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专题述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机遇与挑战
曾民德
2010, 26(2): 115-118.
摘要:
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
范建高
2010, 26(2): 118-119.
摘要:
诊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范建高
2010, 26(2): 120-124. DOI: 1001-5256 (2010) 02-0120-05
摘要:
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2010, 26(2): 125-130.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2010, 26(2): 131-136.
摘要:
脂肪性肝病论坛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症候群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之相互影响:着重于台湾经验之分享
刘俊人
2010, 26(2): 137-141.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无创评估
陈力元, 丁艳华, 牛俊奇
2010, 26(2): 141-143.
摘要:
台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之流行病学
陈祈玲
2010, 26(2): 144-147.
摘要:
性激素对脂肪肝性别差异之调节
叶秀慧, 金晶兰
2010, 26(2): 147-148+152.
摘要:
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蔡卫民
2010, 26(2): 149-152.
摘要:
肝脏脂肪沉积与糖尿病发病机制
高鑫
2010, 26(2): 153-155.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基本管理
黄炜燊, 王威
2010, 26(2): 156-159.
摘要:
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细胞角蛋白18两个新发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指标
张莉, 施军平
2010, 26(2): 160-162+166.
摘要:
脂肪性肝病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规的差异分析
秦永军, 孙杰生, 王炳元, 刘鹏亮, 孙福荣, 刘翠香, 谢大伟
2010, 26(2): 163-166.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脂肪肝患者与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规的差异。方法选用沈阳地区2008年3月~2008年12月参加体检的18岁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对肝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的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采用问卷咨询、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查外,重点探讨脂肪肝与血常规之间的关系,数据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入选人群共8842名,B超共检出脂肪肝3306例,占37.39%,其中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别占15%(1326名)和22.39%(1980名),与非脂肪肝组(NAFL)相比,脂肪肝组(AFL)WBC(白细胞计数)、EO%(嗜酸性细胞比率)、RBC(红细胞计数)、HGB(血红蛋白浓度)、HCT(红细胞比积测定)、MCH(平均红细胞Hb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Hb浓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增加(P<0.01);LYM%(淋巴细胞比率)、MONO%(单核细胞比率)、MCV(平均细胞容积)、P-LCR(大型血小板比率)、MPV(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明显增加(P<0.05);PLT(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P<0.05);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AFL)比,...
乌鲁木齐地区脂肪肝发病率及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牛春燕, 闫蓉, 田宇, 马惠霞, 焦述江
2010, 26(2): 167-169.
摘要: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机关汉族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及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状况,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1037例体检者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肝脏超声检查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地区成人脂肪肝检出278例,脂肪肝发生率为检出率为26.8%,非酒精性脂肪肝188例,占18.1%,其中男性161例,女性27例;酒精性脂肪肝90例,占8.7%,其中男性84例,女性6例,男性NAFLD高于女性。NAFLD患者合并MS共计115例,伴有率为61.2%。结论乌鲁木齐地区机关汉族成人脂肪肝(NAFLD及AFLD)患病率远高于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平均患病率,体现了低龄化趋势及中年年龄段的患病高峰特点;年龄、BMI、WHR、TG以及FPG为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NAFLD可以作为MS组成成分之一。
血清脂联素的表达及肝功能、肝脾CT值等联合检测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
许腊梅, 孙丹莉, 张予蜀, 张振玉, 袁捷, 杜同信
2010, 26(2): 170-17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的表达及肝功能、肝脾CT值等联合检测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NAFLD患者71例,分为轻、中、重三组;对照组41例。检测ALT、AST、GGT、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脂联素,分析脂联素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NAFLD组与对照组、NAFLD不同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NAFLD组的脂联素水平、肝脏CT值、CT肝脾比值、HDL-C明显降低(P<0.01),BMI、ALT、AST、TG、TC、GGT、LDL-C明显增高(P<0.01);(2)脂联素与BMI、ALT、AST、GGT、LDL-C呈负相关,与肝脏CT值、HDL-C呈正相关;(3)ALT在轻度与中度、轻度与重度组间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与重度组间差异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脂联素、ALT对于NAFL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
马丽娜, 冯明, 周英智, 马佳, 郝鹏
2010, 26(2): 173-174+177.
摘要: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NAFLD组52例,非NAFLD组50例,比较两组间BMI、WHR、TC、TG、CRP、HDL-C、LDL-C、ALT、Cr、FBG、FINS和HOMA-IR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NAFLD组与非NAFLD组在BMI(26.7±2.3与22.4±2.5,P<0.01)、WHR(0.94±0.06与0.83±0.05,P<0.01)、TG(2.4±0.6与1.8±0.6,P<0.01)、ALT(37.3±8.3与28.1±7.2,P<0.05)、FBG(6.2±1.4与5.2±0.7,P<0.01)、FINS(23.6±13.6与8.6±3.5,P<0.01)、HOMA-IR(6.7±4.7与2.0±1.6,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P<0.01)、WHR(P<0.01)、TG(P<0.01)、ALT(P<0.05)、HOMA-IR(P<0.01)是N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
水林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研究
徐亮, 宓余强
2010, 26(2): 175-177.
摘要:
目的探讨水林佳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水林佳治疗确诊为NASH152例患者,疗程均达到3月,依据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体重下降者为观察组,体重未下降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肝脏彩超变化。结果观察组肝区不适、乏力、厌食、腹胀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ALT、AST、TC、LDL-L,并减轻肝脏彩超脂肪变性,但观察组还明显降低TG、GGT,并且在改善肝功能、血脂、血糖、肝脏彩超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01或P<0.05)。结论水林佳胶囊能有效改善NASH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血糖及其肝脏影像学表现,但如果伴有体重下降则疗效更为明显。
病毒性肝炎
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周淑云, 张亚杰
2010, 26(2): 178-179+186.
摘要: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ADV的耐药情况。方法152例拉米夫定耐药(也称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各76例。治疗1组停用LAM,单用ADV10mg/d口服。治疗2组继续服用LAM100mg/d,加用ADV10mg/d联合服用。通过测定HBVDNA、ALT、HBeAg水平,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96周时的HBVDNA转阴(应答)率、ALT复常率及HBeAg阴转率。结果治疗12周时2组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均明显高于1组(P<0.05)。24周时、48周时两组大部分HBVDNA能阴转,ALT能复常;两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96周时1组有12例出现HBVDNA又转阳性,ALT异常,即出现了ADV耐药。2组疗效稳定,没出现ADV耐药。96周时两组HBeAg阴转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V与LAM联合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比单用ADV治疗能更早显效,且能降低ADV耐药的发生。
甘露聚糖肽干预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冯鲜妮
2010, 26(2): 180-181.
摘要: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45例拉米夫定治疗产生耐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给予甘露聚糖肽10mg一日三次,同时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天一次,治疗12个月。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天一次,治疗1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结果治疗3、6、12个月时,ALT复常率治疗组分别为67.8%、84.3%、90.5%,对照组分别为51.2%、63.2%、79.6%,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9.6、12.4、8.7,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12个月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能有效地改善肝功能,提高阿德福韦酯抑制HBV复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细胞计数与肝脏组织学的关系
徐桂娟, 杨晴, 陈阳
2010, 26(2): 182-184.
摘要:
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细胞计数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3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为S0-S4五组,按肝组织炎症分级分为G1-G4四组;常规方法检测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计数(PLT),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RBC、WBC、和PLT与肝组织纤维化和炎症程度均呈负相关(P<0.05),PLT相关性最好;PLT与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43、0.688。PLT分别在S0-S4、G1-G4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4期下降到正常值以下(95.08±20.57)。RBC、WBC二项指标在S3、S4与S0、S1和S2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4与G1、G2、G3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BC、WBC和PLT与肝组织纤维化和炎症程度负相关,PLT相关性最好,PLT降至正常界值以下,提示肝组织存在早期肝硬化,PLT下降接近正常界值下限时,提示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均很严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功能及相关因素的关系
张贵利, 李强, 李友生, 谭丽杰, 张宏, 刘石萍, 樊艳菊, 周淑芳
2010, 26(2): 184-186.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功能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77例不同类型CHB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FBG)、HBVDNA等。测量人体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各组CHB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肝损害加重而上升。脂联素与AST、TBil和ALP均正相关,与白蛋白(ALB)负相关。结论CHB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可能是机体抵抗炎症的一种机制。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韩应成
2010, 26(2): 187-188.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鉴别、预示病情发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采用循环酶法,胆碱酯酶测定用速率法,血清总胆红素(TBil)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比色法测定,并加以比较。结果各型乙型肝炎患者TBA与正常对照比较显著增高(P<0.01),慢性肝炎中度组、重度组及原发性肝癌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E显著降低;慢性肝炎随病情加重,TBA、TBil逐步增高,CHE逐步降低;重型肝炎TBA、TBil增高最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E降低最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A、TBi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CHE有良好的负相关性。结论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的诊断、鉴别、预示病情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抗核抗体在乙肝患者中的表现及意义
冯灏, 殷国庆
2010, 26(2): 189-190+193.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病程的乙肝患者血清中ANA的表达及其与肝功能、HBVDNA的关系。方法对35例乙肝携带1患者、192例慢性乙肝患者,3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中的ANA、肝功能、HBVDN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ANA在乙肝携带、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中呈进行性升高趋势。2.192例患者中ANA阳性者共29例占15.10%,29例ANA阳性患者的ALT、TBil、ALB及HBVDNA较163例ANA阴性患者的均有升高,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A与乙肝患者的病程相关,并与HBVDNA复制水平及肝功能损伤的程度相关。
肝硬化
先天性肝纤维化14例临床病理特点
赵新颜, 张新, 王泰龄, 欧晓娟, 贾继东
2010, 26(2): 191-193.
摘要:
目的总结先天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描述先天性肝纤维化时产生门静脉高压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9年9月,北京友谊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先天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活检肝组织标本进行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先天性肝纤维化14例,男女比例1.33:1,平均年龄(14.78±8.5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症型占57.1%,胆管炎型占14.29%,混合型占7.14%。肝脾肿大为最主要的体征占85.7%。常见的合并症为多囊肾和肝内胆管扩张,即Caroli’s病各占14.28%。病理形态学观察提示先天性肝纤维化导致门脉高压的机制包括:门静脉发育不良,门脉数量减少,纤维间隔挤压门静脉。结论先天性肝纤维化是导致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原因之一,掌握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治水平。
14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回顾性分析
占国清, 谭华炳, 朱琳, 李儒贵, 杜卫星, 张薇薇
2010, 26(2): 194-195+198.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同血清钠水平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145例肝硬化腹水伴低钠血症患者,根据其入院时血清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轻、中、重度组,比较3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Child-Pugh评分、主要并发症、低钠纠正效果及病死率。结果患者低钠血症程度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Child-Pugh分级、主要并发症、低钠纠正效果及病死率均具有相关性(P<0.05,P<0.01),仅血清球蛋白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钠水平与其病重程度相关,监测血清钠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腹水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苦参碱联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对慢性乙肝纤维化及血清干扰素γ的影响
索海芬, 朱耀举
2010, 26(2): 196-198.
摘要:
目的观察苦参碱联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对慢性乙肝纤维化及血清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采用苦参碱联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肝纤四项及IFN-γ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HA、PCⅢ、LN、CⅣ,提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升高血清IFN-γ含量(P<0.01);在降低ALT、AST、HA、PCⅢ、CⅣ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BVDNA阴转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HBeAg阴转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苦参碱联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可升高血清IFN-γ含量,抑制肝纤维化,同时还可抑制病毒复制,促进HBV复制标志物阴转,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
肝胆肿瘤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p16和cyclin D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宏涛, 徐俐瑜, 甘红军, 张园园, 刘勇, 路名芝
2010, 26(2): 199-202.
摘要:
目的探讨多肿瘤抑制蛋白(p16)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应用组织芯片在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的可行性。方法取40例胆囊癌、24例胆囊良性病变和16例癌旁黏膜标本,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成组织芯片,同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芯片中p16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p16和cyclin D1在胆囊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和57.5(,与胆囊良性病变(75.0(,29.2()和癌旁黏膜(93.8(,12.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p16的低表达和cyclin D1的高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P(0.025,P<0.01)、浸润深度(P<0.01,P<0.025)、淋巴结转移(P<0.01,P<0.01)以及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25,P<0.05)密切相关。p16和cyclinD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结论p16和cyclin D1的异常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16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可...
肝癌双灌注介入治疗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相关
陈卫, 邓俊, 杨小娟, 陆忠华, 黄利华
2010, 26(2): 203-204+209.
摘要: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改变的关系。方法45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观察术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的改变及其预后。结果治疗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生存期2年以上者与2年以内者之间存在差异;双灌注治疗后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1%、51.1%、24.4%、8.9%。结论双灌注介入治疗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相关。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VEGF、TGF-β1表达水平与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
孙屹峰, 张超贤, 秦咏梅
2010, 26(2): 205-207.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集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O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受检者血清VEGF、TGF-β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VEGF与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血清VEGF、TGF-β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转移密切相关(P<0.01)。血清VEGF与TGF-β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8,P<0.01)。结论VEGF和TGF-β1与原发性肝癌的病情发展、浸润和转移有密切相关性,临床上,血清VEGF、TGF-β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了解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胰源性与特发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赵琦, 杨善美, 张爱侠, 王瑞春, 冯红霞, 李振方
2010, 26(2): 208-209.
摘要:
目的探讨PPH与IPH的临床特点,加深对二者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8例PPH与36例IPH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分析。结果二者的肝脏形态、功能正常,病毒学指标阴性,超声检查脾静脉迂曲扩张,脾肿大;PPH患者超声检查门静脉正常,胰腺可见炎症、肿瘤、囊肿等表现;IPH患者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迂曲扩张,但胰腺方面无异常。IPH患者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但无肝硬化改变而PPH患者肝脏组织学正常。结论临床中发现肝脏形态、功能正常,病毒学指标阴性,以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而无肝硬化改变的患者,应考虑IPH与PPH的可能。进一步行超声检查门脉系统及胰腺情况,可进一步区分二者。
短篇论著
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治疗重度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例及文献复习
董新锋
2010, 26(2): 210-211.
摘要:
干扰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张玉玲, 李爱萍
2010, 26(2): 212-212.
摘要:
HBsAg阳性携带者伴肝囊肿致肝功能损害的误诊17例
雷红, 张勇刚
2010, 26(2): 213-214.
摘要: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许勇, 朱自满, 王大东, 焦华波
2010, 26(2): 214-215.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7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本组278例中完成LC274例(98.56%),其中中转开腹4例(1.44%)。手术时间(21-115)min,平均42min;1例出现胆总管损伤中转开腹。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成功的关键是胆囊三角的正确处理,减少并合理止血是减少胆管损伤和中转开腹率的重点。

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的基因治疗进展
修丹, 于侠
2010, 26(2): 216-217.
摘要:
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乙肝发生耐药管理的对策
李国钦
2010, 26(2): 218-220.
摘要:
轻微肝性脑病的诊断方法
卢金婧, 金今兰, 易松
2010, 26(2): 220-222.
摘要: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肝纤维化的研究
齐晓艳, 陈新华
2010, 26(2): 223-224.
摘要:
启事
关于《临床肝胆病杂志》在新闻出版局总署网站被误刊为《临床肝胆病》的重要启事
2010, 26(2): 143-143.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有关征订和2010年专刊号征稿启事
2010, 26(2): 172-172.
摘要:
更正
2010, 26(2): 181-181.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疑难及重症肝病”专刊征稿启事
2010, 26(2): 211-211.
摘要:
关于《临床肝胆病杂志》启用官方网站和新邮箱的启事
2010, 26(2): 222-22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