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6, 22(1): 3-15.
摘要:
脾动脉栓塞术并发血性胸水一例报告
康涛, 曹跃勇, 姜雄, 叶清琦
2006, 22(1): 15-15.
摘要:
抗HCV治疗无反应患者的治疗
池肇春
2006, 22(1): 16-18.
摘要:
消核片致急性药物性肝炎一例
赵秀华, 李长华, 崔凤玲
2006, 22(1): 18-18.
摘要: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王守义
2006, 22(1): 19-21.
摘要:
小儿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的变化分析
苗伟力, 张静
2006, 22(1): 21-22.
摘要:
了解小儿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复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检测HBVM,荧光定量PCR法检HBV DNA。乙肝患儿血清HBeAg滴度与HBV DNA密切相关(P<0.005)。HBsAg,ALT与HBV DNA则无明显相关性。HBV DNA定量检测,能准确地评价HBV在宿主体内的复制情况,可作为临床上评价病毒复制程度和抗病毒疗效的指标。
乙型肝炎3个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初步调查
邓春青, 王宇明, 邓国宏
2006, 22(1): 23-24.
摘要:
了解人群中乙型肝炎候选基因FGL2、eNOS、HMGB1的SNP,为大规模筛查奠定基础。采用PCR及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判定基因型并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除FGL2 111T/C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为0放弃继续检测外,其他位点频率大于5%而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说明该人群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在收集的大量患者中检测以进一步明确与乙型肝炎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浓度的测定及对肝功能的评价
罗开忠, 苏先狮, 蒋永芳
2006, 22(1): 24-26.
摘要:
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浓度的变化及其对肝功能的评价。经ELISA法检测,10例正常对照、10例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中度、11例慢性肝炎重度、12例慢性重型肝炎及11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GFBP-3的浓度分别为4891.63±1482.91、4243.88±1086.02、3361.38±584.11、3021.63±946.48、1951.13±791.96及1146.93±443.15ng/ml。除急性肝炎组外,肝炎患者血清IGFBP-3浓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GFBP-3浓度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呈正相关,而与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呈负相关,与AST、ALT无显著相关性。血清IGFBP-3浓度能较好地反映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
乙型肝炎患儿细胞因子与HBV DNA及血清乙肝标志物的关系
张雷家, 张金萍, 胡冰
2006, 22(1): 27-28.
摘要:
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CHB)细胞因子IL-12和INFγ与HBV DNA定量及HBVM的关系及意义。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均分别以ELISA法检测IL-12和IFNγ及HBVM,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HBeAg阴性组IL-12和IFNγ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高病毒载量组IL-12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慢性乙型肝炎患儿IL-12和IFNγ与HBeAg及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
激活诱导细胞凋亡(AICD)在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中的意义
袁文声, 吴晓蔓
2006, 22(1): 29-30.
摘要:
探讨激活诱导细胞凋亡(AICD)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中的意义。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在PHA激活前后的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血清HBVDNA进行定量检测。按HBVDNA含量(拷贝/ml)把CHB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107/ml)、中载量组(105~106/ml)和低载量组(<105/ml)。静息淋巴细胞凋亡率在CHB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都比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ICD在CHB患者组明显升高,而在重型肝炎组则降低,有显著性差异;AICD在高病毒载量组最高,低病毒载量组最低。研究提示AICD可能参与CHB的慢性化及重型化并随病毒载量的增高而加重。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Bc-IgM的临床意义
孙静媛, 田庚善, 孙凤霞
2006, 22(1): 31-32.
摘要:
抗HBc-IgM在鉴别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及慢性乙肝急性发作中的意义。应用亚培试剂盒检测抗HBc-IgM,追溯120例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各临床类型的抗体滴度水平分布,同时统计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共240例患者的抗HBc-IgM检测结果,比较其抗体阳性率和滴度水平之间的差异。抗HBc-IgM阳性率,急乙肝组明显高于慢乙肝组和慢乙肝急性发作组。抗体滴度<2.0者,慢乙肝组和慢乙肝急性发作组的百分率明显高于急肝组。抗体滴度的检测对鉴别急乙肝和慢乙肝急性发作有较大的意义。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病毒载量、肝组织病毒抗原表达及炎症分级的关系
吴剑华, 阮清发, 林立, 马晓军
2006, 22(1): 33-34.
摘要:
为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病毒载量、肝组织病毒抗原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关系,对113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了血清HBVDNA定量检测、肝组织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肝组织病毒抗原的表达与血清HBVDNA水平显著相关;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无显著相关性;肝组织炎症分级与HBcAg表达显著相关,但与HBsAg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HCV RNA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复制与丙肝慢性化及复发的关系
张秀华
2006, 22(1): 35-36.
摘要:
通过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正链及负链HCV RNA的检测来探讨HCV在PBMC中的复制与丙肝慢性化及复发的关系。应用巢式RT-PCR对7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和PBMC进行正负链HCV RNA的检测,其中15例干扰素治疗。并对10例正常人的血清和PBMC进行了HCV RNA检测。7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正链HCV RNA阳性率73.2%,负链HCV RNA阳性率为0,PBMC中正链HCV RNA阳性率为60.5%,负链HCVRNA阳性率为38.0%。15例干扰素治疗患者在治疗后血清正链HCV RNA转阴率为73.3%,PBMC中正链HCVRNA转阴率为45.5%,负链转阴率为71.4%。正常对照组血清及PBMC中HCV RNA阳性率为0。这说明HCV RNA在PBMC中的复制与丙肝慢性化及复发存在一定的关系。干扰素治疗丙肝具有一定疗效,但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武汉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及病毒基因型
陈焰, 田德英, 夏宁邵
2006, 22(1): 36-38.
摘要:
为了解武汉地区戊型肝炎病毒(HEV)流行病学特点及基因型。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4年同济医院就诊急性肝炎916例流行病学特点,应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ested-PCR),扩增HEV开放读码框架2(ORF2)的部分序列120份,用Clustal X和Treeview软件比较武汉地区HEV序列与4个HEV主要代表株序列。发现所扩增的HEV,核苷酸同源性为(82.6198.55)%,与Ⅰ型(缅甸株)、Ⅱ型(墨西哥株)、Ⅲ型(美国株)、Ⅳ型(中国/台湾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6.5281.74)%、(70.4373.04)%、(76.5281.16)%和(84.3588.70)%。故认为武汉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以HEVⅣ型感染为主,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以3059岁为主,全年均可发病,36月为高峰季节。
瘦素抵抗与男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卢震亚, 王群燕, 饶伟强, 蔡卫民
2006, 22(1): 39-41.
摘要:
研究瘦素抵抗和男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的关系。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2例NAFL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瘦素水平,分析血清瘦素与男性NAFL患者以及与HOMA-IR(以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关系。NAFL患者血清中的瘦素水平(6.75±1.32μ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1±0.95μg/ml),P<0.01,且肥胖的NAFL患者血清中的瘦素水平(7.95±0.85ng/ml)显著高于非肥胖NAFL患者的瘦素水平(6.11±1.21μg/ml),P<0.01。NAFL患者血清中的FINS、HOMA-IR和T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NAFL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HOMA-IR呈负相关(r=0.521,P<0.05),与BMI呈正相关(r=0.718,P<0.00),与TG呈正相关(r=0.425,P<0.01)。男性NAFL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瘦素抵抗,提示瘦素抵抗在NAF...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刘丰海, 孙林玉, 谭海艳, 刘晓莉
2006, 22(1): 41-42.
摘要: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选择门诊或住院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正常对照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水平。结果发现,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23.7±13.1)μg/ml,胰岛素水平、(16.7±4.9)μ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7±3.2)μg/ml及(9.7±2.6)μg/ml,P<0.001。无论脂肪肝组还是正常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脂肪肝患者存在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早期检测血清瘦素水平,为早期干预治疗脂肪肝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大黄素抗肝纤维化的细胞学机制
展玉涛, 李定国, 沈礼勇, 刘宾, 魏红山, 王志荣, 黄新, 徐芹芳, 陆汉明
2006, 22(1): 43-44.
摘要:
研究大黄素抗肝纤维化的细胞学机制。分离、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并分别以不同剂量的大黄素(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20、10、5)mg/L)干预,测定各组HSC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并测定HSC培养上清液中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含量,结果大黄素干预的HSC增殖、胶原合成、HA及LN合成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果提示,大黄素对HSC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的直接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与食管静脉曲张关系的临床研究
王友春, 马建党, 范银忠
2006, 22(1): 45-46.
摘要:
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及测量门静脉直径在门脉高压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测中的价值。6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SAAG均≥11g/L符合门脉高压性腹水。其中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2例,非出血者40例,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之SAAG(21.34g/L±2.46g/L)及门静脉内径(1.43cm±0.12cm)均高于非出血组(15.57g/L±1.7g/L,1.08cm±0.1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及门静脉内径对预测门脉高压性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邵颖
2006, 22(1): 47-48.
摘要:
探讨肝细胞癌(HCC)中MMP-9及TIMP-1mRNA的表达,及其与HCC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使用RT-PCR法检测20例HCC及癌周组织手术切除标本的MMP-9、TIMP-1mRNA表达。结果显示HCC组的MMP-9、TIMP-1mRNA的相对含量均高于癌周对照组。有包膜浸润的HCC的MMP-9 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包膜浸润HCC。提示MMP-9、TIMP-1在HCC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MMP-9 mRNA表达与肝癌细胞包膜浸润密切相关。
CyclinD1、CyclinE、CDK6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郑美蓉, 阮庆大, 程玲, 胡志红, 梁淑凡, 吴萍
2006, 22(1): 49-51.
摘要: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yclinE、CDK6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和细胞图象分析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各20例)、正常肝组织(5例)中CyclinD1、CyclinE和CDK6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yclinD1、CyclinE和CDK6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75%和25%,正常肝组织呈阴性表达;肝细胞癌组织中CyclinD1和CyclinE的阳性表达与癌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yclinD1和CyclinE的过表达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胰腺癌206例
任本, 宋江波, 张芬琴, 司红霞, 高璇霞
2006, 22(1): 52-53.
摘要:
采用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治疗206例胰腺癌(PC)患者。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患者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等剂量曲线55%90%,周边照射总剂量(3000-4000)cGy,分割处方剂量(400-550)cGy,重复治疗6-8次,隔日治疗,治疗结束后3至12个月,中位随诊时间6、12个月。79例治疗前梗阻性黄疸者,消退55例(69.6%)。146例患者治疗前伴腹背部疼痛,完全消失91例(62.3%),疼痛缓解42例(28.8%)。122例复查CT或MRI,肿瘤消失29例(23.8%),缩小70例(57.4%),无变化14例(11.5%),增大9例(7.4%)。治疗3个月后在治疗部位复发者6例。75例治疗期间出现轻度副反应,但可继续完成治疗。死亡63例(30.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PC对周围组织器官伤害轻微,具有定位精确、治疗时间短、副作用小的特点,近期疗效较为满意。
五种血清学指标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意义
战淑慧, 李清华, 周长宏, 宣世英
2006, 22(1): 54-55.
摘要: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8 IL-4、TFNγ变化的研究
黄利华, 蒋跃明, 谢志萍, 蒋祥虎
2006, 22(1): 55-56.
摘要:
分析IL-18、IL-4、IFNγ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5例正常人,35例慢性乙型肝炎,4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IL-4、IFNγ的水平。结果发现1.IL-18、IL-4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IFNγ慢性肝炎与慢重肝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IL-18、IL-4生存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IFN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重型肝炎重症期与康复期比较,IL-18、IFNγ康复后均显著性下降(P<0.05);4.慢重肝组IL-4与IL-18呈正相关(r=0.6,P<0.01);IL-4与IFNγ呈正相关(r=0.54,P<0.01)。IL-18、IL-4、IFNγ参与了重型肝炎的发病及转归过程,在慢性重型肝炎的免疫病理中有重要作用。
比较两种不同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施文娟, 张建军, 杨正茂
2006, 22(1): 57-58.
摘要:
比较两种不同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将1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动-静脉通路(A-V)与单针双腔或三腔静-静脉通路(V-V)进行血浆置换。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TBil/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的变化。两种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均可有效改善肝脏功能,降低病死率,A-V通路较V-V通路可更好地清除血清胆红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优于单针双腔静-静脉通路。
谷胱甘肽对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张帆, 王喜梅, 邓同美
2006, 22(1): 58-59.
摘要:
抗线粒体抗体-M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张雪梅, 杨应树
2006, 22(1): 59-60.
摘要:
观察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在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对已确诊为PBC的患者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患者各3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ALP、GGT、AMA-M2进行对比,PBC组ALP升高率、GGT升高率、AMA-M2升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对于中老年女性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肝硬化,特别是ALP、GGT明显升高,要注意PBC之诊断,应进一步做AMA-M2检测。
干扰素α-1b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早期肝硬化疗效的动态观察
占国清, 郑三菊, 邓文饮, 李金科
2006, 22(1): 61-61.
摘要:
双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15例临床观察
孙英豪, 沈丰, 金宝翠, 徐红新, 王奕鹏
2006, 22(1): 62-63.
摘要:
急性重型药物性肝炎—例报告
张健, 郭凤秋, 于浩, 王兆荃
2006, 22(1): 63-63.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辛永宁, 宣世英
2006, 22(1): 64-65.
摘要:
肝纤维化中TGF-β/Smad信号通路
徐丽红, 郑勇
2006, 22(1): 66-69.
摘要: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传导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卢平, 周力, 张永宏
2006, 22(1): 69-71.
摘要:
瘦素、胰岛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
魏良洲, 杨正武
2006, 22(1): 71-73.
摘要: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蔡中起, 徐惠
2006, 22(1): 74-75.
摘要:
Cox-2与胆道肿瘤的关系
黎润光, 魏明发
2006, 22(1): 76-77.
摘要:
经皮经肝门脉导管药盒植入治疗肝癌7例报告
杨正茂, 施文娟, 张建军
2006, 22(1): 78-7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