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免疫影响因素简述
李文波, 冯志华, 周永兴, 姚志强
1999, 15(2): 65-68.
摘要:
HBV标志抗原与突变的临床意义
王志刚, 徐恋梅, 程巧群, 毕平安
1999, 15(2): 68-70.
摘要(1890) PDF (88KB)(1087)
摘要:
慢性肝炎的诊断与分级分期的研究进展
林小田, 骆抗先
1999, 15(2): 71-73.
摘要:
GGT及其同工酶检测的临床应用
侯振江, 张宗英, 崔建军
1999, 15(2): 74-76.
摘要:
肝病对味觉的影响
洪卫国
1999, 15(2): 77-79.
摘要:
胆道结石取除术的临床应用
杨冬华, 覃汉荣, 余建林, 李立平
1999, 15(2): 80-82.
摘要:
肝胆管癌bcl-2/JH融合基因检测及bcl-2蛋白表达研究
郭琳琅, 肖莎, 任明
1999, 15(2): 82-84.
摘要:
探讨bcl- 2 基因重排及bcl- 2 蛋白表达与肝胆管癌发生的关系,采用半套式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1 例肝胆管癌中bcl- 2/JH 融合基因和bcl- 2 蛋白表达进行原位观察。结果:21 例肝胆管癌中bcl- 2 蛋白阳性15 例,阳性率为71-4 % ,未发现bcl- 2/JH 融合基因。bcl- 2 蛋白表达与bcl- 2 基因重排之间无相互对应关系。提示肝胆管癌发生可能与bcl- 2 蛋白的异常表达关系密切,而与bcl- 2 基因重排无关。
肝癌中IGF-Ⅱ表达与11p染色体脆性位点、癌断点的关系
周最明, 杨冬华, 徐重, 邱庆林, 邱立文
1999, 15(2): 85-88.
摘要:
探讨人肝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 Ⅱ) 的表达与11 号染色体短臂(11p) 结构改变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核型分析法分别检测了同一肝癌(HCC) 患者癌组织IGF- Ⅱ和11p 部位的脆性位点、癌断点。25 例(n = 30)IGF- Ⅱ阳性HCC中,伴脆性位点11p13 者3例,伴癌断点11p15 者1 例,同时伴有脆性位点11p13 或11pl5 和癌断点11p12 - 15 者4 例,5 例IGF- Ⅱ阴性HCC中仅1 例有脆性位点11pl4 。11p 结构变化与IGF- Ⅱ异常表达在人肝细胞癌变中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mdr-1、CD44v、和nm23-H1基因产物与肝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
赵跃武, 刘政国, 孔令非, 王宝梅, 银平章
1999, 15(2): 88-90.
摘要:
为探讨mdr- 1 、CD44v 和nm23 - H1 基因产物蛋白与肝癌侵袭、转移预后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6 例肝癌患者CD44v 和nm23 - H1 和mdr- 1 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肝癌组织mdr- 1 、CD44v 和nm23 - H1(60-08 % ) ,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 P< 0-05) ;肝癌转移组的mdr- 1 、CD44v 阳性表达率高于nm23 - H1 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 P< 0-05) ;肝癌非转移组的nm23 - H1 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mdr- 1 、CD44v 阳性表达率( P< 0-05) 。肝癌转移组mdr- 1 、CD44v 明显高于非转移组,而nm23 - H1 则反之( P< 0-05) 。肝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可能与mdr- 1 、CD44v 和nm23 - H1 三种基因产物的异常表达有关。
晚期肝细胞癌的前瞻性临床治疗研究
王云, 张希成, 王崇国, 薛静, 李旭红, 李小平, 刘志华, 胡希山
1999, 15(2): 90-92.
摘要:
160 例确诊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被随机分为A、B与C 三组。A 组应用特异性肿瘤细胞毒T 淋巴细胞( CTLs) 加肝动脉化疗( HAIC) 联合疗法;B组予CTLs 单一疗法;C组接受单一HAIC治疗。结果提示,联合疗法的总缓解率( 完全反应+ 部分反应) 与1 、2 、3 年的生存率均比两种单一治疗高( P< 0-01) 。因此,CTLs 加HAIC联合疗法可能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病人理想的治疗手段。
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引起强烈免疫反应一例报告
吴秀丽, 张松艳, 杨云娜
1999, 15(2): 92-92.
摘要: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及意义
郑曲波, 李灼亮, 罗端德, 曾令兰
1999, 15(2): 93-95.
摘要:
各型病毒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共213 例,采用镉柱还原法及重氮化法检测NO-2 /NO-3 水平,放免法检测ET- 1 水平。急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各型肝病患者血清NO-2 /NO-3 及ET- 1 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肝炎急性期NO 就有明显升高,慢性肝病NO与ET随病情进展水平升高,二者水平具良好的相关性
HBsAg对正常肝细胞及肝癌细胞诱导产生NO的影响
周玉坤, 丛文铭, 王一, 吴孟超, 蔡珍福, 丁健民
1999, 15(2): 95-97.
摘要:
采用HBsAg 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正常肝细胞及肝癌细胞,观察培养液中NO-2 /NO-3 ,以及NO 对这两种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HBsAg 可以诱导正常肝细胞及肝癌细胞产生NO,并抑制这两种细胞DNA合成,但以正常肝细胞受抑较严重。提示:乙肝病毒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也是引起肝硬化病人NO水平增高的重要原因。NO可能是肝硬化组织易于癌变的可疑诱因。
慢性肝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变化及临床评价
陈淑清, 罗家齐, 任春江, 左淑琴, 彭兰英
1999, 15(2): 98-99.
摘要:
采用放免法测定90 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浆表皮生长因子(EGF) ,以探讨EGF含量变化在肝病中的作用和意义。结果:各肝病组患者EGF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01) ,且随肝病损伤程度及肝纤维化活动进展而增高。肝癌组患者EGF 含量最高与各肝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明EGF含量变化对衡量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及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利多卡因试验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价
董玲, 陈世耀, 王吉耀
1999, 15(2): 100-102.
摘要:
研究利多卡因试验与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及有效肝功能储备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静脉注射利多卡因30 分钟后血清MEGX的浓度与ICG15 分钟滞留率(R15ICG) ,检测了84 例慢性肝病患者与10 例健康者。结果显示,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深,血清MEGX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ICG15 分钟平均滞留率呈升高趋势( P< 0-05) ;MEGX 浓度与Child Pugh 积分、R15ICG负相关( P= 0-00) ;以MEGX浓度< 60ng/ml 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较R15 ICG 好。利多卡因试验是能快速可靠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定量肝功能试验
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的研究
张玲, 冼超, 胡少眉, 肖海鹏, 石裕明, 贾卫东
1999, 15(2): 103-105.
摘要:
26 例肝硬化患者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分为糖代谢正常组和异常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结果:糖代谢异常组在糖负荷后0-5 ~2h 血糖明显升高,空腹及糖负荷后2 ~3h 血浆胰岛素显著增高,空腹及糖负荷后0-5h 血浆胰高血糖素显著增高,血浆皮质醇明显降低,血浆生长激素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 均有明显差异。提示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的发生与胰高血糖素增高、肝功能降低、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因素有关。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HCV感染标志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汪年松, 竺艳娟, 潘卫, 方芳, 廖履坦
1999, 15(2): 106-108.
摘要:
为了评价血液透析病人HCV 感染状况及对肝功能的影响,对62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应用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查抗- HCV 和HCVRNA。结果显示:62 例病人中,抗- HCV 阳性IgM27 例(43-6 % ) ,抗- HCVIgG 阳性29 例(46-8 % ) ,HCVRNA阳性34 例(54-8 % ) ,三项任一项阳性者38 例(59-7 % ) ,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两者在性别、年龄、肾功能、HBV 标志、EPO 应用、CAPD史无显著差异,而与平均透析时间、输血史、ALT 异常、肾移植史有显著差异。提示血透病人中HCV感染严重,输血为血透病人感染HCV 的主要途径,但也存在医源性传播的可能
PCR-SSCP银染技术筛检HBV基因突变实验方法的建立
李瀚晣, 盛国光, 冉瑞琼, 晏雪生, 明安萍
1999, 15(2): 109-110.
摘要:
为了对乙肝患者HBV 基因突变进行大样本大面积筛检,我们建立了稳定简便快速的PCR- SSCP银染技术筛检HBV 基因突变的实验方法。结果显示本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PCR- SSCP银染技术筛检出的HBV 基因突变的阳性标本经直接测序证实全部存在HBV 基因突变,并证实该方法能特异性的检出1898 位或1901 位发生了G→A,出现了TAG终止密码的突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华蟾素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王守义, 朱新宇, 邢卉春
1999, 15(2): 111-112.
摘要:
为了观察华蟾素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使乙肝病毒复制指标转阴的作用。我们选择HBV 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60 例。治疗组用华蟾素4ml,肌注,日一次,连用3个月,对照组不用华蟾素治疗。结果治疗组HBsAg 阳性者30 例中转阴1 例,对照组无转阴者。HBeAg 阳性16 例中转阴8 例,占(50 % ) ,与对照组比P< 0-025;Pre S2 阳性者23 例中转阴11 例占(47-82 % ) 与对照组比P< 0-025 。结论:华蟾素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注射3 个月约半数患者可使HBeAg Pre S2 转阴。
HDV感染后在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探讨
曲春枫, 吕世军, 玄恩余, 苗乃法, 梁秀玲, 李在连
1999, 15(2): 113-115+105.
摘要:
通过对HDV 感染肝组织中HDAg 表达和细胞免疫状态的观察发现,HDAg 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引起肝细胞破坏,同时其表达数目与肝组织中炎症有关,特别是与汇管区中CD3 + 细胞浸润(r= 0-521) 和坏死区中CD8+ 细胞浸润(r= 0-495) 有较好相关性。提示HDV 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并非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唯一因素,细胞免疫特别是CD8 + 细胞所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肝细胞损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强力宁合用丹参抗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于忠省, 王玉刚, 王铁军, 夏书泽, 常晓华, 赵秀兰
1999, 15(2): 116-117.
摘要:
本研究选择72 例慢性乙型肝炎(CHB) 病人,分强力宁加丹参组、强力宁组、丹参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病毒指标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PCⅢ,LN 及IV- C) 。结果表明,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各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且强力宁与丹参联用抗肝纤维化作用优于单用强力宁或丹参。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的临床随访结果
吴子刚, 周若美, 彭侠彪, 全华斌
1999, 15(2): 118-120.
摘要:
随访10 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 后的患者,Tipss 的成功率为90-99 %(10/11) 。建立分流后门脉压从术前的3-84 ±0-52kPa 降至2-28 ±0-31kPa,( P< 0-01) 。11 例患者中,ChildA1 例、ChildB6 例、ChildC4 例。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和Doppler 超声随访。10 例患者在6 - 36 月的随访中,2 例死亡,8 例生存,平均生存时间为15 月。Tipss 后再出血3 例(30 % ) ,其中1例死亡,与分流道狭窄和阻塞有关(1 例狭窄,2 例阻塞) 。随访中发生肝性脑病2 例(20 % ) ,经内科治疗满意。7 例Tipss 后腹水减少或者消失(100% ),随访中再次腹水增多5 例(71-4% ) 。结论:Tipss 在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顽固性腹水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新技术,但是,中远期分流道的狭窄和阻塞发生率高,需要常规监测
非弥漫性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及鉴别
王雁
1999, 15(2): 121-122.
摘要:
采用二维、三维超声成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18 例非弥漫性脂肪肝进行了观察研究。在二维超声声像图上,非弥漫性脂肪肝可表现为局限性脂肪肝和非均匀性脂肪肝。前者脂肪浸润呈叶、段性分布,后者则又可表现为强回声团块型和弱回声团块型。三维超声成像,其异常回声区的立体形态呈非球形改变,无占位效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异常回声区周围及内部无异常血流信号。声像图上的强回声区为脂肪浸润的区域,弱回声区则为正常或相对正常的肝组织。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陶进, 黄礼淦
1999, 15(2): 123-124.
摘要:
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 治疗38 例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并检测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 变化。结果显示:PHGF组有18 例AFP高于正常,占47-31 % ( P< 0-01);对照组没有一例AFP高于正常( P> 0-05) 。并且随着肝功能恢复正常,AFP 也逐渐恢复正常,从而进一步证实PHGF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慢性乙肝和肝细胞癌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研究
蒋鹏, 赵洪宁, 尹华
1999, 15(2): 125-126.
摘要:
本文以QPCR 方法检测了23 例与乙肝相关的肝细胞癌和40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血HBVDNA含量。肝细胞癌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HBV DNA 定量分别为108-84 ±2-96 和106-91 ±1-56 拷贝/ml;两者差异显著( P< 0-05) ;两类慢性乙肝病人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106-48 ±1-32 和107-14 ±1-85) 拷贝/ml,病人血清HBV DNA 含量无显著差异( P> 0-05) 。结果提示:与乙肝相关的肝细胞癌存在高水平的HBVDNA复制。
药物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复发出血的临床研究
张正坤
1999, 15(2): 127-128.
摘要:
反复呕血、黑便2个月
杨建祥, 徐建, 穆庆岭
1999, 15(2): 128-12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