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丙型肝炎的病毒学、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叶振斌, 魏和明, 雷永良
1993, 9(1): 1-3.
摘要:
<正> 自1989年美国Choo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克隆,并建立抗HCV实验室检测方法以来,各国对丙型肝炎进行大量研究。本文就HCV的病毒学、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DNA含量分析对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来源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
丛文铭, 吴孟超, 陈汉, 张秀忠, 董秀芬
1993, 9(1): 3-5.
摘要:
应用DNA含量图像分析技术,对21例经44次手术切除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的DNA含量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显示,8例(38.1%)复发肝癌的DNA含量与其原发肝癌明显不同,提示前者为不同克隆来源的新生肝癌;13例(61.9%)复发肝癌的DNA含量与其原发肝癌甚为相似,提示两者来自相同的肿瘤克隆;这两组的手术平均间隔期分别为25±9.9月和7.9±3.1月,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51±20.8月和27.7±14.2月。研究表明,复发性肝癌中的多数来自其原发肝癌的残留,但部分复发性肝癌确系再发的原发性肝癌。本文认为,肝癌的组织发生存在单中心与多中心两种途径,手术切除仍是复发性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
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邢惠清, 郭山春, 田玉旺, 曹希贤, 张胜兰, 李春海
1993, 9(1): 5-7+58.
摘要:
应用抗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单克隆抗体,PAP免疫组化染色,对肝癌、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进行了研究。42例肝癌(包括肝细胞型肝癌和胆管型肝癌),GST-π阳性率为85.7%,乙型肝炎和肝硬化阳性率分别为30%,65%。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胆管型肝癌全部呈阳性表达,而低分化肝细胞癌呈阴性表达。正常肝组织GST-π仅在部分胆管上皮呈弱阳性表达。结果提示:GST-π可能是高分化肝细胞型肝癌和胆管型肝癌的标志酶,GST-π用来鉴别低分化肝细胞癌和胆管型肝癌可能有一定价值。
胆管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及其亚群的分布
钟德(王午), 金捷, 黄贯学, 庄赞根
1993, 9(1): 7-9.
摘要:
测定20例胆管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TL-CFU)及亚群分布,发现其TL-CFU明显下降,仅为正常人之56.20%;OKT3+减少,OKT3+增多,OKT4+/T3+比值下降及倒置;总胆红质量和TL-CFU,OKT3+,T4+,T3+,T4+/T3+之间无相关关系。提示胆管癌患者细胞免疫明显受损,Ts增多介导免疫抑制。
湖南供血员和肝病患者1272例血清抗-HCV检测及甲乙丙丁各型肝炎混合感染的研究
苏先狮, 谢小明, 陈一德, 杨观生
1993, 9(1): 10-11.
摘要:
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41例肝癌、853例供血者及278例肝炎进行甲、乙、丙、丁四型肝炎标志物检测。结果为供血者抗-HCV阳性率12.7%。各类人群中肝癌抗-HCV阳性率最高,为32.3%。各型肝炎分析表明乙肝最高,混合感染以甲+乙最高(7.2%),乙+丙次之(2.5%)。在肝癌中,抗-HCV(+)组与抗-HCV(-)组的HBV-M阳性率分别为95.4%和89.5%。其结果提示:湖南确有HCV存在,生活密切接触不可忽视,丙肝与肝癌存在一定关系,存在混合感染现象,HCV与HBV无明显互相抑制。
664例献血员血清抗-HCV检测
任根存, 吴青, 陈小英
1993, 9(1): 12-13.
摘要:
我们对664例献血员血清抗-HCV进行检测,结果阳性125人,阳性率18.83%。并同国内外的报告进行了研究比较。认为输血和应用血液制品是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血清抗-HCV检测在献血员筛选中是非常必要的。
广东地区特殊人群545例中抗-HCV的调查
程业伟, 马佩球, 朱科伦, 杨华礼, 李健强, 叶新民
1993, 9(1): 14-15.
摘要:
本文以ELISA法首次检测广东地区几大特殊人群545例(献血员、吸毒者、妓女和血透析者)血清中抗-HCV,并同时检测HBV的携带情况及伴随感染,对这些特殊人群传播丙型肝炎的意义有了一定了解。
各类肝病428例中丙型和乙型肝炎重叠感染的血清学分析
鲍秋莉, 陈乃玲, 顾芳, 于春, 邓燕林, 杨俊英, 贾克明
1993, 9(1): 15-17.
摘要:
本文对428例各种肝病患者的血清检测了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发现抗HCV阳性者占18.5%,其中主要有输血后肝炎(62.5%)、肝硬化(37.5%)、肝癌(21.1%); 丙型肝炎(HC)重叠感染乙型肝炎(HB)阳性率为78.5%。当HC重叠感染HB时,肝癌和肝硬化者分别为100%和88.9%;“三阳”(即HBsAg、HBeAg和抗HBc均阳性)者阳性率高达25.4%。提示HCV重叠感染HBV时可以促使肝脏病变加重,并影响预后的严重性。
不同人群328例血清抗-HCV检测的临床意义
孙慧玲, 朱安善, 詹鸿鹏, 楼莲青, 王继超
1993, 9(1): 17-18.
摘要:
本文检测了328例不同人群血清组中的抗-HCV,其阳性率献血员为2.8%,血液透析者为17.6%,慢性迁延性肝炎(CPH)4.65%,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7.3%,肝硬化(LC)18.8%,肝细胞癌(HCC)33.3%,单项谷丙转氨酶(ALT)增高者4.44%,接受抗-HCV阳性血液者为37.5%,而30例性病患者抗-HCV全部阴性。本组中CPH、CAH、LC、HCC的抗-HCV阳性率依次升高。血液透析者及接受抗-HCV阳性血液者有较高的抗-HCV阳性率。本组研究表明,输血是传播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
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补体系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张翠萍, 张登学, 申黎清, 张增光
1993, 9(1): 19-21.
摘要:
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58例正常人、39例肝硬化、21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7种血清补体水平,发现肝硬化患者补体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血清补体与肝功能状态有关;HBsAg阳性者低于阴性者;肝硬化并肝癌患者补体含量明显升高。提示补体成份的测定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估计肝硬化患者的病情、预后、转归和早期发现肝癌有一定意义。
肝硬化骨髓血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张秀勤, 梁美宜, 周英杰, 齐淑玲, 李卫萍
1993, 9(1): 21-23.
摘要:
采用电镜观察24例肝硬化骨髓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三系血细胞的胞膜、胞质及胞核均有非特异性损害,1~3%原始粒、红细胞核内有小体,少数病例粒系、红系核内病毒包函体及粒系胞浆内HBsAg(+)。并对肝硬化骨髓无效造血及其机理进行了讨论。
肝硬变脑水肿的临床病理
陈德珍, 张秀辉, 万仕琼, 朱正贤
1993, 9(1): 23-25.
摘要:
38例均经尸解证实的肝硬变患者,脑水肿检出率为89.5%(34例),脑疝8例。脑重量≥1370g者26例。全组38例中死于肝昏迷15例,衰竭10例,出血9例及猝死4例,其脑水肿检出率分别为93.3%、90.0%、77.8%及100%。本文对肝硬变肝衰竭合并脑水肿的临床表现作了扼要讨论。建议对疑有脑水肿者首选甘露醇辅以50%葡萄糖交替静注。
胆囊结石患者601例血清载脂蛋白AI、B100测定的临床意义
陆善林, 薛志祥
1993, 9(1): 25-26.
摘要:
本文对601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了血清载脂蛋白(aPo)AI、B100及血脂(TC、TG)、脂蛋白胆固醇等水平的测定,并与正常参考值或健康对照(X±SD)相比。aPo-AI水平下降,aPo-B100升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p<0.05~0.001)。按高血脂症分型,大多为Ⅱb和Ⅳ型,尤其以Ⅳ型为主。
血清脂蛋白(a)在肝胆疾病中的观察
朱建民, 刘效林, 庄一义
1993, 9(1): 27-27.
摘要:
检测294例肝胆疾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胆结石组Lp(a)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胆囊炎、肝癌和急性肝炎组Lp(a)与对照组无差异。Lp(a)降低可能反映长期肝脏损害影响Lp(a)的合成代谢。
重型病毒性肝炎酸碱失衡的正确判断——运用潜在HCO3-及阴离子隙的意义
何念海
1993, 9(1): 28-30.
摘要:
为了正确判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酸碱失衡(ABD),联合运用ABD预计代偿公式、阴离子隙(AG)和潜在HCO3-,分析了244例次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测定参数。仅用预计代偿公式判断,131例次为单纯ABD(53.7%),113例次为二重ABD(46.3%);加用AG分析使47例次单纯ABD改判为二重ABD,19例次二重ABD判为三重ABD;再加用潜在HCO3-分析,三重ABD由19例次(7.8%)增至97例次(32.4%)。重肝ABD以呼碱、呼碱并代碱及呼碱代酸并代碱为常见。碱血症与酸血症之比为2.26:1。三ABD患者并发症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单纯ABD。提示潜在HCO3-及AG对正确判断混合ABD尤其是三重ABD有重要价值,ABD对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丹参和白细胞介素2对实验性肝纤维化鼠五种酶谱的影响
金珍靖, 叶红军, 赵忠普, 张丽, 房家智
1993, 9(1): 30-32+58.
摘要:
应用人血浆白蛋白制备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并观察丹参注射液和重组白细胞介素2对其模型血清及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五种酶的影响,结果显示丹参治疗组大鼠血清中五种酶均较肝纤维化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丹参注射液对免疫性肝纤维化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当归对门脉高压症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黄自平, 袁顺玉, 谢国建, 梁扩寰
1993, 9(1): 32-34.
摘要:
本文研究了当归对CCl4所致大鼠门脉高压的防治作用。动物被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生理盐水);对照组(CCl4加生理盐水);当归(l)组(CCl4+当归);当归(5)组(CCl4、第五周开始加当归);及当归(9)组(CCl4、第九周开始加当归)。结果表明,各组间体重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门脉高压形成率分别为0、88.46、41.67、52.9A和58.82%,差异极显著,P<0.001。各组PVP分别为1.19±0.28,2.44±1.21,1.40±0.39,1.61±0.47和1.68±0.43kPa,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果提示当归对CCl4所致大鼠门脉高压症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心得安防治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临床效疗观察
陈卫健, 胡秋林, 敖志新, 刘桂青, 张利华, 王又槐
1993, 9(1): 34-35.
摘要:
<正> 近7年来,我们应用心得安防治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获得较好疗效。本文将术中静脉注射心得安对降低门静脉压力和对术后患者加服心得安防治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甲乙丙丁四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一例
许志美
1993, 9(1): 35-35.
摘要:
<正> 患者女,52岁。因乏力、纳差、腹胀及尿黄一周于1992年3月28日入院。5个月前,也因上述症状住外院治疗四十余天,出院时诊断: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此后间断感轻度腹胀。无输血及注射生物制品史。入院后查体:神清,慢性病容,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无出血点、瘀斑,无蜘蛛痣,有肝
胆红素结石成因实验及临床研究
李宁, 肖路加, 肖邦良, 程薇波, 杨志梅
1993, 9(1): 36-37.
摘要:
<正> 近年来国外在饮食诱发的鼠胆红素结石模型中发现胆石最初的成核过程是在胆囊粘膜下的酸性腺体内发生,尔后这些镜下细小核心进入胆囊腔内成石。这与目前胆汁内成核的学说相悖。我们利用兔胆红素结石模型对胆道细菌感染诱发成石过程中胆道粘膜下腺体和我院近年收治部份临床胆红素结石病人胆道腺体进行观察,以探讨胆红素结石成因及防治。
HBV感染者精液传染性的探讨
乔冠恩, 彭真基, 田艳生, 李春和
1993, 9(1): 37-39.
摘要:
检测了84例HBV感染者精液中的HBsAg、HBeAg、抗-HBs、抗-HBe、Pre-S2(前S2蛋白)及HBV-DNA等乙肝病毒标志(HBVM),检出率为71.43%,其中HBV-DNA的检出率为28.57%。说明HBV感染者的精液有传染性,其性件应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输血后肝炎372例临床分析
孟践, 张明, 杨庆丰, 李克
1993, 9(1): 39-40.
摘要:
本文分析收治的372例输血后肝炎,临床分型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主(79.6%);对其中214例进行了HBVM检测,阳性率达75.7%,证明其病原分型以乙型肝炎最多;提示在我国输血后肝炎以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为主。输血后肝炎的临床表现虽较轻,但肝脏病理改变则较重,应积极防治。
输血后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刘彩云, 孙永德, 孙德贵, 孟宗达, 王树丛, 陈淑芬, 胡宗汉, 王佑春, 戚中田
1993, 9(1): 40-42.
摘要:
<正> 本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了34例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病例的选择:因妇科病一次性受血,受血前ALT正常、HBsAg阴性,抗-HCV阴性,无肝炎症状与体征,受血后发生了
丙型肝炎病例的随访观察
王占国, 孙国良, 藏佩凡, 陈中, 王素玉, 刘光武, 王树丛, 史蕴华, 孙永德
1993, 9(1): 42-43.
摘要:
<正> 1985年,河北省固安县单采浆还输血球(下称献浆)的血员中发生肝炎流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与献浆有明确关系。1989年用ChironC-100酶联试剂检测抗-HCV,证实为丙型肝炎(HC)流行。对县医院肝炎门诊诊断的抗-HCV阳性23例患者随访2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癌肿性胆管梗阻的影象学检查探讨
李坚, 刘家骥, 朱雅琪, 王雅彬, 陶铸, 任旭
1993, 9(1): 43-44.
摘要:
<正> 本文就癌肿侵犯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各种影象学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着重讨论证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的价值和其它影象学的特征。资料来源收集1988~1990年因癌肿侵犯胆管内、外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6岁,所有患者均有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化验上的改变。发现黄疸至住院平均为22.4±8.2天。全部病例均进行肝胆酶谱学(TB.ALT.ASTAKP、γ-GT)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经CT检查者47例,ERCP者27例,PTC者37例,腹腔动脉造影(SCA)者14例。
癌性梗阻性黄疸93例超声显像断诊
纪贵宾, 董莲芝, 穆媛婷, 刘悦为, 陶乃文, 张莲茹, 谭文翔
1993, 9(1): 45-46.
摘要:
<正> 本文就近4年来B超显象诊断为癌性梗阻性黄疸93例病人,经手术证实为癌性梗阻性黄疸计88例,诊断符合率为94.6%,根据超声显象检查,提示胆囊及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改变,胆管扩张暴露范围与长度,提出对胆道、壶腹部及胰头部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特点,并结合手术结果分析讨论。
卡介苗对乙型肝炎177例的HBV血清学标志疗效观察
窦尚礼, 冯永明
1993, 9(1): 46-47.
摘要:
<正> 我科自1987—1989年用卡介苗治疗乙型肝炎177例,重点观察HBV血清学标志的变化,结果表明卡介苗对HBV复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乙肝诊断分型均符合1984年(南宁)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标准。
胆囊息肉样病变43例临床病理分析
郭尚清, 顾苗祥, 梅绍前, 谢曼华
1993, 9(1): 47-49.
摘要:
<正>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来源于胆囊粘膜凸入胆囊腔内的各种突起状疾病的统称。本院自1984年5月至1991年8月七年间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008例,其中胆囊息肉样病变43例。为了明确手术指征,尤其是恶变病例的诊治,特对本组病例作临床病理分析。
重症肝炎肝活检的再认识(附62例分析)
周霞秋, 严振宜, 沈耕荣
1993, 9(1): 49-50.
摘要:
<正> 在完成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重症肝炎的治疗及疗效机理研究”中,本文对我院近5年临床诊断的重型肝炎患者62例进行了肝穿活检,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62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8例,平均37.66±11.69岁。临床诊断依据1990年第
间歇性右上腹痛、腹胀、腹水
罗远超, 侯宝星
1993, 9(1): 50-52.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9岁。因间歇性右上腹部疼痛半年余,近二月疼痛较频,伴腹胀、腹水,食欲不振,一月来尿少,双下肢浮肿,于1990年6月1日住院。既往无肝炎病史。90年初腹部B超发现胆结石。51岁绝经,停经后无不规则阴道出血。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92次/分,血压12.8/8.5kPa,皮肤巩
胆囊癌囊肿样肝转移一例
任旭, 张国良
1993, 9(1): 52-53.
摘要:
<正> 胆囊癌囊肿样肝转移(Cystic hepaticmetastasis)国内报道极少,我所曾遇1例,报告如下; 男患,34岁,因右上腹痛10天于1991年4月25日入院。10天前无诱因突然右上腹呈持续性疼痛,无发热、黄疸。查体:体温36.4℃,巩膜、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上腹触痛(+),轻度腹肌紧张,腹
肝脏巨大平滑肌肉瘤继发囊性变一例
管小青, 马光华, 蔡维奇, 胡靖
1993, 9(1): 53-53.
摘要:
<正> 患者刘某,男,56岁。因右上腹部胀痛一月余来院就诊。查体:消瘦,上腹部明显膨隆,以右上腹为著,无胃肠型、腹肌软、右上腹部扪及一20×20cm大小肿物,囊性感,境界清楚,上界似与肝脏相连、无触痛、活动度差,肝脏触诊不清。B超显示肝右前叶有一13.6×12.1cm大小不规则暗区,边界不光整。拟诊为巨大肝囊肿,于入院后第三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腹水,肿块位于肝右前叶脏面,约20×18×18cm大
少见病因引起梗阻性黄疸七例报告
吴志安, 李智勇, 张明镇, 熊大芾, 曾其昌, 张梓生
1993, 9(1): 53-54.
摘要:
<正> 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1年8月共收治梗阻性黄疸(下称梗黄)49例。现就其中7例少见病因引起梗黄作扼要报告。根据症状、体征、血相、肝功能、尿常规、血生化检验及B超、PTC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梗黄诊断。1.十二指肠肿瘤,本组1例,经B超、钡餐、胆道造影确诊、分期手术,行胰、十
十二指肠单纯乳头旁憩室致梗阻性黄疸一例
任旭, 陶铸, 杨洪吉
1993, 9(1): 54-54.
摘要:
<正>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常合并胰、胆系疾病,尤其易合并胆石症,憩室机械性压迫胆总管,而无胆系合并症者,导致梗阻性黄疸的甚少见,我院曾遇一例。患者男,54岁,1990年2月7日以梗阻性黄疸入院。1年前经常上腹痛,曾出现过黄疸。B超提示肝外胆管扩张,诊断未定。4天前又出现上腹痛与黄疸,无发热。查体:体温36.8℃,巩膜黄染,剑突下触痛(+)。
肝硬化合并咽喉部带状疱疹致声嘶及Ramsay-Hunt综合征一例
陈礼运, 郭世荣
1993, 9(1): 55-55.
摘要:
<正> 患者男性,51岁,既往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3年。因乏力、纳差、进行性少尿、腹胀伴下肢浮肿30天,于90年8月2日再度入院。入院查体:神清,慢肝面容,生命体征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颈胸部可见数枚蜘蛛痣;心肺听诊正常;腹部稍膨,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cm,腹水征(+);下肢轻度浮肿,
婴儿巨大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一例
史洪珍, 夏秀珍, 王小中
1993, 9(1): 55-56.
摘要:
<正>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非少见,但对于婴儿,增长极为迅速且不伴有发热及黄疸的巨大胆总管囊肿较罕见。患儿女性,6个月,于出生后1个月发现腹部胀大,并逐渐加重,经常哭闹不止。
小儿胆囊穿孔一例
李华斌, 雷林东, 刘文学, 咸发岭
1993, 9(1): 56-56.
摘要:
<正> 女,1岁。1988年3月因哭闹不安、腹胀、呕吐5天,以“肠套叠”收入院。体查:皮肤微黄,腹高度膨隆,未见胃肠型,肝脾未及,无包块,叩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弱。化验:WBC16.5×109/L,N0.66,尿三胆均阴性。肝功能检查:T.51.6g/L,A18.1g/L,SGPT、TTT均正常,Ⅱ16u,VDB均阳性,SB16.0μmol/L。腹穿液色黄,镜检脓球(++++)。腹透;肠管明显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