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丙型肝炎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分子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陶其敏, 李庆生
1994, 10(2): 59-61.
摘要:
<正> 从1989年Choo等首次克隆丙型肝炎病毒(HCV)cDNA成功以来,世界已对数十株HCV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发现HCV变异较大存在多种亚型,HCV变异对肝炎发病机制、病原学诊断、疫苗研制及疾病治疗诸方面均有重要影响。1993年5月10-14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第八届国际病毒性肝炎暨肝病研讨会,会上举行了"HCV分子变异及共临床意义”的专题研讨,这足以说明研究HCV变异的重要性,现就这次专题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丙型肝炎病毒的亚型及其可能含义
骆抗先, 梁炽森
1994, 10(2): 61-62.
摘要:
<正>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全核苷酸序列已经阐明,不同地区的分寓株只有68.1~~91.8%的核苷酸相同,提示存在不同的亚型。HCV基因型可能与致病性、传染性、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和地区聚集有关。 HCV的不同亚型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变异。经不同分离株部分区段序列的对比分析,发现一些区段核苷酸的变异亦能代表HCV的不同亚型。而这些变异,可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检出,这样才有可能对较大数量的病例进行临床研究。
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马立人, 王全立, 唐时幸
1994, 10(2): 62-64.
摘要:
<正> 从1975年起已经确认HAV及HBV是导致人类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但在输血后肝炎中,有多数并非由HAV,HBV也不是由CMV及EBV所引起的。由于该类病原体感染浓度较低,用常规免疫学方法难以确 认,使人们对它得不到认识,所以称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这一模糊认识持续了十多年之久,至1988-1989年美国Chiron公司集团Choo等从感染的猩猩血中克隆了一种毒株的片段,证明其基因表达产物能与世界各
丙型肝炎的基因诊断
王全立, 马立人, 刘耀清
1994, 10(2): 64-65.
摘要:
<正> 自从1989年美国Chiron公司的Kuo等人首先建立了检测抗HCV抗体的第一代ELISA方法(C100-3)以来,第二代ELISA(2nd-ELISA、C200)和确证实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又相继问世。还有学者尝试用荧光免疫方法做HCV抗原的检测。上述方法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灵敏度与特异性都不十分理想,因此不能作为丙型肝炎早期诊断和最终判断传染性的依据。相比之下,基因诊断却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门脉高压的长期药物治疗
刘海林, 杨少平
1994, 10(2): 66-68.
摘要:
<正> 门脉高压是肝硬化病人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持续的门脉高压导致侧枝循环建立和开放,成为引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最基本原因。门脉系统压力的升高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加,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促进腹水的形成。门体分流的存在又使得由肠道吸收的毒性物质可不经肝脏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的发生。长期的门脉压力增高使胃肠道瘀血而造成胃肠粘膜损害。可见门脉高压是促进肝硬化病情加重、发生多种致命性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对门脉高压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药物预防
朱向阳
1994, 10(2): 68-69.
摘要:
<正>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静脉曲张(EV)大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多发的急症,死亡率较高,有关资料统计高达40%’为了防止EV的首次出血,改善其生存率,近年关于药物预防EV出血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是作者对一些药物预防EV出血的新的观点予以简述: 一、心得安Inderal 为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1980年Lebrec氏等在EV出血上应用了心得安,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的并发症
张树德, 周吉民
1994, 10(2): 70-72.
摘要:
<正>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约40%,止血后住院期间60%左右复发,两年内约60%死于出血。1939年Crafoord等首先完成了硬化治疗,以后的几十年转向了门腔静脉短路手术。但手术未使远期死亡率降低,而且25%并发门腔静脉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期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EVS)的止血率90%以上,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急性期硬化治疗(GVS)止血率,在有经验的术者亦可达95.7%。
人原发性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
王要军, 权启镇, 戴益民, 杨林森
1994, 10(2): 73-75+116.
摘要:
用cDNA-mRNA原位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2例正常人肝及12例原发性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结果发现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多种细胞,包括瘤细胞都有胶原基因的表达,证实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不仅间质细胞而且肿瘤细胞也参与胶原的合成。胶原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细胞的活跃增生有关。
新疆戊型肝炎439例的临床及部分病理、免疫组化研究
翟琦, 孙惠敏, 希尔娜衣, 尤都斯, 张立伐, 多里坤, 热衣汗, 周宜男, 刘文杰, 梁若梅, 张宇辉, 孙瑛, 曹学义, 刘占娥
1994, 10(2): 75-77.
摘要:
本文报告439例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青壮年好发,孕妇罹患者重症多且病死率高,常致早产及死胎。乙型、戊型肝炎重叠感染者病情重、病程长,易致肝衰竭。肝活检病理表现与急性甲、乙型肝炎类同,电镜观察见淋巴细胞和肝细胞紧密接触,支持免疫反应性肝损伤,以直接酶标法作免疫组化检查证实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呈弥漫型、包涵体型和核膜胞浆面聚集型的形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内,对阐明戊肝发病原理有较大意义。
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ⅢP的免疫组化研究
王要军, 权启镇, 戴益民
1994, 10(2): 78-79+116.
摘要: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7例人原发性肝癌及癌旁肝组织PⅢP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癌旁肝组织仅在活动性肝病时成纤维细胞及窦周细胞染色阳性,肝癌细胞染色较强。PⅢP的表达与肿瘤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作者认为肝癌细胞PⅢP的高合成能力与肿瘤细胞本身特征或基因表达有关,可能是肝癌细胞所具有的肿瘤生物学特征之一。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组织氧自由基动态变化初探
刘鹏飞, 肖路加, 陈继镛
1994, 10(2): 80-81.
摘要:
实验以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兔模型为基映,动态观察了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情况下机体氧自由基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过程中,动物肝组织的部分氧自由基随时间推移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文章讨论了这种现象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对机体造成的巨大损害之间的可能关系。
肝硬化血浆过氧化脂质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陈德珍, 李静, 杨丽, 郑光明, 吴俊超, 黄永惠
1994, 10(2): 82-83.
摘要:
探讨52例肝硬化病人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及临床意义。发现肝硬化血浆LPO值平均为7.23±3.67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53±1.20,P<0.001。红细胞SOD水平肝硬化者平均为4245.22±1448.0u/g Hb,而对照组为4991.88±1726.7,二组差异无显著性。肝硬化病人用抗氧化剂维生素E治疗后,62.5%病人的血浆LPO较治疗前平均下降2.1μmol/L,而SOD水平改变不大。本文对LPO增多与肝硬化损伤间的关系作了扼要讨论。
自由基清除剂和钙拮抗剂对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保护作用的比较
陈图兴, 施瑞华, 吕秀珍, 孙宏训
1994, 10(2): 83-86.
摘要:
在以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投予自由基清除剂SOD,CAT和钙拮抗剂Ver、Nif,对二者在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中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OD和CAT具有较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对肝细胞起保护作用,阻止了间质胶原纤维的增生,抑制了肝纤维化的形成。而Ver仅具轻度抗脂质过氧化作用,Nif则无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不具有保护肝细胞功能,二者均无抗肝纤维化作用。
胆囊虹吸病的B型超声诊断
时伟, 胡汝雷
1994, 10(2): 86-87.
摘要:
<正> 胆囊虹吸病是指在胆囊的虹吸部因解剖、病理等诸多因素所引起的胆囊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类似胆囊炎及胆石症,但两者的声像图表现及治疗结果均有所不同。我室7年来利用实时超声检出本病共37例,皆有临床结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与体液免疫功能的研究
陈友鹏, 杨思齐
1994, 10(2): 87-89.
摘要:
本文检测了24例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的指标,如血清IC、Ig、C3、C4等,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患者RBCC3bRR明显低于正常人,RBC-ICR及血清IC、IgG、IgA、IgM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而患者血清C3、C4明显低于正常人,同时患者RBCC3b RR与血清IC呈负相关,与血清C3、C4呈正相关,相反,患者RBC-ICR与血清IC呈正相关,与血清C3、C4呈负相关。但患者RBC3b RR、RBC-ICR与血清IgG、IgA、IgM无相关性。由于急性HCV感染慢性化程度较高,患者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同时RBC免疫功能受损,清除体内CIC能力下降,加重了对肝脏的损伤。
血清透明质酸评价肝硬化肝癌预后的价值
李桂芳, 刘万菊, 周民伟
1994, 10(2): 90-91.
摘要:
本研究对57例肝炎后肝硬化、33例肝癌伴肝硬化患者追踪研究两年,比较了SHA、SCG、常规肝功及Child分级对肝硬化、肝癌预后的意义。结果表明,SHA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渐升高。两个月内死亡与幸存半年以上者比较,SHA有极显著差异。SHA与alb、SB、PT、Child分级有显著相关性。对评价肝硬化、肝癌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估计预后有临床实用价值。
吲哚菁绿对于诊断肝脏疾病的评价
刘致文, 刘志诰, 杨民, 蔡皓东, 黄克林, 赵新华, 李兴旺
1994, 10(2): 92-93.
摘要:
应用国产及日本产吲哚菁绿(ICG)对151例各种肝病患者进行检测。其中急性肝炎59例,慢性肝炎56例,肝炎后肝硬化33例,其ICG滞留率分别为8.40±8.13%,12.04±11.68%,28.89±13.71%;阳性率分别为28.8%,39.2%,87.8%;梗阻性黄疸3例,ICG滞留率均值为51.20%。结果显示ICG对诊断肝炎后肝硬化有价值,可以了解肝脏的贮备备能。并提示可能ICG对梗阻性黄疸有临床鉴别诊断意义。国产与日本产ICG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和胃静脉曲张之分型与临床症状或合并症之关系
张沛怡, 杨春菊, 朱雅琪, 王雅彬, 唐秀芬, 刘家骥, 陶铸, 朱虹, 李兰, 杨玉杰
1994, 10(2): 94-95.
摘要:
本所对近5年来经内镜检查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275例(其中58例合并肝癌)就其食管静脉曲张(EV)和胃静脉曲张(GV)进行分型,分为以EV为主型组(177例)和以GV为主型组(98例),就两组临床症状或合并症进行对比。EV、GV出血率:EV组出血率高(80.2%),GV组低(26.85%);肝性脑病发生率:EV组低(15.25%),GV组高(55.2%);child分级两组对比:EV为主型C级占23%,GV组占43%,EV组肝功好于GV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EV和/或OV与门静脉造影相比:EV组主要由胃左静脉供血为主,而GV组以胃后或胃短静脉供血为主。分型对选择治疗方案与预后估价十分重要
血清糖链抗原50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张登学, 牟永善, 刘希双, 郭英华, 张翠萍, 赵清喜
1994, 10(2): 96-97.
摘要:
测定54例正常人、52例原发性肝癌(PHC)、40例肝硬化、29例肝囊肿和2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血清糖链抗原50(CA50)含量。结果为PHC组血清CA50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对PHC诊断的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88.6%,阳性预计值为71.4%。在19例甲胎球蛋白(AFP)阴性PHC中16例CA50阳性,阳性率为84.2%。在小肝癌中CA50阳性率为71.4%。正常人假阳性率为3.7%。提示血。清CA50测定有助于PHC(尤其是AFP阴性和小肝癌者)的诊断,并对肝内占位性病变有鉴别诊断价值
单用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及联合应用不同剂量HBIG的随访观察
吕晴, 段恕诚, 朱启镕, 徐华芳, 顾新焕, 张秀珍, 盛丹菁
1994, 10(2): 97-99.
摘要:
218名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成四组,分别接种10μg、20μg乙肝疫苗及20μg乙肝疫苗联合应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1支和2支,随访至2岁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57.9%、68.1%、75.6%和89.7%;HBsAg慢性携带率为10.5%、11.1%、2.4%和2.6%,表明采用被动——主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重要性。
胆汁流动特性对胆石形成的影响
江艺, 吴爱平, 许明贵, 迟彦邦
1994, 10(2): 99-101.
摘要:
本文通过测定成石胆汁的流动特性(粘滞度、切应力、切变率)和生化成分 (糖蛋白、胆固醇、胆酸、卵磷脂、总胆色素),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成石胆汁流动特性与其生化成分的关系,来探讨胆汁流动特性对胆石形成的影响。
肝硬变病程中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殷正丰, 刘洪, 胡韪, 董秀芬, 吴孟超
1994, 10(2): 102-104.
摘要:
对106例肝硬变患者血清AFP含量进行18个月至7年时间的动态观察,分析AFP含量变化特点,探讨其变化类型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清AFP含量在较高浓度(>60μg/L)反复波动的肝硬变人群的肝癌发生率(46%)明显高于其他肝硬变人群(P<0.05)。7例后来发展为肝癌的肝硬变患者血清AFP含量开始一直在200μg/L以下,但发现肝癌前半年内,其含量每月以1.5~4倍速率上升。因此,当血清AFP含量在高浓度持续波动,或经一段时间缓慢地上升后随即迅速升高,应认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早确诊肝癌。
老年肝硬化患者的医院内感染
黄建荣, 唐祥鳞, 干梦九
1994, 10(2): 104-105.
摘要:
报道264例老年肝硬化患者的医院内感染情况。结果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6.6%,以传染科发生率最高。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腹腔及肠道。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63.2%),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药敏试验示院内感染菌株耐药率较高。有肝昏迷或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者及血浆白蛋白在30g/L以下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胆汁性及肝炎后性肝硬化院内感染率也较高。作者还分析了发生院内感染的致危因素。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46例临床病理分析
汪涛, 戴国华
1994, 10(2): 106-107.
摘要: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胆囊炎病较重的一种类型。本文报告46例,术中见67.4%的病例胆囊与周围器官广泛粘连。56.5%胆囊积脓或积液,26%胆囊萎缩,15.2%%发生胆内瘘。本病易与胆囊癌相混淆。B超检查5例示胆囊癌,3例术中疑为胆囊癌而行冰冻切片。本文描述了该病的病理特点,提出本病与胆囊癌的鉴别要点及诊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胆囊充盈法在B超检查中的应用
吴发启, 于定霞
1994, 10(2): 107-108.
摘要:
<正> 在作B超检查时,常因胆囊较小或显示不清而影响对胆囊疾病的诊断。我院试用去氢胆酸行胆囊充盈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就去氢胆酸对胆囊容积影响作了对比观察。
黄疸 发热 右上腹隐痛
楼仁尧, 张强
1994, 10(2): 108-110.
摘要:
<正> 男性,38岁,农民。因皮肤、巩膜黄染,发热及右上腹隐痛半月余入院。患者于半月余前开始皮肤、巩膜逐渐出现黄染,尿色加深似浓茶水,从无乏力、纳差、厌油恶心等症状。一周后出现发热,T38.4℃,右上腹隐痛不适,食量减少,见油腻食物有恶心感,但无呕吐,皮肤轻度瘙痒。院外查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102.6μmol/L,ALT大于200u,以病毒性肝炎收住本院。起病前未服用过任何药物,过去无类似病史。有酒嗜好,每次饮黄酒300g,已10年。检查:
病毒性肝炎并发川崎病及急性溶血性贫血一例
王晶晶, 李文华
1994, 10(2): 111-112.
摘要:
<正> 患者,男性,15岁。主因乏力、纳差1周,皮肤巩膜黄染5天于92年6月25日入院。入院时体检:精神尚可,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身皮肤无皮疹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大肋下2cm,边钝、质中等硬,肝区明显压痛及叩痛。脾肋下未触及,无腹水征。肝功能化验:II55u,TTT10u,TFT++,GPT330u,PT17″,AKP6uγ-GT54u。病原学检测:抗HBc+、抗HBcIgM+、抗EBV+、及抗HAVIgM+;血常规正常,尿三肌十。住院后诊断病
无黄疸性巨大胆总管结石一例报告
熊功友, 胡志坤
1994, 10(2): 112-112.
摘要:
<正> 患者女性,51岁。主诉反复右上腹部疼痛2月余,伴畏寒,发热,恶心,呕吐,但无黄疸和腹泻。
肝平滑肌肉瘤伴低血糖症一例报告
郑真, 袁新
1994, 10(2): 112-113.
摘要:
<正> 患者男性,64岁,安徽籍,干部,住院号147036。因发现肝占位2年余,发作性意识障碍1月于1991,8,22,收住我院。患者89年10月体检中经B超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直径约7.7cm大小,在上海市肿瘤医院行肝穿刺活检,诊断为“平滑肌肉瘤”,放疗16次,肿瘤局部注射“甘露醇”3次,因肿块无缩小而出院。之后未再治疗。91年4月初开始常无明显诱因于夜间感饥饿,软弱、倦怠、乏力、出汗、心悸,进食饼干后症状能缓解,持续约半月白行消失。7月下旬又出现上述症状,且间歇于清晨出现昏睡,伴右侧肢体活动障碍,持续几小时至十儿小时不等,家人喂饮糖水,神志可转清。
巨细胞病毒致亚急性重症肝炎一例
吴卓智, 刘德恭
1994, 10(2): 113-113.
摘要:
<正> 患者女性,20岁,1992年4月20日因乏力、食欲不振、尿黄半月入院,既往无肝病史,本次无发热腹痛,腹泻等。 入院查体:无晦暗面容及肝掌、蜘蛛痣。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肝上界右侧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腹水(-),双下肢轻度浮肿。实验室结果:ALT474(敕氏法),胆红素Bl513μmol,PTA40.6%,A/G3.2/4.1,HBVM(-),抗HAVIgM(-),HCVM(-),HDVM(-),EBV-IgM(-),CMV-IgM(+),B超提示肝回声异常表现。
酮康唑致急性重症肝损伤一例报告
裘雨林, 裘怿剑
1994, 10(2): 114-114.
摘要:
<正> 酮康唑是新型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的咪唑类药物,国内使用以来已有多例肝损害报告,但引起急性重症肝损伤者罕见。现在我们报告1例,以引起同道关注。 患者女性,35岁,因指甲癣口服酮康唑片每日2次,每次0.2,连服3个月。停药半个月后自觉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思睡及尿色加深而于1989年11月14日来院就诊。既往无肝病史,用酮康唑治疗期间未服用其他特殊药物。查体:神志清,巩膜黄染,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里素劳致亚急性肝坏死
周利民
1994, 10(2): 115-115.
摘要:
<正> 里素劳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真菌药,临床上已逐渐广泛应用。但由于此药对肝脏有损害作用,如用药不当可致肝功能损害,甚至有的出现肝功能衰竭。我院曾收治1例服用里素劳致亚急性肝坏死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46岁,因“乏力、纳差、腹胀10天,黄疸4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月因双手指甲癣而服用里素劳,0.2/天,服药近30天后甲癣基本痊愈即停药。但患者却感明显乏力,四肢酸软,纳差、进食后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