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MMPs/TIMPs与肝脏疾病
孔丽
2001, 17(4): 195-197.
摘要:
端粒酶抑制剂与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明磊
2001, 17(4): 198-200.
摘要(19717) PDF (148KB)(3380)
摘要:
干扰素治疗后肝炎持续活动的慢乙肝7例报告
李兴旺, 林佳佳
2001, 17(4): 200-200.
摘要:
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符兆英, 刘永仙, 王亚萍, 惠起源
2001, 17(4): 201-202.
摘要:
针对甲胎蛋白的肝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黄健
2001, 17(4): 203-205.
摘要:
激素治疗硬化性胆管炎有效一例报告
李学彦, 李晓慧, 邵丽春
2001, 17(4): 205-220.
摘要:
内皮素与梗阻性黄疸
李端阳
2001, 17(4): 206-207.
摘要:
糖原累积病-Ia诊治新进展
朱世殊
2001, 17(4): 208-209.
摘要:
氧化苦参碱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人L0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王俊学, 王国俊, 蔡雄
2001, 17(4): 210-211+217.
摘要:
观察氧化苦参碱 (Oxy)对rhTNF -α诱导的L0 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体外培养人L0 2肝细胞 ,采用H3-TdR法、台盼蓝染色及流式细胞仪观察Oxy对rhTNF -α引起的L0 2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影响。以rhTNF -α15ng/ml作用于细胞 2 4h ,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 ,染色体凝集等凋亡样改变 ,台盼蓝染色阴性率在 95 %以上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周期 ,出现亚G1期峰 (凋亡AP峰 ) ,G2 -M期细胞明显减少。同时加入Oxy时 ,细胞生长率明显高于rhTNF -α处理组 ,并呈剂量相关性 ,在细胞周期图上未出现明显亚G1期峰。Oxy对rhTNF -α诱导的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B7转染人肝癌细胞株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李有柱, 王权, 姜艳芳
2001, 17(4): 212-213.
摘要:
研究共刺激信号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脂质体介导DNA转移法将人B7基因转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 1,建立新的细胞株B7+ Smmc772 1,PCR及逆转录PCR(RT -PCR)法鉴定。四唑盐 (MTT)比色试验体外检测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激活的LAK细胞 (LAK -C)对两种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PCR ,RT -PCR法证实B7+ Smmc772 1细胞稳定表达B7基因 ,LAK细胞对B7+ Smmc772 1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Smmc772 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B7基因可以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 ,并表达有活性的B7分子 ,并可明显增强IL - 2激活的LAK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 ,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中作用的探讨
李长缨, 李建忠, 李晓斐, 王琼
2001, 17(4): 214-215.
摘要:
探讨庚型肝炎病毒 (HGV)感染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发生中的作用。采用RT -PCR法及ELISA法对实验组 (77例HCC患者 ) ,对照 1组 (5 6例健康体检者 )及对照 2组 (38例慢肝肝硬化病人 )分别进行HGVRNA、抗 -HGV和抗 -HCV测定。对随机抽取的实验组 5 8例 ,对照 1组 38例和对照 2组 30例的HGVRNA检测 ,分别查到阳性 3例、2例和 2例。三组间P值均 >0 0 5 ,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抗 -HGV检出率分别为 2 5 9%(2 0 / 77) ,7 2 % (4/ 5 6 )和 8 3 % (3/ 36 ) ,实验组与对照 1组P <0 0 1,实验组与对照 2组间P <0 0 5。三组间抗 -HCV检出率分别为 18 1% (14/ 77) ,1 7% (1/ 5 6 )和 2 8% (1/ 36 ) ,2 7例抗 -HGV阳性者中抗 -HCV阳性 12例 ,重叠率 44 4% ,16例抗 -HCV阳性中 11例抗 -HGV阳性 ,重叠率 6 8 7%。结论HGVRNA感染对HCC的发生未见明显...
肝癌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凋亡的研究
朴云峰, 时阳, 高普均
2001, 17(4): 216-217.
摘要:
本文把肝癌细胞 (SMMC - 772 1)作为靶细胞采用TRAP银染法、Westernblot法、电镜等方法 ,分别检测对肝癌细胞的全反式维甲酸 (ATRA)的诱导凋亡及奥曲肽的诱导分化作用。ATRA在TRAP银染中未见梯状条带 ,然而在Westernblot分别于 32KD、2 0KD处显示较强的Caspase - 3的表达。提示 ,ATRA有较强的诱导凋亡的作用。在奥曲肽的刺激下可见肝细胞核浓缩、微绒毛减少、线粒体空泡化等变化 ,而且促进Caspase - 3的表达并使其激活 ,从而诱导肝癌细胞的分化及凋亡。结果显示 ,上述两种制剂分别对肝癌细胞具有较强的诱导分化及促进凋亡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
邵润轩, 王江滨, 郭佳鹤
2001, 17(4): 218-220.
摘要:
探讨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 ,iNOS)与原发性肝癌 (HCC)间的关系 ,用Griess反应测定 16 2例患者的血浆亚硝酸盐 /硝酸盐 (NO-2 /NO-3 )水平 ,其中HCC82例 ,非HCC80例 ,健康对照 36名。用免疫组化法检查组织中iNOS的含量 ,取正常肝脏组织 2 0例作对照 ,慢性肝炎 (CH)和肝硬化 (LC)的肝脏组织各 40例 ,HCC组织 48例。结果显示 ,正常人血浆NO-2 /NO-3 含量为 16 .8±4.9μmol/L,有HCC的CH(6 3 .4± 18.2 μmol)和LC(42 .2± 11.5 μmol/L)明显高于非HCC的患者 (CH :2 8.5±8.7μmol/L;LC :2 4.7± 6 .2 μmol/L .P <0 .0 1) ,患CH的HCC患者血浆NO-2 /NO-3 水平明显高于LC基础上的HCC患者 (P <0 .0 5 )。正常肝组织iNOS阴性 ,LC有 2 5例 (6 2 .5 % )阳性 ,CH...
长春地区TT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孟祥伟, 孙逊, 吴玉环
2001, 17(4): 221-223.
摘要:
为调查各种急、慢性肝炎中TT病毒的感染状况及临床意义 ,并检测TTV基因的分型。利用半套式PCR(semi-nestedPCR)方法检测了TTV -DNA。利用邻近丁 (neighbor - joining)法画出系统树。TTV -DNA的阳性率在非甲非乙非丙型急性肝炎中为 42 3% ,在非乙非丙型慢性肝炎中为 45 5 %。基因型可分为 1a、1b、2a、2b等型。TTV -DNA在非甲非乙非丙型急性及非乙非丙型慢性肝炎中的感染率最高 ;在TT病毒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慢性肝炎中 ,TT病毒干涉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肝细胞损伤的可能性很小
IL-18表达水平与HBV感染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文维群, 章廉, 胡章勇, 张明霞, 肖红, 骆抗先
2001, 17(4): 224-226.
摘要:
为了探讨白细胞介素 18(IL - 18)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应用流式细胞免疫学方法 ,对 5 8例HBV感染者及 1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IL - 18的诱生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各临床类型之间IL - 18诱生活性均有显著差异 ,病情愈重 ,活性愈高 (P <0 0 1)。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不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诱生活性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慢性乙型肝炎组中诱生活性与血清ALT水平呈正相关 (r =0 6 3,P <0 0 1)。
新生儿尸体检查见肝癌一例报告
刘爱珍, 宗佩君, 刘晓玲, 崔岩
2001, 17(4): 226-226.
摘要:
慢乙肝患者PBMC中HBV-DNA存在状态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施军平, 郑亚琴, 陈海英
2001, 17(4): 227-228.
摘要:
用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loymorphism ,RFLP)加半定量的SouthernFragmentlengthPloymorphism ,RFLP)加半定量的SouthernBlot法测定 40例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DNA的不同存在状态 :游离型和 /或整合型 ,并同时测定其血清Ig、C3、C4 、NK细胞活性、TNF(肿瘤坏死因子 )、CD4 + /CD8+ 。结果显示 :40例中阳性 35例 (2 2例为整合型 ,10例为混合型 ,3例为游离型 ) ;整合型较混合型(包括游离型 )其IgG、IgM、C3、NK细胞活性、TNF、CD4 + /CD8+ 明显降低 ,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提示 :HBV感染PBMC后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膦甲酸钠治疗急性乙型临界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张明, 石善江, 刘立民, 刘岩红, 郇晓红, 蒋立会
2001, 17(4): 229-230.
摘要:
为观察膦甲酸钠 (PFA)在治疗急性乙型临界性重型肝炎并防止其向重型肝炎发展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选择 19例病人治疗 ,同时随机设对照组 2 1例。治疗组除应用PFA外还与对照组一样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及胸腺肽等药物。并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证明两组在病程及TBil、ALT、A/G、PTA和PT等指标变化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提示PFA在防治急性乙型临界性重型肝炎向急性重型肝炎发展上有良好的作用。
丙型肝炎病毒NS5b区酶切基因分型及其在干扰素治疗中的应用
许青田, 杜绍财, 季颖, 王会民, 李新月, 陶其敏
2001, 17(4): 231-232.
摘要: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其与干扰素应答效果的关系。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对 2 6 9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CVNS5b区基因片段扩增 ,并对 5 6例阳性PCR产物进行酶切分型 ,同时观察干扰素α - 2b对其中 48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HCV单纯 1b型感染、1b基因变异及 2a型感染对干扰素的应答率分别为 70 % (14/ 2 0 )、9 5 % (2 / 2 1)、71 4% (5 / 7) ;其中完全应答分别为 45 % (9/ 2 0 )、4 8% (1/ 2 1)、5 7 1% (4/ 7) ;部分应答分别为 2 5 % (5 / 2 0 )、4 8% (1/ 2 1)、14 3 % (1/ 7)。 1b基因变异组同单纯 1b型及 2a型感染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单纯 1b型感染组与 2a型感染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HCV单纯 1b型感染或 2a型感染者对干扰素敏感 ,而 1b基因变异者干扰素治疗效果极差 ,可作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一项新的重要指标。
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肝硬化中的临床研究
祝英华, 宋红丽, 张义, 于光, 韩基锦
2001, 17(4): 233-234.
摘要:
对白介素 1(IL -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在肝硬化中的临床研究 ,以探索能够更早诊断肝硬化的方法。我们选择 1997年 11月~ 1998年 11月住院患者 92例 ,分三组即肝硬化组 30例 ,慢性肝炎组 31例 ,急性肝炎组 31例。所有患者均做IL - 1和TNF -α;IL - 1采用ELISA法 ,TNF -α采用放免法检测。在肝硬化组检测IL - 1为 36 0 .45± 42 .86 ,TNF α为 0 .5 898± 0 .0 35 ,明显高于其它两组 (P <0 .0 0 1)。在临床研究中显示TNF -α、IL - 1的测定 ,可更准确地反应肝硬化的进程 ,为早期诊断肝硬化提供新的诊断方法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研究
张晓岚, 李永军, 王丽芳, 刘永春, 李玉秀, 姜慧卿, 姚希贤
2001, 17(4): 235-236.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应用红细胞酵母菌花环法测定红细胞免疫功能 ,并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含量。其中肝硬化患者 31例 ,健康对照 30例。肝硬化组RBC -IC花环率明显提高 ,P <0 .0 5 ;而RBC -C3b受体花环率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肝硬化组SOD、GSH -Px、SOD/MDA低于正常 (P <0 .0 1) ;而MDA明显高于正常 (P <0 .0 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 ,RBC -C3b花环率与MDA呈显著负相关 (r= 0 .42 3,P <0 .0 5 )。RBC -ICR与MDA明显正相关 (r=0 .5 2 3,P <0 .0 5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降低 ,与活性氧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肝硬化病人血氨浓度影响的观察
孙屹峰, 秦咏梅, 毛永平
2001, 17(4): 237-238.
摘要:
为进一步阐明合并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 ,抗Hp治疗对血氨浓度影响的意义 ,对 6 3例此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治疗组采用联合口服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灭滴灵 ;并以单纯服用奥美拉唑为对照。治疗组及对照组 ,用药前、二周后及四周后 ,分别行自身及组间对比。结果显示 ,治疗组血氨浓度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 <0 .0 1) ;而且发现单用奥美拉唑组前后自身对比 ,血氨浓度明显升高 (P <0 .0 1)。根治Hp对降低血氨 ,避免诱发肝性脑病至关重要。强抑酸剂使胃内较长时间 pH >6 ,可使Hp尿素酶所产氨大量弥散入血 ,致血氨升高。提示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对合并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的抗Hp治疗 ,并应警惕此类患者长期单纯使用强抑酸剂有致血氨升高之虞。
肝硬化患者血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及脂蛋白变化的研究
梁坚, 伍灵达, 杨勤
2001, 17(4): 239-240.
摘要:
采用发色底物法等测定 5 3例肝硬化患者TFPI活性 (TFPI∶C)及血清脂蛋白水平。发现肝硬化患者TFPI∶C、高密度脂蛋白 (HDL -C)、低密度脂蛋白 (LDL -C)、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C)、脂蛋白 (α) [Lp(α) ]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 ,上述指标下降越明显 ;合并门静脉系血栓形成 (PT)组各项指标低于无合并PT组 ;肝硬化患者TFPI∶C水平与HDL -C、LDL -C、VLDL -C及Lp(α)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肝硬化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可能是TFPI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肝硬化合并PT可能与TFPI活性降低有关
肝性脑病的病因和防治探讨
张光曙, 商庆华, 徐传镇, 陈崇清, 闫承玉
2001, 17(4): 241-243.
摘要:
肝性脑病至今仍以血液检查所见的生化代谢异常来解释 ,因不能圆满解释全面情况 ,需进一步探讨。不加选择收集 70例肝硬化死亡者脑组织 ,分别作HE和免疫组化检查 ,观察病理改变和HBsAg、HBcAg表达。在70例脑组织标本中免疫组化染色HBsAg、HBcAg阳性者计 30例 ,阳性率 42 .3 % ,临床上有肝性脑病表现者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表现者 ,脑组织病理改变较明显者 ,阳性率亦明显高于较轻者。肝硬化脑组织内出现HBsAg和HBcAg表达 ,而且阳性率与脑组织病理改变和是否出现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提示HBV侵及脑组织 ,导致病理形态改变可能是肝性脑病的病理基础 ,生化代谢异常可能仅是肝衰的表现。
CD15、CD44v6和CD54检测与肝癌复发转移的关系研究
朱争艳, 杜智, 王毅军, 张文, 孙保存
2001, 17(4): 244-245.
摘要:
探讨粘附因子CD15、CD44v6和CD5 4(ICAM— 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 5 1例肝癌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进行CD15、CD44V6、CD5 4的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 (Edmondson分级、侵袭转移倾向 )进行分析。CD15、CD44v6和CD5 4在侵袭转移倾向高危组中分别为 40 %、45 %、5 5 % ,在低危组中分别为 13%、19%、19% ;CD15、CD44v6和CD5 4在HCCⅡ级中分别为 10 %、2 0 %、2 0 % ,在Ⅳ级中分别 30 %、5 0 %、5 0 %。结论 :CD15、CD44v6和CD5 4的异常表达与HCC分期和侵袭转移有关 ;利用CD15、CD44v6和CD5 4等预测肝癌的复发转移有可能是一种新的途径
弥漫型肝癌与门脉性肝硬化的超声鉴别
杨松青, 王小丛
2001, 17(4): 246-247.
摘要:
探讨利用超声鉴别弥漫型肝癌和门脉性肝硬化的价值。对照分析 15例弥漫型肝癌和 30例门脉性肝硬化的肝内外声像表现。弥漫型肝癌时肝脏常增大 ,肝内结节回声较明显 ;门脉性肝硬化时肝脏常缩小 ,肝内纤维增生回声较明显。弥漫型肝癌时门静脉栓塞、肝门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较高 ;门脉性肝硬化时脾脏增大、腹水的发生率较高且程度较重 ,胆囊水肿的发生率较高。观察弥漫型肝癌和门脉性肝硬化的肝内外声像特点对二者鉴别很有价值。
CT引导经皮肝穿射频治疗肝癌
姜振宇, 赵恒军, 陈晓, 姚程, 王冠军
2001, 17(4): 248-249.
摘要:
研究集束电极射频 (radiofrequency ,RF)治疗肝癌的方法及疗效。在CT引导下将中空金属钛多极穿刺针经皮直接穿刺置入瘤体 ,分点一次或多次对瘤体进行射频治疗 ,术中直视肿瘤射频治疗后的图像及CT值 ,术后观察患者的瘤体血供情况、肿瘤大小及AFP值的变化。瘤体直径 <5cm的肝癌 ,术后 1- 5个月大部分瘤体血供消失 ,瘤体缩小 ,瘤体直径 >5cm的肝癌 ,配合介入栓塞治疗 ,多数瘤体缩小。CT引导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定位准确 ,近期疗效安全有效
疏肝化瘀颗粒对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
谷强业
2001, 17(4): 250-250.
摘要:
应用疏肝化瘀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1例 ,肝炎肝硬化 35例。疗程 3月。并设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 31例 ,肝炎肝硬化 2 8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于治疗前后重点检测HA、LN、PCⅢ、ⅣC。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显著 ,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说明疏肝化瘀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肝肺综合征二例报告
肖文, 叶光福, 徐蕾, 陈少波, 赵超
2001, 17(4): 251-251.
摘要:
集束射频治疗肝癌36例疗效分析
李旭红, 赖江琼, 潘兴南, 王崇国
2001, 17(4): 252-253.
摘要:
了解集束射频治疗 (RF)肝癌的近期疗效。检查 36例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接受RF治疗前后肿瘤大小、AFP值、肿瘤血供以及超声情况。超声检查提示 ,36例PHC中有 2 6例治疗一周后肿块缩小 30 %以上。一个月缩小 40 %以上。所有病例肿块内的血供消失。治疗一个月后AFP值下降 40 0ng/L以下者A组占 6 6 5 % ,B组占5 9 8%。RF治疗中晚期PHC的近期疗效较其他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