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1期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重点号
执行主编:庄辉 院士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显示方式:
主编致辞
风鹏正举 奋蹄当先——《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年主编致辞
贾继东, 牛俊奇
2023, 39(1): 9-9.
摘要(1247) HTML (1101) PDF (1006KB)(102)
摘要:
述评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庄辉
2023, 39(1): 10-1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01
摘要(2672) HTML (1660) PDF (3154KB)(461)
摘要:

全球符合治疗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仅5%接受抗病毒治疗。现行指南治疗标准过严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率低的原因之一。扩大现行指南确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标准将减轻疾病负担。普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普遍筛查及对所有HBV DNA阳性者治疗,将有助于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乙型肝炎目标。

专家论坛
关于《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的几点思考
刘智泓, 梁携儿, 侯金林
2023, 39(1): 14-2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02
摘要(2208) HTML (1410) PDF (1852KB)(283)
摘要:
扩大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诊疗的新趋势,相关的研究证据值得学习和讨论。其中,降低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是扩大治疗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ALT低水平升高或正常水平高值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仍具有更高的肝癌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干预。现有核苷(酸) 类似物(NUC)对该部分患者的病毒学抑制和纤维化改善有效,而降低ALT阈值则将对治疗后的生化学应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虽然经治低病毒血症(LLV)的机制和定义仍未充分明确,但进一步干预LLV是在临床实践中优化患者管理的重要策略。换用另一种强效的NUC可能会进一步提高LLV患者病毒应答率,而联合干扰素或其他新靶点药物将是未来治疗LLV的重要研究方向。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利大于弊
韩超, 窦晓光
2023, 39(1): 22-2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03
摘要(2232) HTML (1375) PDF (1731KB)(221)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最终都将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HCC)等。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大大降低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等发生。受目前抗病毒药物疗效的限制,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主要适用于HBV DNA阳性且ALT持续异常患者及HBV感染的一些特殊人群。然而部分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患者疾病隐匿进展,导致不良临床结局。因此,国内外指南和共识都在不断扩大CHB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使更多患者获益。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初始治疗:降低ALT治疗阈值
张佳怡, 陈姝延, 尤红
2023, 39(1): 27-3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04
摘要(2052) HTML (1332) PDF (1717KB)(216)
摘要:
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030年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扩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人群尤为重要。近些年,各种研究表明,ALT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肝细胞癌和肝病终点事件均有关。降低ALT治疗阈值作为扩大抗病毒治疗的策略,可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及肝病相关死亡事件的发生。在2022年我国《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中,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适应证已更新为血清HBV DNA阳性,ALT高于治疗阈值(男性30 U/L,女性19 U/L),且排除其他原因。
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降低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
周召, 阿卜杜热西提·阿卜来提, 顾智强, 常靖, 刘新, 鲁凤民
2023, 39(1): 31-3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05
摘要(2413) HTML (1235) PDF (2209KB)(265)
摘要:
慢性HBV感染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致病原因。从慢性HBV感染到HCC发生,多数患者会经过慢性肝炎-肝硬化-HCC等不同阶段。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HBV不断将自身DNA整合入宿主DNA,起到促癌的效果;而持续的肝脏炎症所致肝细胞的死亡与代偿性增殖更会带来突变的积累,并最终导致肝细胞的恶性转化。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HBV药物,即核苷(酸)类似物,通过抑制HBV复制来控制感染,可有效减缓疾病进程和终末期肝病发生,但由于目前抗HBV治疗启动较晚,治疗率较低,HBV相关HCC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如何改善现行的抗病毒治疗策略,以进一步降低包括HCC在内的HBV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风险,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在回顾和总结既往支持扩大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和观点的基础上,建议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减少整合事件发生,并最终降低慢性HBV感染者HCC发生风险。
学术争鸣
HBV DNA阴性、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苏丽, 徐京杭, 刘耀敏, 张国民, 郭昱廷, 王贵强
2023, 39(1): 37-4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06
摘要(2352) HTML (1350) PDF (1750KB)(221)
摘要:
HBV感染为我国肝病的常见病因,随着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抗病毒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然而,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仍存在很多争议,尤其对于HBV阴性的患者。本文通过对HBV DNA检测的局限性、HBV阴性CHB患者病毒再激活风险、DNA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人群病情进展风险、抗病毒疗效及抗病毒治疗经济效益五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HBV阴性、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
指南解读
欧洲与我国最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实践指南的比较
孙鑫, 张婷玉, 姚俞昊, 郭紫薇, 张嘉鑫, 叶永安, 李小科
2023, 39(1): 43-4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07
摘要(2359) HTML (1258) PDF (1758KB)(215)
摘要:
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欧洲肝病学会硬化性胆管炎临床实践指南》。本文结合《2017年欧洲胃肠道内窥镜学会和欧洲肝病学会临床指南:内窥镜检查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的作用》提炼更新要点,并着重与2021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21)》中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归纳了新版指南在诊断、治疗、监测和特殊人群管理等方面的更新意见,分析了更新推荐意见的依据及其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临床实践优化的指导意义。对比分析表明,新版指南在诊治和随访的总体观点与我国指南相仿,在包括熊去氧胆酸推荐剂量及长期随访方案等技术细节上值得借鉴。但该病作为慢性难治性疾病,现有指南推荐药物仍难以阻断、逆转疾病进展,而免疫疗法、终末期并发症筛查方案缺乏共识,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论著_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者的血清sPD-1和sPD-L1水平及临床特点
谭宁, 刘建湘, 亢倩, 潘家莉, 韩一凡, 陈宏宇, 徐小元
2023, 39(1): 50-5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08
摘要(1855) HTML (1306) PDF (1747KB)(119)
摘要:
  目的  对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治愈者的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PD-L1)进行分析,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与体内PD-1+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探究CHB临床治愈者体内病毒特异性免疫的恢复情况。  方法  纳入2022年1月—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诊断的CHB临床治愈者26例、CHB初治患者26例和健康对照者26例,收集临床数据和外周血样本。使用ELISA法对血清sPD-1和sPD-L1进行检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PD-1分布。将CHB临床治愈者分别与CHB初治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进行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CHB临床治愈者26例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约8.33年,抗病毒治疗药物均为恩替卡韦。临床治愈者的sPD-1和sPD-L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值均 < 0.05),PD-1+细胞/淋巴细胞、PD-1+CD8+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显著低于CHB初治患者(P值均 < 0.05)。CHB初治患者血清sPD-1、sPD-L1与HBsAg水平均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4、-0.583,P值均 < 0.05)。血清sPD-1、sPD-L1水平和PD-1+CD8+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5、0.419,P值均 < 0.05)。CHB临床治愈者血清sPD-1和sPD-L1水平和年龄、性别、ALT、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PD-1+细胞/淋巴细胞、PD-1+CD8+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均无相关性(P值均 > 0.05)。  结论  CHB初治患者血清sPD-1、sPD-L1水平主要与外周血耗竭型CD8+T淋巴细胞有关。CHB临床治愈者血清sPD-1、sPD-L1水平与外周血耗竭型CD8+T淋巴细胞相关性不显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表达水平与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张诗琬, 陈星, 刘娇, 赵敏, 梅小平
2023, 39(1): 56-6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09
摘要(1770) HTML (1253) PDF (2010KB)(113)
摘要: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UC)后循环血清中HBV前基因组RNA(pgRNA)以及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的表达水平,分析停药后CHB患者循环血中不同时段HBV pgRNA、HBcrAg水平与复发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者中抗HBV治疗至少5年到达完全应答并满足2017年版欧洲肝病学会指南停药标准的CHB患者108例,根据停药时间分为停药后4、12、24周组;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HB患者循环血清中HBV pgRNA水平,运用ELISA检测研究对象静脉血中HBcrAg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高精度检测HBV DNA载量。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循环血中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CHB患者停药后在随访4~12周时复发率17.1%,24周后累积复发率达到29.3%,其中单独HBV DNA复阳者各占64.3%、60.0%,HBeAg单独复阳者各占28.6%、20.0%,HBV DNA、HBeAg同时复阳者各占7.1%、20.0%。停药24周时,CHB患者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HBV DNA表达水平较停药时及停药后4周时明显高表达,不同时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复发组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HBV DNA水平较未复发组显著高表达(t值分别2.549、8.654、27.429,P值均<0.05);对复发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2~24周时复发组患者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与HBV DNA水平较4~12周时高表达(P值均<0.05)。复发组停药时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的表达水平较未复发组停药时显著高表达(t值分别为18.561、6.152,P值均<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HB患者停药后复发组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与HBV DN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66,P值均<0.001);未复发组循环血清中HBV pgRNA、HBcrAg与HBV DNA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4、0.04,P值均>0.05)。  结论  停药时复发组HBV pgRNA、HBcrAg水平较未复发组高表达,提示未复发组在停药时的HBV pgRNA、HBcrAg水平可能作为CHB患者可安全停药的参考临界值指标,HBV pgRNA、HBcrAg水平检测可能是未来抗HBV治疗终点选择的潜在参考指标之一。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极轻肝脏脂肪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马晓艳, 陈云, 刘嘉城, 李婕, 吴超
2023, 39(1): 63-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0
摘要(1774) HTML (1294) PDF (2358KB)(153)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合并极轻肝脏脂肪变性的临床指标的变化,并分析极轻脂肪变性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18年7月—2022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疾病科行肝穿刺活检的CHB患者共179例。依据脂肪变性程度分为无脂肪变性组(n=98)、极轻脂肪变性组(n=81)。收集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及肝组织病理学资料,比较各观察指标在两组中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极轻脂肪变性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极轻脂肪变性组中男性比例(69.1% vs 52.0%)及显著纤维化比例(43.2% vs 25.5%)较无脂肪变性组高(χ2值分别为5.390、6.234,P值均<0.05)。极轻脂肪变性组BMI[(23.61±2.95)kg/m2 vs(22.13±2.67)kg/m2]、尿酸(UA)[333.0(291.0~375.5)μmol/L vs 287.5(244.8~345.3)μmol/L]、TG[0.92(0.66~1.14)μmol/L vs 0.77(0.62~1.02)μmol/L]、肝脏脂肪受控衰减参数(CAP)[234(214~258)dB/m vs 218(201~237)dB/m]水平均高于无脂肪变性组(t=-4.150,Z=-3.620,Z=-2.224,Z=-2.867,P值均<0.05)。正常体质量组,极轻脂肪变性患者UA[(333.0±63.9)μmol/L vs(291.0±72.8)μmol/L]、HBV DNA[4.44(3.51~6.79)log10 IU/mL vs 3.42(3.00~5.03)log10 IU/mL]高于无脂肪变性患者(t=-2.395,Z=-2.474,P值均<0.05)。BMI(OR=1.223,95%CI:1.086~1.378,P=0.001)、UA(OR=1.006,95%CI:1.002~1.010,P=0.008)为CHB合并极轻脂肪变性的危险因素。UA(OR=1.007,95%CI:1.001~1.013,P=0.022)为正常体质量CHB患者合并极轻脂肪变性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合并极轻脂肪变性的CHB患者显著纤维化比例、CAP高于无脂肪变性者。BMI、UA是CHB患者发生极轻脂肪变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在正常体质量CHB患者,UA升高与极轻脂肪变性的发生关系密切。
再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刘磊, 梁静, 徐佰国, 王菲, 连佳, 杨言开
2023, 39(1): 70-7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1
摘要(1867) HTML (1254) PDF (2214KB)(118)
摘要:
  目的  探讨再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  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21年9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80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患者110例,同期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其诱因、临床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两组间分类变量比较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于连续性变量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方法,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进行检验。  结果  再代偿组患者的肝肾综合征发生率(χ2=4.618,P=0.032)、感染发生率(χ2=6.712,P=0.010)、肌酐(Z=-4.508,P<0.001)、降钙素原(Z=-2.052,P=0.040)明显高于对照组。GGT(Z=-2.042,P=0.041)、Na(Z=-2.001,P=0.045)、空腹血糖(Z=-3.065,P=0.002)、TC(Z=-4.268,P<0.001)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90 d病死率(χ2=3.366,P=0.067)和1年病死率(χ2=1.893,P=0.1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Log-rank检验,两组间90 d生存时间(χ2=2.680,P=0.100)和1年生存时间(χ2=2.074,P=0.1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相比,再代偿后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后肝肾综合征、感染及肌酐升高的发生风险增加,但90 d及1年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免疫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王芳, 卢建华, 刘勇钢, 张新羽, 闫会敏
2023, 39(1): 77-8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2
摘要(1877) HTML (1191) PDF (1963KB)(93)
摘要:
  目的  探讨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分泌IL-17的CD4(Th17)和CD8 T淋巴细胞(Tc17)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HBLF)的表达, 为ACHBLF的早期治疗提供思路。  方法  纳入2018年8月—2019年5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pre-ACHBLF和ACHBLF患者各15例,同时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例和健康体检者(HC)15例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MDSC、Th17、Treg和Tc17细胞水平,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RS)评估患者炎症程度,分析免疫细胞表达与炎症程度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  与CHB组比较,ACHBLF和pre-ACHBLF组的Th17、Treg和Tc17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同时pre-ACHBLF患者的MDSC细胞水平也明显升高(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pre-ACHBLF患者中,MDSC与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NLR、MLR、SIRS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75、0.727、0.571、0.786、0.846,P值均<0.05),Treg细胞仅与白细胞数呈正相关(r=0.618,P=0.043),而Th17/Treg值和Tc17细胞水平与淋巴细胞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90、-0.795,P值均<0.05)。  结论  pre-ACHBLF患者已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MDSC表达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应早期关注。
论著_脂肪性肝病
血清碱性磷酸酶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钱方方, 戴梅清, 赵丽, 邓霞, 杨玲, 贾珏, 王济芳, 王东, 袁国跃
2023, 39(1): 83-8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3
摘要(1941) HTML (1317) PDF (1751KB)(13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99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286例)和非NAFLD组(313例),根据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将NAFLD患者分为轻度(111例)、中度(105例)、重度(70例)三组,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ALP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影响因素。  结果  NAFLD组高血压病史所占比例、收缩压、舒张压、BMI、腰围(W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T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ALT、AST、GGT、ALP均高于非NAFLD组(χ2= 7.864、t=-2.226、t=-3.800、t=-11.842、t=-9.150、Z=-6.173、t=-5.419、t=-4.957、t=-2.702、Z=-9.376、t=-3.016、Z=-5.794、Z=-6.737、Z=-4.389、Z=-7.764、t=-2.833,P值均<0.05)。NAFLD组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非NAFLD组(t=2.184、Z=-5.273,P值均<0.05)。NAFLD脂肪肝的严重程度(轻、中、重)与年龄(rs=0.140)、BMI(rs=0.239)、WC(rs=0.222)、FIns(rs=0.191)、HOMA-IR(rs=0.218)、ALT(rs=0.188)、AST(rs=0.279)、GGT(rs=0.202)、ALP(rs=0.361)呈正相关(P值均<0.05)。在T2DM合并NAFLD患者中,ALP与糖化血红蛋白(r=0.149)、空腹血糖(r=0.146)、HOMA-IR(rs=0.132)、TC(r=0.151)、ALT(rs=0.210)、AST(rs=0.192)、GGT(rs=0.297)呈正相关(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P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OR=1.013,95%CI:1.004~1.023,P<0.05)。  结论  血清ALP升高是T2DM合并NFALD的危险因素,且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高血脂密切相关,可能在T2DM和NFALD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基因表达谱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谷胱甘肽转移酶的作用
沈婷婷, 朱哿瑞, 王帆, 孙鑫, 黄恺,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2023, 39(1): 89-9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4
摘要(1977) HTML (1244) PDF (4657KB)(113)
摘要:
  目的  用二代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结合差异基因GO分析、KEGG富集分析,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  方法  1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8)。对照组小鼠喂养普通饲料;模型组喂养高脂饲料,连续7周,构建NAFLD模型。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活性及TG水平、苏木精-伊红(HE)和油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和脂滴沉积情况;提取肝组织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将基因表达量差异倍数≥2.0且P<0.05定义为差异基因,筛选对照组与模型组肝组织差异基因,应用GO、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分析,并采用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血清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02±0.50)mmol/L vs (1.00±0.29)mmol/L,t=-4.45,P=0.001]。HE染色提示:模型组可见弥漫性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油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肝细胞胞浆内橘红色脂滴明显增多,且肝细胞脂肪变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1.88±0.64 vs 1.00±0.00,t=-3.86,P=0.006)。转录组测序提示两组差异基因1367个,其中上调基因数608个、下调基因数759个;且两组中GST基因差异表达17个。选择差异倍数最明显的前10个GST基因进行验证。与对照组相比,GSTa2、GSTa3、GSTa4、GSTm1、GSTm2、GSTm3、GSTm4、GSTp1、GSTo1表达下调,GSTk1表达上调。实验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  GST通过参与类固醇代谢过程、脂肪酸代谢过程、胆固醇代谢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影响脂质代谢,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
论著_自身免疫性肝病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王雪鑫, 李颖霞, 姜利彬, 周明霞, 魏大鹏, 张晓朋, 温洪涛
2023, 39(1): 97-10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5
摘要(1917) HTML (1317) PDF (1990KB)(105)
摘要:
  目的  探究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测定肝脏杨氏模量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2年4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AIH患者75例。应用Scheuer评分系统行肝纤维化分期(S0~S4)。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WE对显著纤维化(≥S2)、进展期肝纤维化(≥S3)及肝硬化(S4)的诊断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  结果  SWE测定的肝脏杨氏模量测值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5.186,P<0.001),而年龄、PLT、ALT、AST、TBil、ALP、GGT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杨氏模量测值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r=0.675,P<0.05)。SWE诊断≥S2、≥S3及S4的AUC分别为0.839、0.820和0.898,对应的最佳杨氏模量截断值分别为9.2、10.9和14.4 kPa。杨氏模量值与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的总体符合率为57.33%。ALP是影响S0~1期AIH患者SWE诊断准确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9,95%CI:1.001~1.018,P=0.029)。  结论  SWE对≥S2、≥S3及S4期的AIH患者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其测定的肝脏杨氏模量值与病理纤维化分期的总体符合率较低。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的血流动态变化特征
赵晓飞, 曾道炳, 栗光明, 郭庆良, 邸亮, 丁兢
2023, 39(1): 104-10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6
摘要(1849) HTML (1234) PDF (1732KB)(89)
摘要:
  目的  了解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的血流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4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3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数据,进行术前和术后资料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肝血流变化特征。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  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量、门静脉最大流速和平均流速较术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肝固有动脉流量、流速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较术前显著增加(P值均<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则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  结论  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门静脉内径、流速、流量较术前明显减低,肝固有动脉流速、流量在术后1个月内增加,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
论著_肝脏肿瘤
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朱明强, 杨大帅, 熊祥云, 裴俊鹏, 彭阳, 丁佑铭
2023, 39(1): 110-11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7
摘要(1835) HTML (1304) PDF (2267KB)(127)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2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早期是否发生感染,将所有患者分为术后感染组(n=28) 和非感染组(n=139)。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术后发生感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将所有患者按7∶ 3随机分为训练集(n=119)和验证集(n=48),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应用模型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来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  结果  167例患者中28例(16.8%)发生术后感染。Logist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CONUT评分≥4分、术前NLR、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7 d是肝癌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6个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853。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一致,表明列线图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较好。  结论  基于糖尿病、CONUT评分≥4分、术前NLR、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7 d建立的个体化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对高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碱性磷酸酶与前白蛋白比值对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陈胜灯, 牟志强, 陈忠垚, 温剑, 李秋
2023, 39(1): 118-12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8
摘要(1855) HTML (1424) PDF (2364KB)(96)
摘要:
  目的  研究术前碱性磷酸酶(ALP)与前白蛋白(PA)比值(APR)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HCC根治性切除术的21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X-tile软件获取APR最佳截断点。采用χ2检验分析术前AP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术后重症并发症的独立因素。通过ROC曲线判断APR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配对比较的方法。  结果  APR的最佳截断点为0.5,将患者分为低APR组111例,高APR组106例。与低APR组相比,高APR组患者中ALT>50 U/L、Alb<40 g/L、CNLC Ⅲ期、开腹手术途径、肝硬化、多个肿瘤、术后并发症及重症并发症的比例明显增高(P值均<0.05)。低APR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86.0%、74.9%、71.3%,高APR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79.2%、57.5%、47.0%,高APR组的总生存率低于低APR组(χ2=9.825,P=0.002)。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FP(HR=1.774,95%CI:1.107~2.843,P=0.017)、CNLC分期(HR=2.708,95%CI:1.514~4.844,P=0.001)、肿瘤大小(HR=1.696,95%CI:1.060~2.714,P=0.028)和APR(HR=2.022,95%CI:1.244~3.285,P=0.004)是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APR组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2.3%、69.4%、61.3%,高APR组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6.2%、54.4%、44.2%,高APR组的无复发生存率低于APR低组(χ2=5.769,P=0.016)。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CNLC分期(HR=2.509,95%CI:1.423~4.422,P=0.001)、肿瘤大小(HR =1.725,95%CI:1.119~2.660,P=0.014)和APR(HR=1.619,95%CI:1.037~2.527,P=0.034)是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090,95%CI:1.385~6.893,P=0.006)、开腹手术(OR=4.198, 95%CI:1.779~9.907,P=0.001)、肝硬化(OR=2.376,95%CI:1.194~4.729,P=0.014)和APR(OR =2.151,95%CI:1.160~3.986,P=0.015)是HCC术后重症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PR、ALP和PA对患者术后重症并发症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95%CI:0.547~0.702)、0.613(95%CI:0.534~0.693)和0.554(95%CI: 0.474~0.634)。  结论  APR可用于预测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及重症并发症。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D100的表达变化及其对T淋巴细胞的功能调控
范慧娟, 宋淳
2023, 39(1): 128-13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19
摘要(1721) HTML (1257) PDF (3538KB)(83)
摘要: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CD100的变化,探讨CD100对HCC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  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4月—2021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HCC患者57例和对照者22例。采集抗凝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可溶型CD100(sCD10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膜型CD100(mCD100)表达。使用重组人CD100刺激HCC患者PBMC,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类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和杀伤性T淋巴细胞(Tc细胞)比例,酶联斑点吸附试验检测甲胎蛋白(AFP)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纯化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使用重组人CD100刺激后与HepG2细胞共培养,检测AFP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诱导HepG2细胞死亡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HCC组血浆sCD100水平低于对照组[(2.73±0.58)ng/mL vs(3.33±0.84)ng/mL,t=3.584,P<0.001]。HCC组CD4+T淋巴细胞中mCD100阳性细胞比例(55.57%±11.33% vs 43.67%±6.40%,t=4.636,P<0.001)和mCD100平均荧光强度(294.80±74.01 vs 255.00±74.01,t=2.126,P=0.037)均高于对照组。HCC组CD8+T淋巴细胞中mCD100阳性细胞比例(48.65%±7.71% vs 41.74%±4.77%,t=3.914,P<0.001)和mCD100平均荧光强度(289.20±89.30 vs 246.10±60.73,t=2.082,P=0.041)亦均高于对照组。HCC患者PBMC增殖、T淋巴细胞比例在经CD100刺激和无CD100刺激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CD100刺激后,HCC患者PBMC中CD4+IFNγ+Th1细胞、CD4+IL-17A+Th17细胞、CD4+IL-22+Th22细胞、CD8+IFNγ+Tc1细胞比例均高于无CD100刺激(t值分别为2.608、5.663、4.113、4605,P值均<0.05),CD8+IL-17A+Tc17细胞和CD8+IL-22+Tc22细胞比例在经CD100刺激和无CD100刺激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LA-A02限制性HCC患者的PBMC经CD100刺激后,AFP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细胞数量均高于无CD100刺激(t值分别为6.794、2.308,P值均<0.05)。CD100刺激后,AFP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诱导HepG2细胞死亡的比例亦升高(P<0.05)。  结论  HCC患者中存在sCD100和T淋巴细胞中mCD100表达失衡,sCD100水平降低可能无法维持T淋巴细胞功能活性,造成HCC免疫耐受。
论著_其他肝病
肝衰竭患者能量代谢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刘兴, 孔明, 华鑫, 杨银川, 徐曼曼, 毕研贞, 李璐, 段钟平, 陈煜
2023, 39(1): 137-14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0
摘要(1843) HTML (1281) PDF (1774KB)(11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能量代谢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以及对病情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住院的60例肝衰竭患者并随访分为死亡组(23例)和存活组(37例),检测能量代谢及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两组连续变量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各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预测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最佳分界点。  结果  所有肝衰竭患者低TT3和低FT3的发生率为分别为78.2%和69.1%,死亡组和存活组的低TT3发生率分别为95.2%和67.6%,低FT3的发生率分别为90.5%和55.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的MELD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26.0(21.0~29.0)vs 21.0(19.0~24.0), Z=-3.369, P=0.001],而血清TT3、FT3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0.69(0.62~0.73) vs 0.83(0.69~0.94)、2.17(1.99~2.31) vs 2.54(2.12~2.86),Z值分别为-2.884、-2.876,P值均<0.01]。MELD评分与血清TT3、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呼吸商(RQ)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7、-0.329、-0.422、-0.350,P值均<0.01),RQ与血清TT3、FT3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1、0.265,P值均<0.05)。通过血清TT3、FT3水平预测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的最佳分界点分别为0.75 nmol/L、2.37 pmol/L,其敏感度分别为67.6%、64.7%, 特异度分别为90.5%、81.0%。  结论  肝衰竭患者可出现异常能量代谢状态导致呼吸商降低,并可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对评估肝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病例报告
肝硬化背景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特点3例报告
李梓楠, 唐少珊, 吴星霓, 李想
2023, 39(1): 142-14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1
摘要(1868) HTML (1507) PDF (3394KB)(107)
摘要:
巨大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破裂致慢性胶冻样腹水1例报告
陈聪颖, 张汝玲, 乔良, 陆伦根, 周慧
2023, 39(1): 147-15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2
摘要(1806) HTML (1221) PDF (2992KB)(103)
摘要:
原发性肝黏液表皮样癌1例报告
王俊杰, 陈诚, 吴涯昆
2023, 39(1): 152-15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3
摘要(1662) HTML (1279) PDF (3007KB)(98)
摘要:
综述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特殊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进展
宋玉文, 沙丽丽, 陈立震, 李梦昆, 王玉荣, 辛永宁
2023, 39(1): 156-16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4
摘要(2625) HTML (1432) PDF (1746KB)(248)
摘要:
我国HBV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具有强效、低耐药、骨肾安全等特点。本文归纳总结了TAF在低病毒血症、多重耐药、妊娠期、肝衰竭及肝移植等特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分析表明TAF能够降低低病毒血症患者病毒载量实现病毒学应答、为耐药患者提供新方案、阻断母婴传播、降低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死率、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
胆汁酸受体TGR5介导的糖脂代谢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荀小霞, 周铖, 赵文霞
2023, 39(1): 162-16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5
摘要(2176) HTML (1585) PDF (2460KB)(154)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逐渐成为影响人类肝脏健康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发展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糖脂代谢紊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武田G蛋白偶联受体5(TGR5)是胆汁酸的主要受体之一,在体内广泛表达,其介导的糖脂代谢在人体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TGR5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基于TGR5治疗NAFLD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肝因子和脂肪因子介导的脂代谢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
赵晨露, 尚东方, 周铖, 石俊豪, 赵文霞
2023, 39(1): 168-17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6
摘要(1973) HTML (1360) PDF (2171KB)(131)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全身代谢功能障碍成为该病的关注点之一。NAFLD是以肝脏脂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代谢性疾病,与脂肪组织关系密切。肝脏和脂肪组织分泌的肝因子、脂肪因子在调节肝脏脂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具有促进或抑制脂代谢作用的肝因子和脂肪因子,重点关注了其介导的脂代谢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细胞焦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尹静亚, 杨冰清, 李越
2023, 39(1): 175-18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7
摘要(2102) HTML (1507) PDF (2197KB)(171)
摘要:
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细胞焦亡的研究有助于NAFLD治疗新靶点的挖掘。本文从细胞焦亡的研究背景及机制和细胞焦亡在NAFLD中的作用两方面对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尤其对GSDME、caspase-11等细胞焦亡执行分子,以及AIM2等既往关注较少的炎性小体的功能作用进行了阐释。
细胞器之间相互作用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刘天会
2023, 39(1): 181-18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8
摘要(1888) HTML (1498) PDF (2742KB)(93)
摘要:
细胞器除了具有各自特定的功能外,还可与其他细胞器相互作用完成重要的生理功能。细胞器之间相互作用的异常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细胞器之间相互作用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特别是线粒体、脂滴与其他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应用
马铭涵, 刘彦琦
2023, 39(1): 188-19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9
摘要(1902) HTML (1270) PDF (1734KB)(118)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胆管上皮细胞为特征性靶标的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疾病肠治”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未来或可通过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丰度及分布,重塑肠道微环境,进而干预PBC疾病进展。本文从肠道菌群角度及益生菌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为PBC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肝纤维化逆转的研究进展
李满彪, 李金玉, 冯对平
2023, 39(1): 193-19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30
摘要(2478) HTML (1825) PDF (1748KB)(355)
摘要:
任何病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都会导致肝纤维化,过去认为肝纤维化是一种静态的、不可逆转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对肝脏微观层面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纤维化是一种动态的、可逆的过程。本文回顾了不同方法评价各种病因导致的肝纤维化逆转的报道,总结了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其逆转的机制,并回顾了逆转的治疗药物,归纳目前肝纤维化的评估方法,最后认为及时清除或控制潜在病因,肝纤维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逆转。
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中的治疗进展
王世美, 伍丽萍, 胡玲
2023, 39(1): 199-20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31
摘要(1826) HTML (1269) PDF (1745KB)(146)
摘要:
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抗凝,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为针剂或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具有口服方便、无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栓再通率高的优点,故后者成为了替代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总结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中的治疗进展,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急性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全卉, 江宇泳, 侯艺鑫, 姜婷婷, 王融冰
2023, 39(1): 205-21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32
摘要(1919) HTML (1243) PDF (1745KB)(85)
摘要:
急性失代偿肝硬化是终末期肝病的一个阶段,该阶段患者经常出现失代偿并发症,病情进展较快。全身炎症反应以细菌感染局部组织后引起炎性因子过度分泌并迅速弥漫至全身,从而影响机体的生理活动、造成器官损伤或障碍为特征,是一种较严重的炎性状态。本综述从全身炎症的产生、影响全身炎症严重程度的因素、全身炎症在急性失代偿肝硬化的不同疾病阶段的表现,以及其在并发症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全身炎症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新的治疗和药物研发灵感中。
内源性脂质介质在肝衰竭中的应用及潜在价值
颜耿杰, 林镛, 苏会吉, 陈含笑, 班少群, 韦艾凌, 毛德文, 龙富立
2023, 39(1): 211-21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33
摘要(1880) HTML (1187) PDF (1761KB)(65)
摘要:
肝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终末期肝病症候群,其特征是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功能迅速衰竭,目前认为其核心机制是过度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内源性脂质介质参与了多种炎症过程的调节,包括启动、维持和消退,其中类二十烷酸和促分解脂质介质及其复杂的代谢途径和传导信号在这些过程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内源性脂质介质在肝衰竭炎症及免疫功能障碍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通过脂质免疫途径在肝衰竭中的潜在意义和治疗的新机会,以期为肝衰竭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基于PD-1/PD-L1信号通路的肝棘球蚴病免疫逃逸研究
杨康洁, 芦永良, 鄂维建
2023, 39(1): 218-22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34
摘要(1932) HTML (1352) PDF (2422KB)(215)
摘要:
PD-1/PD-L1共同组成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刺激信号通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同时,其信号通路也被证实与肝棘球蚴病的免疫逃逸有密切联系。本文回顾了PD-1和PD-L1的化学结构及其信号通路的作用机理,综述了PD-1/PD-L1信号通路在肝棘球蚴病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即PD-1/PD-L1信号通路在三种理论下参与肝棘球蚴病的免疫逃逸,以期从新的角度探讨肝棘球蚴病的免疫逃逸,为肝棘球蚴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思路。
邻苯二甲酸酯对胆汁淤积性肝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佳怡, 王建青
2023, 39(1): 226-23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35
摘要(1820) HTML (1213) PDF (1856KB)(71)
摘要: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于胆汁生成、排泄及代谢障碍,造成胆汁在肝脏沉积所致的一类常见肝胆疾病。目前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致病因素尚未充分阐明,但有研究者认为环境因素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环境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已被证实可干扰人类内分泌系统,对人体具有潜在毒性,危及肝肾功能,且可能增加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风险。基于此,本研究对邻苯二甲酸酯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关系进行综述,分别从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和体外实验研究及潜在机制进行总结,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预防以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
胆总管取石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李积强, 张桂信
2023, 39(1): 231-23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36
摘要(2167) HTML (1506) PDF (1753KB)(129)
摘要:
胆石症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且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5%~15%的患者患有胆囊结石合并有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可引起急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胆总管取石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但其术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胆总管结石的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并且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归纳了解剖学、结石相关、胆道及手术相关等多方面影响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因素,为胆总管结石治疗及预防结石复发提供参考。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胆管细胞癌及混合型肝癌基因组中的HBV整合
2023, 39(1): 21-2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gwjpwzjj1
摘要(1553) HTML (1186) PDF (768KB)(74)
摘要: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2023, 39(1): 136-13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gwjpwzjj2
摘要(1621) HTML (1279) PDF (770KB)(108)
摘要:
Journal of Hepatology |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可进一步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的风险
2023, 39(1): 151-15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gwjpwzjj3
摘要(1869) HTML (1400) PDF (771KB)(110)
摘要:
消息
2022年版《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发布——《临床肝胆病杂志》在“消化病及腹部疾病”学科入选的8种中文期刊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
2023, 39(1): 103-103.
摘要(1135) HTML (1181) PDF (766KB)(68)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连续4年排名第一
2023, 39(1): 146-146.
摘要(1135) HTML (1038) PDF (775KB)(71)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不法人员冒用本刊名义实施邮件诈骗的严正声明
2023, 39(1): 192-192.
摘要(1081) HTML (1059) PDF (767KB)(75)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荣获“2022年度吉林省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
2023, 39(1): 204-204.
摘要(1067) HTML (1033) PDF (767KB)(40)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年1-8期重点号选题及各期执行主编
2023, 39(1): 210-210.
摘要(1148) HTML (982) PDF (767KB)(31)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获评“202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23, 39(1): 225-225.
摘要(1093) HTML (1067) PDF (767KB)(36)
摘要:
志谢
本期审稿专家
2023, 39(1): 82-8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zhixie1
摘要(1448) HTML (1131) PDF (769KB)(66)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稿约
《临床肝胆病杂志》稿约
2023, 39(1): 238-240.
摘要(1092) HTML (1061) PDF (1087KB)(3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