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治疗丙型肝炎中的成功应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DDI)的临床管理成为了丙型肝炎治疗领域值得关注的热点之一。大部分DAA通过肝脏和(或)肠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或转运蛋白,与合并用药发生DDI。目前,欧洲肝病学会发布了慢性丙型肝炎DAA相互作用的推荐意见,涵盖抗HIV逆转录病毒药物、降脂药/心血管药物、免疫抑制剂和中枢神经系统成瘾药物等。临床医师在制订DAA治疗方案时,应该对DDI的风险进行严密评估和监测,以最大程度降低或避免抗病毒治疗在内的相关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发生。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范围流行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上市为其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国外已上市多种DAA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国亦已陆续批准上市数种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使丙型肝炎治愈率显著上升。通过对我国已上市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及适应证进行分析,结合已经发表的真实世界中的研究,帮助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HCV和HBV的双重感染(DI)具有不同于单一HCV或HBV感染的特殊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点,为临床诊治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有效控制HCV感染的同时,可能导致HBV的激活和乙型肝炎的发作甚至肝衰竭。在抗HCV治疗的同时,根据不同的HCV/HBV-DI状态选用合适的抗HBV治疗和随访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慢性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民族人群均易感染HCV。分别阐述了儿童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肾损伤患者、肝移植患者、合并肝硬化患者、合并HIV感染者、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等不同特殊人群HCV感染的管理方法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隐匿,治疗选择较少,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曾为标准方案,治疗应答受感染的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宿主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影响,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不能耐受。2017年9月美国肝病学会与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检测、管理与治疗指南》建议12岁以上或体质量≥35 kg丙型肝炎患儿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基因1、4、5、6型感染患儿推荐方案为索磷布韦联合雷迪帕韦,基因2、3型推荐索磷布韦联合RBV,基因1型初治和IFNα经治无肝硬化患儿以及2、4、5、6型患儿疗程12周,基因1型IFNα经治肝硬化患儿及3型患儿疗程24周。年龄小于12岁慢性...
HCV感染在肾功能不全(RD)患者中较常见,尤其是在终末期肾病进行血液透析(HD)的患者中,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肝脏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升高。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超过90%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和较少的不良事件。在合并RD和HD患者中推荐应用grazoprevir/elbasvir、paritaprevir/ritonavir+ombitasvir+dasabuvir、glecaprevir/pibrentasvir或daclartasvir+asunaprevir等治疗方案,不建议推荐以sofosbuvir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正>HBV感染是重大传染性疾病,全球约2.4亿人感染HBV[1],我国慢性HBV感染者达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2]。CHB也是我国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之一,分别占60%和80%[3],严重危害健康。全球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HCC[4]。评估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正>英国胃肠病学会(BSG)于2017年发布了新版肝脏血液检测结果异常的管理指南。本指南是在2000年旧版的基础上,由指南开发小组对其进行细致的修订而形成的。修订成员包括患者,BSG肝脏专业委员会,英国肝脏研究协会,临床生化/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英国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英国公共卫生协会,英国皇家全科医学学会,英国胃肠和腹部
目的探讨经恩替卡韦(ETV)长期治疗,有效抑制HBV DNA后,采取序贯或联合IFNα治疗与单用ETV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所有患者已经ETV抗病毒治疗3年或以上,HBV DNA阴性,无IFN治疗禁忌证,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9例。对照组:继续ETV治疗;序贯组:更换为IFNα序贯治疗;联合组:联合IFNα治疗。检测治疗0、12、24、36、48周时血清HBV DNA、HBV血清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情况,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
目的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恩替卡韦(ETV组)治疗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5年7月周口市中心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接受TDF或ETV抗病毒治疗且定期随诊的420例初治慢性HBV感染或肝硬化患者,其中接受TDF治疗者184例(TDF组),接受ETV治疗者236例(ETV组)。监测患者的基线值以及治疗后4、8、12、24、48周的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指标、血钙、血磷、肌酸激酶、HBV DNA水平、肝炎标志物(HBs Ag、HBeAg、抗-HBe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Toll样受体(TLR)2、3的表达变化与肝脏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且初次诊断为CHB的患者104例,运用1秒钟快速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方法获取CHB患者的肝组织,分别进行TLR2、TLR3免疫组化染色,10例肝血管瘤者趋于正常的瘤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LR2、TLR3与肝脏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等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未见明显的TLR2、TLR3阳性表达;TLR...
目的观察单采血浆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点,了解自身抗体阳性CHC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992年1月-1995年12月甘肃省定西县医院和定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120例单采血浆后感染HCV的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地区健康人群11例作为对照组。对CHC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将自身抗体阳性组(n=44)与阴性组(n=76)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20例单采血浆后CHC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6.7%(44/120),主要的自身抗体为抗核抗体,占21.7%。自身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
目的观察Notch信号通路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初步阐释Notch信号通路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8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38例和健康志愿者17例,分选CD8+T淋巴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8+T淋巴细胞中Notch1和Notch2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应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将从HLA-A2限制性丙型肝炎患者分选的CD8+T淋巴细胞与HCV感染的Huh7.5细胞共培养,加入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和细胞因子水平分析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功能的变...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联合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APRI)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PHLF)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将Child-Pugh评分作为对照,评估术前ALBI、APRI、ALBI联合APRI评分预测PHLF的作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识别PHLF的独立预测指标。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055例患者中,共有151例(14.3%)发生PHLF。单、多因素分析显示,ALBI、APRI与P...
目的研究IL-17在不同AFP水平下的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HCC根治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HBV相关HCC行根治切除术的连续病例167例,另外选取肝血管瘤患者115例(其中HBV携带者8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167例HBV相关HCC血清中IL-17表达,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浓度,并分析IL-17的表达与不同AFP水平的关联性及其与HBV相关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相关性分析、Log-rank...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与传统康复方案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文献检索到2016年8月,在Pub Med、EBSCO、MEDLINE及Cochrane数据库中检索ERAS与传统康复方案在肝脏外科中应用效果比较的文献,2名单独观察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后,采用Rev 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共524例患者,其中254例为ERAS组,270例为传统治疗组。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加权均数差(WMD)=-2.72,95%可信区间(95%CI):-3.86-1.57,P<0.000 01];ERAS组功能恢复时间...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组织(癌、癌旁)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于解放军三〇二医院肝胆外科行HCC切除术的52例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同时取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癌组织、配对癌旁组织以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其中研究所用细胞系L02、HuH7、HepG2、SMMC-7721均由解放军三○二医院临床管理中心提供。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L02肝细胞癌变的抑制作用。方法培养L02肝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N(1、10、20、50、100和150μmol/L)作用,MTT法测定DEN对L02肝细胞活力的影响,选择适当的DEN刺激浓度(20μmol/L)进行后续实验。同时,分别采用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试剂盒检测DEN(20μmol/L)作用细胞和正常L02细胞内的MDA及SOD水平。将L02肝细胞分为模型对照组(20μmol/L DEN+PBS处理)、FGF21低剂量组(20μmol/L DEN+1μmol/L FGF21蛋白)和FG...
目的探讨血清及胆汁CEA、CA19-9、CA24-2检测对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诊治的良性和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各40例,收集入院时的血清和手术中的胆汁标本进行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24-2)检测。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对各肿瘤标志物诊断胆道良恶性梗阻性疾病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组血清CA19-9、CA24-2水平均明显高于胆道良性梗阻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99、3.223,P值均<0.05)。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组胆汁CEA、CA19-9及CA...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AC)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血清脂多糖(LPS)、淀粉酶(AM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5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及术后72 h血清LPS、AMY、ACTH水平、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性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组和ERCP组各20例。观察2组患者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术后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的χ2检验。2组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对数秩检验。结果 ERCP组患者的支架通畅期[(225.6±52.5)d vs(156.3±44.5)d...
目的评估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m EST)联合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在老年患者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因胆总管多发大结石在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患者229例,根据患者结石大小及胆总管形态选择手术方式。所有纳入病例按照内镜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 EST+EPLBD组(治疗组)与EST组(对照组),观察2组首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取石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136例)与对照组(93例)比较,2组在一次取石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
目的探讨早期血清炎性介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兴义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分为感染组(58例)和未感染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炎性介质水平,选取有统计学意义指标进一步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66例SAP患者中58例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率为34.9%。感染组血清脂肪酶、PCT、CRP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t值分别为8.679、20.416、18.429、8.5...
目的探讨干扰Sema4D基因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Sema4D-siRNA,转染到人胰腺癌细胞系中,将实验分为3组,转染siRNA组、阴性对照组(即转染非特异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的胰腺癌细胞)。转染48 h后利用RT-q PCR检测转染前后Sema4D mRNA表达的变化,转染72 h后利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转染前后Sema4D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显色法观察转染后细胞生长变化;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检测转染后肿瘤细胞侵袭性的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进一步两...
目的描述性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诊断为DILI的445例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临床资料,分析DILI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445例患者中,男136例(30.56%),女309例(69.44%),以4069岁的人群居多。194例(43.6%)应用西药导致,140例(31.46%)应用中药导致,...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绿原酸(CG)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探讨CG在NAFL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基础。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G组)、高脂饮食组(HG组)和绿原酸干预组(CG组)。所有大鼠第1周采用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第2周开始NG组喂饲普通饲料,HG组和CG组喂饲高脂饮食。第4周起NG组、HG组给予每周3次生理盐水灌胃,CG组给予每周3次灌胃CG。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采用全波长分光光度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游离脂肪酸(FFA)。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技术测定胰岛素抵...
目的初步明确急/亚急性肝衰竭(ALF/SA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5例ALF/SA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36)和无AKI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外周血WBC水平、凝血功能、MEL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观察发生AKI患者的预后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导致ALF/SALF的病因以药物性最为多见(49.57%),其次为不明原因(28.70%)。115例ALF/SALF患者中共36例合并AKI,AKI发...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IPC)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PC组、UTI组、UTI联合缺血预处理(UCI)组。术后采集下腔静脉血并取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AST、ALT、TNFɑ,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NF-κB、肝组织湿干比(W/D)及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所检测的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MPO、NF-κB、W/D值,IR组、IPC组、UTI组、UC...
目的探索青藏高原野生田鼠是否可以作为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将60只实验野生田鼠分为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穿刺感染组),每组20只。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感染率、病死率。造模成功田鼠处死后分别从病灶浸润带、灶旁+50%病灶、病灶中心、液化部分、病灶边缘、病灶70%来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包虫病灶的病理结构。从感染病灶中提取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成功率分别为60%、80%、7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38,P=0.126)。A、B、C组田鼠泡球蚴感染的病死率分别...
<正>放射性胃炎是较少见的一类肿瘤放疗后并发症,随着放射治疗在肝癌、食管癌、胰腺癌、胆管癌等上腹部肿瘤中的应用,作为相邻器官的胃、十二指肠也会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胃肠组织的耐受剂量为45~55 Gy[1],当大于这个剂量时会造成胃肠黏膜放射性损伤,引起一系列的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例肝细胞癌放疗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治疗后病情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心慌、乏力2个月,加重1 d"于2017年5月5日入本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乏力,活动后明显,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进食可,近期体质量未见明显变化。入院前1 d乏力症状明显加重,平地走路时自觉疲乏。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率82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额外心音及杂音;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软,无压痛、
<正>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及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等,可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临床中广泛应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通过肝肾代谢。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常规剂量情况下引起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较少见。本例患者因常规剂量口服秋水仙碱片4 d后,出现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DILI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现报道
<正>成人Still病是一种以发热、畏寒、皮疹、关节肿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脾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不详[1]。由于成人Still病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体征,非专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有限,临床易出现误诊、误治,导致延误病情。笔者近期收治1例成人Still病误诊为肝脓肿的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发热,畏寒,伴右上腹胀痛不适"于2016年12月11日来本院就诊,行腹部彩超示:右肝后叶低密
<正>临床中胆囊囊肿很罕见,大部分为后天性囊肿,极少数为先天性。患者可表现为消化不良、腹痛、黄疸,也可无明显症状。而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国内外期刊尚无报道。现将北京医院收治的1例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患者报告如下,并进行回顾性文献复习。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8岁,主因"发现肝脏占位8 d"于2016年5月13日入院。患者于8 d前因便潜血弱阳性行腹部CT平扫,发
<正>1病例资料患儿女性,5岁7个月。因"发热、咽痛1 d"于2017年1月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 d活动后受凉,随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自诉咽痛,伴畏寒,偶咳,痰少,色白。无鼻塞、流涕、喷嚏,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患儿家属给予"三九感冒颗粒"口服,患儿体温可暂时下降,但不久后复上升,咽痛加重。入院查体:体温37.7℃,心率109次/min,呼吸20次/min,体质量21 kg。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其上可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5岁,因"左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 d"于2012年9月19日入本院。疼痛开始为阵发性绞痛,入院前1天成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巩膜黄染,左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征(-),血清脂肪酶907 U/L。入院前上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右位心,内脏反位。入院后MR示:内脏反位,胰腺改变(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胆总管下端结石,胆囊结石(图1);肝功能检查示:TBil 47.2μmol/L,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8 d"于2015年10月8日入本院。病程中无明显腹痛、腹胀,寒战高热等症状。既往:2015年4月30日于吉林市华侨医院诊断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5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术。20年前行阑尾切除术。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功能:ALT 78.8 U/L,GGT 295.0 U/L,TBil 198.4μmol/L,DBil 125.0μmol/L,IBil 73.4μmol/L。肿瘤标志物:
<正>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少见,约占全部神经内分泌癌的0.2%[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出类癌综合征的极少,多以急慢性胆囊炎或胆囊肿物就诊,术前常规检查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诊断。本文对本院就诊的3例胆囊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以便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的积累。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59岁,以右上腹痛半年余于外院诊断怀
HC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问题。目前我国主要的抗HCV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是该方案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不理想;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在治疗丙型肝炎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简述了抗HCV治疗前后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从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分析表明,HCV患者机体的免疫调控十分复杂,不同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看,经过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以及其功能有恢复的趋势,甚至可以恢复至正常化;IFN的治疗并不能恢复病毒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功能,而DAA治疗前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尚未阐明;DAA对细胞因...
慢性感染和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而HCV感染是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回顾了HC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发生关系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更多的证据支持HCV感染会增加冠心病、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以及因心血管事件的死亡风险。HCV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虽然背后的机制尚需更多研究,但在丙型肝炎患者人群中应注意预防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HCV感染后引起的慢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逐渐成为治疗丙型肝炎的主流药物。研究表明DAA可能会增加HCV相关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或者导致肝癌复发的风险,给DAA的临床应用带来了巨大的争议。综述了DAA对肝癌发生和复发的影响,以期为DAA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3位肿瘤致死病因,目前仅20%的肝癌患者可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许多临床研究证实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抑制肿瘤生长、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适应证以及TACE在肝癌术前的新辅助治疗、肝癌术后的辅助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治疗、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在肝癌的发展与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分析了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肝癌发展、转移的关系,并对其在肝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靶向药物对于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证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相继出现。近期,瑞格菲尼、ramucirumab等靶向药物在相应的临床实验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潜力。更多的二线候选药物,比如c-Met抑制剂tivantinib与cabozantinib、VEGFR-2抑制剂ramuciruma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总结了近几年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试验数据及最新进展,为下一步临床试验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相关,而雌激素发挥生理效应需结合其受体,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又受到相关基因的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则被基因多态性所影响,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由不同基因、不同多态性的组合效应构成,故认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会对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影响。对近年来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介绍了生活方式的干预在NAFLD治疗中的地位,简述了药物在NAFLD治疗中的种类与价值,总结了改善肠道菌群在NAFLD治疗中的方法与途径,分析了外科手术干预在NAFLD治疗中的临床获益与经济效价。指出加强对NAFLD患者的有效管理可能是未来对该疾病治疗的一个新研究方向。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病情发展迅速并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功能,生存率低。早期识别病因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对生存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工肝、干细胞移植及肝移植技术不断发展,ALF疗效有明显提高。主要从ALF的病因和累及的主要器官系统两大方面阐述了ALF的治疗,并介绍了人工肝及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第一致癌原,全世界近半数人群有感染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螺旋杆菌感染与多种其他部位的肿瘤有关。从螺旋杆菌的分类及流行病学、螺旋杆菌与肝胆肿瘤的关系和螺旋杆菌诱导肿瘤发生的机制3个方面介绍螺旋杆菌感染与肝内外胆管肿瘤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索肿瘤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以期待能改善与提高螺杆菌引起胆管癌的诊治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