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GUT综述: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视点

作者:  发布日期: 2012-06-25 阅读次数:1133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5月份的《GUT》增刊上刊登了意大利和中国台北研究者联合完成的一篇有关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的新视角的综述。


图 综述标题

       自从1998年第一个核苷(酸)类似物问世以来,其在抵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方面发挥了巨大地作用。无论是基于干扰素的治疗方案或者是核苷酸类似物(NUCs)的治疗方案,目前均进入到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代替传统干扰素,而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TDF)也成为一线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但是由于治疗效果还远未达到人们的期望,于是有关慢性HBV感染的优化治疗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

       随着治疗药物的演变,乙肝表面抗原(HBsAg) 的定量被公认为评价病程和治疗效果的指标。

       另外,研究发现用于预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治疗效果的IL28B基因多态性,还被用于HBV感染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的研究。这篇文章主要综述了IL28B多态性与IFN或Peg-IFN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反应依赖的Peg-IFN治疗;ETV、TDF在初治患者中的应用。

       该研究综述最后得出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到给予治疗反应的个体化方案阶段。目前一些研究集中在,宿主IL28B的基因多态性及治疗12周时的HBsAg水平与Peg-IFN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一旦将12周时HBsAg的水平作为治疗终点的潜在参考因素,进一步的研究就会集中在IL28B基因多态性是否可以作为治疗基线状态时的参考因素。另一方面,临床上ETV和TDF,这两种一线NUCs的应用也再次佐证了早先注册临床研究验证的NUCs长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但是,早先的研究也对两者在肝细胞癌的抑制中起到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最后作者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应该有更多的研究致力于是否应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为大家提出问题,仅供参考!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  发布日期: 2012-06-25 阅读次数: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