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患者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淋巴细胞体外合成免疫球蛋白的研究
-
摘要: <正> 肝硬化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常出现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对其发生机制虽有一些研究,但尚未完全明了。本文通过慢性肝病患者末梢血中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免疫球蛋白之合成,并与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作比较,以探讨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材料和方法一、检查对象1982年英国皇家医师进修学院胃肠病科收治的慢性肝病22例,其中肝硬化1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8例,皆有典型临床表现,并经活检确诊。此外,还有正常人22例作对照。
-
【据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1年1月报道】题:自发性脾肾分流对肝硬化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作者Yi F等)
自发性脾肾分流(SSRS)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表现之一。然而,SSRS对肝硬化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尚不清楚。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的Yi等推测SSRS可能通过减少肝血流灌注使肝功能恶化,并增加肝硬化死亡的风险。
研究筛选了于2014年12月—2019年8月连续住院且接受腹部增强CT/MRI检查的肝硬化患者。测量门静脉系血管和SSRS的最大直径,计算肝腹面积比(LAAR)。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最后一次随访日期为2019年8月31日。研究共纳入122例肝硬化患者,其中30.3%发现有SSRS,SSRS患者门静脉右支、门静脉主干最大直径和LAAR评分中位数明显小于无SSRS患者(9 mm vs 11.20 mm、15.30 mm vs 16.80 mm、25.39 vs 31.58,P值分别为0.001、0.017、<0.001);SSRS患者Child-Pugh B/C级占比、MELD评分中位数、死亡率明显高于无SSRS患者(62.1% vs 43.5%、12.17 vs 9.79、18.9% vs 4.7%,P值分别为0.026、0.006、0.012)。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发现,SSRS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无SSRS患者(P=0.014)。Cox回归分析显示,SSRS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RR=4.161,95%CI: 1.215~14.255,P=0.023)。
研究表明,肝硬化SSRS患者的门静脉直径更细,肝功能更差,肝体积更小,死亡率更高。
摘译自YI F, GUO X, WANG L, et al. Impact of spontaneous splenorenal shunt on liver volume and long-term survival of liver cirrhosi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 [Online ahead of print]. DOI: 10.1111/jgh.15386.
(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 易芳芳 祁兴顺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