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肝癌治疗进展和展望
芮静安
2004, 20(3): 131-133.
摘要:
征文通知
2004, 20(3): 133-133.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池肇春
2004, 20(3): 134-135.
摘要: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中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征稿
2004, 20(3): 135-135.
摘要:
抗核抗体阳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
程鹏, 龚均, 刘应柯, 徐之德
2004, 20(3): 136-137.
摘要:
为了探讨抗核抗体 (ANA)阳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环磷酰胺的治疗效果 ,检测 8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ANA ,比较ANA阴性和阳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 ,观察环磷酰胺治疗ANA阳性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结果与ANA阴性肝硬化患者比较 ,ANA阳性肝硬化患者女性多见 ,发病年龄较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低 ,Child -Pugh分级C级比例高 ;腹水、下肢浮肿症状较重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球蛋白水平高 (P <0 0 5 )。ANA阳性肝硬化患者经环磷酰胺治疗后症状均好转 ,其中与对照组比较 ,腹水、下肢浮肿症状改善明显 (P <0 0 5 )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增加 ,球蛋白水平下降 (P <0 0 5 ) ;部分患者ANA转阴 (P <0 0 5 )。说明ANA阳性肝硬化患者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 ,环磷酰胺治疗有效。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
张飚, 隋涛, 于秀英, 曹永献, 姚远, 何宏
2004, 20(3): 138-140.
摘要: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和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在慢性乙肝发病中的作用。采用PI染色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凋亡 ,ELISA法检测IL - 2、IFN -γ、IL - 4、IL - 10等细胞因子水平。慢性乙肝患者单个核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随着抗原刺激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增加 ,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IL - 2、IFN -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其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轻度减低 ,但无显著意义 (P >0 0 5 )。IL - 4、IL - 1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其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并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增强及Th1/Th2免疫调节紊乱 ,使细胞免疫功能减弱 ,淋巴细胞凋亡和Th1/Th2的失衡在慢性乙肝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风疹病毒感染分析
朴红心, 吴龙仁, 尹明实, 文春姬, 李喆
2004, 20(3): 140-141.
摘要: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风疹病毒 (RubellavirusRV)感染对肝功能及病毒复制的影响。对 3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分别检测了抗 -RVIgM、HBV血清学标志物、抗 -HCV抗体及生化指标 ;另选择 2 0例健康人检测抗 -RVIgM做对照。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中抗 -RVIgM阳性率为 4 5 4 % ,慢性丙型肝炎病例中抗 -RVIgM阳性率为4 7 5 %。血清抗 -RVIgM阳性的慢肝患者ALT、γ -GT水平及肝功能复常天数均明显升高和延长 ,并多伴有发热、呕吐、肝大症状或体征的加重。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风疹病毒感染可加重肝功能障碍同时延长病情恢复。
姜黄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杨伟峰, 陈厚昌, 李琳
2004, 20(3): 142-143.
摘要:
观察姜黄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处理大鼠肝星状细胞 ;以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 ;放射免疫法测定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Ⅰ型胶原的水平。姜黄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SC增殖 ,不同程度抑制Ⅰ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分泌。姜黄素可显著抑制HSC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征稿
2004, 20(3): 143-143.
摘要:
苦参素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影响的初步观察
陆海英, 田庚善
2004, 20(3): 144-145.
摘要:
观察苦参素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的影响。 4 8例患者分成慢性肝炎组(36例 )和肝硬化组 (12例 ) ,检测苦参素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胆碱酯酶及肝功能生化指标。苦参素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明显下降 ,但疗程大于 3个月后 ,胆碱酯酶可稳定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副反应 ;停药后胆碱酯酶能较快地恢复原水平。苦参素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胆碱酯酶水平 ,而且这种作用为可逆性 ,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
血清拟胆碱酯酶活性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关系的研究
黄伟刚, 陈荣策, 郭翼华
2004, 20(3): 146-147.
摘要:
为了研究血清拟胆碱酯酶 (PChE)活性与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 ,测定 6 4例肝硬化患者和5 0例健康人肝功能指标 (包括白蛋白 ,总胆红素 )及血清PChE活性 ,并按Child分级进行比较。肝硬化组PChE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按Child分级 ,肝硬化组A级PChE活性与对照组 ,B级与A级 ,C级与B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随Child分级而明显降低。因此 ,血清PChE活性可作为判断肝硬化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肝性脊髓病误诊肝性脑病一例
许玉香, 金丽君
2004, 20(3): 147-147.
摘要: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转铁蛋白临床价值再评价
陶虎, 高涛, 徐斌
2004, 20(3): 148-149.
摘要:
进一步评价血清转铁蛋白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对 16 1例不同临床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转铁蛋白检测 ,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红素。除急性肝炎患者外 ,各组血清转铁蛋白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转铁蛋白下降较肝硬化、慢性肝炎 (重度 )均明显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P <0 0 1) ,血清转铁蛋白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总胆红素无明显相关性。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鉴别急性、慢性肝炎的指标之一 ,血清转铁蛋白随肝实质损害的加重而降低可以作为反映肝细胞坏死程度较敏感可靠的指标 ,对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价值。
川芎嗪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观察
于德奎, 李玉华, 荆慧, 姜明东
2004, 20(3): 149-150.
摘要:
探讨川芎嗪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治疗组 5 1例慢性乙肝患者每日静脉输入 (80 - 2 0 0 )mg川芎嗪 ,对照组 34例每日静脉输入甘草酸二铵 15 0mg ,输液治疗 10天 ,然后 ,两组均口服降酶保肝药和拉米夫定10 0mg/d,疗程 30天。 30天后 ,川芎嗪治疗组ALT复常率达 90 1% ,对照组只有 5 5 9% ,两者有显著差别 (P <0 0 1) ,HBVDNA及HBeAg阴转率略高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川芎嗪药物来源方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与HBVDNA复制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吴晓蔓, 郭海波
2004, 20(3): 151-152.
摘要: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血清IL - 10与HBVDNA、ALT水平 ,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检测 77例CHB临床血清标本 ,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测HBVDNA含量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IL - 10水平。CHB患者血清IL - 10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HBVDNA阳性组高于HBVDNA阴性组 ;CHB组患者血清ALT异常者的IL - 10浓度明显高于ALT正常组 ;IL - 10水平与HBVDNA复制程度呈正相关。CHB患者血清IL - 10水平升高与HBV持续感染、HBVDNA高复制合并肝损害有关。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与肝脏病理的对比研究
张健珍
2004, 20(3): 153-154.
摘要:
研究血清学指标预测慢性乙型肝炎 (简称慢乙肝 )肝组织病变程度的可靠性 ,探讨慢乙肝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度。对 10 5例慢乙肝患者的肝穿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 (G)及纤维化程度分期 (S) ,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ALT、AST、A/G、GGT、PTA及HBVDNA。对慢乙肝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血清ALT、AST、A/G、GGT、PTA在各级各期慢乙肝中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HBVDNA定量在各级各期慢乙肝中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慢乙肝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慢肝轻度 96 8%、慢肝中度 5 0 0 %、慢肝重度 7 7%。血清ALT、AST、A/G、GGT、PTA可作为慢乙肝肝组织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而血清HBVDNA水平不能作为慢乙肝肝组织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临床诊断慢性肝炎中重度患者应行肝组织病理检查 ,尽可能使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脏病理学对照研究
李琴, 欧晓娟, 李佳, 贾继东, 王宝恩
2004, 20(3): 155-156.
摘要:
评价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临床价值。 6 9例肝穿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同时进行血清HA、Ⅳ -C、PⅢP、LN的检测。以肝活检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对以上血清学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HA、Ⅳ -C、PⅢP、LN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30 2 (P <0 0 1)、0 6 6 3(P <0 0 1)、0 346 (P<0 0 5 )、0 0 5 6 (P >0 0 5 )。除LN外 ,其余指标血清水平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上升 ,其中HA、Ⅳ -C、PⅢPS3 、S4期血清水平与S1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S4作为早期肝硬化诊断标准时 ,通过ROC曲线分析HA、Ⅳ -C、PⅢP、L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 74 5、0 90 9、0 732、0 4 2 5。敏感度Ⅳ -C >PⅢP >HA >LN ;特异度HA >Ⅳ -C >PⅢP >LN。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
2004, 20(3): 156-156.
摘要:
酒精性肝病146例临床分析
李传凤, 黄永灿, 邱香, 朴云峰
2004, 20(3): 157-158.
摘要:
对 14 6例酒精性肝病 (ALD)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以 80例病毒肝炎肝硬化为对照组 ,分析ALD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C(酒精性肝硬化 )相关因素及戒酒后保肝药物疗效。结果显示 :入院的ALD患者皆为男性 ,以AC最多见。发病高峰于中、青年 (35~ 5 5岁 )。ALD的肝炎病毒感染率为 16 4 4 % ,高于一般人群。AC的发生并非完全同日饮酒量及饮酒年限呈正相关。肝炎病毒感染使AC的肝脏损害加重 ,且为AC发展至肝癌的危险因素。ALD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但AC时肝脏肿大较病毒肝炎后肝硬化时多见。ALD的血清酶学 (AST、ALT、GGT)水平皆高于正常 ,以GGT升高为主。戒酒后 ,保肝药物治疗AC的疗效优于病毒肝炎后肝硬化。
酒精中毒患者血清中肝细胞再生因子水平的测定及其意义
王玉书, 李长鹤, 金哲洙, 孙文霞, 姜美子, 朴虎男
2004, 20(3): 159-160.
摘要:
探讨酒精中毒患者血清中肝细胞再生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应用组织细胞培养法及同位素标记技术对 30例酒精中毒患者和 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肝细胞再生因子水平进行测定。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伴有肝功能异常者血清中肝细胞再生因子水平高于慢性酒精中毒 (P <0 0 5 ) ,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为估计酒精中毒患者的肝损伤程度提供参考价值。
《中华现代耳鼻喉科学杂志》征稿
2004, 20(3): 160-160.
摘要:
拉米夫定耐药与HBV YMDD变异关系的研究
田德英, 许东, 邢铭友, 郭威, 宋佩辉
2004, 20(3): 161-162.
摘要:
探讨拉米夫定耐药与HBVYMDD变异之间关系。对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YMDD耐药基因变异检测。 10 2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 ,HBVDNA阴性 6 3例 (6 1 8% ) ,39例阳性 ,其中HBVYMDD变异 2 2例 ,变异率为 5 6 4 % ,并与用药时间长短有关 ,9- 17个月和 18- 30个月变异检出率分别为5 1 7%和 70 % ,HBVYMDD变异组ALT为 (5 9 94± 8 6 0 )U/L ,显著高于无HBVYMDD变异组的 (5 0 6 0± 6 12 )U/L。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YMDD变异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YMDD变异是HBV对拉米夫定耐药的原因之一。
干扰素α-1b联合胸腺因子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占国清, 郑三菊, 邓文钦, 李金科
2004, 20(3): 163-164.
摘要:
探讨干扰素α- 1b联合胸腺因子D(TF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的疗效。 12 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α- 1b联合胸腺因子D、干扰素α - 1b及胸腺因子D三组 ,观察各组的ALT、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及HBVDNA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结束联合组和干扰素组ALT的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及抗 -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胸腺因子D组 (P <0 0 1)。联合组较干扰素α - 1b组更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随访 6月 ,联合组和干扰素组的上述指标仍高于胸腺因子D组 (P <0 0 5 ) ,且联合组HBVDNA阳转反跳率低于干扰素α- 1b组 (P <0 0 5 )。说明干扰素α - 1b联合胸腺因子D治疗CHB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征稿
2004, 20(3): 164-164.
摘要:
苦参碱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疗效观察
昌荣林, 刘轶群, 张照如, 陈红
2004, 20(3): 165-166.
摘要:
观察苦参碱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8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 4 0例。对照组给甘利欣及常用护肝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苦参碱 15 0mg/日 ,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 ,疗程两组均为 10 - 2 0天。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 10天及 2 0天后 ,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 6 2 5 %、72 5 %及 70 0 %、85 0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但肝功能TBil在治疗 10天时两组分别为 (6 6 0 6± 88 5 0 )及 (31 5 8± 33 5 1) (t=2 2 0 ,P <0 0 5 ) ;乙肝病毒HBsAg及 /或HbeAg转阴两组分别为 2 5 %、15 0 % ,二者有显著差异。苦参碱联合甘利欣确能改善肝功 ,抑制HBV复制 ,是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联合。
肝源性溃疡的临床治疗
唐中权, 冯铁柱
2004, 20(3): 166-167.
摘要:
探讨肝源性溃疡 (HU)更合理的治疗。通过电子胃镜确诊 76例HU ,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 ,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法莫替丁、丽珠得乐、阿莫西林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心得安治疗 ,疗程 4周。常规组总有效率为 5 5 6 % ,治疗组为 84 2 % (P <0 0 1)。HU的治疗存在其特异性。
肝硬化患者血浆VIP、CCK水平与胆囊排空功能的关系
张娇, 刘倩, 曲素慧
2004, 20(3): 168-170.
摘要:
探讨肝硬化时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对胆囊运动的影响。用放免法测定肝硬化患者及对照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 (VIP)和胆囊收缩素 (CCK)含量 ;用B超测定餐前、餐后胆囊容积及排空率。结果 :肝硬化时血浆VIP、CCK均明显增高 (P <0 0 1,P <0 0 5 ) ;胆囊空腹容积、剩余容积均明显增大 (P <0 0 1,P <0 0 0 1) ,最大排空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Child -PughC级降低 (P <0 0 5 )。肝硬化组胆囊最大排空率与VIP呈负相关 ,胆囊空腹容积及剩余容积与VIP均呈正相关 ,胆囊空腹容积、剩余容积及最大排空率与CCK均无相关。提示肝硬化时VIP增高既抑制胆囊运动 ,又明显降低胆囊张力 ,肝硬化时可能存在对CCK的抵抗。
肝内胆管癌细胞9810凋亡和bcl-2基因表达关系研究
夏光涛, 张尚忠, 史朝晖
2004, 20(3): 170-171.
摘要:
应用阿霉素诱导肝内胆管癌细胞 9810凋亡 ,研究其凋亡与bcl- 2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内胆管癌细胞凋亡的情况 ,并同时检测bcl- 2基因表达。随着阿霉素浓度的增加 ,细胞凋亡率逐步上升 ,同时bcl- 2基因表达下调。bcl- 2基因表达下调是阿霉素诱导肝内胆管癌细胞凋亡机制之一。
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
徐华, 熊建萍
2004, 20(3): 172-173.
摘要:
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肝细胞癌 (HCC)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 4例正常肝组织均呈PTEN蛋白阳性 ;HCC及其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2 0 / 34)和 10 0 %(34/ 34)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中分化癌阳性率为 77 8%(14 / 18) ,低分化阳性率为 2 5 %(3/ 12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PTEN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有无包膜及门脉癌栓均无明显关系 (P >0 0 5 ) ,但与HCC分化程度明显相关 ,HCC分化愈差 ,PTEN蛋白表达愈弱。PTEN蛋白表达与HCC分化程度明显相关。
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浆及腹水降钙素原检测临床意义
张崴, 高占琪, 张世兰
2004, 20(3): 174-175.
摘要:
探讨血浆及腹水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 ,PCT)检测在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患者临床意义。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 6 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 (SBP 4 1例、非SBP 2 1例 )血浆及腹水PCT水平 ,并与TNF -α、IL - 6水平比较。SBP组血浆及腹水PCT、TNF -α和IL - 6水平均显著高于非SBP组 (P <0 0 1)。均以非SBP组均数加 2倍标准差为阳性判断值时 ,血浆PCT对SBP诊断阳性预测值最高 ,腹水IL - 6阴性预测值最高。死亡组入院时血浆PCT、TNF -α和IL - 6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存活组水平 ,腹水各项指标测定价值有限。血浆PCT水平是诊断肝硬化伴SBP和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MARS人工肝治疗肝功衰竭临床应用研究
鲁晓擘, 肖琳, 张跃新, 徐玲, 闫桂霞, 刘浩, 何方平, 吕荣福
2004, 20(3): 176-177.
摘要:
猝死型胰腺炎5例尸检及临床病理分析
韩爱军, 何德平, 吴红樱
2004, 20(3): 177-177.
摘要: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杨丹红, 赵年丰, 梁伟峰, 吴炜
2004, 20(3): 178-179.
摘要:
B超诊断小肝癌和CT对照分析
赵粤东, 孙业玲, 孙启祥, 刘静, 安宏斌
2004, 20(3): 179-180.
摘要:
探讨小肝癌的超声和CT表现及其诊断。 16例住院病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 16例小肝癌其中转移癌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共有 19个病灶 ,其中肝右叶 12个 ,左叶 6个 ,尾叶 1个 ,B超和CT复查均全部检出。B超多表现为低回声或略低回声可有浅淡暗环 ;常规CT平扫表现呈低密度 ,无特异性 ,动态增强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降低。常规B超联合彩色多普勒诊断符合率 90 % ,CT诊断符合率 93%。常规B超联合彩色多普勒和CT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正确性。
甘利欣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陈晶, 马德吉, 范舒雅, 杨淑艳, 李淑荣
2004, 20(3): 180-181.
摘要:
探讨甘利欣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作用。治疗组 (4 4例 )用甘利欣 15 0mg加入 10 %葡萄糖 2 5 0ml,丹参注射液 30ml加入 10 %葡萄糖 2 5 0ml静滴 ,疗程 6 0天。对照组 (4 4例 )用 10 %葡萄糖 5 0 0ml加维生素C 2 0g ,肌酐 0 2g,维生素B60 2g ,10 %氯化钾 1 0g静滴 ,疗程 6 0天。治疗组治疗 6 0天血清ALT、TBi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血清ALb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5 )。血清HA、LN、ⅣC治疗 6 0天均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1)。甘利欣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能降低ALT、TBil及肝纤维化标志物。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8例经验总结
王雅君, 吕文芝
2004, 20(3): 182-182.
摘要:
观察不同状况的慢性乙型肝炎与干扰素治疗应答关系。将 16 8例接受干扰素治疗 3- 12个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按性别、母婴传播、肝功能、是否联合用药及疗程进行分组 ,观察完全应答率。非母婴传播者 (应答率5 9 8% ) ,治疗前ALT 2 - 10倍正常值患者 (5 1 5 % ) ,治疗过程中ALT出现显著变化组 (5 0 0 % ) ,疗程 6 - 9个月患者应答率为 5 9 5 % ,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组 (6 2 8% )的应答率为较高。未见性别对干扰素治疗的影响 ,干扰素更适合于非母婴传播 ,肝功能ALT 2 - 10倍正常值或治疗过程中ALT升高的患者 ,延长疗程和联合拉米夫定可能提高其应答率。
磷甲酸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
李胜军, 龚元英, 何厚菊
2004, 20(3): 183-183.
摘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相关因素探讨
何炳福, 周建康, 费迎明
2004, 20(3): 184-185.
摘要:
探求乙型病毒性肝炎 (CHB)干扰素 (IFN)治疗无应答的相关因素。对IFN治疗无应答的 10 9例CHB进行年龄、性别、病程、肝脏伴发病、血清病毒水平及生化指标的统计分析 ,并与治疗有应答的 115例进行对照比较 ,分析相关因素。年龄 <15岁或 >5 6岁 ,病程 >5年 ,ALT <2 0 0IU/L ,铁蛋白 >4 0 0 μg/L ,HBV -DNA >1 0× 10 8拷贝 /ml,HBeAg(- )和 /或HBeAb(+)是CHB患者IFN治疗无应答的相关因素。两组在年龄、病程、血清病毒水平及生化指标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
鲁荣华
2004, 20(3): 185-185.
摘要: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
孙慧伶, 蓝晓琳, 吕娇健
2004, 20(3): 186-187.
摘要:
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疗效 ;将 2 6 3例无症状携带HBsAg的孕妇分成两组 ,治疗组产前三个月每月注射 1次HBIG ,每次 2 0 0Iu ,未注射HBIG者为对照组 ,所生婴儿满周岁时抽血检测 ;治疗组和对照组所生婴儿的乙肝病毒感染分别是 6 0 1% ,16 33% (x2 =7 2 83,P <0 0 5 ) ;结论 :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减少无症状HBsAg携带孕妇所生婴儿宫内感染 ,HBIG联合乙肝疫苗能增强阻断母婴传播。
阿拓莫兰与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观察
宋光平, 王桂霞
2004, 20(3): 187-187.
摘要:
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肝脏疾病
张斌, 林益群
2004, 20(3): 188-190.
摘要:
MARS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术后患者一例报告
肖琳, 张跃新, 鲁晓擘, 刘浩, 徐玲, 吕荣福, 何方平
2004, 20(3): 190-190.
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炎
郑金国, 黄艳
2004, 20(3): 191-192.
摘要: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2例临床分析
许吉生, 孙奇华, 金法祥
2004, 20(3): 193-19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