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端粒,端粒酶与肝脏疾病
时阳, 朴明淑, 朴云峰
2000, 16(4): 195-197.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与免疫耐受
何卫平, 韩白乙拉, 程云, 王慧芬
2000, 16(4): 197-199.
摘要:
乙型肝炎DNA疫苗研究进展
邢同京, 章廉
2000, 16(4): 199-201.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可能机制
季伟, 王慧芬
2000, 16(4): 201-202.
摘要:
白细胞介素-12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新进展
郑瑞丹, 饶日春
2000, 16(4): 203-204.
摘要:
脯氨酸肽酶在肝病中的应用
侯振江, 张宗英, 王秀文
2000, 16(4): 204-205.
摘要:
肝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变与肝病
朱安今, 宋来成
2000, 16(4): 206-208.
摘要:
射频毁损治疗肝肿瘤的研究进展
任永强, 汪毅, 胡大荣
2000, 16(4): 208-210.
摘要:
人工肝辅助装置研究现状
薛国柱, 陈芦斌, 杨继震, 高毅
2000, 16(4): 211-212.
摘要:
维甲酸对贮脂细胞增殖和细胞内核酸含量的影响
高泽立, 李定国, 陆汉明, 顾晓红
2000, 16(4): 212-214.
摘要:
为探讨维甲酸 (Retinoicacid ,RA)对贮脂细胞的增殖和DNA、RNA含量影响 ,筛选抗肝纤维化有效药物。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贮脂细胞 ,采用3H -TdR掺入实验 ,图象分析技术检测贮脂细胞增殖活性和DNA、RNA含量。结果维甲酸在 10 〔5~ 10 -4 mol/L可抑制贮脂细胞3H -TdR掺入 ;在 10 -4 mol/L可降低原代培养贮脂细胞的DNA、RNA含量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表明维甲酸可抑制贮脂细胞3H -TdR掺入及降低原代培养贮脂细胞的DNA、RNA含量。RA可望成为有效的抗纤维化药物。
丙型肝炎病毒NS5b区与5’-非编码区不同基因区RNA检测结果的比较
许青田, 季颖, 杜绍财, 王会民, 李新月, 陶其敏
2000, 16(4): 214-215.
摘要: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NS 5b区与 5’ -非编码区 ( 5’ -NCR)不同基因区RNA检测结果的区别及临床应用价值。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 148例肝炎患者血清HCVNS 5b基因的cDNA ,并与5’ -NCR基因区cDNA检测技术进行了比较。结果 HCVNS 5b基因区RNA检出率为 2 4.3% ( 34/ 148) ,5’ -NCR基因区RNA检出率为 31.1% ( 47/ 148)。HCV 5’ -NCR基因区扩增效果较好 ,而HCVNS 5bPCR敏感性接近于HCV 5’-NCR检测结果 ,亦可直接应用于临床RNA检测。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β、TNF-α变化对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
陈自平, 刘倩, 王文奇, 闫明先
2000, 16(4): 216-218.
摘要:
为探讨细胞因子对乙肝后肝硬化骨代谢的影响 ,采用RIA及ELISA分别测定 3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 - 1β、TNF -α水平及骨密度测量 ,并与 15例健康者对照。结果表明 ,肝硬化患者血清IL - 1β、TNF -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P <0 0 0 1) ,其中骨质疏松 (OP)组较非骨质疏松 (NOP)组均升高明显 (P <0 0 0 1,P <0 0 1) ,且两组间Child -PughA、C级同级分别比较 ,血清IL - 1β水平显示差异 (P <0 0 1,P <0 0 5 ) ,血清TNF -α水平亦有差异 (P <0 0 5 ,P <0 0 5 ) ;OP组血清IL - 1β、TNF -α与尺桡密度均呈负相关 (r=0 6 38,P <0 0 1;r=0 483,P<0 0 5 ) ,而NOP组则呈无相关。提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 - 1β、TNF -α水平升高 ,是肝性骨病 (HBD)发生的重要因素 ,降低体内IL - 1β、TNF -α水平...
干扰素抗体对干扰素α-1b疗效影响的动态研究
陆坚, 马为民, 王火生
2000, 16(4): 218-219+221.
摘要: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 148例接受干扰素 (IFN)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干扰素体 (抗 -IFN) ,结合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动态分析抗 -IFN产生对IFN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抗体阳性者中 ,抗 -IFN的产生能够逆转HBVDNA水平的下降趋势 ,应答率和持续应答率均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 (P <0 0 1)。提示抗 -IFN可能是影响IFN近、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肝纤维化指标与病毒含量及病理的关系
张春兰, 石亚玲
2000, 16(4): 220-221.
摘要:
为探讨肝纤维化指标与病毒含量及病理变化的关系 ,本文对 14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进行HA、Ⅳ -C、LN、PCⅢ水平测定 ,HBVDNA半定量测定 ,部分病例行肝活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 ,此四项指标与病毒含量无关 ;并在病理的不同阶段变化不同。因此 ,肝纤维化的发生与病毒数量或病毒复制强弱无关 ;HA、LN能较早反映炎症活动度 ,而PCⅢ则较早反映纤维化程度。
实验性肝纤维化时MMP-1、TIMP-1的表达与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的关系
杨长青, 胡国龄, 谭德明, 张铮
2000, 16(4): 222-224.
摘要:
为了观察实验性肝纤维化时MMP - 1、TIMP - 1的表达与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制备了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运用定量RT -PCR检测肝脏内MMP - 1、TIMP - 1的表达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运用相关理论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在肝纤维化发生时 ,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 ;MMP - 1的表达在肝纤维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 ,与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变化之间也未见有相关性 ;TIMP - 1的表达在肝纤维化发生时显著增高 ,与Ⅰ、Ⅲ型胶原的变化也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肝纤维化发生时MMP - 1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 ,而TIMP - 1的表达显著增高 ,且与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增高呈显著相关 ,提示TIMP - 1的表达增高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毒存在状况的关系
赵建平, 赵丽莉, 陈煜
2000, 16(4): 224-225.
摘要:
研究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毒存在状况的关系。用聚合酶联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了不同就诊者肝组织HBVDNA和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存在状况 ,同时分析了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在部分血清HBsAg阴性而仅检测出病毒抗体的就诊者肝组织内检出了乙肝病毒DNA和核心抗原。其中一部分就诊者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慢活肝和早期肝硬化。不少患者仅检测出血清中乙肝病毒抗体 ,但体内仍有乙肝病毒的存在 ,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HBV-DNA定量和定性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临床实用性的探讨
吴晓蔓, 郭海波, 列海涛
2000, 16(4): 226-227.
摘要:
探讨HBV -DNA定量和定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意义及其临床实用性。检测 2 83例临床血清标本 ,其中1 2 5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HBV -DNA含量并比较不同乙型肝炎 (乙肝 )病型 ;另 1 5 8例用定性PCR测HBV -DNA并用ELISA法规HBV血清标志物 (HBVM) ,同时进行DNA定量及定性的对比研究。结果示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型无明显关系 ;DNA阳性率与乙肝病型及HBVM有关 ;HBV -DNA定量与定性相关性良好。FQ -PCR可真实反映HBV -DNA复制水平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定量与定性HBV -DNA检测相关性良好 ,在仅需了解HBV -DNA的复制与否的诊断中 ,可用定性PCR ;对HBVM的意义应重新认识。
有限稀释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范公忍, 汪毅, 胡大荣, 邬光惠, 陈乃玲
2000, 16(4): 228-229.
摘要:
探讨有限稀释定量PCR用于临床检测血清HBV -DNA ,及其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利用有限稀释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 38例HBsAg、HBeAg双阳性患者α - 2b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含量 ,观察检测结果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38例患者干扰素治疗 12周HBV -DNA阴转 7例 ( 18 4% ) ;治疗 2 4周阴转 11例( 2 8 9% )。其中病毒滴度 >2 5 0pg/ml者阴转 11 1% ( 1/9) ;病毒滴度 2 5fg/2 5 0pg/ml者阴转 2 5 0 % ( 4/16 ) ;病毒滴度<2 5fgml者阴转 46 2 % ( 6 /13) ,三组比较P <0 0 1。有限稀释定量PCR检测HBV -DN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病毒滴度≤ 2 5 0pg/ml,干扰素治疗 2 4周疗效较佳。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作用的初步探讨
尹洪竹, 刘金星, 曹治宸, 李兵顺, 汤慧华, 冯忠军
2000, 16(4): 230-231.
摘要: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5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 ,且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与T细胞亚群无相关性。血清sICAM - 1水平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肝细胞坏死程度 ,不能直接影响其细胞免疫功能。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部分激素含量与临床的关系
魏倪, 宋军, 汪勤, 杨月华, 苏士香, 侯永生
2000, 16(4): 231-233.
摘要:
探讨病毒性肝炎VH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以放免法检测 2 97例各型VH及肝硬化 (LC)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TⅡ )、皮质醇 (CT)、血栓烷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GF1α)含量 ,并同步检测肝功能。ATⅡ、CT在急性期均增高。LC组血浆ATⅡ水平呈最高值 ,CT值与对照组无异。TXB2 在重肝组降低。ATⅡ、CT在疾病恢复期下降 ,ATⅡ在加重期增高。ATⅡ、CT、TXB2 与多项肝功相关。VH患者有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失调。ATⅡ是与肝病密切相关的激素之一。
TTV阳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谭欣诚, 王云, 张希成, 刘志华, 李小平, 王乐农
2000, 16(4): 234-235.
摘要:
观察TTV(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阳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用巢式PCR法检测血清TTVD NA ,同时观察血清生化指标和肝组织学的变化。TT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以HBV、HCV、HAV、HEV混合感染为主 ,占 6 1.1% ( 2 2 /36 ) ,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为特征 ,TBL、ALT变化不明显 ;而TTV单独感染者为 38.9% ( 14/36 )临床特征与急性黄疸性肝炎相似。TTV可与各型已知肝炎病毒混合感染 ,可呈隐匿性发病。
单一TTV急性感染患者肝组织学特点及Fas/FasL的表达
任星峰, 葛娅, 胡泰洪, 杨群, 何海棠
2000, 16(4): 236-237.
摘要:
研究单一TTV急性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损害特点及与Fas/FasL表达的关系。对某职业学校TTV感染流行期间 18例住院确诊患者肝活检组织 ,采用HE、浸银Gomori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观察。 18例肝穿刺标本中出现汇管区炎 14例 ( 77.8% ) ,胆小管损害 6例 ( 33.4% ) ,肝小叶内灶状坏死 7例 ( 38.9% ) ,小泡性脂肪变 (微脂滴 ) 3例 ( 16 .7% ) ,汇管区纤维化 2例 ( 11.1%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 :77.8%病例肝组织不同程度Fas检测阳性 ,较密集分布在坏死区及汇管区旁。 6 1.1%病例肝细胞不同程度FasL检测阳性 ,其炎性坏死区的单个核细胞多有FasL的表达。Fas/FasL表达阳性的肝细胞分布方式及表达程度有明显一致性。单一TTV感染可致患者肝组织轻度炎性病变 ,其特征是汇管区炎及胆小管损害。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可能参与了TTV致肝组织损害的过程。
原位杂交证实TTV相关肝炎的病理研究
顾生旺, 江晓静, 何海棠, 骆抗先
2000, 16(4): 237-239.
摘要:
探讨TTV相关肝炎的病理变化。原位杂交法检测 5 9例血清TTV阳性者肝组织TTVDNA。TTV阳性与阴性组ALT、HAI比较无显著差别 ;TTV阳性组界面性炎症、融合性坏死、灶性坏死、汇管区炎与分级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72 ,0 .880 ,0 .82 4,0 .943。虽然TTV存在嗜肝性 ,但其致病性尚不明确。
各型病毒性肝炎TTVDNA检测结果
王兆荃, 舒波, 李颖, 李智伟, 王静艳, 汪梅, 洪明, 金国贤, 支亚庆
2000, 16(4): 239-241.
摘要:
各型肝炎中及献血者中TTV合并感染情况。设计特异性引物 ,采用半套式PCR法 ,对辽沈地区 2 0例散发性非甲 -非庚型肝炎 ,2 0例慢性乙型肝炎 ,2 0例慢性丙型肝炎及 40例重型肝炎与 5 0例献血者血清进行TTVDNA检测。非甲 -非庚型肝炎血清阳性 1例 ( 5 % ) ;重型肝炎阳性 9例 ( 2 2 .5 % ) ;慢性乙肝阳性 5例 ( 2 5 % ) ;慢性丙肝阳性 3例 ( 15 % ) ;献血者未查出TTVDNA阳性者。二株TTVDNA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与日本Nishizama基因同原性 98%以上。本地区献血者TTVDNA感染率极低 ;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TTVDNA合并感染率较高 ,无输血史的散发性非甲 -非庚型肝炎中 ,血清TTVDNA阳性率为 5 % ,较其它报道输血后非甲 -非庚型肝炎的TTV感染率为低。
糖尿病人肝脏的超微结构研究
秦映芬, 冼苏, 韦敏怡, 罗佐杰, 陈青云, 王乃尊
2000, 16(4): 241-243.
摘要:
研究糖尿病 (DM)人肝脏的超微结构变化。对 2 0例DM患者行肝穿活检 ,所取标本行光、电镜观察。光镜下见核内糖原空洞、脂肪变性及间质纤维化。电镜下见 :核内糖原颗粒 ;胞浆糖原颗粒增多 ;粗面内质网 (RER)脱粒 ;滑面内质网 (SER)扩张 ;线粒体 (Mi)肿胀 ,嵴紊乱 ,结构消失或电子密度增高 ,结构不清 ;脂肪变性 ;间质纤维化。DM肝超微结构改变中最具特征性的是核内糖原颗粒。
肝硬化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李晓风, 杨晓明, 朱建民, 王继先
2000, 16(4): 243-244.
摘要:
观察、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与GERD(胃食管反流 )的关系。肝硬化组 (A) 34例 ,疑胃食管反流无肝病史组 (B) 2 9例。两组均作胃镜检查 ,部分作pH值测定。镜下粘膜异常A组显著高于B组 ,A组 31例 ( 91 .7% ) ,B组1 0例 ( 35 .71 % ) ;酸反流参数A组显著高于B组 ,A组 1 2例 ( 85 .71 % ) ,B组 4例 ( 36 .36 % )。两者对比 ,前者酸反流程度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5 )。肝硬化与GERD关系密切 ,它可能是肝硬化出血除门脉高压性胃病外的又一重要因素。
抗生素对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
程鹏, 徐之德, 刘应柯, 彭传辉
2000, 16(4): 244-245.
摘要:
探讨抗生素对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EVB)的影响及其机理。 6 0例EVB患者 ,随机分 2组 ,分别给予奥曲肽、奥曲肽联合抗生素治疗。EVB患者 6、12、2 4小时止血率、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 ,奥曲肽组分别为 2 7%、40 %、6 3%、( 6 .9± 0 .8) μmol/L、( 5 .6± 0 .9) μmol/L(P <0 .0 5 ) ;奥曲肽联合抗生素组分别为 5 0 %、70 %、93 %、( 7.3± 0 .6 ) μmol/L、( 4.3± 0 .7) μmol/L(P <0 .0 5 )。结论 :抗生素明显提高奥曲肽治疗EVB的疗效 ,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NO含量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例疗效观察
金海燕, 金永日, 崔春吉, 朴熙绪, 裴风郁, 金哲浩, 崔光浩
2000, 16(4): 246-247.
摘要:
为了观察中西药物乙型肝炎疫苗、聚肌胞、猪苓多糖及解瘀通络肝炎口服液联合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治疗组 48例使用乙型肝炎疫苗、聚肌胞、猪苓多糖及中药解瘀通络肝炎口服液和一般保肝药物 ,对照组 30例仅使用一般性保肝药物 ,共 3个月为 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HBsAg、HBeAg和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 8.33% ,75 %和 79.2 % ,与对照组比较 ,后二者具有明显性差异。治疗组HBsAb和HBeAb阳转率分别为 2 0 .8%和 43.8% ,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中西药物乙型肝炎疫苗、聚肌胞、猪苓多糖及解瘀通络肝炎口服液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 ,且副作用小。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研究
陆东东
2000, 16(4): 247-248.
摘要:
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张照华, 费筠华, 王育明
2000, 16(4): 248-249.
摘要:
延边地区45例乙型与丙型肝炎患者合并TTV感染的研究
吴龙仁, 韩学吉, 崔伟哲, 尹明实, 朴红心, 太永日
2000, 16(4): 249-250.
摘要:
观察延边地区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TTV感染状况 ,并研究其基因型。对 4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通过PCR检测其TTV ,并对TTV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慢性肝炎病人确实有TTV感染 ,TTV亚型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Ⅱ型与日本东京的亚型一致。
毒蕈中毒二例
孙振亮
2000, 16(4): 251-25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