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及其意义
刘明旭
2001, 17(3): 131-133.
摘要:
血透机中间型人工肝治疗重肝2例
宋闽宁, 黄文琪, 关天俊
2001, 17(3): 133-141.
摘要:
环加氧酶-2在肝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任卫英, 张顺财
2001, 17(3): 134-135.
摘要:
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进展
沈雪林, 毕丽娜
2001, 17(3): 136-137.
摘要:
缺陷型Ⅱ型TGF-β受体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邵宝妹
2001, 17(3): 138-139.
摘要:
细胞凋亡、增殖与肝硬化和肝纤维化
曲宝戈
2001, 17(3): 140-141.
摘要: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吴升华
2001, 17(3): 142-143.
摘要(1881) PDF (82KB)(1012)
摘要:
成年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与其肝组织损伤关系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刘伟, 赵伟, 罗婵
2001, 17(3): 144-145.
摘要:
探讨成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与其肝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随机选择5 0例成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检测其血清HCV RNA水平 ,肝穿刺活检 ,光镜多视野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学损伤。随着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升高 ,其肝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加重不明显 (P >0 0 5 )。慢性成年丙型肝炎患者HCV负荷与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无相关性
慢性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变异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邢利和, 施红, 朱传琳, 李力, 王惠芬
2001, 17(3): 146-148.
摘要:
为了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区启动子 (BCP)变异之间的关系 ,对 89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应用错配PCR -RFLP分析技术结合直接序列分析 ,共检出 47例BCP变异株 ,其中 2 4例曾应用干扰素治疗 ,野生株 2 1/4 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 2 4例HBVC区启动子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效 12例 ;野生株 2 1例 ,对干扰素有效 18例 ,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野生株组的ALT复常 ,HBVDNA阴转率高于变异株组 (p <0 .0 5 )。而治疗组中变异株组的野生株转化率为 38 9%明显高于对照组 (5 0 % ) ,差异显著 (p <0 .0 5 )。混合感染的病例 ,干扰素治疗后有变异株去优势化积累趋势。提示干扰素治疗不会诱发BCP变异的发生 ,但有BCP变异的病例可降低干扰素的疗效 ,同时也说明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反应 ,可是清除病毒所需要的时间和干扰素的剂量较野生株要大
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乙肝病毒复制中间体RNA与乙肝病毒DNA相关性的研究
张凯宇, 蔡艳俊, 王峰, 许昶, 吕美德
2001, 17(3): 149-151.
摘要:
采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乙肝病毒复制中间体RNA(HBVRNA) ,6 0例乙肝患者 5例PBMCs中HBVRNA阳性 ,2 6例PBMCs中HBVDNA阳性 ,2 7例血清HBVDNA阳性 ;PBMCsHBVDNA阳性患者中有 4例PBMCsHBVRNA阳性 ,血清HBVDNA阳性患者中有3例PBMCsHBVRNA阳性 ;17例血清HBeAg阳性患者中有 4例PBMCsHBVRNA阳性。血清HBeAg、HBVDNA及PBMCs中HBVDNA阴性患者 ,其PBMCsHBVRNA仍可能阳性 ,其PBMCs可成为乙肝患者肝病复发和传播的来源
B超检出胆总管巨大结石1例
吴振文, 张景民
2001, 17(3): 151-151.
摘要:
慢性HBV感染前C区变异与病毒复制水平关系
戴炜, 郭亚兵, 杨大国, 唐蔚, 袁静, 王召钦, 舒丹
2001, 17(3): 152-153.
摘要:
探讨HBV前C基因变异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意义。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 (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相结合 ,对 30例HB sAg(+ )、抗 -HBe(+ )及抗 -HBc(+ )慢性HBV感染者 ,其中无症状携带者 (AsC) 9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 12例及慢性重症肝炎 (CHF) 9例进行前C区基因变异与HBVDNA水平关系进行分析。AsC组 3例 (33 33 % ) ,CHB组9例 (75 % )及CHF组 8例 (88 89% )有A83(nt 1896 )变异。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HBVDNA含量在CHF组中最高。HBV前C变异在HBV不同感染状态中都可见 ,其病毒复制水平与肝病活动相关
反复发作性皮质盲伴肝性脊髓病1例
张颖萍, 骆剑秋
2001, 17(3): 153-153.
摘要:
乙肝患者外周血IL-12水平与HBeAg/HBeAb的相关性研究
余跃, 贺降福, 吴素芬, 张勇
2001, 17(3): 154-155.
摘要: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 12 (IL - 12 )水平与HBeAg/HBeAb的关系。选择HBsAg、HBcAb阳性患者 6 0例进入本研究 ,按HBsAg、HBeAg、HBcAb(大三阳 )和HBsAg、HBeAb、HBcAb(小三阳 )分为两组 ,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及其外周血IL - 12水平。大三阳组CAH患者的血清IL - 12水平显著高于小三阳组 (142 .45± 40 .32 pg/ml、110 2 1± 30 .16 pg/ml,P <0 .0 5 ) ,而CPH患者大、小三阳组无显著性差异 (12 8.32± 47.73pg/ml、118.6 1± 5 5 .5 4pg/ml,P >0 .0 5 ) ,但大三阳组HC患者血清IL - 12水平明显低于小三阳患者 (88.75± 10 .5 4pg/ml、130 .45± 5 0 .86 pg/ml,P <0 .0 5 ) ,在大三阳组CAH、CPH、HC患者血清IL - 12水平依次降低 ,CAH患者明显高于HC患者 (P <0 .0 1) ;...
史克肠虫清致急性肝损伤一例
刘毅
2001, 17(3): 155-155.
摘要:
TTV与其它肝炎病混合感染及其基因型的研究
赵守松, 赵久法, 高春明, 王淑民
2001, 17(3): 156-158.
摘要:
研究TTV与其它肝炎病混合感染对肝脏病变的影响及本地区TTVDNA的基因型。选TTVORF1的保守序列作内外引物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TTVDNA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异源性大于 5 0 %的序列作显色探针Ⅰ和显色探针Ⅱ ,进行分型研究。学生、非甲 -非戊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TTV阳性率分别为 3 3 %、14 3%、12 %、16 %。TTV阳性和TTV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 ,在年龄、性别、ALT和TBil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本地区流行的TTV可分为两个主要的基因型 ,即Ⅰ型 (6 6 7% )、Ⅱ型 (2 5 % ) ,部分存在混合感染 (8 3% )。TTV可能与HBV、HCV有类似的传播途径 ,故常重叠感染。TTV与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混合感染后不影响两者的肝脏病变。TTV不是本地区非甲 -非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步探讨
张毅, 蒲春文, 宫航宇, 孙涌, 张健, 林启敏
2001, 17(3): 159-160.
摘要:
探讨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将 6 0例慢乙肝病例随机分成两组 ,待肝功能正常后 ,治疗组给予治疗用疫苗每月一次皮下注射 ,四个月一个疗程。治疗组 30例中 4例HBsAg阴转 ,9例HBeAg阴转 ,对照组只一例阴转 ,两组差异显著P <0 0 5。治疗组HBVDNA定量治疗前为 (0 0 3± 0 0 2× 10 5)拷贝 /ml,治疗结束时为 (0 0 0 7± 0 0 0 3× 10 5)拷贝 /ml,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t =5 48。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慢乙肝病人尿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测定的意义
李清华, 李辉, 秦成勇, 韩国庆
2001, 17(3): 161-162.
摘要:
研究和探讨检测尿TGF - β1水平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了 15例正常人 ,15例慢活肝和 15例肝硬化患者尿TGF - β1水平 (用同一尿标本Cr水平作标准比 )和血清PCⅢ ,Ⅳ -C ,HA及LN水平。肝硬化患者尿TGF - β1/Cr水平和PCⅢ ,Ⅳ -C ,HA及LN水平明显高于慢活肝和正常人组 ,且两者呈明显正相关。另外尿TGF - β1/Cr水平与肝功能指标中白蛋白呈明显负相关 ,与球蛋白、间接胆红素呈明显正相关。尿TGF - β1/Cr水平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 ,可以作为一种有用的无创性的肝纤维化的临床检测指标
血清前白蛋白在各类乙型肝炎检测中的意义
章芳, 曾晓波, 苏先狮, 李曼妮
2001, 17(3): 163-164.
摘要: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 (Prealbumin ,PA)在各类乙型肝炎检测中的意义。采用免疫比浊法。 114例各类乙型肝炎患者及 2 0例健康输血员的血清PA。各类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A较对照组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低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轻度。肝硬化患者从Child -puchA级到C级 ,血清PA呈进行性降低 ,不同级别测值间差异显著。血清PA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良好指标 ,可以为临床肝硬化分级提供参考
拉米夫定联合博尔泰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张学武, 周敏, 胡国启
2001, 17(3): 165-166.
摘要:
为探讨拉米夫定与博尔泰力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价值 ,将 6 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接受拉米夫定和博尔泰力联合治疗 (LM组 )。另一组单纯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L组 ) ,结果两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93 75 %和 89 2 9%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LM组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L组(5 0 %对 17 85 % ,P <0 0 1和 81 2 5 %对 5 0 % ,P <0 0 5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拉米夫定联合博尔泰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地提高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 ,且有希望缩短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程
拉米夫定联合苷必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近期疗效
王军, 李勇富, 胡巧玲, 张流
2001, 17(3): 167-168.
摘要:
研究拉米夫定联合苷必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选择 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定 (10 0mg/d)和苷必妥 (1mg/d)治疗为观察组 ,选择 15例患者单独服用拉米夫定 (10 0mg/d)作对照 ,共治疗 12周。疗效评估包括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治疗 12周疗程结束时 ,血清HBVDNA阴转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0 0 %对 80 0 % ,P >0 0 5 ) ,观察组HBeAg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87 5 %对 2 6 7% ,P <0 0 1) ,HBeAg血清转换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78 6 %对 2 5 0 % ,P <0 0 5 ) ,观察组ALT的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10 0 0 %对6 6 7% ,P <0 0 5 )。未发生不良反应。拉米夫定联合苷必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肯定 ,安全性好
肝硬化患者骨髓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检测
朴云峰, 夏宇欧, 时阳
2001, 17(3): 169-170.
摘要: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和骨髓中的红细胞生成素 (EPO)含量。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血清中EPO水平与健康人相比 ,显著升高 (P <0 0 0 1) ,普遍存在EPO应答障碍 ,致使贫血持续存在。与此相反 ,患者骨髓EPO水平低于正常健康人 (P <0 0 0 1)。提示 ,肝硬化患者存在骨髓造血机能障碍
婴儿胆总管葡萄状肉瘤一例报告
宗佩君, 刘爱珍, 刘晓玲, 崔岩, 钟延明
2001, 17(3): 170-170.
摘要:
肝病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分析及意义
袁忠海, 姚敏捷, 黄兰玲, 郭素红, 侯毅鞠, 刘瑞明
2001, 17(3): 171-172.
摘要:
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EPO含量及病理生理意义。采用放免非平衡法检测 5 0例健康人和不同肝病患者血清EPO含量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8例肝硬化 (其中代偿期 8例 ,失代偿期 10例 )和 11例肝癌患者血清EP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失代偿期明显高于代偿期 ,P <0 0 1。肝硬化与肝癌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2 5例急、慢性肝炎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检测血清EPO含量可为不同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RGDS肽对TGFβ刺激肝星状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程计林, 周欣, 李定国, 魏红山, 黄新, 王志荣, 展玉涛, 张晶, 徐芹芳, 陆汉明
2001, 17(3): 173-175.
摘要:
探讨RGDS肽体外对TGFβ1刺激肝星状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从正常大鼠肝脏中分离肝星状细胞原代培养 ,分 6组 ,单纯对照组 ,TGFβ1对照组 ,RGDS组 ,RGDS +TGFβ1组、RGES +TGFβ1组及IFNα - 2b+TGFβ1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的Ⅲ型胶原。RGDS +TGFβ1组和IFN +TGFβ1组Ⅲ型胶原水平明显低于TGFβ1对照组、RGES对照组 (P <0 0 5 )。RGDS可抑制TGFβ1促进肝星状细胞合成Ⅲ型胶原的作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结合蛋白-3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郑雪玲, 赵英恒, 李瑜元
2001, 17(3): 176-178.
摘要: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 3(IGFBP - 3)与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关系 ,分析IGF -Ⅰ和IGFBP - 3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肝硬化患者 6 5例 ,按Child -pugh分级法将其分为A(17例 ) ,B(2 0例 )和C(2 8例 )三组 ,对照组 30例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IGF -Ⅰ和IGFBP - 3,并测定患者的上臂围、三头肌皮脂厚度、上臂肌围等营养状况指标。肝硬化患者血清IGF -Ⅰ和IGFBP - 3水平下降(10 0 49± 38 11)ng/ml对 (35 2 5 5± 15 3 6 1)ng/ml,(P <0 0 0 1) ;(4 5 0 2± 16 2 1)nmol/L对 (114 5 0± 2 7 0 9)nmol/L ,(P <0 0 0 1) ,IGF -Ⅰ、IGFBP - 3与营养状况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0 1)。IGF -Ⅰ和IGFBP - 3可作为反映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指标
肝硬化患者糖负荷时的血磷变化
徐希岳
2001, 17(3): 178-179.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糖负荷时血磷变化 ,检测 38例肝硬化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的血磷变化。结果显示空腹血磷降低者 2例 (5 2 6 % ) ,服糖后 13例 (34 2 1% )出现低血磷。肝硬化患者服糖后血磷呈直线降低 ,3小时达最低值。提示肝硬化患者服糖后易出现低血磷症 ,应注意加强血磷的检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分析
何文涛, 石建时
2001, 17(3): 180-181.
摘要: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回顾性总结 15例PBC肝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PBC主要影响女性 ,女∶男为 14∶1,年龄 32岁~ 6 3岁 ,伴有迁延性ALT、AST异常、高胆红素血症、高ALP、GGT血症、高球蛋白血症、高γ -球蛋白血症 ,存在自身抗体 ,如AMA、AMA -M 2。PBC肝脏损伤严重 ,确诊时基本到晚期 ,预后较差
奥曲肽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时阳, 朴云峰, 张明磊
2001, 17(3): 182-183.
摘要:
应用光镜、电镜及Westernblot法系统地观察了 1μg/ml奥曲肽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 - 772 1的形态及其内Caspase - 3的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奥曲肽能引起SMMC - 772 1细胞形态改变 ,出现核浓缩、线粒体空泡化、微绒毛减少等变化 ,而且能促进Caspase - 3的表达并使其激活 ,从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抑癌基因PTEN及p53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张晋夏, 刘彤, 杨春明
2001, 17(3): 184-185.
摘要:
为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及 p5 3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 41例肝细胞肝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TEN和p5 3蛋白的表达情况。 41例癌旁组织PTEN全部阳性表达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TEN阳性表达率 39% ,阳性信号显示于胞浆中。p5 3阳性表达率 5 1% ,PTE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相关 ,高分化癌的阳性率为 73 % ,低分化癌阳性率 2 7%。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TEN蛋白阴性表达 ,说明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PTEN基因失活起着重要作用 ,它的阳性表达可能有一定的预后意义
泛昔洛韦对α-2b干扰素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分析
刘云华, 田正林, 李勇, 谭芳
2001, 17(3): 186-186.
摘要:
将 2 9例曾经α - 2b干扰素规范治疗无效及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二组进行观察。 13例应用泛昔洛韦治疗16周 ,HBV -DNA阴转率为 38 46 % ,HBeAg阴转率为 46 15 % ,ALT复常率为 76 92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随访 8~ 2 4周后无 1例复发 ;1例患者停药 16周后HBVDNA及HBeAg转阴。提示 :泛昔洛韦对干扰素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有效
α-1b干扰素联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附56例疗效分析
李旭红, 王崇国
2001, 17(3): 187-187.
摘要:
贺普丁联合赛若金抗乙肝病毒疗效观察
王经伟, 刘锦堂
2001, 17(3): 188-189.
摘要:
为观察贺普丁联合赛若金抗乙肝病毒治疗效果。用贺普丁联合赛若金治疗慢性乙肝 30例 ,并与单用贺普丁及赛若金各治疗 30例随机对照观察。治疗结束后 ,各组患者肝功能复常率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联合用药组HBeAg阴转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1) ,HBV -DNA阴转率显著高于赛若金组 (P <0 0 1)。贺普丁与赛若金联用能提高抗乙肝病毒疗效
苦味叶下珠与猪苓多糖合用对HBV感染的疗效观察
孙屹峰, 秦咏梅
2001, 17(3): 189-190.
摘要:
探讨苦味叶下珠合用猪苓多糖抗HBV感染疗效。联合用药组 5 1例 ,口服苦味叶下珠每日 3次每次5 0 g ,连续 3个月 ,同时肌注猪苓多糖每日 1次 ,每次 40mg ,连续 2 0日停 10日 ,同法重复肌注 2次 ,疗程 3个月。与单用相同剂量苦味叶下珠组 5 3例 ,分别于停药后及停药后 1年对比观察 ,联合用药组HBsAg、HBeAg及HBV·DNA近期阴转率分别是 17 6 %、49 0 %及 45 1% ;远期阴转率为 2 1 6 %、6 0 8%及 6 8 6 % ,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苦味叶下珠与猪苓多糖合用对血中HBV标志物有较强清除作用
抗肝细胞刺激因子抗体对促肝细胞生长素疗效的影响
张红, 李勇富
2001, 17(3): 191-175.
摘要:
为了探讨抗肝细胞刺激因子抗体对促肝细胞生长素疗效的影响 ,我们用金标免疫斑点法 ,检测慢性乙肝患者的HSS -Ab ;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 ,与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 ,同时应用促细胞生长素 ,对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两组经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后 ,转氨酶、直接胆红质及总胆红质均降低 ,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HSS -Ab阳性组较HSS -Ab阴性组下降慢 ,病死率高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了HSS -Ab可拮抗外源性的HSS ,从而影响PHGF的疗效 ,对HSS -Ab阳性的患者是否加大PHGF的剂量以增进疗效 ,有待进一步的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