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亚型基因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王全立, 马立人, 蒋豫图
1992, 8(3): 115-116.
摘要:
<正> HBV亚型分类学基础HBV基因组中的S区负责编码不同亚型的表面抗原决定簇;其中的a为共同决定簇,w/r和d/y为相互排斥的亚型决定簇。因此可根据HBsAg,用血清学和免疫学方法将HBV分成adr、adw、ayr和ayw4个主要亚型。虽然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亚型决定簇,如x、n、t、q、Re、j和k等,但并不常见。1975年巴黎国际会议上将HBsAg确定为10个亚型(表1)。由于各亚型之间的HBV-DNA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导致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和酶切位点的变化。因此可在基因水平上对HBV进行分类。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的意义
郝飞, 李梦东
1992, 8(3): 116-119.
摘要:
<正>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新近建立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在体外将特异DNA序列呈百万倍扩增,具有敏感、特异、简便和快速等优点。近两年来,许多学者应用PCR技术检测HBVDNA,丰富和更新了对HBV感染的认识,在HBV感染的诊断和其他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丁型肝炎病毒(HDV)研究现状
叶振斌, 莫秀贞, 樊碧富, 王继超
1992, 8(3): 119-121.
摘要:
<正>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对HDV的认识日渐深入,本文拟就当前国内外病毒学界对HDV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一、HDV(又称δ因子) 1.HDVRNA HDVRN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突破。1986年,Denniston氏等以HDV RNA为模板获得166个碱基对的互补DNA(cDNA)片段,并重组至质粒pBR322中,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获得稳定的表达。此后,Wang氏等又先后获得7个cDNA库。它们分别为δ1(核苷酸个数为567)。δ2(250),δ3
肝病患者肝组织内CMV感染的初步研究
鄢璞, 张永源, 汪由坤, 宋佩辉, 郝连杰, 陈光华, 黄炜, 王一力
1992, 8(3): 121-124+172.
摘要: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0例急、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MV抗原,发现15例阳性(10.7%),有9例同时存在HBV感染,其中3例为三重感染。15例CMV抗原阳性肝炎中,11例为慢性肝炎。以同法检测2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MV抗原,发现1例阳性。结果提示CMV感染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之一;CMV肝炎与其他病毒性肝炎及慢性肝脏疾病可同时存在;CMV肝炎可能存在慢性化倾向。
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观察
林世德, 李梦东, 顾长海
1992, 8(3): 124-125.
摘要:
<正> 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提示,糖皮质激素是通过与靶细胞上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CR)相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的,靶细胞上GCR数可反映靶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并可预测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评价不一。因而,观察病毒性肝炎外周血白细胞GCR的变化对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肝脏研究学会吸收中国新会员
1992, 8(3): 125-125.
摘要:
<正> 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建人首任所长及名誉所长叶维法教授已于十五年前受国际肝脏研究学会(IASL)会长Kunio Okuda教授来信特邀参加该会,是中国最早参加世界肝病学术组织的第一位肝病专家。今年经叶维法教授推荐我国四位专家为该会新会员,包括湖
肝脏刺激生长素(HSS)治疗病毒性肝炎300例的临床研究
苏先狮, 郑宣鹤, 钱焕英, 王谷丰, 邓纯, 刘丽霞, 彭兰莎, 谢小明
1992, 8(3): 126-127.
摘要:
<正> 本文描述从乳猪肝提取的一种有生物活性物质,此物质分子量为1.8~2.0万,耐酸碱2—8(PH),与中村敏一报导的肝脏生长素(HGF)的分子量不同;提取的工艺流程与Labregue报导的亦有所区别,此物质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可能是治疗慢肝,重肝及肝硬化有效的原因。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自1989年6月至1991年8月,我们用乳猪肝提取的HSS共治疗了587例,现将资料完整的300例总结如下。
刺五加皂甙对肝癌细胞的DNA合成抑制作用
朴云峰, 高普军, 宋国培, 叶维法, 王淑范, 邵春杰
1992, 8(3): 128-129.
摘要:
本文采用体外细胞继代培养法、集落法及5H-TdR掺入法观测了刺五加皂甙对肝癌细胞株Takahasi、Hep-3B的生物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刺五加皂甙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阻止DNA的合成作用。刺五加皂甙对肝癌细胞的直接抗癌作用的发现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了部分理论根据。
肝硬化门脉高压胃肠粘膜病变与出血
陈德珍, 郑光明, 张秀辉, 李蜀华
1992, 8(3): 129-131.
摘要:
<正> 近年来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胃粘膜病变已引起国内外重视,然而肠道粘膜病变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中的地位尚未被重视且较少报导。本文对我院肝硬化门脉高压尸解病例的病理资料结合临床重点研究其胃肠道病变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为合理选用药物提供治疗依据。资料分析我院近30年间尸解证实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44例。一、尸解胃肠病理所见44例中食管静脉曲张25例(56.8%),胃底静脉曲张5例(11.4%),粘膜溃疡7例(15.9%),包括食管溃疡1例,胃溃疡5例(穿孔1例),直肠溃疡1例;消化道粘膜糜烂病变共22例(50.0%),
肝硬化门脉高压与消化性溃疡——(附139例肝硬化病人胃镜检查分析)
路润萍, 卫增秀, 侯霞
1992, 8(3): 131-132.
摘要:
<正> 我院自1985年7月~1991年2月对13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并对门脉高压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均为住院及门诊患者,平均年龄48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B超及化验检查全部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其中肝炎后肝硬化136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本文所用胃镜为日本Olympus GIF—P10型。胃镜先端进入距门齿16cm开始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粘膜变化,术毕尽可能将胃内气体吸出。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按Palmer分轻、中、重三度。
肝病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含量变化的初步观察
卢妙茹, 刘志发, 李玉彬, 孙阿成, 郝秀华
1992, 8(3): 132-133.
摘要:
<正> 胃动素是一种脑-肠肽激素。肝脏是胃动素降解灭活的主要场所。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180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浆胃动素含量,并对血浆胃动素与肝功能指标及临床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正常人70名,平均年龄45.5岁。180例本院住院肝病患者,平均年龄39.5岁。其中急性肝炎(急肝)5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65例;诊断按1984
男性肝病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的观察
杨景林, 舒立群, 陈智, 刘芹
1992, 8(3): 133-135.
摘要: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2例肝病患者的空腹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表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血清胃泌素含量正常。肝硬化患者常有高胃泌素血症,有显著门脉高压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血清胃泌素升高更显著。高胃泌素血症与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密切相关。血清胃泌素的测定对预测出血有一定价值。
病毒性肝炎几项血清酶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林瑞炮, 马亦林, 干梦九, 蔡卫民, 刘荣华, 傅宝珍
1992, 8(3): 135-138.
摘要:
本文对84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腺苷脱氨酶(A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进行了检测,结果:①血清ADA活性的变化与肝细胞病变呈直接相关,且优于ALT。本文72例ALT异常者49例ADA异常(68.6%),尤以慢活肝和重型者ADA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且恢复较ALT为慢;②各型肝炎血清GST活性均显著增高,在急性期常与ALT、黄疸指数(Ⅱ)呈正相关。慢活肝和重型者GST升高明显多于其他类型,且与病理改变的程度有关;③血清NAG活性增高者虽仅占全部病例的9.5%(8/84),在NAG增高组中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重型者占62%(5/8);④血清ALP活性增高与ALT活性呈正相关,分别为88.76%和97.06%,而与Ⅱ呈非平行关系。
肝病患者血清B因子含量的观察
李明友, 万方
1992, 8(3): 138-139.
摘要:
<正> B因子作为补体旁路途径的主要成分。本文对133例肝病患者及57例正常人作了血清B因子测定,观察各种肝病时补体旁路活化途径的情况,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一)病例选择;肝炎病例根据1984年南宁会议修定的诊断分型标准;肝癌的诊断系综合临床资料,辅助B超,AFP及CT;个别患者经手术病理活检证实。(二)实验组:病人133例中急性肝炎36例,慢性肝炎17例,重症肝炎7例,肝炎
肝叶纤维化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形成关系的探讨
余光耀, 凌利霞
1992, 8(3): 139-140.
摘要:
<正> 作者观察了肝叶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简称HF)与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Hepatobiliary Stone,简称PHBS)的相互关系,以求探讨HF在PHBS的诸成因中的地位和作用。材料及方法回顾性统计经手术证实的胆系结石180例,将其中伴发HF的84例之结石部位及分布与HF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84例中,男47例,女37例。平均20—69岁。左半肝66例,右半肝6例,两半肝同时发生者12例。将后12例分别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与肝活检组织病理学关系的探讨
赵洪涛, 史臣尧
1992, 8(3): 140-141.
摘要:
<正> 本文对400例乙肝患者肝活检病理组织学与其乙肝病毒多项血清标志物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400例慢性乙肝患者均来自我院肝炎门诊,男女之比2.1:1,平均年龄41岁。每一病例均进行乙肝病毒多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及肝穿刺活检。HBsAg由反相被动血凝法检测,
腹水微量元素脂质铁蛋白总蛋白联合测定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李桂芳, 徐健, 王欣, 杨兴华, 周民伟, 王路
1992, 8(3): 141-144.
摘要:
本文对168例腹水患者进行了微量元素、脂质、铁蛋白、总蛋白、及乳酸脱氢酶(LDH)等多种成分检测。结果表明,腹水铜、胆固醇、铁蛋白及总蛋白在恶性腹水组显著高于肝硬化、细菌性及结核性腹水组(P<0.01),在鉴别良恶性腹水时有较高价值。四项联合检测正确鉴别率达95.5%,当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腹水而细胞学检测阴性时,可行四项联合检测并综合判断之。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黄自存, 林佩鸾, 王乐亭, 林爱民, 孙希丰
1992, 8(3): 144-145.
摘要:
<正> 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是乙肝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故治疗慢乙肝的根本疗法是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我科于1990年开始,应用广东省药物研究所生产的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8人次,疗效较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57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慢性乙型肝炎57例,平均年龄为28.63±11.58岁。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7例HBs-Ag阳性,e抗原33例阳性。用生物素标记法检测H BV—DNA,26例阳性。谷丙转氨酶(ALT)高于1667nmolS-1/L者27例,低于1667nmolS-1/L者13例,正常者17例。
哌醋甲酯治疗晚期肝病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马路, 覃松石, 汤金斌
1992, 8(3): 145-146.
摘要:
<正> 晚期肝病常易出现顽固性呃逆而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近五年来我们用哌醋甲酯(又名利他林)治疗晚期肝病所出现的顽固性呃逆43例,效果极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43例中男性39例,女性4例,年龄17~68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32例,重症肝炎11例;对照组41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32例、重症肝炎9例。两组患者的
传染病院职工乙肝病毒感染调查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三年随访
杨庆丰, 李克, 关星辰
1992, 8(3): 146-147.
摘要:
<正> 为了了解传染病院职工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观察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于1986~1990年检测了吉林省某市传染病院职工229人,并对筛选出的HBV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现察近期及三年后的免疫效果。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及方法检测对象为在传染病院工作两年以上的职工229人,男76人,
重型乙型肝炎中HDV感染状态再探讨
李奇芬, 吴纯清, 李平
1992, 8(3): 148-149.
摘要:
本报告采用EIA法同步检测42例重型乙肝患者血清中的HDAg和抗—HD,结果提示:同步检测有助于HDV感染者的检出;持续抗原血症是本组HDV感染特点之一;伴有HDV抗原血症的HBV现症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老年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医院内真菌感染
高涛, 夏蕴秀, 王宗一, 王友谊
1992, 8(3): 149-150.
摘要:
<正> 我院于1978~1990年收治老年病毒性慢性活动肝炎(老年CAH)医院内真菌感染18例,占同期老年CAH的4%。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60~7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南宁)诊断标准。普通型CAH8例,重症CAH10例。均检测HBVM,阳性13例。均于住院3天以上患真菌感染,其中3~20天8例,21~50天5例,51~312天5例。根据腹膜炎、败血症、肠炎、尿道炎、肺炎(须X线证实)、咽炎的临床和实验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理及早期诊断的探讨
王德成, 向承发
1992, 8(3): 150-152.
摘要:
<正> 肝豆状核变性(HLD)在儿科比较少见,本病大多没能及时诊断,影响预后。现结合我院儿科收治的12例HLD和复习文献,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及早期诊断。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一)年龄、性别:年龄在7~12岁。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误插三腔管26例分析
张森, 侯激流, 韩梅英, 李桂芳, 张淑琴
1992, 8(3): 152-152.
摘要:
<正> 近6年来我们用胃镜FGI-SD50(φ9.8mm)对74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外院或本院曾用过三腔管者进行胃镜检查,发现48例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26例根本没有静脉曲张,占35%。推测其出血可能来自胃肠粘膜糜烂或溃疡。这26例肯定是误插了“三腔管”。典型病例:男性,22岁,肝病史4年,蜘蛛痣,脾大,白/球倒置,B超示肝硬化。1个月内先后2次呕血、黑粪,在外院用三腔管压迫数天“止血”,拔管半个月后在本院胃
原发性肝癌与Budd-Chiari综合征10例报告
陆子谦, 刘新民, 吉健玲, 王崇民
1992, 8(3): 152-154.
摘要:
<正> Budd-Chiari综合征是指肝静脉或/与邻近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的以肝脏排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本症病因复杂多样,日本以肿瘤和肝段下腔静脉膜样结构闭塞最为常见,其中高田昭收曾推测肝癌约占1/3。在欧美主要以血栓形成为多见,次为肿瘤。国内至今已报道本症480例,病因与国外报道相似。本文总结原发性肝癌444例,其中合并Budd-Chiari综合征10例,现综合报道与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1.原发性肝癌444例,男373例,女7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本综合征10例,男9
原发性肝癌致高钙血症五例报告
池肇春
1992, 8(3): 154-155.
摘要:
<正> 原发性肝癌所致高钙血症,临床报告较少。我院对32例原发性肝癌作了血清钙测定,其中有5例呈高钙血症,今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由临床、AFP、B超或CT及病理确诊的32例原发性肝癌进行血清钙测定,其中呈高钙血症者5例,发生率为15.6%。5例中男4例,女1例。发病至出现高钙血症时间为43~72天,平均57.6天。1例血钙高达4mmol/L,临床上表现便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易疲劳、肌张力降低,但无转移性钙化和骨骼改变。余4例为2.9~
肝硬化腹水伴卵巢囊肿蒂扭转、慢性阑尾炎误诊教训
王超
1992, 8(3): 155-155.
摘要:
<正> 患者女,46岁。因腹痛12天,腹胀、尿少8天,于1987年10月17日入院。入院前12天突发右下腹疼痛,在当地县医院按急性阑尾炎治疗后症状缓解。3天后又出现腹痛、腹胀、尿少。腹穿抽出血性腹水,疑癌而转我院。体检:腹水征阳性,肝脾触诊不满意。在下腹触及一约8×6cm中等硬度肿块。化验检查肝功能:白蛋白39g/L,球蛋白31g/L,谷丙酶250u,HBsAg(+),AFP34ng/ml,腹水呈血性并找到癌细胞。B超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左侧卵巢囊肿(10×8cm)。11月11日突然发冷、发热、体温38.5~40℃,下腹疼痛,右侧为甚,麦氏点明显压痛、反跳痛。考虑并发急性阑尾炎。经外
第二届全国肝硬化学术研讨会已在郑州举行
1992, 8(3): 155-155.
摘要:
<正>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曾于前年6月与湖南省医学会协作在衡阳市召开第一届全国肝硬化学术研讨会。今年四月又与郑州市医学会等8个学术团体协作在郑州市召开第二届全国肝
腹胀、腹部巨大包块
屈传贵, 赵华
1992, 8(3): 156-157.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儿女,5个月。因持续性腹胀月余,于1991年2月18日入院。l月前开始发现患儿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发冷发热,二便正常,腹胀渐加重,近1周食奶减少。病程中无消瘦,无呕血、便血。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无外伤史。父母健康,非近亲婚配。入院查体:T36.5℃,P110次/分,R35次/分。神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高度膨隆,以右侧更甚。腹壁静脉无曲张,腹水征(-)右腹部扪及一约20×15cm大小的包块,质软,光滑,上界不清,下界入盆,左右两缘界清。压之无哭闹,活动性差。肝下界不清,脾未及。脊肋角空虚。
妊娠期自发性肝破裂死亡一例
李福新, 董骏, 尹剑芳
1992, 8(3): 157-158.
摘要:
<正> 妊娠合并自发性肝破裂是妊娠期的一种极少见的严重并发症,若诊治不当往往危及母婴生命,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息者24岁,妊娠34周+5天。因右腹胀痛,腰酸7小时于1987年5月12日下午2时入院。半月前因高血压、抽搐拟“妊毒症子癎”住院治疗。查体:神志清。血压4.6/10.6Kpa,心率100次,宫底剑下二指,
双胆总管畸形一例报告
陈灿雄, 何荣佳
1992, 8(3): 158-159.
摘要:
<正> 患者范×,女,31岁,船民,广东中山市人。因右上腹痛伴发热畏寒呕吐二天于1990年4月4日急诊入院。患者曾有反复发作同样病史7年。每年均发作1—2次,二年前曾因“胆囊结石”住院治疗,非手术治疗好转。体查:T37℃,P84次/分,BP14/10kPa,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叩听未见异常。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胆囊肿大,于右肋下2横指扪及,莫氏征阳性。肝脾肋下未扪及。血常规:白细胞6.2×109/L,中性0.68,肝功: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u,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黄疸指数6u,凡登白试
胆囊乳头状分隔畸形并发胆囊结石一例
解震河, 张铭恩, 鲍学斌
1992, 8(3): 159-159.
摘要:
<正> 患者女性,52岁。主诉间断性上腹痛半年。检查全身情况良好,B超提示:胆囊体部分隔、分隔下部息肉伴泥沙样结石。CT扫描检查印象:胆囊结石、胆囊内软组织占位、肝脾胰正常。于1990年10月10日手术探查见胆囊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大小约8×4×3cm~3,成葫芦状。胆囊壁略厚,周围有轻度粘连;肝脾胰未见异常,胆总管不扩张,附近未见肿大淋巴结。切除胆囊,病理发现胆囊在葫芦状凹陷部腔内有一肥厚隔膜,把胆囊分隔成两个腔,隔膜厚约0.4cm,中,中下部有一小孔使两腔相通。小孔直径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干燥综合征四例报告
李兵顺, 王麟士, 刘金星, 李跃林
1992, 8(3): 159-160.
摘要:
<正> 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引起多系统受损,临床上除可见到与肝炎并发的再障、糖尿病,肾小管酸中毒等疾病外,尚可发现慢性肝炎合并干燥综合征,现将我科诊治的4例患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史:4例皆为女性患者,年龄自38~61岁,其中2例患者早期症状为口眼干涩,吞咽不利,伴手、足干裂,脱屑和烧灼样疼
胆绞痛诱发心脏骤停2例
宋文轩, 杨富才
1992, 8(3): 161-162.
摘要:
<正> 胆绞痛诱发心脏骤停少见,本人遇到2例报告如下: 例1,女患,56岁农民,住院号893812,因右上腹疼痛半月加重两天于1989年8月22日入院。体检:T 38.1℃,Bp 17.29/11.97kPa,神清,表情痛苦,侧屈体位。巩膜无黄染。颈静脉无怒张,肺未见异常。心脏稍大,心率64次/分,节律不齐,可听到每分钟6次早搏及漏搏。未闻及杂音。右上腹压痛(+),莫菲氏征(+)。既往有类似发作史。化验:WBC12.3×109/L N0.82;心电图:①Ⅱ°-1型AVB,②偶发室早;B
肝癌自然治愈一例
甄宇洋, 叶维基, 曹绣虎
1992, 8(3): 162-163.
摘要:
<正> 肿瘤自然治愈极为罕见,据国际抗癌联盟统计,每10万癌症病人中,有一例经组织学证实癌肿自然消退。我院近年遇1例,现报告如下; 蔡××,男,56岁。因突发性上腹痛8小时伴有休克于1986年8月急诊入院。入院诊断为失血性休克、肝癌破裂?经积极抗休克处理后进行手术。术中见腹腔积血2000ml,凝血块900ml,有轻度肝硬化,肝右叶有一个8×7cm巨块肿物,其上见一条2.5cm长破裂口,有活动性出血,肿块周围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卫星结节。病人情况差,不能作肿物切除,同时也因无法缝合止血,术者用纱条填塞于肝表面和腹壁之间止血。术后诊断原发性肝癌并出血性休克。术后10天拔除纱
肝硬化结节自发破裂大出血一例报告
乔森, 王强
1992, 8(3): 163-163.
摘要:
<正> 患者男,34岁,因无明显诱因的腹痛加重一天,于1991年5月3日急诊入院。进行性腹痛由右上腹渐弥漫至全腹,且感头晕口渴较重,无明显恶心呕吐、呕血。15年前曾患乙型肝炎,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查体:Bp 10/8 kPa,P 120次/分,精神差,皮肤粘膜无黄染,头颈部及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肝、脾未触及,全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腹穿顺利抽出不凝血性液。血常规:RBC:2.6×1012/L,Hb;85g/L,WBC,
慢活肝伴发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徐艳云, 王基清, 李继忠
1992, 8(3): 163-164.
摘要:
<正>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是近来新发现的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慢活肝伴发AILD更为少见,现报导1例。患者男性,32岁农民,因间断发热,左颈部肿块10月余,上腹痛半月,于1991年1月12日以发热待查入院。患者于10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的间断发热38~40℃,每次持续1-2个月,伴乏力、纳差、多汗,恶心、尿黄及鼻衄。左颈
急性病毒性肝炎并发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报告
胡丽佳, 余亚新, 徐寿银
1992, 8(3): 164-165.
摘要:
<正> 例1 女,21岁,乏力、纳差,尿黄15天于1989年9月19日入院,无服氯霉素史。查体:T 36.4℃,巩膜皮肤深度黄染,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腹平软,肋下未及肝脾,腹水征(+)。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0g/L,红细胞4.5×1012/L,白细胞6.4×109/LN 0.64 L0.33血清胆红质(SB)102μmol/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49u,凝血酶元时间(PT)14秒(对照14秒)。HBVM六项标志(-),抗HAV-IgM(+)。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入院后给保肝等治疗。起病第17日起出现持续性发热(T37.8~40℃),用抗菌素治疗无效,一周内Hb从130g/L降至30g/L,网织红细胞0.5%,黄疸加深。第31病日肝穿刺病理诊断:急性肝炎。骨髓相:有核细胞增生
肝癌所致Tolosa-Hunt二氏综合征
赵国范, 高文伟
1992, 8(3): 165-166.
摘要:
<正> Tolosa-Hunt二氏综合征亦称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painful ophthalmople-gia)。我科收治一名肝癌所致T-H二氏综合征,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53岁,自觉腹胀四个月,并有上腹疼痛,恶心不吐,食欲减退并进行性消瘦。胃镜检查诊断“胃溃疡”。入院前十天,无任何诱因突然左眼眶及左额顶部持续性剧烈的钻痛或绞痛,流泪。五天前突然左眼视物模糊,眼睑睁不开。来院就诊时左眼睑麻痹不能睁开,眼球固定中
先天性胆总管巨大囊肿一例——附声像图诊断要点
李乃教, 魏那民, 金辉
1992, 8(3): 166-167.
摘要:
<正> 患儿,六个月,女。因腹部日渐膨隆一个月并哭闹不安及消瘦而收入院。患儿第三胎,足月顺产。入院时查体:T38.0℃,P140次/分,营养甚差,皮肤弹性差,双眼凹陷,呼吸浅快。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蜘蛛痣及出血点。心肺叩听未见异常。因全腹高度膨隆触诊不清,全腹压痛明显,叩诊右腹以浊音为主,左腹为鼓音,肠鸣音未听到。化验检查:Hb115g/L,WB C6.5×10?/L,N0.55,L0.45。粪便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胸腹X线平片显示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密实,结肠积气。B超检查:全腹见透声均匀之液性暗区,因范围较
小儿血色病一例报告
吕建一, 林海, 郎家森, 田同春
1992, 8(3): 167-167.
摘要:
<正> 血色病又称细胞色素沉着症,是一种先天代谢缺陷的疾病,临床上罕见,发病多在中年。我科曾收治一例。男孩,13岁,因上腹包块,进行性增大,并全身皮肤逐渐变黑3年,于1991年3月入本院。查体:慢性病容,全身皮肤青灰色,以颜面、颈部明显,腹中度膨隆,可见腹壁静脉怒张;肝大于剑下7cm、右锁骨中线肋下3cm,质韧、边钝、表面结节状、轻压痛;脾肋下2cm,质软、边钝、表面光滑、无压痛,腹水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蛋白52.8g/L、白蛋白31.5g/L、球蛋白21.3g/L,肝功能正常,血清胎甲球蛋白阴
新生儿原发性肝细胞癌一例
李玉芳, 侯英山, 张横江, 袁丽光
1992, 8(3): 168-168.
摘要:
<正> 焦×,女,69天,二胎足月顺产。生后即发现皮肤、巩膜黄染。3天时因拒乳、抽搐就诊,以新生儿黄疸、颅内出血入儿科。查:皮肤、巩膜黄染,肝肋下2.0cm,剑突下2.5cm,质硬,脾缘肋下1.0cm。经止血、抗炎治疗7日,好转出院。出院后黄疸进行性加深并时有呕吐。30天来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肝较前增大,肋下3.0cm,剑突下3.5cm、质硬,表面光滑,脾大同前。黄疸指数82.5u,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HBsAg(-)。拟诊新生儿肝炎综合症,保肝治疗。生后65天发烧、腹泻、呕吐,4日后神志不清急诊来院。因粘液便,镜下
毛细胆管腹壁瘘一例报告
胡元达
1992, 8(3): 168-169.
摘要:
<正> 患者女性,41岁。右上腹反复疼痛,伴寒战,发热黄疸3年,再发5天而收入院。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3日后在连硬麻醉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术,术中见胆总管扩张至2cm,取出2×1.5cm结石一枚。左右肝管扩张,内有细小及泥沙样结石,术后恢复顺利,一月后拔T管创口愈合出院。出院半月,见切口上端皮肤破溃,有黄白色脓样液流出,多次扩创不愈。7个月后再次入院,检查见原切口
脾巨块型原发性淋巴肉瘤一例
苏凤成, 麻俊然, 谢如
1992, 8(3): 169-169.
摘要:
<正> 脾脏原发性恶性瘤较罕见,国内到1980年只有10例散在报告,范庆章报道了20余年中的11例脾原发性肿瘤仅有一例为脾恶性淋巴瘤。据Krumbhaar氏统计脾原发性恶性肿瘤仅占恶性肿瘤的0.64%。作者遇到一例现报告如下: 女性,30岁,因左上腹无痛性肿块半年,于1991年5月17日入院,偶有左下胸部沉胀感,平素健康。查体: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侧腹部隆起,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约18×10cm肿块、质硬、表面欠光滑,无压痛,左右稍可推动。无血管杂音,肝不大。外周血化验;白细胞6.9×10~9/L、中性
肝内胆管囊腺瘤破裂致顽固性腹水一例
王自卫, 李长林, 曾家修
1992, 8(3): 170-170.
摘要:
<正> 胆管囊腺瘤为胆管良性肿瘤,较少见。本文报道一例,伴顽固性腹水,被误诊误治达5年之久,最终因全身衰竭死亡。病理解剖证实高×,男性,45岁。1983年无何诱因出现腹胀、腹水。曾到多家医院检查治疗,均诊为“肝硬化、腹水”。给予保肝、补充蛋白制剂、利尿等治疗,效果不好。因腹水加重,进行性消瘦于1988年9月2日入院。查体:平温平脉,血压正常。消瘦呈恶液质状态。皮肤无黄染,表浅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高度膨隆,腹壁无静脉怒张,无压痛,肝脾触诊不清。下肢明显水肿。实
肝血管外皮肉瘤一例报告
谷江
1992, 8(3): 170-171.
摘要:
<正> 患者男性,40岁,农民。因右上腹胀痛3月,伴包块1月入院。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伴纳差、腹胀,经对症处理后缓解。1月前发现右上腹包块,且疼痛进行性加剧,食欲减退,消瘦明显而入院。体检:T37℃,P80次/分,R20次/分,Bp15.9/9.3kPa。营养差,消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叩听未见异常,右季肋
肝内异物扫帚细条一例报告
郭永吉
1992, 8(3): 171-171.
摘要:
<正> 患儿,男,18个月。因三月前发现右上腹部有一杏核大小肿物,逐渐增大,而入院。查体:右上腹部可触及一3.5×4cm大小肿物,质地中等,边界尚清,轻度压痛,肿物不能移动,局部皮肤正常。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B超探查示脐上偏右2cm处可探及5×4cm大小椭圆形液实混合性包块,边界尚清晰,内可见片状强光团,上界紧贴皮肤,下界与腹膜相连。住院第8天行手术
Basel国际肝脏学术会议周(本年10月12至21日)
1992, 8(3): 171-171.
摘要:
<正> 68次Falk研讨会——Ⅻ届国际胆汁酸会议69次Falk研讨会——Ⅸ国际肝病会议70次Falk研讨会——肝脏与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