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12期
“胰腺疾病内外科诊治”重点号
本期执行主编: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显示方式:
述评
超声内镜在胰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郝元震, 程芮, 张澍田
2022, 38(12): 2681-268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1
摘要(1714) HTML (1005) PDF (1978KB)(148)
摘要:
近些年来,超声内镜因其定位的准确性及微创性,在诊断及补救治疗胰腺相关疾病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各术式的不断开发完善,超声内镜也得到了应用的拓展。本文简要地总结了超声内镜相关发展及当前主流术式应用。
专家论坛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儿童胰腺疾病诊治中的进展
邹晓平
2022, 38(12): 2687-269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2
摘要(1509) HTML (989) PDF (2058KB)(84)
摘要:
儿童胰腺疾病多表现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的慢性胰腺炎及外伤所致的胰管断裂等,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近年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已逐渐成为儿童胰腺疾病诊治最重要的手段。本文结合自身经验,对ERCP及相关技术在儿童胰腺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进展进行论述。
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外科微创治疗
方振, 李非
2022, 38(12): 2693-269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3
摘要(1553) HTML (1042) PDF (1857KB)(91)
摘要: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急腹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胰腺坏死及其继发的并发症是AP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微创医学的不断发展,AP局部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技术日趋完善。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手术创伤,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外科微创治疗在AP局部并发症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保留功能的腹腔镜胰腺手术:胰腺外科的合理选择
李澄清, 王磊
2022, 38(12): 2696-270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4
摘要(1719) HTML (1090) PDF (1879KB)(119)
摘要: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胰腺肿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作为重要的内外分泌器官,胰腺功能的丧失对患者生存质量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创伤较小的腹腔镜保留功能的胰腺手术是治疗良性和低度恶性胰腺病变的理想方法,也是胰腺外科探索的方向。胰腺肿瘤剜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保留功能胰腺术式。本文重点介绍了腹腔镜保留功能的常用术式并提供了一些手术技巧,帮助选择合理的胰腺术式,为患者制订胰腺手术的个体化决策。
指南与规范
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康复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免疫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器官移植康复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2022, 38(12): 2701-270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5
摘要(1522) HTML (948) PDF (1949KB)(87)
摘要:
尽管肝移植能治愈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但ACLF患者在肝移植围手术期面临多器官系统衰竭和术后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移植疗效。近年来,急危重症、肝病和外科领域的早期康复使得患者器官储备功能和手术耐受能力显著提升,术后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些理念也在ACLF肝移植围手术期得到很好的实践。为此,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移植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器官移植康复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的共同倡导下,通过文献证据总结,结合临床最佳实践,对肝移植围手术期综合康复措施进行了广泛探讨,在心肺和躯体康复的评估、干预以及其实施安全性达成了一定共识,为肝脏内科、移植科和重症医学科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2年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导: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治疗》意见要点
张伟, 黄坚, 欧晓娟, 贾继东
2022, 38(12): 2709-271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6
摘要(1773) HTML (1087) PDF (2141KB)(158)
摘要:
《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囊性肝病管理》推荐意见
任航莹, 任克
2022, 38(12): 2712-27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7
摘要(1768) HTML (1117) PDF (3022KB)(242)
摘要:
论著_病毒性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程齐齐, 杨丽霞, 蔡天盼, 王亮, 孙俊, 梁佳圆, 刘丽萍, 甘厦, 阮宁杭, 葛善飞
2022, 38(12): 2716-272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8
摘要(1695) HTML (1005) PDF (2326KB)(115)
摘要: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3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且接受NAs抗病毒治疗至少12个月的CHB患者78例,根据治疗期间的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n=58)和LLV组(n=20)。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使用Kaplan-Meier分析HBV DNA累积阴转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或组内0、12、24、36、48周HBV DNA和HBsAg水平及其变化的差异。  结果  LLV组HBeAg阳性率(90.0% vs 48.3%,χ2=10.701,P=0.001)、HBV DNA log值(7.26±1.46 vs 5.65±1.70,t=-4.178,P<0.001)、HBsAg log值(4.53±0.86 vs 3.44±0.93,t=-4.813,P<0.001)高于SVR组,年龄[29(26~34)岁vs 33(30~43)岁,Z=-2.751,P=0.009]、ALT[67.0(54.0~122.0)U/L vs 111.0(47.0~406.0)U/L,Z=-2.203,P=0.028]、AST[43.5(32.8~62.8)U/L vs 77.5(35.0~213.0)U/L,Z=-2.466,P=0.014]、LSM[7.7(6.3~8.5)kPa vs 8.9(7.2~11.4)kPa,Z=-2.022,P=0.043]低于SVR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V DNA(OR=2.365,95%CI: 1.220~4.587,P=0.011)、HBsAg(OR=4.229,95%CI: 1.098~16.287,P=0.036)和ALT(OR=0.965,95%CI: 0.937~0.994,P=0.018)是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影响因素;由此建立预测模型Logit(MLLV)=-8.668+1.441×lgHBsAg+0.598×lgHBV DNA-0.016×ALT,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高于HBV DNA、HBsAg和ALT(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856、0.666),最佳截断值为0.4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00%、93.10%。基线HBV DNA>7.29 lgIU/mL和HBsAg>4.38 lgIU/mL的CHB患者HBV DNA阴转率明显低于HBV DNA≤7.29 lgIU/mL和HBsAg≤4.38 lgIU/mL的患者(χ2值分别为22.52、26.35,P值均<0.001)。CHB患者的HBV DNA和HBsAg的下降速率分别在第12周和第24周最大,LLV组患者HBV DNA和HBsAg水平在0、12、24、36、48周均高于SVR组(HBV DNA:t值分别为-4.084、-4.526、-5.688、-7.123、-6.266,P值均<0.001;HBsAg:t值分别为-4.652、-4.691、-4.952、-4.804、-4.407,P值均<0.001)。  结论  基线高HBV DNA水平、HBsAg定量和低ALT水平的NAs初治CHB患者更易发生LLV,动态监测其变化对LLV的出现有重要意义。
论著_脂肪性肝病
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易感性的关系
马磊, 郝岸华, 胡欣欣, 赵真真, 周林, 辛永宁
2022, 38(12): 2723-272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9
摘要(1589) HTML (995) PDF (1892KB)(79)
摘要:
  目的  探讨我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 rs1421085、rs9939609、rs8050136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纳入自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及城阳区人民医院的NAFLD患者(119例)及体检人群(187例)。采集参与者基本信息,抽取空腹静脉血并检测生化指标。提取全血DNA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测序的方法鉴定FTO基因多态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基因型分布等定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风险系数比值比和95%CI,评估等位基因与NAFLD风险的关系。  结果  NAFLD和对照组基本信息进行比较,两组间年龄、BMI、ALT、GGT、TG及胆红素(Bi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rs1421085(TT、CT、CC),rs8050136(TT、CT、CC),rs9939609(TT、AT、AA)位点均具有3种基因型。NAFLD和对照组中FTO rs1421085、rs9939609、rs8050136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比较,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不同基因型携带者进行比较,各临床指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青岛地区汉族人群FTO rs1421085、rs9939609、rs8050136多态性与NAFLD易感性无显著关系。
血府逐瘀汤及其不同提取部位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的影响
唐浩, 尹艺晓, 刘伟, 方怡, 王君, 胡义扬, 彭景华
2022, 38(12): 2728-273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0
摘要(1882) HTML (1269) PDF (4784KB)(98)
摘要:
  目的  评价血府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药效,解析血府逐瘀汤发挥效应的物质基础。  方法  实验一探究血府逐瘀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NAFLD的作用,将50只C57BL/6J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府逐瘀汤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奥贝胆酸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组小鼠予对照饮食,其余各组高脂饮食,造模第13周开始灌胃给药,16周末取材。记录进食量、体质量,酶联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检测空腹血糖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E染色和NAFLD活动评分(NAS)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油红O染色观察脂质沉积;检测肝组织TG和血清ALT水平。实验二分析血府逐瘀汤各提取部位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NAFLD的作用,利用水煎、水提醇沉、石油醚萃取技术,获得血府逐瘀汤提取部位1、2、3。将54只C57BL/6J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府逐瘀汤提取部位1、2、3和血府逐瘀汤对照组,每组9只。正常组予对照饮食,其余各组高脂饮食,造模第13周开始灌胃给药,16周末取材。记录进食量、体质量,酶联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检测空腹血糖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E染色和NAS评分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油红O染色观察脂质沉积;检测肝组织TG、GGT、血清ALT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实验一,血府逐瘀汤高、低剂量组和奥贝胆酸对照组均较模型组降低小鼠体质量和胰岛素抵抗指数(P值均<0.05),肝组织空泡状脂滴分布、小叶内炎症减少,肝细胞气球样变减轻,NAS评分下降(P值均<0.05),降低肝脏TG、血清ALT水平(P值均<0.05)。血府逐瘀汤高、低剂量降低体质量、胰岛素抵抗指数和NAS总分的作用均优于奥贝胆酸(P值均<0.05)。血府逐瘀汤低剂量改善血清ALT的作用优于奥贝胆酸(P<0.05)。实验二,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提取部位1、2、3组均显著降低小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P值均<0.05),减少肝组织脂滴分布、小叶内炎症灶和肝细胞气球样变,降低NAS总分和肝脏TG水平(P值均<0.05)。血府逐瘀汤提取部位1较模型组降低NAFLD小鼠体质量(P<0.05);提取部位2、3较模型组降低血清ALT水平(P值均<0.05);提取部位2较模型组降低肝组织GGT水平(P<0.05)。提取部位2的作用最接近血府逐瘀汤复方。  结论  血府逐瘀汤及其各提取部位均可不同程度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NAFLD,其中提取部位2很可能是血府逐瘀汤发挥效应的主要物质基础。
论著_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隐匿性HBV感染的情况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
陈欣欣, 张海萍, 黄春洋, 苏建荣, 闫惠平
2022, 38(12): 2738-274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1
摘要(1919) HTML (1030) PDF (2424KB)(105)
摘要: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患者中隐匿性HBV感染(OBI) 的流行率,探讨合并OBI是否影响AIH患者的临床及预后。  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9年3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确诊AIH患者103例,利用巢式PCR和Real-time PCR法确诊OBI的诊断,Real-time PCR法检测HBV pgRNA,比较合并OBI的AIH组(n=24)和非OBI组(n=79)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随访分析预后特征。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风险比(HR)及95%CI  结果  AIH患者中OBI的检出率为23.30%(24/103),且HBV DNA病毒载量均<200 IU/mL,其中9例(37.50%,9/24)OBI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到HBV pgRNA。OBI组患者HBV三个抗体(抗-HBs、抗-HBc、抗-HBe)同时阳性率显著高于非OBI组(χ2=5.906,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OBI、低蛋白血症、脾肿大、腹水为AIH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与疾病进展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低蛋白血症、腹水为不良事件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  结论  AIH患者中存在较高的OBI检出率,合并OBI可能加速AIH疾病的进展。
不同抗体状态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脏组织病理学与临床特征的比较
高媛娇, 林妍洁, 杨柳, 毕潇月, 邓雯, 蒋婷婷, 孙芳芳, 路遥, 张璐, 李明慧, 谢尧
2022, 38(12): 2744-274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2
摘要(1539) HTML (964) PDF (1908KB)(108)
摘要:
  目的  比较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总结诊断经验。  方法  回顾性入组2010年1月—2021年8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经肝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AI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自身抗体分为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抗体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化、免疫、组织病理、疾病分期及临床症状体征等特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共入组110例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78例(71%),自身抗体阴性患者32例(29%),检测的主要抗体为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ASMA),其中ANA阳性74例(67.27%),AMA阳性1例(0.91%),ASMA阳性5例(4.55%),抗Ro-52抗体阳性14例(12.73%)。临床、免疫方面,自身抗体阴性组皮肤巩膜黄染(21.90% vs 50.00%,χ2=7.377, P=0.007)、纳差(18.80% vs 41.00 %,χ2=4.979,P=0.026)发生率、DBil[7.30(4.05~12.10)μmol/L vs 16.80(6.48~69.75)μmol/L,Z=-2.304,P=0.021]、IgG[16.40(13.15~18.05)g/L vs 20.30 (16.00~27.15)g/L, Z=-2.715,P=0.007]、Glo[30.60(26.00~34.90)g/L vs 37.30(30.50~42.50)g/L,Z=-3.356,P=0.001]中位数水平均低于自身抗体阳性组。肝组织病理方面,自身抗体阳性患者淋巴细胞浸润(91.03% vs 68.75%,χ2=6.997,P=0.008)及浆细胞浸润(82.05% vs 50.00 %,χ2=11.572,P=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自身抗体阴性患者;ANA阳性患者平均炎症水平(G1~G4)及纤维化水平(S1~S4)均显著高于ANA阴性患者(9.46% vs 5.56%,16.22% vs 27.78%,44.59% vs 63.89%,29.73% vs 2.78%;Z=-2.179, P=0.029);(37.84% vs 13.89%,25.68% vs 41.67%,32.43% vs 30.56%,4.05% vs 13.89%;Z=-0.082, P=0.037)。  结论  与自身抗体阳性AIH患者相比,自身抗体阴性的AIH患者病情多处于疾病初期,IgG不高,临床易漏诊,早期的、积极的肝穿刺病理活检尤为重要。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与白蛋白比值和糖萼素指数评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
韩才均, 黄媛, 粘彬, 朴美花
2022, 38(12): 2750-275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3
摘要(1484) HTML (1011) PDF (2647KB)(62)
摘要:
  目的  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与血小板比值(VITRO)评分比较,探讨vWF-Ag与白蛋白比值(VAR)和糖萼素指数(GCI)评分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EV)发生及分级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12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6例,以胃镜检查为标准,对EV进行诊断和分级。计算VITRO、VAR和GCI值,分析其与EV相关性。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性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V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  胃镜检查显示无EV患者54例,轻、中、重度EV患者分别为30、33和29例。EV患者的VAR和GCI评分显著高于无EV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19、-3.449,P值均<0.001)。线性回归显示VAR和GCI均随EV分级而升高(P值分别为0.002、0.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确定VAR(风险比=1.46,95%CI:1.21~ 1.75,P<0.001)和GCI(风险比=1.84,95%CI:1.22~2.77,P=0.003)与EV独立相关。VITRO评分诊断EV和重度E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8和0.863;临界值分别为2.77和5.37。VAR和GCI诊断EV的AUC分别为0.745和0.710,临界值分别为8.88和1.70;两者诊断重度EV的AUC分别为0.755和0.787,临界值分别为9.81和2.00。VAR联合GCI对EV诊断效能明显优于VITRO(P=0.009),其AUC为0.808,敏感度为55.43%,特异度为94.44%;而联合模型对重度EV的AUC为0.869,与VITR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  结论  VAR和GCI评分是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V和风险分层的潜在非侵入性标志物。
论著_肝脏肿瘤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及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杨逸涵, 李婉慈, 仲斌演, 沈健, 朱晓黎
2022, 38(12): 2755-276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4
摘要(1737) HTML (977) PDF (2481KB)(95)
摘要:
  目的  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及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且符合入排标准的19例中晚期HCC患者,接受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及阿帕替尼治疗,依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肿瘤反应,依据通用不良事件术语5.0标准(CTCAE v5.0标准)评估不良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对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进行分析并计算95%CI  结果  1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4.0个月。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根据mRECIST标准,19例患者中有7例(36.8%)最佳反应达到完全缓解,9例(47.4%)达到部分缓解,2例(10.5%)达到疾病稳定,随访期间总客观缓解率达到84.2%,总疾病控制率达到94.7%,中位持续缓解时间达到8.0(3.4~13.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9.5(95% CI:4.7~14.3)个月,6个月生存率达到100%,12个月生存率达到78.9%。19例患者中发生7例(36.8%)严重不良事件。所有级别中最常见不良事件包括TACE栓塞后综合征(17例,89.5%)、肝损伤(14例,73.7%)、血液系统毒性(8例,42.1%)、蛋白尿(8例,42.1%)等。  结论  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及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HCC疗效肯定,不良事件可控,为中晚期HCC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治疗选择。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非病毒性相关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刘浩楠, 王玉芹, 吴萌, 陆通, 赵阳, 韩正祥
2022, 38(12): 2761-276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5
摘要(1576) HTML (965) PDF (1945KB)(64)
摘要:
  目的  研究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中晚期非病毒性相关肝癌(NBNC-HCC)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使用国产PD-1抑制剂治疗的31例中晚期NBNC-HCC患者。分析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在31例中晚期NBNC-HCC患者中,1例患者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4例评价为部分缓解,6例评价为疾病稳定,20例评价为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16.1%,疾病控制率为35.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2(6.4~8.0)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30%,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29.03%)和高血压(22.58%),所有患者均无4级不良反应和不良反应相关死亡事件发生。  结论  本研究提示中晚期NBNC-HCC患者对PD-1抑制剂治疗的反应可能较弱,但不良反应可控,未来仍需多中心前瞻性试验进一步验证。
论著_胰腺疾病
粪菌移植与中药大黄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效果比较
罗旭娟, 白雪, 李增晖, 刘帆, 唐浩, 李若欣, 杨国栋
2022, 38(12): 2767-277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6
摘要(1638) HTML (931) PDF (3051KB)(59)
摘要:
  目的  探索粪菌移植对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影响。  方法  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组、粪菌组,每组各18只。高脂饲料喂养8周,假手术组行假手术,其余3组采用5%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黄组在造模后予以大黄灌肠,粪菌组在造模后予以新鲜粪菌液灌肠。分别于术后6 h、24 h和36 h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及胰腺、末端回肠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胰腺及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LT、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及肠道通透性指标内毒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Tamhane T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  结果  大黄组与粪菌组6 h、24 h回肠末端病理评分均较假手术组无显著升高,且粪菌组在36 h时仍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淀粉酶水平在36 h时,大黄组与粪菌组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大黄组治疗36 h时血清ALT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AST水平在治疗24 h时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粪菌组ALT水平在各时间段均低于模型组(P值均<0.05),血清AST水平在24 h、36 h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大黄组与粪菌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TC、TG水平(P值均<0.05);粪菌组在治疗24 h、36 h时血清HDL-C较大黄组显著增高(P值均<0.05),且粪菌组在各时间段血清LDL-C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炎症指标IL-6、TNFα,粪菌组在治疗各时间段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大黄组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值均<0.05);大黄组与粪菌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值均<0.05),且粪菌组在治疗6 h时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大黄组(P<0.05)。  结论  大黄与粪菌移植均能改善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组织炎症及肠道通透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脂代谢,缓解大鼠胰腺炎进展,且粪菌移植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中药大黄,但尚需更多随机对照试验加以研究。
18F-FDG PET/CT、超声造影及联合应用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比较
郑立春, 张晓明, 余天颖, 李洁, 邓小倩, 欧阳向柳
2022, 38(12): 2774-27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7
摘要(1684) HTML (1154) PDF (3391KB)(42)
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超声造影及联合应用对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唐山市工人医院行18F-FDG PET/CT和超声造影检查的胰腺病变患者资料,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18F-FDG P ET/CT、超声造影及两者联合时对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08例病变中恶性83例、良性25例,18F-FDG PET/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75%、80.00%、85.19%、93.51%及64.52%,超声造影分别为69.88%、76.00%、71.30%、90.63%及43.18%,两者联合应用时分别为90.36%、84.00%、88.89%、94.94%及72.41%。18F-FDG PET/CT与超声造影两者间灵敏度、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18F-FDG PET/CT对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高于超声造影,两者联合应用时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
胰腺癌合并新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赵倩, 冯永亮, 王妍, 魏志刚
2022, 38(12): 2780-278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8
摘要(1456) HTML (1049) PDF (1916KB)(64)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癌(PC)合并新发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定义PC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26例PC病例,将其分为新发DM组(病程≤2年, n=74)、长期DM组(病程>2年, n=50)及单纯PC组(无DM, n=302),收集其基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史、既往史、家族史、DM用药情况、临床特征(首发症状、肿瘤直径、肿块位置、胰管扩张、手术切除情况)及生化指标(FPG、CA19-9、CA125),同时对PC合并DM行手术切除者的血糖情况进行随访,时间为术后半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426例PC患者中,68.3%为男性,31.7%为女性,PC合并DM人群中,新发DM占59.7%。较长期DM组,新发DM组发病年龄低(t=-2.041,P=0.043),合并高血压(χ2=3.950,P=0.047)、DM家族史(χ2=3.893,P=0.048)比例低,FPG水平低(Z=-2.740,P=0.005),吸烟者比例高(χ2=7.032,P=0.008),体质量变化明显(Z=-2.161,P=0.031),肿瘤直径大(Z=-2.269,P=0.023),伴胰管扩张者比例高(χ2=4.870,P=0.027),两组患者在DM用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6,P<0.05)。对目标人群随访半年后,新发DM手术组血糖改善者7例(36.8%),长期DM手术组0例。较单纯PC组,新发DM组发病年龄低(t=-0.273,P=0.039),BMI水平稍高(t=-2.139,P=0.033),体质量变化明显(Z=-2.262,P=0.024),合并高血压比例高(χ2=17.438,P<0.001),FPG水平高(Z=-8.322,P<0.001),胰管扩张者比例高(χ2=3.983,P=0.046)。  结论  PC患者中,合并新发DM者发病年龄相对较低,有吸烟史、无DM家族史、伴体重明显下降、FPG水平难控制、伴胰管扩张的新发DM患者可能是PC高危人群,应注意早期筛查。
胰腺癌患者纳米刀术后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海珑珠, 胡强夫, 李晓勇, 郭佩垒, 杨玲伟
2022, 38(12): 2787-279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19
摘要(1467) HTML (1041) PDF (1912KB)(43)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癌患者纳米刀术后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风险模型的列线图。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纳米刀治疗的9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3天内出现血清肌钙蛋白I>0.03 ng/mL作为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n=51)和非心肌损伤组(n=41), 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吸烟史、酗酒史、术前合并症等基线资料。计量资料用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筛选出相关因素建立预测胰腺癌患者纳米刀术后发生心肌损伤风险的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和临床效用。  结果  相较于非心肌损伤组,心肌损伤组消融时间更长(χ2=7.410,P=0.006),探针数量更多(χ2=6.130,P=0.047), 术前合并高血压(χ2=12.124,P<0.001)、慢性肾脏病(χ2=12.829,P<0.001)者更多。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消融时间、手术方式、探针数量、高血压史及慢性肾脏病史均与心肌损伤的发生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比值比(OR)=3.94, 95%CI: 1.09~14.18, P=0.036]、消融时间(OR=4.15, 95%CI: 1.30~13.27, P=0.016)、手术方式(OR=6.92, 95%CI: 1.92~25.07, P=0.003)及合并高血压史(OR=4.07,95%CI: 1.12~14.77, P=0.034)是胰腺癌患者纳米刀术后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AUC=0.859表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和临床效用。  结论  胰腺癌患者纳米刀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较高,术前合并高血压、肿瘤直径>4 cm、消融时间>1 h是心肌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纳米刀+旁路吻合)能增加心肌损伤的风险,列线图对预测心肌损伤发生的风险有较好效果。
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白丽娜, 刘颖, 唐春晓, 朴红心, 林贞花, 杨万山, 金爱花
2022, 38(12): 2793-280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0
摘要(1591) HTML (981) PDF (6790KB)(62)
摘要:
  目的  探讨可利霉素(Carrimycin)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  胰腺癌细胞MIA PaCa-2、BxPC-3、Panc-1和PATU 8988以0(对照组)、2、4、8和16 μmol/L的可利霉素处理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DNA复制能力的影响;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愈合实验分析可利霉素对胰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等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可利霉素可显著抑制MIA PaCa-2、BxPC-3、Panc-1和PATU 8988细胞的增殖活性,且呈药物浓度与时间依赖性(P值均<0.01);4、8、16 μmol/L可利霉素可显著降低PC细胞MIA PaCa-2(t值分别为2.378、4.984、18.970,P值均<0.05)及BxPC-3(t值分别4.879、6.089、9.521,P值均<0.01)的DNA复制能力;4、8、16 μmol/L可利霉素处理PC细胞14 d后,MIA PaCa-2(t值分别为5.889、11.240、15.840,P值均<0.001)和BxPC-3(t值分别为6.717、15.800、18.850,P值均<0.001)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4、8、16 μmol/L可利霉素处理后MIA PaCa-2细胞G1期比例(t值分别为9.071、12.280、19.360,P值均<0.000 1)及BxPC-3细胞G1期比例(t值分别为3.061、4.962、8.868,P值均<0.05)均增加,MIA PaCa-2细胞S期比例(t值分别为2.316、4.165、5.562,P值均<0.05)及BxPC-3细胞S期比例(t值分别为2.424、3.264、5.744,P值均<0.05)均降低。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证实,与对照组比较,周期相关蛋白P21在MIA PaCa-2(t值分别为5.437、6.453、8.799,P值均<0.001)和BxPC-3细胞(t值分别为25.130、44.750、52.960,P值均<0.000 1)中的表达水平随可利霉素用药浓度增加而逐渐上调。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0和4、8、16 μmol/L可利霉素处理12、24和48 h PC细胞MIA PaCa-2(P值均<0.05)及BxPC-3(P值均<0.05)的横向迁移能力明显减弱。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4、8、16 μmol/L可利霉素处理后MIA PaCa-2(t值分别为2.388、4.899、5.819,P值均<0.05)及BxPC-3细胞(t值分别为2.533、5.836、6.774,P值均<0.05)中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上调,4、8、16 μmol/L可利霉素处理后MIA PaCa-2(t值分别为12.440、14.830、16.800,P值均<0.000 1)及BxPC-3细胞(t值分别为5.039、5.893、7.725,P值均<0.01)中间质标志物Snail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4、8、16 μmol/L可利霉素处理后MIA PaCa-2(t值分别为3.105、7.752、11.200,P值均<0.05) 及BxPC-3细胞(t值分别为2.555、4.883、9.153,P值均<0.05)中间质标志物Vimentin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下调。  结论  可利霉素可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进程,从而发挥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
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张尧, 张锴, 马超
2022, 38(12): 2802-280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1
摘要(1409) HTML (941) PDF (2898KB)(39)
摘要:
  目的  研究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4(FAT4)在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索FAT4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79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T4蛋白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并分析FAT4蛋白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  结果  FAT4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低表达率为72.15%(52/79),在癌旁组织中低表达率为21.52%(1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背痛在FAT4蛋白低表达和高表达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P=0.042)。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在FAT4蛋白低表达与高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43、4.925,P值分别为0.003、0.026)。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AT4蛋白表达与胰腺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无关(P值均>0.05)。  结论  与癌旁组织相比,FAT4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且与背痛症状、淋巴结转移及神经浸润的发生相关,提示FAT4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标准胰颈横断下胰腺断面结构参数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
周黎晨, 谭震, 唐娅萍, 赵治戎, 戴睿武
2022, 38(12): 2807-281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2
摘要(1486) HTML (945) PDF (2420KB)(53)
摘要:
  目的  探究标准胰颈横断下胰腺断面结构相关参数对胰瘘预测作用,并验证。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患者140例作为预测组;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行PD手术的患者82例为验证组。比较两组基线水平,通过预测组单因素分析筛选胰瘘危险因素,在验证组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比较术前影像学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的一致性,并分组验证胰瘘危险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胰瘘危险因素。计算约登指数,GraphPad Prism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术前影像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可靠性分析。  结果  胰颈胰管直径(OR=0.347,95%CI:0.192~0.626,P<0.001)、胰颈实质长轴(OR=1.127,95%CI:1.031~1.231,P=0.008)及胰颈实质短轴(OR=1.350,95%CI:1.137~1.602,P=0.001)具有显著差异。胰颈胰管直径AUC=0.785(95%CI:0.128~0.302,P<0.001)、截断值为2.7 mm;胰颈实质长轴AUC=0.669(95%CI:0.564~0.774,P=0.006)、截断值为19.3 mm;胰颈实质短轴AUC=0.720(95%CI:0.627~0.813,P<0.001)、截断值为9.9 mm。验证组30例患者中,术前影像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具有高度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均>0.75,P<0.001。截断值分组验证,以胰颈胰管直径划分的高危组与低危组之间胰瘘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0.645,P=0.011);胰颈实质短轴划分的两组之间胰瘘发生率差异显著(χ2=5.901,P=0.015)。  结论  标准胰颈横断下胰颈断面结构特征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术前CT影像可进行判别,方法在临床上简单易行。
短篇论著
14例首发/伴发骨关节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康成为, 沃洪云, 董长超, 晏兆魁, 蒲小兵
2022, 38(12): 2814-281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3
摘要(1452) HTML (982) PDF (2109KB)(57)
摘要:
病例报告
供体肝脏附属肝右动脉变异肝移植术后肝假性动脉瘤形成伴胆漏胆管出血1例报告
韩田, 张瑞, 史志勇, 张丽, 徐钧
2022, 38(12): 2818-282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4
摘要(1381) HTML (947) PDF (2268KB)(46)
摘要:
以重度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徐华谦, 魏檬, 张雪, 易海, 范方毅, 黄爱萍, 汤善宏
2022, 38(12): 2821-28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5
摘要(1506) HTML (931) PDF (2629KB)(77)
摘要: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累及左侧髂血管旁组织1例报告
杨鑫, 李腊梅, 朱琦, 杨新乐, 王昕睿, 蔡艳俊, 李婉玉
2022, 38(12): 2824-282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6
摘要(1363) HTML (931) PDF (2345KB)(65)
摘要:
十二指肠壶腹部胰腺异位1例报告
师鸿运, 权盼盼, 宋向阳, 刘晓燕, 王英超
2022, 38(12): 2827-282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7
摘要(1383) HTML (955) PDF (2454KB)(61)
摘要:
综述
HD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与方法
林妍雪, 秦艳丽, 张继明
2022, 38(12): 2830-283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8
摘要(1560) HTML (1101) PDF (1914KB)(124)
摘要:
HDV感染的流行率和危害程度一直被低估,低筛查率和低诊断率或带来严重疾病负担。HDV RNA作为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对于丁型肝炎的诊断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HD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并介绍了检测方法的进展,以期促进丁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
IL-10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保护机制及其治疗前景
李瑞风, 宗廷妮, 戴光荣
2022, 38(12): 2836-284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29
摘要(1696) HTML (954) PDF (2118KB)(118)
摘要:
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然而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IL-10不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NAFLD的发病中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本文就IL-10对NAFLD发病的保护机制及其治疗前景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发掘IL-10在NAFLD诊断以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沉默调节蛋白1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刘甜恬, 刘江凯, 李素领, 刘靓, 张雅儒, 张建文, 李冰倩
2022, 38(12): 2841-284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0
摘要(1745) HTML (960) PDF (2307KB)(77)
摘要:
酒精性肝病(ALD)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种之一,我国ALD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发展态势。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是一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性的脱乙酰化酶,在细胞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方面作用显著,有望成为ALD治疗新靶点。本文总结了SIRT1在ALD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ALD发病机制及其潜在治疗靶标提供参考和策略。
肝硬化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
何玉梅, 伍丽萍, 王治铭, 郝梦昊, 胡玲, 李佳珍, 孙晓滨
2022, 38(12): 2846-284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1
摘要(1771) HTML (964) PDF (1888KB)(174)
摘要:
肝硬化营养不良与腹水、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有关,但目前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危害与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肝硬化营养支持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探索有效筛查、评估、干预途径,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门-窦血管病——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新型疾病谱
李玉林, 符艳秋, 周丽诗, 李雨芙, 羊东晔
2022, 38(12): 2850-285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2
摘要(2071) HTML (976) PDF (1896KB)(169)
摘要:
门-窦血管病(PSVD)是一种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主要临床特征,但无肝硬化,或无肝硬化相关危险因素,且影像学检查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通畅,需要活检病理诊断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在东西方的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已知与自身免疫、血液病及血栓前疾病、感染、毒物或药物暴露、遗传、代谢相关,但确切的病因仍然未知。该疾病有三种典型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别是闭塞性门静脉病、结节性再生增生、不完全性间隔纤维化。PSVD早期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晚期与肝硬化相似,影像上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征象,但肝脏硬度正常或稍增加,诊断需要肝活检;治疗上参照肝硬化的标准;该疾病预后明显优于肝硬化。该综述回顾性总结PSV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疗等,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应用进展
赵晓辉, 姚全军, 黎海亮, 胡鸿涛
2022, 38(12): 2855-285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3
摘要(1498) HTML (965) PDF (1890KB)(103)
摘要:
我国肝细胞癌患者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系统治疗。本文介绍了从索拉非尼、仑伐替尼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再到免疫治疗的异军突起——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获批一线治疗方案,同时TACE联合靶向和/或免疫治疗的研究也在进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存预后。但是,想要真正改变中晚期肝癌预后的问题,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巨噬细胞耗竭及其在肝损伤中的应用
于倩, 赵赛, 刘亮明
2022, 38(12): 2859-286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4
摘要(1928) HTML (1343) PDF (2135KB)(123)
摘要:
巨噬细胞是一种异质性细胞群,参与组织稳态、炎症和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巨噬细胞选择性地体内清除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方法,用于研究巨噬细胞是否参与任何特定的生物学调控机制。了解不同巨噬细胞耗竭的方法及原理有助于探索研究巨噬细胞和疾病关系的合适的建模方案。肝巨噬细胞在肝毒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巨噬细胞耗竭的方法及巨噬细胞耗竭后在肝损伤和修复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姚俞昊, 夏潇, 张嘉鑫, 李小科, 叶永安
2022, 38(12): 2864-286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5
摘要(1589) HTML (938) PDF (1884KB)(102)
摘要: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临床常用药物,目前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中广泛应用。然而这一用药现状未得到美国胃肠病学会最新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推荐支持。笔者结合国内外指南或共识,综合最新研究进展,以评述PPI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中的使用指征、可能获益及潜在风险,以期为临床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规范使用PPI提供参考。
经乳头胆道引流术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进展
王奥, 李宁
2022, 38(12): 2868-287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6
摘要(1465) HTML (933) PDF (1900KB)(57)
摘要:
经乳头胆道引流术在胆总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内镜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引流方式的益处及应用值得思考。归纳和总结了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和内镜逆行胆道支架引流术(ERBD)在治疗不同病理状态下胆总管结石时的优势和劣势。多项研究证实,两种引流方式在治疗胆总管结石及其并发症中被证实同样安全、有效,ENBD在紧急胆道引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ERBD在中长期处理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方面具有优势。指出在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策略及胆道引流方式不断变化的今天,小管径、猪尾型、可自行脱落或可降解的ERBD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超声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刘攀, 郝亮, 成雨, 杨蓓蓓, 魏勇, 夏振红, 于守君
2022, 38(12): 2873-287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7
摘要(1587) HTML (961) PDF (1879KB)(46)
摘要: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腹症,以病因多、进展快为特征,早期诊断及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密不可分。在诸多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能实时、动态的对胰腺、胆道系统进行全面的扫查,在病因诊断、分级、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超声在急性胰腺炎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作一概述,以期为临床急性胰腺炎诊治提供参考。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标志物的预测价值
金秋, 杨婧, 马红琳, 李苹菊, 胡绍山, 刘清清
2022, 38(12): 2877-288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8
摘要(1653) HTML (970) PDF (1914KB)(69)
摘要: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常见急腹症,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早期评估病情和预测患者的临床转归,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近年来预测AP患者严重程度分层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总结了免疫、细胞因子、基因、生化、影像等相关指标对急性胰腺炎的疾病严重程度、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
胰腺癌与糖尿病的关系
南昇辰, 石乔, 陈辰, 王卫星
2022, 38(12): 2882-288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39
摘要(2220) HTML (1136) PDF (2060KB)(84)
摘要:
胰腺癌是一类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10%。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胰腺癌与糖尿病呈双向关系,糖尿病既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也是胰腺癌引起的一种副肿瘤现象。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是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相反胰腺癌细胞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胰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本文对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胰腺癌与糖尿病的双向关系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周围神经与胰腺癌细胞之间的代谢交流机制
田庚洲, 邹雷
2022, 38(12): 2887-289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40
摘要(1426) HTML (1023) PDF (2129KB)(65)
摘要:
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物质代谢相互联系,代谢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代谢网络,共同维持肿瘤微环境的稳态。周围神经由核周体和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及神经终末装置等组成,在胰腺癌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目前周围神经与胰腺癌细胞之间代谢交流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回顾近年来的研究,分别从周围神经和胰腺癌细胞的角度总结了氨基酸、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等在胰腺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探讨周围神经和胰腺癌细胞之间的代谢交流机制对发现新的胰腺癌治疗相关靶点有着重要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张浩, 刘林勋, 赵占学, 潘洪帅, 侯晓凡, 霍峥
2022, 38(12): 2892-289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41
摘要(1434) HTML (1050) PDF (2378KB)(59)
摘要:
胰腺导管腺癌恶性程度高,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在早期无明显的腹部表现及体征。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并常伴远处脏器转移,因此手术治疗、放化疗及药物靶向治疗效果通常不佳。近年来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血管的生成等进程中发挥关键性的调节作用。尽管TGFβ信号能够利用SMAD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起到强大的肿瘤抑制作用,但是TGFβ信号也可以通过增强上皮-间质转化、纤维化和免疫逃逸来加速胰腺癌的发生。本文所述胰腺癌均特指为胰腺导管腺癌,旨在对TGFβ在其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因子和免疫反应等方面关系的研究予以综述,为今后胰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Numb基因及其可变剪接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鹏昊, 郑楷炼, 许熊飞, 金钢
2022, 38(12): 2897-290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42
摘要(1399) HTML (970) PDF (1884KB)(35)
摘要: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目前针对胰腺癌有多种治疗方案,但效果均不太理想。阐明胰腺癌发病机制仍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可变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手段,同一基因的剪接异构体介导产生不同生物学表型,其异常可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Numb,一种重要的细胞命运决定蛋白,其可变剪接近年来被发现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在胰腺癌中Numb的选择性剪接可产生多种不同亚型的Numb蛋白,对癌症相关通路的活化以及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探索Numb的剪接异构体在胰腺癌中不同功能有利于解释胰腺癌发病机理和新疗法的开发。本文就Numb蛋白在胰腺癌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其剪接异构体功能特点以及不同亚型对胰腺癌各方面的调节作用。
突变型KRAS在胰腺导管腺癌代谢中的作用
陈懿, 谢黎, 吴健
2022, 38(12): 2901-29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43
摘要(1893) HTML (1426) PDF (3776KB)(172)
摘要:
胰腺癌作为一种致死率高、预后差的恶性肿瘤,肿瘤代谢相关的基因突变被认为是其进展和预后不良的基础。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最常见的胰腺癌类型,86%的PDAC患者被检测出KRAS突变,KRAS作为多种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上游的“分子开关”,对肿瘤细胞代谢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突变型KRAS可影响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重编程、巨胞饮作用和自噬,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成分相互作用,维持癌细胞的生存和增殖。目前,临床上对PDAC的KRAS靶向治疗大多停留在试验阶段,未来能否真正应用于治疗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胰腺癌动物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延张励, 许小凡, 辛嘉萁, 张红
2022, 38(12): 2908-291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44
摘要(1525) HTML (1999) PDF (2109KB)(156)
摘要:
胰腺癌(PC)发病隐匿、进展快、预后差,目前,其临床治疗尚无标准方案,而新的靶向治疗获益率并不明显,导致PC的死亡率极高。因此,认识PC的发生、发展机制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而建立可靠的PC动物模型,是深入探讨PC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机制及优化有效治疗靶点的基础。目前, 大量的研究已建立了多种PC动物模型,本文现对各种常用的动物模型进行比较,为PC研究过程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Journal of Hepatology|HBsAg清除率对HBV相关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
2022, 38(12): 2727-272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gwjpwzjj1
摘要(1345) HTML (937) PDF (888KB)(67)
摘要:
Journal of Hepatology|在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全身炎症的严重程度是慢加急性肝衰竭和出血的主要预测因子
2022, 38(12): 2766-276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gwjpwzjj2
摘要(1308) HTML (985) PDF (881KB)(75)
摘要:
Journal of Hepatology |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微生物游离DNA的预后和治疗意义
2022, 38(12): 2876-287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gwjpwzjj3
摘要(1294) HTML (923) PDF (886KB)(61)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关于文章中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2022, 38(12): 2715-2715.
摘要(822) HTML (763) PDF (1369KB)(62)
摘要:
本刊常见异形词
2022, 38(12): 2737-2737.
摘要(817) HTML (813) PDF (872KB)(61)
摘要:
勘误
2022, 38(12): 2801-2801.
摘要(835) HTML (830) PDF (873KB)(58)
摘要:
本刊对形态学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2022, 38(12): 2823-2823.
摘要(821) HTML (768) PDF (872KB)(26)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年1-6期重点号选题及各期执行主编
2022, 38(12): 2686-2686.
摘要(870) HTML (819) PDF (872KB)(44)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不法人员冒用本刊名义实施邮件诈骗的严正声明
2022, 38(12): 2692-2692.
摘要(835) HTML (808) PDF (874KB)(75)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获评“2022年度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2022, 38(12): 2711-2711.
摘要(831) HTML (763) PDF (1367KB)(68)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年征稿征订启事
2022, 38(12): 2829-2829.
摘要(945) HTML (810) PDF (877KB)(93)
摘要:
志谢
本期审稿专家
2022, 38(12): 2695-269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zhixie1
摘要(1211) HTML (897) PDF (872KB)(3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