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血浆内毒素与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关系
陈云, 杜建, 王玉海
2005, 21(1): 3-4.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关系 ,住院的 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基质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 (ET)水平 ,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HA、LN、PC—Ⅲ和Ⅳ—C ,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 15例作对照。并对其中 2 0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结果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 ;活检病例病理分级、分期与血清肝纤化指标及内毒素水平存在相关性。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内毒素水平可作为肝脏病理损害的判断指标之一 ;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血清前S1抗原与HBV其它标志物及其DNA检测间的关系
阮秀花, 张效本, 卢洁, 张喜梅
2005, 21(1): 5-6.
摘要:
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PreS1)与HBV其它标志物及其DNA检测间的关系。对 916例血清标本进行PreS1、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DNA同步检测。在HBsAg(+)病例组 ,PreS1与HBeAg及HBVDNA阳性率分别为 77 0 9%、5 9 78%和 6 5 36 % ,结果符合率达 72 6 3%和 74 72 % ,在正常对照组三者均为阴性 ;在HBsAg、HBeAg、抗HBc与HBsAg、抗HBe、抗HBc和HBsAg、抗HBc三种阳性模式组 ,PreS1与HBVDNA结果符合率为90 4 2 %、5 1 0 0 %和 5 3 4 1% ,PreS1阳性率 (91 5 9%、5 5 0 0 %、5 6 82 % )与HBVDNA(96 96 %、17 0 0 %、2 1 5 9%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提示血清PreS1主要存在于HBsAg携带者 ,且与HBeAg和HBVDNA关系密切 ,是反映HBV复制及传染性的又一可靠血清学指标。PreS1联合HBV标志物同步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负荷与其肝功能及肝组织损害的关系研究
柳龙根, 翟德芳, 刘健红, 钱梅云, 方国平
2005, 21(1): 7-8.
摘要:
探讨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其肝功能及肝组织损害的关系。检测 380例未经治疗的乙肝患者血清HBVDNA、肝功能 ,其中 71例进行了肝活检。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不一致 ;临床各型乙肝中HB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ALT、TBil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肝组织炎症分级Gi~G4和纤维化分期S1~S4各组间HBVDNA值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不能反映其病情的临床严重程度 ,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关
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中的意义
尹明实, 朴红心, 韩学吉, 太永日, 周振霞
2005, 21(1): 9-12.
摘要:
探讨肝组织中Chymase(糜酶 )浓度在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肝纤维化中的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15例AIH、14例PBC患者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 ,与 11例急性肝炎 (AH)患者作对比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hymase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AIH及PBC患者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分别为 (15 5 3± 4 89)ng/mg和 (12 6 7± 3 6 9)ng/mg ,明显高于急性肝炎患者(2 72± 1 0 2 ) ,P <0 0 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纤维化旺盛的汇管区与类洞壁 ,其分布与纤维化部位相一致 ,且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高的患者 ,其肝组织内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增多 ,提示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关系密切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检测分析
刘伟, 赵伟, 罗婵, 曾文权
2005, 21(1): 12-13.
摘要: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的相关性。采用免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分别检测随机选择的 4 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水平呈正相关 ,但不呈直线相关 (re =0 2 4 ,t=1 0 9,P >0 0 5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水平有相关性。可以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来判断其肝组织中HBV复制水平
抗-HBe阳性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
张汉荣, 孙梅, 刘新钰, 赵巍, 曹利, 李敏
2005, 21(1): 14-16.
摘要:
研究抗 -HBe阳性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 (CP)和前C基因变异。用基因序列分析检测基因变异。(1)抗 -HBe阳性患者的前C终止变异 (nt1896G→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抗 -HBe阴性组 (P <0 0 0 1) ;而CP双变异(nt176 2A→T和 176 4G→A)则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 (2 )同抗 -HBe阳性慢性乙肝组比较 ,抗 -HBe阳性重型乙肝患者的前C终止变异和CP双变异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而CPnt175 2A→G变异发生率则显著增高 (P <0 0 5 )。前C终止变异与抗 -HBe阳性乙型肝炎密切相关 ;而CPnt175 2变异则可能与抗 -HBe阳性重型乙型肝炎发病有关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型、C基因型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李庭明, 朱幼芙, 何海棠, 毛乾国, 吴爱华, 梁蔚芳, 骆抗先
2005, 21(1): 16-18.
摘要:
探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α疗效的关系。用PCR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并研究 1998 1~ 2 0 0 2 4南方医院门诊和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人口学、ALT、HBVDNA、肝脏活检组织病理以及干扰素治疗效果。B基因型 70例 ,C基因型 6 0例 ,两基因型间一般人口学、ALT、HBVDNA、肝脏活检组织病理无统计学差异 ,干扰素治疗效果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HBVB、C基因型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两组患者有着相似的免疫背景有关
缬沙坦抑制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模型MMP2 mRNA表达的研究
申凤俊, 阴赪宏, 朱跃科, 贾继东, 王宝恩
2005, 21(1): 19-20.
摘要: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 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二甲基亚硝胺 (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MMP2mRNA的表达。制备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同时缬沙坦灌胃 2 0mg·kg-1·d-1,共 8周 ,大鼠肝组织明胶酶A(MMP2 )mRNA的水平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缬沙坦可明显改善DMN肝纤维化的程度 ,模型组MMP2mRNA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缬沙坦预防性治疗组MMP2mRNA水平低于模型组 (P <0 0 1)。缬沙坦可抑制MMP2mRNA的表达 ,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复方中药861与961抗肝纤维化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
赵新颜, 王宝恩, 王泰龄, 贾继东, 马雪梅
2005, 21(1): 21-24.
摘要:
比较复方 86 1与复方 96 1对四氯化碳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效果。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10只 )、四氯化碳模型组 (2 0只 )、复方 86 1组 (15只 )、复方 96 1组 (15只 )。实验 8周 ,取肝组织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 (RT -PCR)检测肝组织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TGF - β1、TIMP - 1的mRNA水平。病理组织染色 ,记分。复方 86 1、复方 96 1显著降低Ⅰ、Ⅲ型前胶原、TGFβ1和TIMP - 1mRNA水平 (P <0 0 1)。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级表明 :两复方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程度相似。复方 96 1与复方 86 1抗纤维化效果相近
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辛永宁, 赵红, 纪志萍, 万莹, 毕全馨, 朱筱兰
2005, 21(1): 25-26.
摘要:
研究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 8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以促肝细胞生长素 80mg、复方丹参注射液 2 0ml治疗 ,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保肝治疗 ,疗程 6 0天 ,观察肝功能复常情况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治疗组肝功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5 )。促肝细胞生长素和复方丹参合用治疗慢性乙肝是有效的 ,值得进一步推广
肝硬化患者尿Crosslaps检测在骨代谢异常诊断中的价值
陈自平, 刘倩, 王文奇, 闫明先
2005, 21(1): 27-28.
摘要:
为探讨尿骨胶原胶联 (Crosslaps)、尿钙离子 /肌酐 (Ca2 + /Cr)与肝硬化骨代谢异常的关系。分别测定 6 1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尿Crosslaps水平、尿Ca2 + /Cr及骨密度测量 ,并与 3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表明 ,肝硬化组尿Crosslap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其中骨质疏松 (OP)组与非骨质疏松 (NOP)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且OP组尿Crosslaps水平与尺桡密度呈负相关 (r=- 0 4 33,P <0 0 1)。尽管OP组尿Ca2 + /Cr较NOP组升高 (P <0 0 1) ,但与尺桡密度无相关性 (r =- 0 2 37,P >0 0 5 )。提示尿Ca2 + /Cr不能作为肝硬化骨吸收指标 ,而尿Crosslaps变化对肝性骨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纹眉在女性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太永日, 尹明实, 韩学吉
2005, 21(1): 28-29.
摘要:
研究纹眉在女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随机检查肝炎门诊就诊女性人群抗HCV -IgG ,并按年龄段分为 7个组 ,进行各组间抗HCV -IgG阳性率统计学比较 ,其中选择抗HCV -IgG高阳性率年龄段 ,分为纹眉史阳性组和阴性组 ,并进行抗HCV -IgG阳性率的统计学检验。结果示 31~ 6 0岁龄女性人群抗HCV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 ,进一步研究发现 ,此年龄段女性纹眉史阳性组抗HCV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纹眉史阴性组。目前纹眉是女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应加强纹眉术的消毒管理
肝复康对实验性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及层粘连蛋白表达的影响
徐婷婷, 姜妙娜, 贾玉杰, 车颖
2005, 21(1): 30-31.
摘要:
研究复方中药肝复康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1)及层粘连蛋白 (LN)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治疗机制。采用 10 %的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 ,于造模 6 0天后给予肝复康治疗 6 0天 ,以秋水仙碱及肝脾康为对照药。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 - β1及LN表达。经肝复康治疗后 ,组织学显示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 ,肝组织羟脯氨酸明显降低 ,肝组织TGF - β1阳性染色细胞数及LN阳性染色面积明显减少 (P <0 0 1)。肝复康对肝纤维化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部分机制为减少细胞因子TGF - β1的表达 ,减少LN的表达 ,减轻肝窦毛细血管化
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陆卫英, 孙莲娜
2005, 21(1): 32-33.
摘要:
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PA)的变化 ,探讨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2 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血清PA的水平及同一临床类型间PA与A的异常率。血清PA的水平在急性肝炎与轻度慢性肝炎之间、慢性肝炎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之间、肝硬化与慢性重型肝炎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急性肝炎组PA与白蛋白 (A)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PA值比A值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血清PA的水平持续 <10 0mg/L作为重症肝炎早期诊断指标之一。检测血清PA对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肝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
陈祖森, 梁兴
2005, 21(1): 34-35.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血脂检测采用直接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血脂水平随Child -PughA级→B级→C级的晋级 (肝功能损害的加重 )而逐渐降低 (P <0 0 1) ,并发肝性脑病者血脂水平降至最低 (P <0 0 1) ;Tch、HDL -C、TG及ApoA - 1与Child -Pugh分值呈负相关。血脂水平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 ,可用于判断病情 ,估计预后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Ⅰ、Ⅱ型受体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凌云峰, 冯震博, 何如昆, 吕自力
2005, 21(1): 35-37.
摘要: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36例HCC和 4 2例癌旁肝组织的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表达情况进行研究。TGFβ1在 36例肝癌组织和 4 2例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 6 9 4 %、81%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半定量分析TGFβ1在肝癌组织表达阳性面积百分比为 (17 2 3± 11 78) % ,癌旁肝组织为 (38 4 7± 15 3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TGFβRⅠ在HCC、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 4 1 7%、73 8% ,TGFβRⅡ在HCC、癌旁肝组织阳性率分别为 4 7 2 %、85 7%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肝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中均高度表达TGFβ1,两者阳性率无差异 ,但阳性面积百分比后者显著高于前者 ,提示TGFβ1表达降低可能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和生长失控有关。TGFβ1过度表达而不能抑制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可能与肝癌细胞中TGFβRⅠ和TGFβRⅡ表达降低有关
弹性酶治疗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评估
李俊峰, 杨冬华, 黄卫, 汤绍辉
2005, 21(1): 38-39.
摘要:
观察弹性酶 (Elastase)治疗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组 30例 ,口服弹性酶肠溶片 (30 0IU/片 ) ,2片 /次 ,3次 /日 ,6 0天为一疗程 ,安慰剂组 2 0例。通过测定肝功、血脂、肾功及B超随访。治疗组肝功能、血脂明显改善 ,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 ,明显优于对照组 10 % (P <0 0 5 )。弹性酶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防治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与甲胎蛋白的相关研究
高继君, 张晨光, 杨清扬
2005, 21(1): 40-41.
摘要: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 (EGF)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含量变化及与甲胎蛋白的相关关系 ,以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 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 4 8例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和甲胎蛋白 (AFP)。结果发现原发性肝癌组患者EGF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 ;经相关分析血清EGF与AFP含量间无相关性关系 (r =0 16 4 3,P >0 0 5 )。表明EGF含量变化在肝癌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同时与AFP无相关关系 ,也说明了两者在肝癌发生机制中的不同作用
海南地区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关系的探讨
肖芙蓉, 贾杰
2005, 21(1): 41-42.
摘要:
对 77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同期 794例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HBV标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肝癌组HBVM阳性 72 6例 (94 16 % ) ,非肝癌组HBVM阳性 138例 (17 38% ) ,有显著差异 (P <0 0 1)。在感染HBV模式中 ,肝癌组HBVM以“小三阳”为主 ,占全部肝癌患者的 6 7 0 6 % (5 17/ 771) ,明显高于非肝癌组的 13 4 8% (10 7/ 794 ) ,“小三阳”中HBVDNA阳性明显高于其他HBVM阳性模式组。说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而HBV与肝细胞的整合及不同的HBV基因型可能是其发生癌变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肝癌腹水浓缩回输联合腔内治疗的临床观察
胥莹, 秦继勇, 杨晋辉
2005, 21(1): 43-44.
摘要(2903) PDF (81KB)(1176)
摘要:
探讨肝癌伴张力性腹水时腹腔灌注治疗的疗效。晚期肝癌伴大量腹水 6 0例 ,随机分为三组 ,A组 (2 2例 )采用腹水超滤浓缩自体腹腔回输联合腔内化疗和生物调节治疗。B组 (2 0例 )采用腹水超滤浓缩自体腹腔回输和腔内化疗。C组 (18例 )治疗性放腹水和腔内化疗。经体检 ,B超 ,生化检查判断治疗前后腹水改善情况。疗程结束时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 85 % ,B组 5 5 % ,C组 38%。腹水自体回输可增加血清蛋白含量 ,提高胶体渗透压 ,有效防止腹水增长。联合腔内化疗可有效控制腹水 ,改善一般状况、肾功能、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代谢及尿钠排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腹水浓缩回输联合腔内化疗及生物调节治疗对控制肝癌伴张力性腹水有一定疗效 ,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方法。
血清胆碱酯酶与慢性肝病病理学的关系
侯长利, 刘晓壮, 王健生
2005, 21(1): 45-45.
摘要:
拉米夫定治疗相关的YMDD变异与血清HBVDNA水平的相关性临床观察
林雪松, 张颖, 范玲
2005, 21(1): 46-46.
摘要:
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小肝癌近期疗效的监测
吴洪磊, 朴云峰, 王宇
2005, 21(1): 47-48.
摘要:
大剂量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苏尊玮
2005, 21(1): 48-48.
摘要:
幼儿820例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分析
黄瑛, 谢谨, 扬永锐
2005, 21(1): 49-50.
摘要:
分析 1岁半以内的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率及其应答结果与影响免疫应答因素的关系。在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结束后一年内进行抗 -HBs的定量检测。检测发现 82 0例幼儿的免疫应答率为 99 2 6 8% ,其中 1岁以内 2 94例的免疫应答率为 10 0 %。为了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率 ,强调 2 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是提高免疫应答的关键 ;全程接种结束后 1月检测应答结果 ,可以提高免疫应答检出率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33例疗效观察
杨嘉恩, 马晓军, 吴晓鹭, 洪昱钤, 刘家俊
2005, 21(1): 51-51.
摘要:
MELD:判断终末期肝病病情的新方法
张俊勇, 张福奎, 贾继东, 王宝恩
2005, 21(1): 52-53.
摘要:
丙型肝炎宿主免疫状态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李蕴铷, 谢雯
2005, 21(1): 54-56.
摘要:
戊型病毒性肝炎86例临床分析
伍思国, 杨静
2005, 21(1): 56-56.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特殊模式的再认识
孙秀凤
2005, 21(1): 57-58.
摘要:
肝性脊髓病的研究及进展
吴贵恺, 杨秋香, 司艳菱, 李玉林
2005, 21(1): 59-61.
摘要: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四例
孙经利, 孙光萍
2005, 21(1): 61-61.
摘要:
原发性肝癌化疗用药的现状与展望
姚连昌, 杨仁杰
2005, 21(1): 62-64.
摘要(3303) PDF (92KB)(18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