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专题述评
肝细胞癌非手术治疗若干进展
池肇春
2008, 24(6): 403-407.
摘要:
论著
HLA-A等位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肝病情的影响研究
张丰晓, 吴继周, 郑奕, 李国坚, 陈茂伟, 吴健林, 韦颖华
2008, 24(6): 408-410.
摘要:
目的探讨HLA-A等位基因多态性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影响。方法以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乙肝重型患者及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研究对象的HLA-A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研究等位基因HLA-A*31、HLA-A*02、HLA-A*11与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乙肝重型病情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LA-A*31、HLA-A*02、HLA-A*11三个等位基因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乙肝重型三组间的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结果提示:HLA-A*31、HLA-A*2、HLA-A*11三个等位基因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乙肝重型的病情似无明显影响。
世居藏族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
谢本维, 汪中涛, 郑必海, 李红, 谭昭霞
2008, 24(6): 410-412.
摘要:
目的对世居藏族乙肝病毒(HBV)的基因型及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78例世居藏族患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乙肝病毒DNA定量及其肝功能、两对半、肝纤维化指标、AFP、CEA、腹部B超等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世居藏族乙肝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主要以B型和C型为主,78例患者中B型41例,C型37例,B型和C型构成无统计学差异。C型患者HBVDNA定量、肝功能各指标、肝纤维化指标、AFP、HBe-Ag阳性率、CEA阳性率、肝硬化发生率、肝癌发生率、脾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型患者(P<0.05~0.01)。结论世居藏族乙肝病毒基因型以B型及C型为主,C型患者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及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要高于B型患者,故在临床对C型世居藏族乙肝患者应加强针对性的防治。
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基因型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张弘, 邹怀宾, 宓余强, 刘勇钢
2008, 24(6): 413-414.
摘要: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病毒基因型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139例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携带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型,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研究病毒基因型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139例HBV携带者中感染B基因型42例(30.2),C基因型97例(69.8)。B基因型感染者中肝组织病理正常者5例,符合慢性肝炎轻度34例,中度3例;而C基因型组中肝组织病理正常者仅2例,符合慢性肝炎轻度47例、中度39例、重度5例,肝硬化2例;两组的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对于临床诊断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C基因型者较B基因型者肝组织损伤重。
以系列血清为基础的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诊断分析
谈逸云, 申惠国, 郑英杰, 王娜, 陆一涵, 姜庆五, 高眉扬
2008, 24(6): 415-416.
摘要:
目的通过系列血清检测,分析临床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方法收集急性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病案,采集病例系列血清及粪便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RT-nPCR方法行粪便戊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各型肝炎中临床最易在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之间造成误诊。结论系列血清检测可提高临床病毒性肝炎诊断的准确性。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细胞毒性T细胞亚群(Tc1/Tc2)失衡的研究
赵爽, 颜学兵, 王金章, 郝俊贵, 汪明珊, 冯霞, 万美容
2008, 24(6): 417-419.
摘要:
目的研究细胞毒性T细胞亚群(Tc1/Tc2)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L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c细胞亚群特异性的细胞表面双标志物Tc1(CD8/CCR5)、Tc2(CD8/CD30)的方法,测检了75例CHB、40例LC患者和20例正常人(NC)外周血Tc1、Tc2水平。结果CHB和LC患者外周血水平Tc1明显高于NC组(P<0.01);LC组Tc2小于CHB和NC组(P<0.05);重型CHB患者Tc1、Tc2均明显低于其它CHB患者(P<0.01);CHB和LC组Tc1/Tc2明显高于NC组(P<0.01)。结论CHB患者Tc细胞亚群(Tc1/Tc2)与正常人存在着差异,Tc细胞亚群失衡可能在CHB、LC患者病情的进展以及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
HBV变异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仇娇敏, 韩莹, 计云霞, 董培玲, 尚宏伟, 王兴翠, 张斌, 丁惠国
2008, 24(6): 419-422.
摘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肝组织CD8+T细胞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HBV变异者27例,无变异者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各组间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25例患者进行肝脏穿刺活检,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CD8+T细胞分布;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Treg细胞变化;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HBVDNA水平,PCR-RFLP测定前C区G1896A、P区YMDD变异。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变异伴肝病进展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HBV变异肝病无明显变化者(3.00±1.33,2.57±0.83vs4.32±0.96,P<0.01),后者与HBV无变异者没有明显差异(4.32±0.96vs4.77±2.11,P>0.05)。外周血Treg细胞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r=0.411,P<0.01);免疫组化显示HBV变异伴肝病进展患者肝组织CD8+T明显增多,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汇管区较多CD8+T浸润。结论Treg比例降低与HBV变异肝病进展可能有关,可作为H...
APRI和Forns指数对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蒋忠胜, 温小凤, 柯柳, 覃川, 陈念, 李敏基
2008, 24(6): 423-425.
摘要:
目的验证APRI和Forns指数对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72例慢性乙肝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检查,并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和血脂,用ROC曲线评价APRI和Forns指数诊断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能力。结果肝纤维化分期与APRI/Forns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12和0.315(P<0.01);肝纤维化S4的APRI和Forns指数均高于S0/S1/S2/S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RI和Forns指数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S4)的AUC均小于0.7,诊断S4的AUC均大于0.7;APRI诊断S4的敏感性(SN)80、特异性(SP)74、阳性预测值(PPV)34.5和阴性预测值(NPV)95.6;Forns指数诊断S4的SN92、SP63、PPV29.9和NPV97.9。结论APRI和Forns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于肝纤维化S4的诊断,但对肝纤维化S1、S2和S3的区分能力有限。
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临床观察
阚晓, 史兆章, 郑兆敏, 韩邵磊
2008, 24(6): 426-427.
摘要: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方法78例患者,临床诊断为乙肝相关性肾炎,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恩替卡韦0.5mg,qd;对照组除不用恩替卡韦,余同治疗组。三个月后分别观察肝肾功能、HBV-M和HBVDNA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肾功能及HBeAg和HB-VDNA阴转率诸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相关性肾炎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恩替卡韦对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有非常好的疗效。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相关指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吕超, 陆建, 辛海光, 王俊学
2008, 24(6): 428-431.
摘要:
目的研究影响慢性重型肝炎病情的危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28例,分病情好转组和恶化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腹水、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指数(INR)、凝血因子V(FV: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尿素(BUN)、血肌酐(SCR)、血小板(PLT)。对以上各指标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后两组间在胆固醇(TC)、凝血因子V(FV:C)和腹水三个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固醇(TC)、凝血因子V(FV:C)和腹水可作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判定指标,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价值。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指标变化
邢全台, 陈丰哲, 曲春媚
2008, 24(6): 431-432.
摘要:
目的研究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指标,散射比浊试验检测体液免疫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生化指标,观察患者肝功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之间的关系。结果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损害程度(ALT、AST、TBil升高程度)与细胞免疫特别CD4+T淋巴细胞有负相关关系,ALT、AST与CD8+T淋巴细胞有正相关,与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C3、C4)无明显相关。结论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情与细胞免疫有相关性,与体液免疫反应无明显相关。
白毒伞致胆汁酸代谢产物的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邢文斌, 尹沛源, 吕申, 许国旺
2008, 24(6): 433-435.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白毒伞中毒患者胆汁酸代谢产物变化,证实胆汁酸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用于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检测了5例不同预后的白毒伞中毒患者的多种胆汁酸代谢产物。结果白毒伞中毒患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与健康对照组有很大差异;死亡患者与治愈患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也不相同;二者之间的差异在食后第4天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恢复期患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与对照组仍有很大差异。经分子量测定、数据库筛查及统计学处理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最大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为甘氨结合脱氧胆酸(GDCA)、甘氨结合鹅脱氧胆氧(GCDCA)、甘氨胆酸(GCA)及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并在患者组明显增加。结论GDCA、GCDCA、GCA及GUDCA可以指示白毒伞中毒程度及预后。
探讨Ⅳ型遗传性血色病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及意义
沈俊松, 叶进, 江军
2008, 24(6): 436-439.
摘要:
目的探讨Ⅳ型遗传性血色病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一例遗传性血色病先证者的家系进行遗传学问询,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MRI检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并进行遗传性血色病发病相关基因的基因筛查。结果该家系15人有7例经MRI证实存在不同程度实质脏器铁沉积,3例接受肝活检者中的2例肝脏组织普鲁士蓝染色证实铁沉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显示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上调,外周静脉血基因筛查发现2q32的SLC40A1六号外显子有一处碱基发生点突变,即T173C。结论1.本家系罹患Ⅳ型遗传性血色病,遗传学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LC40A1六号外显子有一处点突变,但该突变与国际上先前报道的突变位点并不相符,说明该基因突变可能是新的突变类型;2.本家系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上调,提示血清hepcidin水平升高,说明可能存在hepcidin抵抗现象,使机体对hepcidin负性调节低反应,从而导致铁代谢紊乱出现铁沉积并出现脏器功能损害。
硫普罗宁联合维生素E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的临床观察
占国清, 李胜军, 周洪, 朱琳, 胡波, 谢杏榕
2008, 24(6): 440-442.
摘要: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联合维生素E治疗酒精性脂肪肝(AF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AF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给予硫普罗宁0.2g每日1次静脉滴注、维生素E100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26例)给予葡萄糖醛酸内酯0.6g每日1次静脉滴注、肌苷0.4g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药物不良反应、肝功能、血脂及B超下脂肪肝影像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的症状和体征较对照组有改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0.4)高于对照组(46.2)(P<0.01);治疗组AST、ALT、γ-GT、甘油三酯(TG)较对照组降低(P<0.01),两组TBil、总胆固醇(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脂肪肝B超分度变化较对照组有改善(P<0.0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3例皮疹,2例低热,4例胃肠道反应。结论硫普罗宁联合维生素E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中应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IGFBP2和MMP9表达临床病理意义
杨乐平, 杨竹林, 兰思根, 付汐, 黄江生, 罗鑫
2008, 24(6): 442-445.
摘要:
目的研究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和35例慢性胆囊炎标本石蜡包埋切片,IGFBP2和MMP9染色方法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胆囊腺癌IGFBP2和MMP9表达阳性率(54.6,59.3)及其评分(2.26±1.67,2.88±1.1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8.3,1.05±1.21;32.6,1.16±1.10)、慢性胆囊炎(20.0,0.77±0.99;22.9,0.79±1.18)(P<0.01)。腺瘤癌变、肿块最大径<2cm、无淋巴结转移、未侵犯周围组织及无胆囊结石病例IGFBP2和MMP9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cm、淋巴结转移、侵犯周围组织及伴胆囊结石病例(P<0.05或P<0.01);胆囊腺癌中IGFBP2表达评分与MMP9表达评分呈密切正相关(r=0.46,P<0.01)。结论IGFBP2和MMP9表达是反映胆囊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IG...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郭翔
2008, 24(6): 446-447.
摘要: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7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口服,一日一次。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死亡18例(45.00),对照组死亡26例(68.42)。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改善肝功能,缓解病情,降低病死率。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王经伟, 荆红, 荆培棠
2008, 24(6): 447-449.
摘要: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CHB患者234例,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186例和拉米夫定组48例。完成为期12月的治疗后,检测肝生化功能指标ALT、AST、TBil及血清HBVDNA、HBV-M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治疗6个月时,阿德福韦酯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8.3和25.3,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20.0和10.4;在治疗12个月时,阿德福韦酯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6.5和50.0,亦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16.7和12.5;而阿德福韦酯组治疗后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与拉米夫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所有病例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YMDD变异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
赵松林, 宋振江, 张小娟
2008, 24(6): 450-451.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和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联合组:继续接受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全程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单用组: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治疗3月后单用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疗程1年以上,两组在保肝基础治疗上无差异。结果治疗48周时结果显示,联合组肝功能ALT、ALB改善优于单用组(t分别为3.30、4.06,P<0.01),HBV 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单用组(x2=3.89,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对YMDD变异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拉米夫定疗效更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复方丹参联合甘露醇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陈瑞红, 徐丽文
2008, 24(6): 452-453.
摘要:
肝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康海燕, 董江龙, 王建彬, 李兵顺, 赵子龙
2008, 24(6): 454-455.
摘要:
普萘洛尔联合消心痛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前瞻性研究
孔庆钻
2008, 24(6): 456-456.
摘要:
病例报告
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溶血性贫血2例报告
翟兴菊
2008, 24(6): 439-439.
摘要:
左侧门脉高压症误诊为肝硬化1例
秦来英, 王灿, 杜文军
2008, 24(6): 453-453.
摘要:
文献综述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病毒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
奚敏, 张瑞祺
2008, 24(6): 457-459.
摘要:
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对腹水性质的诊断价值
刘华
2008, 24(6): 460-462.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柯比努尔, 张跃新
2008, 24(6): 463-465.
摘要: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张海云, 吴扬
2008, 24(6): 466-468.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朱建红, 朱起贵
2008, 24(6): 469-471.
摘要: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出血的预防
徐杰, 吴扬
2008, 24(6): 471-473.
摘要: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宁尚峰, 滨精文, 布桂林
2008, 24(6): 474-476.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年第24卷总目录
2008, 24(6): 477-47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