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新貌
1993, 9(3): 115-117.
摘要:
<正> 为了促进国际各类肝病科学研究的协作,交流研究动态和成就,解除亿万肝病患者疾苦,保障人类健康,经与中外有关单位联系协商,经有关领导部门审核批准,已于1993年2月在长春创建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戊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和临床
骆抗先
1993, 9(3): 118-119.
摘要:
<正> 最近,戊型肝炎病毒(HEV)基因组的分子克隆成功,已由其表达产物组装诊断试剂。从此,依据排除法诊断的肠传型非甲非乙肝炎,得以确定为戊型肝炎(HE),使临床和实验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本文综述有关最新进展。
抗溃疡病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杨绍珑, 胡舜华
1993, 9(3): 119-121.
摘要:
<正> 近年来,新类型的抗溃疡病药物不断问世。目前,临床应用的抗溃疡病药物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6类:(1)抗酸药,(2)抗胆碱药,(3)H2受体拮抗剂,(4)胃泌素受体拮抗剂,(5)抗胃蛋白酶并兼有保护胃粘膜作用的药物,(6)包括前列腺素衍生物在内的其它药物。大多数抗溃疡药物临床上使用安全,毒性作用小。但由于近年来新型抗溃疡病药物,特别是H2受体拮抗剂药物等的广泛应用,有关这类药物引起肝脏毒性的报道越来
肝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其临床应用
全冠民, 刘闽生
1993, 9(3): 121-123.
摘要:
<正>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常规血管造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崭新血管造影技术。近年来,由于肝肿瘤的介入性放射学治疗的广泛开展,对肝脏血管造影的兴趣大为增加,DSA已成为肝脏疾病和介入放射学处理的常规手段。目前,肝脏DSA主要用于肝肿瘤的诊断及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术后评价以及Budd-Chiari综
药物性肝损害及其预防
王伟芳, 陈一华
1993, 9(3): 124-127.
摘要:
本文介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类型和常见种类。重点介绍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临床预防。
简讯
1993, 9(3): 127-136.
摘要:
<正> 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信息Klarskin教授第七届纪念肝病报告年会此报告会由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协作主席、临床胆病杂志顾问编委、国际肝脏研
肝癌和癌旁肝组织中癌基因多肽产物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研究
杨冬华, 刘为纹, 顾健人, 万大方, 马安卿, 李宏年, 曲淑敏
1993, 9(3): 128-130+172.
摘要:
采用Microgenie微机处理系统分析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IGF-Ⅱ受体和C-fms癌基因cDNA的核苷酸顺序亲水性及空间结构,选择不同的氨基酸之间亲水性密集片断,经多肽合成仪以固相法进行全合成。用合成的三种基因多肽片断为抗原,分别免疫家兔制备成抗IGF-Ⅱ、IGF-Ⅱ受体和C-fms基因多肽产物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对3例配对的肝癌及癌旁肝组织进行初步应用研究,结果提示三种基因的异常过量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肝外胆管癌角蛋白免疫组化观察
张新民, 张利群, 黄锦, 陶光实
1993, 9(3): 131-132.
摘要:
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对32例肝外胆管癌作单克隆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观察,发现角蛋白在癌细胞内分布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乳头状腺癌以膜型为主,管状腺癌则集中于癌细胞腔面顶端,在腔缘形成连续的深染带,低分化腺癌阳性部位则以浆型及核周型为主。
肝肽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观察肿瘤坏死因子前后水平的变化
邓纯, 苏先狮, 方建珍
1993, 9(3): 132-134.
摘要:
本文观察了27例病毒性肝炎肝肽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诱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血清TNF水平,发现急黄肝、慢活肝、重症肝炎患者PBMCs的TNF及血清TNF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01),其中以重症肝炎患者的TNF水平最高。肝肽素治疗2月后,各肝炎组的TNF均下降(前后比较p<0.05),且PBMCs TNF与血清TNF有明显相关性。实验证明肝肽素能减少TNF的产生,阻断TNF对肝细胞的损伤。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活性及其与γ干扰素活性的关系
闻勤生, 张国治, 孔宪涛, 李石
1993, 9(3): 134-135.
摘要:
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检测了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经PHA诱生产生的IL2和IFN-γ活性,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IL-2和IFN-γ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和对照组的IL-2及IFN-γ活性之间均呈直线正相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硬化患者易并发SBP等感染的原因之一。临床应用IL-2和IFN-γ可能有助于增强和调节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
成军, 陈易人
1993, 9(3): 135-136.
摘要:
本文研究脾切除对血吸虫性脾肿大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发现脾切组CD3+52.71±6.69%、CD4+/CD3+比值1.17±0.40均较正常对照组的64.77±4.93%、1.72±0.42降低(p<0.05);CD3+38.27±5.95%较之28.40±3.11%显著升高(p<0.05)。脾切组的CD3+和CD4+/CD3+比值分别比非脾切组的32.75±4.39%升高(p<0.05)和1.40±0.71下降(p<0.01)。表明脾切除使血吸虫病免疫功能紊乱加重。本文还就脾切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EB病毒、巨细胞病毒与肝炎的关系——1488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分析
熊林芳, 郭素平, 陈恒
1993, 9(3): 137-138.
摘要:
本文检测148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抗-CMV IgM与抗EBV IgM,观察CMV与EBV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及感染模式,发现肝炎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人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急性肝炎。CMV与EBV与其它肝炎病毒多混合或重叠感染。
乙型肝炎405例血清BHcAg检测的分析
曲城, 强根宏, 张心合, 邓克勤, 仪孝冉
1993, 9(3): 138-140.
摘要:
本文对405例乙肝血清HBcAg检测进行分析,血清HBcAg总阳性率为58%(235/405)。在各类肝炎中,AH165例中阳性42例(25.8%)CPH53例中阳性37例(69.8%)CAH104例中阳性87例(83.7%)CAHC59例中阳性51例(86.4%)ASC 26例中阳性18例(69.2%)。表明各类肝炎血清HBcAg检出率CAHC>CAH>CPH>AH。急、慢性肝炎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同时分析了血清HBcAg与其他HBV-m的关系,表明血清HBcAg与各项乙肝病毒感染及复制指标是一致的。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李欣华, 卢奇峰, 张仙罗, 王翠云
1993, 9(3): 140-141.
摘要:
本文采用垂直平板梯度电泳法对71例原发性肝癌(PHC)和84例其他疾病进行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GGTⅡ)的检测,同时对照甲胎蛋白(AFP)和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力。结果:PHC组GGTⅡ阳性率显著高于肝脏良性疾病组及转移性肝癌组;不同AFP含量组GGTⅡ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GGTⅡ阳性率与血清总GGT活力也无相应的平行关系。提示:GGTⅡ对PHC具有诊断意义,可作为AFP试验的重要补充;对血清总GGT不升高的可疑病例,同样具有检测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Ⅱ型与肝细胞癌
季毕澄, 顾公望, 张宝初
1993, 9(3): 142-143.
摘要:
调查了237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状态,其中152例(64.14%)HBs Ag阳性,并揭示HCC患者血清中存在HBV2感染的血清学模式,即HBsAg阳性而抗-HBc阴性,占HBsAg阳性HCC患者的10.53%(16/152)。占所有HCC患者的6.75%(16/237)。应重视对HBV2感染的防治。
125I标记人Ⅲ型前胶原建立放免法诊断肝纤维化
李伟道, 刘兴明, 林丁, 王盛乾, 刘予, 张静兰
1993, 9(3): 143-146+172.
摘要:
本文用125I标记人Ⅲ型前胶原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法,并用此法测定100例正常人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上限为120μg/L)及181例各种肝病和其他病人血清PCⅢ。肝病患者中肝硬化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显著升高;急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癌(单纯型)略有升高;慢性迁延性肝炎、胆石症和其他病人均无显著升高,37例患者肝活检纤维化程度和血清PCⅢ呈密切正相关(r=0.984,p<0.001)。结果说明此法测定血清PCⅢ诊断肝纤维化是有价值的。
血清IgM型丙型肝炎抗体的临床意义
翟岵生, 陈乃玲, 顾芳, 于春, 鲍秋莉, 杨俊英
1993, 9(3): 146-148.
摘要:
本文检测47例肝病患者血清IgM型丙型肝炎抗体(IgM抗HCV)和IgG型丙型肝炎抗体(IgG抗HCV)。IgG抗HCV阳性的9例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12例肝炎后肝硬化中IgM抗HCV阳性者分别为9例(100%)、8例(80.0%)及10例(83.3%),表明IgM抗HCV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早期诊断意义及提示预后的作用。20例输血后HCV感染者IgM抗HCV阳性或IgM与IgG抗HCV同时阳性,说明多次输血造成HCV反复感染,其中11例(55.0%)为HC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提示乙型肝炎患者多次输血或血制品是造成HCV感染的一条重要途径。
重度黄疸肝炎的超微结构观察
侯勇, 贺江平, 朱纯吾, 汪承柏
1993, 9(3): 148-149+171.
摘要:
本文观察22例重度黄疸肝炎病人黄疸高峰期的超微结构改变,并与其中14例的黄疸消退期二次肝穿标本进行对比,同时观察了应用凉血活血中药治疗本病的效果。结果显示本病超微结构改变包括:1.肝窦和狄氏腔的狭窄及阻塞,并因此导致肝微循环障碍;2.胆汁淤积;3.肝细胞损伤;4.淋巴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增生。对比观察证实肝微循环障碍在本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治疗本病宜从活血化瘀入手。
甲氰脒胍对肝硬化患者白细胞介素2活性影响的研究
闻勤生, 张国治, 孔宪涛, 李石
1993, 9(3): 150-151.
摘要:
甲氰脒胍是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临床上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但近年发现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我们观察了甲氰脒胍对25例肝硬化和31名正常人白细胞介素2(IL-2)在体外活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
肝硬化患者腹水胃动素水平的初步研究
黄裕新, 许才绂, 赵国宁, 陈岳祥
1993, 9(3): 151-152.
摘要:
本文对36例门脉性肝硬化患者腹水中胃动素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腹水胃动素水平为279.40±56.32ng/L,与血浆胃动素水平、总胆红素、血肌酐及腹水量均呈正相关,各p值<0.01;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按Child分级,C级组腹水胃动素较A级和B级组显著升高,p<0.01。合并肝肾综合征者胃动素水平较无肝肾综合征者显著升高,p<0.01。提示胃动素水平的高低与肝、肾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关。
肝硬化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胡建国, 范南, 张栩, 黄辉钊, 李海全, 侯敏
1993, 9(3): 153-155.
摘要:
本文观察5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睾丸酮(T)、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生长刺激素(FSH)含量的变化,发现随着肝功损害的加重,T含量逐渐降低,E2含量及E2/T比值升高。在肝功严重损害时E2降低,提示预后不良。雌性三联征(肝掌、蜘蛛痣与男性乳房发育)与E2/T比值升高相关,与E2的含量无直接关系。
肝病患者血中大颗粒淋巴细胞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探
潘超
1993, 9(3): 155-156.
摘要:
本文观察测定了40例急性甲肝,44例急性乙肝,36例肝炎后肝硬化及24例慢活肝患者血中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数。结果发现急性甲肝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活肝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急性甲肝大颗粒淋巴细胞数的显著增高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活肝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数显著减低与易发原发性肝癌有关。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肝损害临床病理观察
赵光斌
1993, 9(3): 156-158.
摘要:
对19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红)患者肝损害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发现高红性肝损害以肝区不适,腹胀、纳差表现为主,均有肝肿大,脾脏肿大率为31.58%;肝功能以GPT及LDH5升高为主,分别为89.47%及84.21%。肝活检发现肝细胞浊肿,空泡变性,体积增大,严重者可见肝细胞灶性坏死,肝脏呈慢性缺氧性损害。并随着海拔增高而加重。高红病人肝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当缺氧改善时肝功能损害能逐渐恢复正常。
戊型肝炎患者225例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分析
李文, 阿依吐拉, 钱兆焕, 李锦照, 刘新虹
1993, 9(3): 158-159.
摘要:
本文共检测225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观察其在不同病期的变化。结果显示,β2-MG变化与肝脏病变有关,急性期,肝功异常则β2-MG明显增高,恢复期,肝功改善则β2-MG下降。对估计肝脏病变活动程度有一定价值,可作为肝炎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的辅助指标。
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的改变及其与血氨基酸的相关性分析
吕肖锋, 陈乃玲, 翟岵生
1993, 9(3): 159-161.
摘要:
本实验探讨了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氨浓度的改变及其与血氨基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氨浓度明显比正常人高,p<0.01,(2)血氨与羟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乙醇胺呈显著正相关。本文结果提示,与肝性脑病一样,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氨升高可能与亚临床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关。故用来治疗肝硬化和肝性脑病的氨基酸溶液不宜含有羟脯氨酸、苏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乙醇胺等。
应用B型超声检查预测肝硬化上消化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性的探讨——附185例分析
张木森, 于建国
1993, 9(3): 161-163.
摘要:
为探讨应用B超检查预测因门脉高压所致出血的危险性,本文对185例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当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直径为1.2~1.3cm、脾门静脉直径为0.8~0.9cm时,可作为门脉高压的可疑指标;当肝门静脉直径≥1.4cm、脾门静脉直径≥1.0cm时,可作为门脉高压的诊断依据之一;当肝门静脉直径≥1.5cm、脾门静脉直径≥1.0cm时,可作为预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的参考指标。
病毒性肝炎333例治疗过程中胆囊声像图变化
李家华, 王家凡, 杨荣泉, 段云友
1993, 9(3): 163-164.
摘要:
我们对住院急慢性肝炎333例的胆囊声像图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发现急性肝炎组胆囊壁由水肿增厚至消炎变薄,治疗前后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慢性肝炎组则由于胆囊的炎症水肿时间较长,囊壁的恢复时间和速度较急性肝炎缓慢,虽然慢性肝炎临床治愈,但部分患者囊壁短期内也不能完全随之复原,要继续消炎利胆,一般2个月后才能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胆囊的超声检查是判断各型肝炎的病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一项可利用指标。
肝硬化、肝癌患者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研究
安萍, 李世拥, 韩玲霞, 王姬梅
1993, 9(3): 164-166.
摘要:
对585例肝硬化及372例肝癌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用DNA聚合酶链(PCR法)反应测定HBsAg阴性患者血清中HBV DNA;对HBsAg阳性者测定pre-S2。结果表明:HBV与肝硬化、肝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HBV感染率分别为93.16%和97.3%;HBsAg阴性者中有24.2%HBV DNA阳性;HBsAg阳性的肝硬化、肝癌患者pre-S2抗原明显高于其它肝病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它们的检出率分别为84.0%和98.4%。
厌食、腹胀、乏力、右上腹闷痛、肝大
陈红, 赵瑞蓉, 欧阳永娥, 吴伟岗, 郭介基
1993, 9(3): 166-167.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男,58岁。因反复腹胀、厌食、乏力3个月伴右上腹闷痛7天入院。查体:一般状态尚好,心肺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触诊肝肿大右肋下1cm,剑突下7.5cm,质软,边缘钝,无压痛。脾未触及。化验血、尿常规、粪潜血及肝肾功能均正常。HBsAg(-),AFP<20μg/L。B超示左
复方新诺明致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大片坏死引起死亡一例
刘健, 魏明伟
1993, 9(3): 168-168.
摘要:
<正> 患者男性,38岁。因黄疸、全身皮疹10小时入院。7天前曾因肠道感染而服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连续服用7天。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史3年,无肝脏病史。查体:T37.6℃全身皮肤弥漫性皮疹,四肢及躯干部可见大面积皮肤剥落,巩膜轻度黄染,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新生儿肌注乙肝疫苗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一例报告
郑锦银
1993, 9(3): 168-169.
摘要:
<正> 我们于1991年9月19日,遇到新生儿肌注乙肝疫苗引起严重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例现报告如下。患儿男性,出生二天,足月,健康,体重
先天性无胆囊一例报告
陈建政, 薛伟
1993, 9(3): 169-169.
摘要:
<正> 先天性无胆囊者临床罕见,笔者接诊及尸检一例,现报告如下: 患儿男,3个月,生后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大便呈陶土色。当地乡卫生院曾查肝功能诊为“新生儿肝炎”,治疗二月无效。皮下肌注处流血不止,伴阵发性尖叫及抽搐二天转来本院。
巨大肝癌肉瘤出血坏死一例
谷江
1993, 9(3): 169-170.
摘要:
<正> 患者男,7岁。因右上腹有痛性包块2月入院。入院前两月发现右上腹出现一鸡蛋大小包块,伴轻度胀痛,无放射。包块迅速增大,1月前包块增至儿头大小,伴持续性胀痛,无畏寒、发热,曾在当地医院诊治无明显好转。病后食欲明显减退,体重减轻,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伴胆囊肌腺病一例
秦军, 于永山
1993, 9(3): 170-170.
摘要:
<正> 患者女,63岁,右上腹及腰背部疼痛一年余。检查右上腹胆囊区压痛。B超示胆总管下段结石。手术见胆囊萎缩约2×1.5cm大小,胆囊管闭塞,周围粘连,胆总管下段可见泥沙样结石,切除胆囊送病检。病理检查萎缩胆囊一个,大小2.5×1.5×1cm,切开见胆囊壁均匀性增厚达1cm,粘膜粗糙。镜下见粘膜糜烂,有坏死,肌层内见较多粘膜腺体,上皮呈高柱状,囊壁平滑肌增生伴纤维化,间质有出血
原发性胆囊癌28例的误诊教训
胡国治, 袁师拱, 吴章穆
1993, 9(3): 170-171.
摘要:
<正> 1976年至今共收治原发性胆囊癌36例,术前误诊28例,占77.8%。本文旨在分析28例病人的误诊原因及教训。临床资料本组28例中年龄27~74岁,平均5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