性HCC预测模型的演变及其临床意义,探讨了风险计算器的优缺点,更新版REACH-B模型和LSM-HCC模型具有较好的阴性预测值,可以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预后予以较好的推测。这些模型可被用于分层筛查HCC,同时也成为管理CHB患者新的评估工具。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
荚卫东, 刘文斌
2015, 31(6): 859-86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09
摘要:
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细胞癌(简称肝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也是其严重并发症和转移方式,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肝癌伴PVTT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介绍了肝癌伴PVTT手术治疗的历史与现状、PVTT形成的解剖学基础、PVTT分型、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以及手术疗效评价。认为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建立个体化多学科治疗模式,可能是肝癌伴PVTT治疗的发展方向。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介入综合治疗
朱晓黎
2015, 31(6): 863-8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0
摘要:
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细胞癌(HCC)常见于进展期肝癌,PVTT可引起肿瘤播散、肝功能衰竭和门静脉高压,从而导致顽固性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和肝性脑病,严重影响肝癌患者预后。根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伴PVTT的进展期HCC,索拉非尼被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但由于其疗效有限且价格昂贵限制了它在国内的应用。而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可重复性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疗效。目前主要应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术(HAI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ACE联合索拉非尼、TACE联合消融术、TACE联合适形放疗、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门静脉粒子条置放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最后指出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有望取得较好疗效。
肝细胞癌治疗新策略——表观遗传治疗
李强, 陈良, 黄玉仙
2015, 31(6): 870-87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1
摘要:
最近,研究显示肝细胞癌(HCC)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croRNA等表观遗传的改变。介绍了HCC表观遗传机制的一般特征以及HCC的表观遗传治疗进展。认为表观遗传治疗在HCC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肝星状细胞、Toll样受体4信号途径、炎症及纤维化微环境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吴玉婧, 郭津生
2015, 31(6): 876-8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2
摘要:
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炎症纤维化的癌前微环境密切相关。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时基质的主要来源,也是肝脏炎症反应主要的效应细胞。HSC具有完整的Toll样受体(TLR)4信号途径,介导HSC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如纤维化发生、炎症表型和免疫调节功能。TLR4信号转导通路参与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介导肝纤维化和HCC的发生。HSC通过TLR4信号途径产生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也被证实与癌症发生有关。
论著_原发性肝癌
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其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常鹏, 张洪义, 肖梅
2015, 31(6): 880-88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3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治疗与单纯TACE治疗大肝癌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5月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治疗的不可切除原发性大肝癌(>5 cm)患者67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TACE联合微波治疗组33例及单纯TACE组34例,术后1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肝功能及甲胎蛋白(AFP),共随访336个月,比较近期疗效、AFP水平及远期生存率。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单纯TACE组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18/33(54.5%)和7/34(20.6%),有效率分别为32/33(97.0%)和22/34(6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1);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AFP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如转氨酶升高,未发生出血、胃瘘、结肠瘘、胆道损伤、针道转移等重度并发症及相关死亡;联合治疗组与单纯TACE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

原发性大肝癌调强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方子燕, 金帅, 黎功
2015, 31(6): 886-89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4
摘要: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对不适宜手术以及射频消融、介入等其他局部治疗无效的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8月武警总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29例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单次剂量26 Gy,5 F/w,总剂量5070 Gy。观察近期疗效及预后。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差异性检验采用Log-rank法,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完全缓解率3.57%,部分缓解率32.14%,疾病稳定率53.57%,进展率10.72%,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6.43个月,中位生存期(OS)11.43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79%和25.2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缓解率为PFS的独立预后因子,Cox多因素分析显示PFS的独立预后因子为肿瘤缓解率和处方剂量,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缓解率、肿瘤直径、肿瘤体积。常见放疗急性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放射性肝损伤及骨髓抑制。结论调强放疗对于不能手术治疗及其他局部治疗无效的原发性大肝癌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调强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黄龙, 祁亮, 黎功
2015, 31(6): 891-89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5
摘要:

目的评价调强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武警总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应用8 MV直线加速器对行调强放射治疗。单次剂量36 Gy,5次/周,总照射剂量5696 Gy,中位剂量60 Gy。记录生存期,评估不良反应。生存率及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2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未完成放疗。22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患者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0例,总有效率为63.7%。分析显示,肿瘤缓解率与癌栓类型、肿瘤大小有关(P<0.05),是影响预后的显著性因素。中位生存时间13.43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27%、18%。22例完成放射治疗患者没有出现急性放射性损伤,未出现放射性肝病等晚期不良反应。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索拉非尼联合希罗达治疗三亚地区回、汉族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
陈珑, 梁冬, 候本新, 冯军, 林勇平, 卢志承
2015, 31(6): 895-89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6
摘要:

目的比较索拉非尼联合希罗达化疗在海南三亚地区回族和汉族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农垦三亚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96例回族和汉族中晚期肝癌患者,均服用希罗达1500 mg·m-2·d-1,2次/d,连续口服14 d后,停药7 d,以21 d为一个周期,至少口服2个周期以上;索拉非尼口服400 mg/次,2次/d,一直服用至肿瘤进展。2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回族和汉族组出现AFP下降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60.9%和40.0%,血清铁蛋白下降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0.0%和30.0%,CT示肿瘤缩小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4.3%和34.0%,有效率分别为32.6%和1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73、4.007、4.030、4.697,P值分别为0.041、0.027、0.045、0.030)。生存分析结果提示,索拉非尼联合希罗达治疗回族组的总生存率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希罗达治疗三亚地区回族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较汉族患者...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华蟾素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效果
冀建峰, 邓晓莉, 肖秋金, 杨雪
2015, 31(6): 899-90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7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华蟾素治疗门静脉癌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3月解放军第九四医院收治的25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门静脉穿刺注射华蟾素,每周3次,45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期,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甲胎蛋白(AFP)、ALT水平。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7例门静脉癌栓患者不同程度缓解,总有效率为68%,患者AFP及ALT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3、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8%、76%、60%、32%。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华蟾素对门静脉癌栓疗效肯定,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原发性肝癌患者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中肿瘤位置与疼痛程度的关系
李京华, 崔石昌, 孙健, 房达, 杜宁, 郑加生, 崔雄伟
2015, 31(6): 903-90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8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局部麻醉下CT引导肝癌微波消融(MWA)术中,肿瘤位置与患者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 35例肝癌患者42个肿瘤病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实施CT引导经皮MWA治疗。临近肝包膜组16例患者、19个病灶,病灶临近肝包膜和(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5 mm;远离肝包膜组19例患者、23个病灶,病灶距肝包膜及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均>5 m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基础VAS评分、术中VAS评分(MWA中最大痛觉评分)、相对VAS评分(术中VAS评分减去基础VAS评分)、可耐受最大功率、消融时间、哌替啶用量。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16例临近肝包膜组患者的术中VAS评分、相对VAS评分(3.25±0.68和3.00±0.52)明显高于19例远离肝包膜组患者(2.74±0.73和2.47±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和0.009),即消融治疗时临近肝包膜组患者的疼痛比远离肝包膜组患者更明显。临近肝包膜组患者的哌替啶用量[(78.1±20.2)mg]亦高于远离肝...

行肝癌切除术的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抗-HBc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杨可立, 杨湛, 关玉娟, 应若素, 李剑萍
2015, 31(6): 907-90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19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行肝癌切除术的HBs Ag阳性和HBs Ag阴性/抗-HBc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收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11月行肝癌切除术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1例,其中HBs Ag阳性患者43例,HBs 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18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肝硬化情况等临床特点。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非参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HBs Ag阳性组和HBs Ag阴性/抗-HBc阳性组发病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77±12.93)岁vs(54.28±9.89)岁,t=-1.031,P>0.05];两组患者发现胆管细胞癌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vs 16.7%,χ2=2.24,P>0.05);两组患者发现肝硬化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8%vs 44.4%,χ2=1.746,P>0.05);两组间AF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38±7869)ng/ml vs(3577±9628)ng/ml,t=0.02...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后人血白蛋白的应用分析
黄东海, 施建设, 张诚华
2015, 31(6): 910-91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0
摘要: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人血白蛋白的用法。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1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接受肝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1例,两组患者在常规保肝等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制剂。观察组:术后48 h内予5%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48 h复查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若白蛋白<35 15="" 35="" 48="">0.05),而人血白蛋白用量、血浆用量、住院时间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中微量元素与氨基酸浓度的变化分析
赵玉萍, 韩秀青, 薛书保, 肖凤艳, 高翠红, 赵丽梅
2015, 31(6): 915-91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1
摘要: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血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代谢的特点,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3-11月于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唐山市古治区医院未经治疗的1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另选取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微量元素检测并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氨基酸浓度。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癌患者血中铜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5),锌、铁、镁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15、3.98、2.25,P值均<0.05);氨基酸谱变化显示,肝癌患者中有7种氨基酸发生显著变化,其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氨酸浓度升高,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浓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10、13.46、2.34、3.65、2.98、5.67、8.35,P值均<0.05)。结论肝癌患者血中存在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检测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对于了解肝癌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射频消融与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印于, 倪才方, 李智, 唐杰
2015, 31(6): 918-92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2
摘要: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和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肝癌的疗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RFA和PEI治疗肝癌临床疗效对比的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5.0软件,利用固定效应模式及随机效应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肝癌治疗后RFA组肿瘤坏死率显著高于PE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OR=2.66,95%CI:1.29~5.48);与PEI组相比,RFA组1、2、3年生存率以及1、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提高,1、2、3年局部复发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 RFA治疗肝癌的疗效优于PEI,这对指导临床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意义。

奥曲肽治疗肝细胞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张玉怀, 罗长江
2015, 31(6): 922-92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3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奥曲肽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奥曲肽治疗肝细胞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3.4软件。结果纳入11项RCT,共909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52例,对照组457例。在临床疗效方面,奥曲肽显著提高了临床有效率[RR=2.30,95%可信区间(95%CI):1.25~4.22,P=0.007]和降低了疾病进展率(RR=0.78,95%CI:0.59~1.04,P=0.09),而疾病控制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率方面,两组患者总生存率、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的严重并发症显著减少(RR=0.72,95%CI:0.54~0.98,P=0.03),而在腹泻、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和血糖波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奥曲肽治疗肝细胞...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张婷婷, 赵向前, 刘哲, 焦顺昌, 白莉
2015, 31(6): 927-93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4
摘要:

目的评价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经外科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2004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rank单因素分析法评估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NLR对总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将有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以NLR值为1.5、2及3作为分界点,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NLR<1.5、1.5≤NLR<2、2≤NLR<3及NLR≥3,各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39.6、38.3、25.4和19.9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NLR、AFP、ALT水平、肿瘤结节数量、肿瘤组织最大径以及门静脉癌栓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术前外周血NLR的水平可以作为外科切除术后HCC患者的新的预后标志物。

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各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分析
韩珍, 孙焕芹, 江娜, 刘宁, 徐杰, 孙坚萍, 张永宏
2015, 31(6): 932-93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5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各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2013年于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70例,按照肝癌分期标准将其分为肝癌早早期(n=18)、肝癌早期(n=17)、肝癌进展期(n=18)和肝癌晚期(n=17),另选取1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运用Luminex 200液相悬浮芯片系统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1和VEGFR-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各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肝癌早早期,VEGF和HGF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2.18,P值分别为0.008、0.002);在肝癌早期,VEGF、VEGFR-1和HGF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3、2.03、2.54,P值分别为0.01、0.009、0.008);在肝癌进展期,VEGF、VEGFR-1和HGF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4、4.38、4.02,P值分别为0.01、0.007、0...

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李霞, 石永玉
2015, 31(6): 936-94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6
摘要:

目的评价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将定量检测肝癌患者血清或血浆中IL-6含量的病例对照试验纳入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纳入的25项研究分成3组分别进行Meta分析:肝癌和正常对照、肝癌和肝硬化以及肝癌和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25篇,标准化均数差(SMD)为5.02,95%可信区间(95%CI):4.135.91,Z=11.05,P<0.000 1]、肝硬化患者(15篇,SMD=2.36,95%CI:1.543.19,Z=5.60,P<0.000 1)和肝炎患者(7篇,SMD=2.63,95%CI:1.244.03,Z=3.69,P=0.000 2)。结论炎症介质IL-6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两种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杜森荣, 毛小荣, 肖萍, 陈红
2015, 31(6): 943-94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7
摘要:

目的观察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1抑制剂AG-014699和AZD2281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细胞抑制作用和凋亡,初步探讨PARP-1抑制剂诱导Hep G2细胞凋亡的机制,为肝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MTT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AG-014699和AZD2281对Hep G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 G2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casepase3和casepase8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AG014699和AZD2281均有抑制Hep G2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但Hep G2细胞对两种PARP-1抑制剂的敏感性不同,用MTT法检测48 h AG-014699和AZD2281的IC50分别约为20、400μmol/L。因AZD2281不敏感,未做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用10、30、50μmol/L的AG-014699能诱导Hep G2细胞凋亡,48 h时凋亡率最高达(31.00±2.13)%,明显高于对照组(0.900±0.01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芒硝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Meta分析
张文文, 祁兴顺, 郭晓钟
2015, 31(6): 947-95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8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芒硝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 Med数据库检索有关芒硝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组间连续性资料的比较结果应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表达,组间分类性资料的比较结果应用优势比(OR)表达。结果共11项随机对照研究被纳入。与对照组相比,芒硝敷脐治疗组的腹水缓解率明显更高(OR=3.19,P<0.000 1),腹围(SMD=1.69,P<0.000 1)及体质量(SMD=2.77,P<0.000 1)降低程度更加明显。与治疗前相比,芒硝敷脐治疗后ALT水平明显降低(SMD=1.92,P=0.000 9),白蛋白水平明显增高(SMD=-1.78,P=0.000 6),但AST(SMD=2.14,P=0.056)及TBil(SMD=3.39,P=0.25)水平并未显著改变。结论芒硝敷脐对治疗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疗效,但对肝功能改善尚不确定。
论著_胆道疾病
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疗效对比
陈厚斌, 黄伟
2015, 31(6): 951-95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29
摘要:
目的比较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湖北省公安县人民医院治疗的37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均进行胆管囊肿切除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手术,观察组为20例完全腹腔镜下手术患者,对照组为17例行传统开放手术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的术中平均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进行比较,在完全腹腔镜下对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患者进行胆管囊肿切除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更高、恢复更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论著_其他
武山县苗丰村居民肝损害情况横断面调查分析
杨忠霞, 毛小荣, 袁宏
2015, 31(6): 955-95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0
摘要:

目的调查甘肃省武山县马力镇苗丰村居民肝损害状况,分析居民肝损害的可能原因,为不明原因肝损害的病因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苗丰村居民进行肝功能普查、流行病学调查;对肝功能异常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对居民饮用水及环境土壤行砷、铬、硒等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苗丰村居民中血清ALT异常者占检测总数的23.8%,AST异常者占检测总数的10.7%;HBs Ag阳性11例,脂肪肝3例。土壤中微量元素硒缺乏。结论部分苗丰村居民存在肝损害。环境土壤微量元素硒缺乏可能是导致居民肝损害的原因之一。

病例报告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8年后继发肝细胞癌1例报告
郝娟, 邢枫, 赵志敏, 郭绍文, 刘成海
2015, 31(6): 958-96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1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8岁。2005年7月因出现"呕吐暗红色液体、解柏油样便各1次",在外院查腹部超声"肝硬化,脾大";胃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十二指肠炎";乙型肝炎五项"HBs 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PLT)偏低,排除其他病因后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脾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对症治疗后病情好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
王丰姣, 刘开艳, 齐月, 蔡艳俊, 李婉玉
2015, 31(6): 961-96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2
摘要:

<正>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l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低度恶性源于血管的少见肿瘤。Weiss等[1]于1982年报道了41例发生于软组织的类似肿瘤,并命名为EHE。lshak等[2]于1984年报道过肝原发性EHE,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最终诊断需要结合病理检查。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发现肝占位半个月"于2014年1月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胆囊结石1例报告
戴树龙, 杨士勇, 杨坤兴
2015, 31(6): 963-96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3
摘要:

<正>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也称为硬皮病。突出的特征是皮肤发硬,以手、足皮肤硬化最常见,严重时可以出现全身皮肤僵硬。除了皮肤以外,系统性硬化症还会引起内脏疾病,最常见的是吞咽困难、食管反流、肺间质纤维化、心包积液以及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本文介绍了1例系统性硬化症伴发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因伴有肝脏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可能,术中并发大出血及术后发生胆瘘等风险较大,但患者胆囊炎症重,且结石长期刺激有继发胰腺

综述
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进展
祝普利, 尹超, 冯建龙
2015, 31(6): 965-96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4
摘要: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肿瘤治疗的预后效果仍不理想。主要阐述了肝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及生物免疫等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进展,并对肝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认为综合治疗可以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是提高肝癌患者总体疗效的关键措施。
FibroScan对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李汨, 聂青和
2015, 31(6): 969-97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5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与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有关。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肝脏硬度可用来评估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风险。介绍了Fibro Scan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归纳了Fibro Scan的临床应用,探讨了Fibro Scan对HCC的诊断价值、预测HCC预后的能力。提出Fibro Scan有助于诊断HCC,在将来可以减少HCC患者肝活组织检查的需要。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新进展
陈鹏, 李菲
2015, 31(6): 974-97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6
摘要:
门静脉癌栓是肝细胞癌晚期患者常见表现之一,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决定性因素,预后极差。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化疗、放射治疗、各种消融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无论单一应用还是综合治疗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仍缺乏合理有效的治疗规范。对近些年来关于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新进展做出总结,希望能为今后治疗方案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从微小RNAs看肝细胞癌诊治新视点
李强, 卓其斌, 黄玉仙, 陈良
2015, 31(6): 977-98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7
摘要:
利用当前血清生物标志物诊断的肝细胞癌(HCC)通常已处于晚期阶段;在目前现有治疗方案下,HCC的5年生存率很低。因此,有必要研发高效、无创、能早期诊断HCC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治疗HCC的新策略。很多证据表明微小RNAs(miRNAs)参与HCC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成为检测HCC癌变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HCC的新靶标。介绍了miRNAs在HCC诊治中的应用,认为以miRNAs为基础的HCC诊治策略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c-Met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王长青, 郭薇薇, 刘政
2015, 31(6): 982-98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8
摘要:
c-Met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可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细胞骨架重组、分离扩散及血管生成等,同时还是评价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c-Met在肝细胞癌中主要通过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发挥作用。近年来提出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可阻止c-Met胞内羧基末端磷酸化,进而阻止信号转换器的募集及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基于对cMet的了解及其在肝细胞癌中的致癌作用,指出了选择性c-Met抑制剂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的应用前景。
Erlotinib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高帆, 祁兴顺
2015, 31(6): 985-98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39
摘要:
Erlotinib可以选择性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以发挥抗肿瘤活性。总结了Erlotinib治疗肝癌的Ⅱ-Ⅲ临床试验结果。两项Ⅱ期临床试验提示Erlotinib单药治疗肝癌的疗效适中,两项来自美国的Ⅱ期临床试验发现Erlotinib联合Bevacizumab治疗肝癌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但其潜在增加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而两项来自亚洲的Ⅱ期临床试验显示Erlotinib联合Bevacizumab治疗肝癌的疗效欠佳。最近,一项随机对照Ⅲ期试验并未能证实Erlotinib可以显著改善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总体生存时间。未来的研究应根据临床及分子预后标志物去选择适合接受Erlotinib的肝癌患者,以更有效地鉴定Erlotinib适用人群。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在肝胆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陈旭晓, 陈拥军
2015, 31(6): 989-99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40
摘要: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细胞代谢、生长、增殖、血管生成等多种重要生物过程,其高度激活的状态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对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及m TOR蛋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阐述了其在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胆管癌及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简述了m TOR抑制剂在肝胆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认为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为晚期肝胆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新型m TOR抑制剂的不断研发将为晚期肝胆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从调控肝再生探讨肝纤维化的防治
李瀚旻
2015, 31(6): 992-99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41
摘要:
肝纤维化是肝再生紊乱的一种形式或状态。从调控肝再生的新视角探讨肝纤维化的防治,可以提出新的防治策略与方法:关注对抗性反向调节,更强调正向诱导;综合运用促进与抑制策略,改善肝损伤与肝再生,异常肝再生与正常肝再生失调;主张防治结合,防肝纤维化的发生或乱生,治肝纤维化的过亢进展。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存在上皮-间质转型(EMT)/间质-上皮转型(MET)失衡的异常肝再生机制,地五养肝胶囊能延缓肝纤维化的病程进展,并减轻纤维化的程度,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EMT/MET失衡(抑制EMT而促进MET)而改善肝再生过程。
钆塞酸二钠在肝胆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蒋家云, 李雪松, 马宽生
2015, 31(6): 996-99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5.06.042
摘要:
钆塞酸二钠(Gd-EOB-DTPA)是一种新型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经胆道和肾脏双通道排泄,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外对比剂和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的双重特点,将动态期成像和肝胆特异期成像的特点结合可清晰地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肝脏血流灌注、胆管成像、定性和检测肝脏局灶性病变、评估肝功能。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证实肝胆特异性磁共振检查在肝癌尤其是小肝癌的定性诊断中明显优于磁共振成像、增强CT及超声检查。介绍了该对比剂的特点、在肝胆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不同剂量依诺肝素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王中峰, Cui SB
2015, 31(6): 828-828.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828
摘要:
<正>【据《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5年4月报道】题:并发门静脉血栓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不同剂量依诺肝素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者Cui SB等)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发生率很高,而肝硬化患者PVT的最佳治疗方案尚不清楚,目前尚未有关于使用依诺肝素治疗肝硬化PVT最佳剂量的文献报道。为了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PVT应用不同剂量依诺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来自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Cui SB等使用不同剂量依诺肝素治疗65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PVT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一组患者1 mg/kg,每12 h皮下注射,给予对照组1.5 mg/kg,每24 h皮下注射。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临床、生化、多
HCV感染后肝纤维化进展
王中峰, Butt AA
2015, 31(6): 875-875.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875
摘要:
<正>【据《JAMA Intern Med》2015年2月报道】题:HCV感染后肝纤维化进展(作者Butt AA等)了解HCV感染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率可以协助患者和医疗服务人员(临床医生、医疗机构或组织和第三方付费者)制订治疗方案,确定感染HCV后的患者肝纤维化进展和肝功能失代偿的速度及其相关因素。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Butt AA等对2002到2012年间ERCHIVES数据库(一个国际退伍军人事务部数据库)中的患者进行二次数据分析,在ERCHIVES数据库(其中一半患者HCV阳性)的610 514名患者中,选择HCV抗体最初阴性,而后HCV抗体和HCV RNA阳性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在一个可比较的时间框架内有2次HCV抗体测试阴性结果,并且按年龄(5年的
细胞内凋亡蛋白拮抗剂抑制HBV的清除
高修竹, 王崇, Ebert G
2015, 31(6): 890-890.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890
摘要:
<正>【据《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5年5月报道】题:细胞内凋亡蛋白拮抗剂抑制HBV的清除(作者Ebert G等)感染HBV后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包括从免疫介导的调节作用到疾病的进展,肝硬化和肝癌,导致这些结果的宿主分子途径仍需要研究。来自墨尔本大学的Ebert G等通过具有免疫能力的慢性HBV感染小鼠来研究影响HBV感染的宿主细胞与分子因素。结果发现,在HBV感染过程中细胞内凋亡蛋白抑制剂(c IAPs)可以减弱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他们可以抑制感染后的肝细胞死亡从而导致病毒的持续感染。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肝脏特异的c IAP1和总
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炎症导致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奇丽娜, 王崇, Tan C
2015, 31(6): 902-902.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02
摘要:
<正>【据《Pancreas》2015年4月报道】题: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炎症导致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作者Tan C等)为了评估急性胰腺炎(AP)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与炎症的关系,来自湖南省人民医院的Tan C等联合多家医院进行了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共纳入108名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4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SAP),32名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MAP)和32名健康志愿者。通过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RT-PCR、鲎变形细胞溶解物测试和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肠道菌群的结构、10种优势菌、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SAP和MAP患者粪便中的主要菌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外,MAP患者中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变后,多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血清清除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需要监测
王晓美, 温晓玉, Kim GA
2015, 31(6): 914-914.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14
摘要:
<正>【据《J Hepatol》2015年5月报道】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 g血清清除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需要监测(作者Kim GA等)对于HBsA g血清清除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该继续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蔚山大学医学院的Kim GA等回顾性分析了1997-2012年韩国三级医院达到了HBsA g血清清除的829例患者(平均年龄52.3岁,575例男性,98例合并有肝硬化)的资料。他们评估了肝癌的发生率并验证了基于HBsA g血清清除时间点的CU-HCC肝癌风险评分。结果显示在3464随访人年中,19例患者发展为肝癌(年发生
大麻素受体1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和进展
杨坤, 王崇, Mukhopadhyay B
2015, 31(6): 935-935.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35
摘要:
<正>【据《Hepatology》2015年5月报道】题:大麻素受体1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和进展(作者Mukhopadhyay B等)肝细胞癌(HCC)的死亡率高且治疗方法有限。内源性大麻素与肝大麻素1受体相互作用(CB1Rs)诱导参与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蛋白,包括叉头框M1,可促进再生的肝细胞增殖。由于该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有助于其发生、发展过程,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Mukhopadhyay B等分析了小鼠及人类肝癌中内源性大麻素系统/CB1R。出生后二乙基亚硝胺诱导野生型小鼠8个月建立肝癌模型。观察连续磁共振成像,在CB1R(-/)小鼠或外周拮抗剂处理的野生型小鼠体内发现较少和较小的肿瘤全基因组转录组分析显
阻断细胞内凋亡抑制剂可以清除HBV
高修竹, 王崇, Ebert G
2015, 31(6): 942-942.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42
摘要:
<正>【据《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5年5月报道】题:阻断细胞内凋亡抑制剂可以清除HBV(作者Ebert G等)来自墨尔本大学的Ebert G等已经发现细胞内凋亡蛋白抑制剂(c IAPs)可以通过阻止肿瘤坏死因子(TNF)介导的对感染细胞的杀伤/死亡作用,削弱HBV的清除。对于治疗的重大意义是,这一发现能够转化为治疗药物从而清除感染的细胞。c IAPs抑制剂作为抗癌药物来促进TNF介导的肿瘤杀伤作用。这些药物叫做Smac的模拟物,因为它们可以模拟内源性蛋白Smac/Diablo的作用来拮抗c IAP的功能。通过具有免疫能力的慢性HBV感染小鼠发现,birinapant和其他的Smac模拟物可以快速的降低血清HBV DNA和HBc Ag,并且他们可以
病毒性和非病毒性慢性肝脏疾病中干扰素λRS12979860基因型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吴瑞红, 温晓玉, Eslam M
2015, 31(6): 954-954.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54
摘要:
<正>【据《Nat Commun》2015年5月报道】题:病毒性和非病毒性慢性肝脏疾病中干扰素λRS12979860基因型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作者Eslam M等)组织纤维化是促使约45%人群死亡的关键病理学过程。组织纤维化很可能受宿主遗传结构的影响。来自悉尼大学的Eslam M等以肝脏疾病为模型进行研究,证明了IFNL4内含子区域的RS12979860多态性位点是一个强的肝纤维化预测因子,并且与病原学无关。该项研究共纳入4172位患者,包括3129位慢性丙型肝炎、555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488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结果显示RS12979860 CC型患者有更严重
来地帕韦联合索非布韦治疗HCV1型丙型肝炎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一项整体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王丰姣, 温晓玉, Reddy KR
2015, 31(6): 973-973.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73
摘要:
<正>【据《Hepatology》2015年4月报道】题:来地帕韦联合索非布韦治疗HCV1型丙型肝炎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一项整体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作者Reddy KR等)在无干扰素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中,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数量不多,很难优化治疗。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Reddy KR等回顾性分析了来自7个临床试验的数据以评价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情况下来地帕韦和索非布韦合剂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共有513例初治和经治的HCV基因型1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来地帕韦联合索菲布韦治疗12或24周,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评估了治疗后12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513例患者中69%的患者为经治者,的患者以前用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失败总体而言名患者达到治疗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可信区间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免费刊发国内外肝胆胰指南及解读文章
2015, 31(6): 964-964.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64
摘要:
<正>标准治疗指南是有助于医生或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确定恰当医疗保健决定的系统性陈述(规定)。是把临床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系统化的文件固化下来,让非专业或者专业人士,直接参考它来处理面临的患者群体。由于标准治疗指南很有实用价值,本刊决定对最新制订的肝胆胰国内指南、国外指南中译文及解读类文章实行免收版面费并优先发表。欢迎各组织机构和个人推荐指南(含指南,共识,规范等),推荐人请先与编辑部联系,经审核符合本刊刊载范围的方予以刊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7-12期和2016年1-5期“重点号”选题
2015, 31(6): 988-988.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88
摘要:
<正>为使作者了解我刊的编辑出版计划,及时地为我刊惠赐稿件,我刊编委会确定了2015年7-12期和2016年1-5期"重点号"选题:2015年7-12期"重点号"选题:7.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8.小儿肝胆胰疾病;9.肝衰竭与人工肝;10.胆汁淤积和胆道疾病;11.丙型肝炎;12.肝移植。2016年1-5期"重点号"选题:1.肝癌的介入治疗;2.门静脉高压症;3.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4.中西医结合肝胆胰疾病;5.胰腺疾病。
《临床肝胆病杂志》开通“支付宝”在线支付审稿费、版面费和杂志订阅费
2015, 31(6): 995-995.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95
摘要:
<正>为方便广大作者支付审稿费、版面费和杂志订阅费,本刊在原有邮局汇款方式基础上,开通"支付宝"在线支付功能,支付宝账号为:lcgdb@vip.163.com,户名为:*晶。即日起,您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支付宝的电脑或者手机客户端支付审稿费、版面费及订阅杂志费等相关费用。详情请登录本刊官网lcgolbzz.org查看,或来电咨询0431-88782542。
会讯
厦门市中医院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新进展学习班”的通知(第一轮)
2015, 31(6): 960-960. DOI: 肝胆病杂志 2015,(),960
摘要:
<正>由厦门市医学会、厦门市中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新进展学习班"[编号2015-03-08-088(国)]将于2015年8月5日-2015年8月9日在福建厦门市举行,学习为期4.5天。学习班将邀请知名学者侯金林教授、王宪波教授、江家骥教授、潘晨教授等授课。学员考核合格者将获得Ⅰ类继续教育学分9分。免培训费。一、会议主要内容1.慢性乙型肝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UCs)优化治疗:参照"路线图"概念,依据患者疗程中的应答情况,遵循应答指导的治
《临床肝胆病杂志》简介
2015, 31(6): 810-810.
摘要:

<正>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9家国内数据库收录。被俄罗斯、美国、波兰、英国、瑞典、瑞士等国家的10家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在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我刊影响因子为0.992;在扩展版中的影响因子为1.243。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本刊影响因子排名第2位;在1 89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5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