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诊疗指南
2009年欧洲肝病学会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治指南简介
段维佳, 贾继东
2009, 25(6): 403-406.
摘要:
论著
HBeAg阳性和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学研究
唐艳萍, 万红, 周渐
2009, 25(6): 407-409.
摘要:
目的探讨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学的特点。方法对156例HBeAg阴性和阳性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探讨两组CHB患者HBVDNA与ALT、G及S的关系,检测CHB患者肝组织HBsAg和HBcAg阳性表达率。结果HBeAg阴性CHB患者HBVDNA含量明显低于HBeAg阳性者,肝组织炎症程度高于后者,HBVDNA水平与ALT、G和S呈正相关,HBeAg阳性CHB血清HBVDNA与ALT、G无相关性。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随炎症程度升高而升高。结论与HBeAg阳性CHB相比,HBeAg阴性者HBVDNA水平低,炎症程度高,HBVDNA水平与ALT、G、S正相关。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随炎症程度增高而升高。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一氧化氮的表达与α干扰素抗病毒应答的相关性研究
陆宪忠, 刘金霞, 边鹏飞, 陈士俊, 朱成宝, 杜文军
2009, 25(6): 410-412.
摘要: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慢性乙肝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NO与α-干扰素(IFN-α)疗效的关系。方法对采用IFN-α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40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时检测血清NO浓度;治疗结束时,依据治疗效果分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比较两组NO浓度变化。2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对其血清NO浓度与慢性乙肝患者基线时血清NO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肝患者基线时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患者血清ALT水平和NO浓度呈正相关(r=0.673,P<0.001);应答组患者血清NO浓度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治疗12周和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应答组患者血清NO浓度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NO在慢性乙肝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IFN-α抗病毒疗效判断指标。
恩替卡韦在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中的应用
秦华, 王世婷
2009, 25(6): 413-414.
摘要: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和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LAM耐药发生生化学突破的患者根据肝功受损严重程度分别给予ETV和ADV+LAM治疗,观察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生化学及HBVDNA的变化。结果LAM耐药后肝功能轻到中度受损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明显改善病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耐药后肝功严重受损的患者,给予ETV1.0mg/d治疗,4周后,除3例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病情均得到较好控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M耐药后肝功能轻到中度受损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较好的疗效。对于耐药后肝功严重受损的患者,最好给予ETV治疗以尽快控制病毒。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肝血清Th1/Th2亚群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
朱斌, 张平, 王天宝, 禹萌
2009, 25(6): 415-417.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与肝功能ALT恢复、HBVDNA含量变化及血清HBeAg转换的关系。方法64例HBeAg(+)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ELISA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24W后Th1细胞因子IL-2、IL-12及Th2细胞因子IL-4、IL-10的血清浓度变化,并同时检测肝功能ALT、HBVDNA含量的变化及HBeAg血清转换率。结果64例HBeAg(+)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替比夫定治疗24W后,有55例患者ALT恢复正常,占85.9%,有34例HBVDNA<5×102copies/ml,HBeAg(-),占53.1%,治疗52W,有15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比例为23.4%。治疗组患者血清Th1细胞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Th2细胞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替比夫定治疗后,HBeAg阴转及血清转换患者血清Th1细胞因子浓度比治疗前升高,Th2细胞因子浓度比治疗前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恢复正常,HB-VDNA含量下降显著(P<0.01)。结论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
替比夫定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张薇薇, 袁学华, 谭华炳, 占国清, 李儒贵, 杜卫星
2009, 25(6): 418-419.
摘要: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替比夫定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对照组30例,静点茵栀黄注射液。两组均予以支持对症治疗。观察两组TBil(血清总胆红素),PTA(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治疗组在TBil降低的程度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治疗组在升高PTA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临床总有效率达70%。治疗组在HBVDNA定量下降≥1log10copies/mL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TBil降低、PTA值升高、HBVDNA定量下降有较好疗效。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7例近期疗效观察
李智, 严红梅, 薛发轩, 汪彤, 梁群, 徐欢, 李长春
2009, 25(6): 420-421+426.
摘要: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LdT)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替比夫定。患者包括初次使用替比夫定患者21例和阿德福韦酯原发治疗失败后换用替比夫定患者16例两组。治疗前后测定基线HBVDNA水平、HBVM、肝肾功能、肌酸肌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月、3月、6月后AL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ALT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1月log值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月、6月后log值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用药与更换用药在HBVDNA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在治疗6月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迅速减少肝损伤和降低HBVDNA病毒载量,3、6月时初次用药降低病毒载量优于阿德福韦酯原发治疗失败后更换用药者。
乙肝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临床价值
张毅, 余永胜, 汤正好, 江红, 奚敏, 臧国庆
2009, 25(6): 422-424.
摘要:
目的联合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变化,探讨三者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8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35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清RBP与PA水平,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ALB水平。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RBP、PA和ALB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RBP与PA水平呈正相关(r=0.743,P<0.01),血清RBP、PA亦分别与ALB水平呈正相关(r1=0.602,r2=0.529,P均<0.01)。结论血清RBP、PA和ALB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而RBP与PA比ALB能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三者联合检测能更好地判断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
甘露醇联合多巴胺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疗效观察
占国清, 谭华炳, 李儒贵, 杜卫星, 李刚, 朱琳
2009, 25(6): 424-426.
摘要:
目的探讨甘露醇联合多巴胺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2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多巴胺40mg,以(0.5~2)μg.kg-1.min-1的速度静滴和呋噻米40mg静脉注射,治疗组(50例)给予20%甘露醇250ml、呋噻米40mg静滴和多巴胺40mg,以(0.5~2)μg.kg-1.min-1的速度静滴,两组均常规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每日尿量、腹水的消退情况、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61.9%)(P<0.01),第1、2周日平均尿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生化及肾功能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甘露醇联合多巴胺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低铁负荷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
黄宁, 吴万春
2009, 25(6): 427-430.
摘要: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铁负荷的变化及低铁负荷对大鼠NASH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低铁对照组2、模型组3、低铁模型组4。实验的12周末观察血清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转氨酶(ALTAST)、血清铁(SI)、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肝匀浆铁、TG、TC、SOD、MDA的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G、TC、ALT、AST、MDA的含量明显升高,SOD的含量明显降低,血清铁含量升高不明显;肝匀浆TG、TC、ALT、AST、MDA及铁的含量明显升高,肝匀浆SOD的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低铁模型组血清TG、TC、ALT、AST、SI、MDA含量明显降低,SOD的含量明显升高;肝匀浆TG、TC、SI、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升高。肝脏病理学切片示:模型组大鼠肝小叶内脂滴比率大于三分之一,造模成功,低铁模型组大鼠肝脏的炎症活动度计分及铁染色计分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NASH大鼠肝脏铁负荷增加,低铁负荷可以减轻大鼠NASH的损伤程度。
HBx、Twist、E-cadherin及N-cadherin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滕菁, 唐南洪, 徐振兴, 李秀金, 金福顺, 王晓茜, 吴健朗
2009, 25(6): 431-434.
摘要:
目的探讨HBx、Twist、E-cadherin及N-cadherin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2例HBsAg阳性的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Bx、Twist、E-cadherin及N-cadherin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做对照分析。结果HCC组织中HBx、Twist、E-cadherin及N-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7%、80.6%、52.8%和45.8%,而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9%、51.4%、70.8%和27.8%。除HBx外,后三种蛋白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Bx、Twist和N-cadherin的表达升高及E-cadherin表达下降分别与有无门脉癌栓和肝外是否转移相关(P<0.05);HBx的表达分别与Twist和N-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HBx、Twist和N-cadherin的表达则分别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HBx、Twist和N-cadherin的高表达以及E-cadherin的低表达...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血清TNFα、TGFβ1浓度变化及意义探讨
陆忠华, 邓俊, 杨小娟, 裴豪, 庄琳旎, 陈卫
2009, 25(6): 435-436.
摘要: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浕)、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方法随机选择例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两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周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的浓度对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瘦素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刘成义, 陈言东
2009, 25(6): 437-439.
摘要: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中瘦素和TNF-α浓度,探讨瘦素与急性胰腺炎及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瘦素和TNF-α的水平,并分析其意义,对照组为37例肥胖者。结果在病例组中,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瘦素水平与TNF-α、BMI均没有相关(P>0.05);在对照组中,血清瘦素水平与TNF-α、BMI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P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肥胖者;AP患者血清瘦素含量的增加可能来源于胰腺的释放;血清瘦素是急性胰腺炎生物学指标之一,对损伤的胰腺具有保护作用。
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苏国权, 马立伟, 邵石祥, 杜瑞清, 张新元
2009, 25(6): 440-442.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58例,26例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42例进行了一年随访。结果门静脉穿刺插管成功率96.55%。急诊PTVE止血15例,止血率100%。随访期8例患者再次出血。3例大出血;5例少量出血。12月随访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消失35例(35/42)。结论PTVE创伤小,止血效果肯定,可作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异甘草酸镁治疗各种慢性肝炎高转氨酶血症的疗效观察
陶运生, 祝峻峰
2009, 25(6): 442-443.
摘要: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各种慢性肝炎高转氨酶血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或门诊慢性肝炎高转氨酶血症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1例,对照组129例。治疗组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甘草酸二铵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每周详细记录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血尿常规,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停药后随访3个月。结果2组疗效均显著,肝功能生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生化指标下降程度2组也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各种慢性肝炎高转氨酶血症不仅疗效好,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慢性HBsAg阳性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
王艳丽, 甘巧蓉, 蒋晓织, 姚履枫
2009, 25(6): 444-445.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HBsAg阳性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0例慢性HBsAg阳性携带者进行肝穿病理检查结果与临床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浆PT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随着炎症程度加重CHE逐渐下降,PT逐渐延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HBeAg阴性患者的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都较HBeAg阳性患者重,病理诊断G4,S4级所占比例高达34.8%;HBeAg阳性者HBVDNA阳性率和拷贝数高于HBeAg阴性者,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E、PT等指标是反映慢性HBsAg阳性携带者病理损害良好的实验室指标,临床定期检测对判断肝组织病理分级与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研究
刘莲, 康海燕, 叶立红, 崔书彦
2009, 25(6): 446-447.
摘要: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160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GF-β1行免疫组化定量分析,并与肝脏纤维化分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组织TGF-β1随肝脏纤维化加重而表达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组织TGF-β1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利于判断预后,同时也为今后以其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双环醇片联合甘草酸二胺治疗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中度损伤的临床研究
巨煜华, 李玉芬, 吴晓宁
2009, 25(6): 448-449.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MMP-1,MMP-2,SOD与纤维化四项分析的临床研究
裘银久, 孟庆生, 张桂珍
2009, 25(6): 449-450.
摘要:
目的目的研究金属基质蛋白酶-1(MMP-1),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纤维化四项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的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慢乙肝患者127例,检测肝纤维化四项、SOD、MMP1、MMP2。结果随着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血清MMP1的值越来越降低,肝硬化组与慢轻组比较,P<0.05;MMP2的值则越来越高,肝硬化组与慢轻组比较,P<0.01,呈正相关;SOD的值也越来越高,肝硬化组与慢轻组比较,P<0.05。结论MMP1,MMP2,SOD对评价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有一定意义。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在慢性HBV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抗结核化疗时的疗效观察
张勇刚, 陈梅, 冯国刚
2009, 25(6): 451-452.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宓余强, 徐亮
2009, 25(6): 453-454.
摘要:
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郭锐芳, 杨少奇
2009, 25(6): 454-455.
摘要:
启事
关于《临床肝胆病杂志》在新闻出版总署网站被误刊为《临床肝胆病》的重要启事
2009, 25(6): 412-412.
摘要:
关于《临床肝胆病杂志》启用官方网站和新邮箱的启事
2009, 25(6): 417-417.
摘要:
文献综述
阿德福韦酯在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周学斌, 周建, 肖绍树
2009, 25(6): 456-458.
摘要:
肝肾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顾锡炳
2009, 25(6): 459-461.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王彩生, 崔英
2009, 25(6): 462-463.
摘要(3018) PDF (95KB)(1051)
摘要:
肝纤维化无创性综合指标诊断模型的研究进展
陈茂伟, 吴继周
2009, 25(6): 464-467.
摘要:
终末期肝病的预测模型:MELD评分与CTP分级的比较
高敏, 王怡
2009, 25(6): 468-471.
摘要:
血清蛋白质组学在肝细胞癌的应用进展
侯振江
2009, 25(6): 471-473.
摘要:
会议纪要
第三届全国脂肪性肝病学术会议暨两岸三地高峰论坛纪要
王炳元, 范建高
2009, 25(6): 474-476.
摘要:
病例报告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恩替卡韦抗HBV耐药1例
简光富, 陈晟
2009, 25(6): 476-476.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9年第25卷总目录
2009, 25(6): 477-47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