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1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用于肝胆疾病的临床评价
李伟道, 蔡宗萍
1991, 7(4): 169-171.
摘要:
SPECT 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核素显像,利用可旋转的探头将体内收集的放射性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图像,可显示三维断层像,能准确判断病变大小、数目、位置等。SPECT 与 B 超相结合,为发现小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案;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既敏感又特异,优于 B 超与 TCT,与肝癌的鉴别有重要临床意义;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亦有肯定的价值。
肝肿瘤显像诊断新水平
陆士中, 顾公望
1991, 7(4): 171-173.
摘要:
<正> 显像诊断技术目前主要形成超声、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MRI)和放射性核素等五大系列。一、超声(US)本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超声仪器的更新和辅助设备的添加。目前添加的辅助设备有动态灰阶仪器和电子计算机,因而 US 技术发展为普通 US、动态 US、
慢性肝病的骨病
宋喜秀
1991, 7(4): 173-176.
摘要:
<正> 慢性肝病的骨病也称肝性骨营养不良(Hepatic Osteodystrophy),国外已有较多的报道,并认为和肝脏参与的骨骼代谢有关的许多元素失调有关,特别是维生素 D(V_D)的代谢有关。肝脏参与维生素 D的贮藏、排泄及代谢,并通过胆汁的产生及排泌,影响 V_D、V_K 及钙的吸收。此外对几
国内肝性胸水268例综合分析
王德义
1991, 7(4): 176-177.
摘要:
<正> 肝硬化引起的胸水称肝性胸水,近年来,本病发现率有所增加。为对其加深了解,兹将自1951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以及我院发现的8例共268例,综合分析如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胸水发生率为2. 1~30. 3%。胸水发生于右侧者205例,占76. 5%;左侧者32例,占11. 9%;
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脏肿瘤学术研讨大会已在九江市隆重举行
1991, 7(4): 177-177.
摘要:
<正> 此会由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白求恩医大肝病研究所、上海医大肝癌研究所、重庆医大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肝病研究所、同济医大肝病研究所、浙江医大传染病研究所、河南医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广东省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中心及中华医学会九江市分会等10所高等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协作,已于今年10月初旬在九江市举行,有全
用流式细胞计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对肝细胞DNA合成的刺激作用
陈图兴, 孙宏训, 冲田极, 村上知之, 佐佐木功典, 竹本忠良
1991, 7(4): 178-180+226.
摘要:
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溴脱氧脲嘧啶抗体标记 DNA 技术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大鼠初代培养肝细胞 DNA 合成的刺激作用。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对肝细胞DNA 合成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以被胰岛素进一步加强。当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三者联合使用时,肝细胞 DNA 合成显著增强。提示表皮生长因子,特别是它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联合使用可以明显刺激肝细胞的再生。
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 DNA的存在与白细胞介素-2关系的研究
钟森, 余炳雯, 杨思齐, 朱师晦
1991, 7(4): 180-181.
摘要:
<正> HBV(乙型肝炎病毒)不仅具有嗜肝性,而且还广泛存在于肝外组织中。近年来,许多学者在乙型肝炎患者的 PBM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也检测到 HBV DNA序列。这一发现提示,HBV 感染免疫细胞可能与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细胞功能障碍有关。但目前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甚少。本文以28名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患者和10
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差误的再探讨及肝左右叶的病理计量分析
汪耕祥, 毛青, 郝飞, 丁生财, 王敖川, 于冬梅
1991, 7(4): 182-184+226.
摘要:
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显示,两者诊断的不符合率为31. 4%;其中携带者、急黄肝及慢重肝的不符合率分别为54. 3%、53. 4%及44%。观察发现:1. 病理检出的慢活肝为临床的2. 2倍;2. 21例重复肝穿提示,慢性、亚临床型肝炎病理变化可早于或重于临床变化,而急性、活动性肝炎时则往往相反;3. 肝炎病理诊断的可塑性和病变的不均匀性等,增加了临床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差误。14例左肝增大右肝萎缩的肝炎后肝硬化病例,肝脏病理计量分析证实,左叶的硬化程度明显轻于右叶,且其肝细胞的代偿力也明显优于右叶。
采用肝组织学、固相放免、分子杂交技术检验三草针抑制HBV复制标志的观察
苏先狮, 万克清, 孙素兰, 郑宣鹤, 杨旭
1991, 7(4): 184-186.
摘要:
<正> 使用三草针(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及甘草)治疗急、慢、重症肝炎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我们已有过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三草针对 HBV 的抑制作用,近年来,使
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肝脏占位病变诊断的应用(附90例分析)
刘起旺, 康春松, 李玉梅, 温柱德
1991, 7(4): 186-188.
摘要:
<正>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八十年代应用于临床诊断的一种新方法。我们从1987年6月以来,应用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对90例临床拟诊肝占位病变的患者进行了检查,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9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0-70岁之间。临床均拟诊为肝占位性病变。使用仪器设备为日本岛津 DAR-100型数字减影装置、Video Imager 多幅照像机及 Mark Ⅳ型压力注射器。血管造影方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肝脏损害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探讨
何如崑, 李凡綵, 蒋一强
1991, 7(4): 188-189.
摘要:
<正>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常累及肝脏,有的肝受损严重而肝病的临床表现轻微,有的浸润并不严重而黄疸及肝功能不全却很明显。本文对这种矛盾现象探讨如下。材料方法及结果将本室自1980年以来经病理证实为恶组累及肝脏的21例肝蜡块重新切片,作 HE,PAS 及 HBsAg 维多利亚兰染色。一、临床资料:年龄从5个月至57岁。主要表现为高热(21例)、肝大(21例)、黄疸(15例)、皮肤粘膜出血点(15例)、脾大(11
儿童无症状HBV感染者抗-HBs的抗独特型抗体检测的意义
彭晓谋, 汪润荪, 李安华
1991, 7(4): 189-191.
摘要:
<正> 抗-HBs 是 HBV 感染的唯一保护性抗体。部分 HBV 感染者却迟迟不产生抗-HBs,其原因引起了许多作者的重视。Troisi和 Irshad 氏等在 HBV 感染者的血清中检测出抗-HBs 的抗独特型抗体(anti-Id)。这种抗体可通过免疫网络调节机制抑制抗-HBs 产生。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无症状 HBV 感染者血清 anti-Id 的出现规律及其意义。
慢性乙肝病人肝细胞内HBcAg阳性与阴性对干扰素与无环鸟苷联合疗法的效应观察
何生松, 黄华芳, 熊开钧, 曾令兰
1991, 7(4): 191-193.
摘要:
<正> 目前普遍认为乙肝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为此我们对慢性乙肝病人肝穿活检检测肝细胞内 HBsAg、HBcAg、并将 HBc-Ag 分为阳性与阴性组,分别用干扰素与无环鸟苷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与血清病毒复制指标作对比观察。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慢性乙肝病人37例,年龄20~48岁,病程1~10年,血清 HBsAg、HBeAg 长期
肝癌病人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变化与疗效和骨髓抑制的关系
张启南, 张宝初, 仉志权, 陆士中, 顾旭辉, 陈炜
1991, 7(4): 193-194.
摘要:
<正> 由于肝癌病人化疗后疗效的个体差异很大,而许多抗癌药物对遗传物质 DNA 有损伤或抑制作用,若能及早知道每一抗肝癌药对具体病人是否有效,避免无效药物对肝癌病人的毒害作用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微核测定是一种简便、快速的细胞遗传学测定方法。动物实验证实一些抗癌药物能诱发微核增加。为了探索微核变化是否可作为判断
乙型肝炎病毒前S2抗原和抗前S2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何有成, 姚集鲁, 陆玮伦, 郑锡澄, 陈雪娟, 凌小强
1991, 7(4): 194-197.
摘要:
本文对141例急、慢性 HBV 感染者进行了血清前 S2和抗前 S2测定。急性乙肝、慢迁肝、慢活肝、无症状 HBV 携带者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前 S2阳性率分别为52. 9%,71. 0%,71. 4%,58. 8%和16. 7%。前 S2在血清学表达上与 HBV-DNA,HBcAg、HBeAg 和抗 HBc-IgM 等病毒复制标志有明显相伴随关系(P<0. 005) 。抗前 S2可出现于少数急性乙肝和从急性乙肝进展为慢性乙肝的患者,也可见于慢活肝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且与血清 HBV-DNA 的存在与否似无明确关系。
肝硬化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肾血流动力学与钠潴留的关系
赵清喜, 徐葆元
1991, 7(4): 197-200.
摘要:
本研究表明肝硬化腹水患者有明显的钠潴留,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及其从尿中的排出量显著增加,并与有效肾血浆流量、内生肌酐清除率及24小时尿钠量呈密切负相关,提示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增强是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和钠潴留的重要因素。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肠系膜静脉血和腹水的内毒素测定
万学红, 陈德珍
1991, 7(4): 200-201+181.
摘要:
<正> 本文对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腹水及肠系膜静脉血作内毒素(endotoxin,ET)定量测定,旨在探讨血浆 ET 水平与肝脏代偿程度及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并从肠系膜静脉血 ET 浓度了解肠道 ET 的吸收情况,提出治疗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的建议。材料与方法一、选择对象与分组肝硬化组51例,均符合1984年南宁会议诊断标准,血培养阴
关于乙肝病毒Ⅱ型在母婴传播中的初步报告
郑传华, 张元淑
1991, 7(4): 202-203.
摘要:
作者对37例 HBV2感染的孕妇,做了36个月的母婴传播的观察,结果表明,母婴传播不是 HBV2的主要传播途径,而长期密切接触可能更为重要。作者观察到乙肝疫苗不能阻断 HBV2的传播,抗-HBs 不能抵抗 HBV2的感染发生。为提高预防效果乙肝疫苗应含有 HBV2的HBsAg。
肝胆管结石病理类型和外科治疗
陈卫健, 敖志新, 黄君谡, 戴莉英
1991, 7(4): 203-205.
摘要:
<正> 本文按国家制定标准根据 B 超、PTC、ERCP、术中胆道造影、T 管逆行胆道造影检查,以及结合术中胆道探查结果,将本院1983~1989年收治的150例肝胆管结石类型总结归类,并就有关手术问题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本组150例中,男62例,女88例。年龄17~79岁。结石类型:肝内外型占72%
影响梗阻性黄疸病人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死亡因素的探讨
苏向前, 韩耀辉, 魏子冬
1991, 7(4): 205-206.
摘要:
<正> 梗阻性黄疸病人手术死亡率较高(4~43%)。作者查阅了我院近十年来收治的155例梗阻性黄疸手术病历,对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死亡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寻求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的问题进行探讨。一般资料155例病人平均年龄53岁,其中恶性梗阻65例(41. 9%),良性梗阻90例(58. 1%);
胆舒治疗胆道感染胆石症的临床及药理研究(193例报告)
楚人俊, 张家碧, 蒋明德, 张毅, 吴宗焰, 吴小红, 陈泰庆, 杨世芝
1991, 7(4): 207-208.
摘要:
本文采用胆舒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感染193例的结果表明,胆舒的临床疗效与实验结果一致,进一步肯定了该药具有利胆、消炎、镇痛和一定的溶石作用,对结石性胆囊炎尤佳(93. 18%),其镇痛作用不仅疗效高而且生效快。该药副作用少、药源广、价格低廉,与利胆舒相比较优,对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和溶石方面尤著。如果延长用药期可能得到更为满意的效果。
老年与非老年肝硬化332例的比较
罗振麟
1991, 7(4): 209-210.
摘要:
<正>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逐渐发生衰老变化。作者总结近几年60岁以上的肝硬化住院病例73例,并与同期60岁以下的肝硬化病例作比较,分忻老年肝硬化的某些特点。临床资料本文73例中,男性46例,女性27例。年龄60~77岁。73例都有明显的肝硬化症状,如胃肠症状、肝和/或脾肿大,出现黄疸者27例(36. 99
胆囊颈部梗阻与结石大小的超声观察
高勇
1991, 7(4): 210-211.
摘要:
<正> 经我们超声观察,胆囊颈部梗阻和胆囊结石的大小有关。资料和结果经超声诊断的3000例胆囊结石病人,根据结石的大小分成两组:第一组1942例,结石大小为8~14mm。第二组1058例,结石大小15~22mm。于第一组中 B 超观察到9. 94%(193/
针剌并耳压治疗胆绞痛80例临床观察
常得新, 常清悟, 捷竹
1991, 7(4): 211-212.
摘要:
<正> 本文对80例胆绞痛病人试用体针、耳穴压迫并用的办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胆绞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针刺并耳压组(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一、治疗组:男24例,女56例,年龄在16~61岁间。其中胆道蛔虫症50例,胆总管结石18例,胆囊切除后综合症12例。接受本组治疗前在院内外接受其它方法治疗者48例
急性右上腹疼痛低热
郭彦, 张有璞
1991, 7(4): 213-214.
摘要:
<正> 一、病史摘要男,26岁,某部队战士,已婚,河南籍。因右上腹阵发性疼痛3天,加重10小时急诊入院。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生右上腹疼痛,阵发加重,无肩背放射疼痛及消化道症状,无发冷,体温38℃左右。入院前10小时开始右上腹病呈刀割样,伴右下腹疼痛。病后无胸痛、咳嗽及咯血,大小便正常。过去史:曾患肺炎、胸膜炎已治愈。查体:T37. 8℃,P80次/分,Bp14. 4/9. 33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呈急性痛
深切怀念本刊编委赵怀玉教授
1991, 7(4): 214-214.
摘要:
<正> 本刊编委、兰州医学院内科赵怀玉教授于1991年7月6日不幸因病逝世,终年63岁。35年来他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成绩卓著。编著有《小肠疾病》、《临床内科问答》等
胆囊肝外胆管巨大内瘘(附2例报告)
尹方龙
1991, 7(4): 215-215.
摘要:
<正> 例1 男性,68岁,右上腹反复疼痛40余年,发作时有放散痛、发热及黄疸史。14天前进油腻食物后,再次腹痛,为持续性钝痛伴阵发性加剧。体温39. 3℃,皮肤与巩膜黄染明显,莫菲氏征阳性。B 超示胆囊14×14cm,壁厚0. 5cm,毛糙不光滑,内有密集粗大光团,回声强;胆总管中上段内径2. 5cm,内有强光团伴声影。手术见胆囊与肝门、大网膜、十二指肠及横结肠广泛粘连,
肝棘球蚴病并发胆道反复大出血一例报告
祁生俊
1991, 7(4): 216-216.
摘要:
<正> 患者男,44岁,藏族,长期来往于牧区。因上腹痛5年、右上腹包块3年,腹痛加重一月而入院。五年前曾因右上腹胀痛,有时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有发冷发热及全身黄染而住院,诊断为胆囊炎、肝棘球蚴病。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两年后,在右上腹发现一小包块,逐渐增大,有触痛,胀痛较前明显,并向后背及右肩胛区放射,而第二次住院。体格检查:体温36℃,慢性病容,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叩听未见异常,右肋缘下可
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发播散性霉菌病一例报告
罗远超
1991, 7(4): 216-217.
摘要:
<正> 朱×,男性,52岁,因乏力伴肝功能异常二年余,近10天来纳差、腹胀、尿少、尿如浓茶色,于1987年11月6日入院。1987年1月发现糖尿病。体检:消瘦,皮肤巩膜深度
肝平滑肌瘤合并出血性囊性变一例
赵振蒙, 薛刚, 蔡发堂, 何远鸿
1991, 7(4): 217-218.
摘要:
<正> 患者女性 36岁,因上腹部不适,纳差两月,上腹部肿物进行性肿大一个半月,于1989年3月入院。病人于2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不振,半月后发现上腹部有鸡蛋大肿物,且逐日增大,当地县医院查 B 超诊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有巨大液性暗区,穿刺液镜检未见癌细胞及阿米巴原虫,仅见少量变性细胞)。近日来,以上症状加重,且时有呕吐胃内容物,全身乏力,体温
Rotor综合征合并甲肝一例
徐常武, 于培龙, 王松贤
1991, 7(4): 218-218.
摘要:
<正> 患者男性、43岁、建筑工人,因尿黄、巩膜黄染23年,食欲欠佳、乏力10天于1990年9月入院。否认肝炎接触史,23年前发现巩膜黄染,但无任何症状,能胜任重体力劳动,仅于10天开始前第一次出现食欲障碍、乏力等。体检:发育营养良好,精神欠佳,对答计算力正常,巩膜皮肤黄染,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肝于肋缘下1cm,质软,轻压痛,脾未扪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5g/L,红细胞4. 7×1012 /L,白细胞10. 9×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多发性结石一例
唐功业
1991, 7(4): 218-219.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儿7岁,近两个月来常感无明显诱因的上腹隐痛,无规律性,时感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吐物为胃内容,食欲差,无反酸嗳气。近两天来持续性上腹痛,阵发性加重。体温39. 5℃~40℃。查体:体温39. 8℃,脉搏120次/分,血
以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一例
黄建荣
1991, 7(4): 219-219.
摘要:
<正> 患者,女,23岁,因剧烈头痛五天而就诊。五天前曾有一过性发热,逐渐感前额部及后枕部疼痛,呈刺痛,难忍受,有明显恶心感,偶而呕吐胃内容物,并有头昏、乏力等不适。但无腹痛、腹泻及纳差。体检示神清,巩膜及皮肤无黄染,颈软,心肺叩听无异常发现,肝脾肋下未及,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化验示血红蛋白118g/L,外周血白细胞数4. 2×109/L,中性0. 68,淋巴0. 32;脑脊液示压力200mmH2O,无色透
罕见的胶冻样粘液所致胆道梗阻二例报告
吴新伟
1991, 7(4): 220-221.
摘要:
<正> 胆道梗阻常见原因有结石、炎症、肿瘤及寄生虫等。然由胶冻样粘液阻塞极为罕见。现将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例报告如下。例1 男,57岁,上腹部饱胀,隐痛反复发作3年,近半个月来出现发热、黄疸,并呈进行性加深而入院。查体:体温38℃,皮肤及巩膜有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腹软,肝肋下1. 0cm,质软,右上腹胆囊区可触及4×4cm 圆
肝动脉瘤一例报告
徐光炜, 刘宝珠
1991, 7(4): 221-221.
摘要:
<正> 患者男性、57岁,体检时 B 型超声发现右上腹实性包块,于1985年5月入院。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无高血压史。体检:脉搏血压正常,巩膜皮肤无黄染,心界无明显扩大,心尖部Ⅲ级两期杂音。腹部未扪及包块,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血生化检查结果正常。入院后 B 超检查肝、胆、胰未见异常,右上腹近肝门部探及一圆形包块,位于门脉主干前方,胰头上方,直径3. 5cm,边界清楚整齐,部分区域回声增强,内部可见散在低回声光点,分布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三例报告
秦贤举, 王贤元, 卢宏柱
1991, 7(4): 222-222.
摘要:
<正>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一种以胆囊壁内黄色肉芽肿为特征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上极为少见,本院以往行胆囊切除的病例中有3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1例,女2例,年龄36~54岁。临床表现与普通急、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有右上腹疼痛并常伴恶心、呕吐,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病程最长3年半,最短2个月。实验室检查均有白细胞升高,但肝功能均无异
肝豆状核变性三次误诊肾炎一例
王德成
1991, 7(4): 223-223.
摘要:
<正> 肝豆状核变性(HLD)临床表现多样,常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一例 HLD 患儿三次误诊肾炎报告如下。病儿男,12岁,因血尿5天,全身浮肿伴尿少1天,诊断急性肾炎伴肾功衰竭入院。检查:面部及四肢浮肿,心肺叩听正常,轻度腹水。尿镜检红细胞++,管型查见。血尿素氮32. 2mmol/L,肌酐442μmol/L。入院后经对症治疗,住院2月浮肿消退,肾、功、尿常规恢复正常出院。出院后7天,又
先天性左位胆囊伴憩室一例报告
马天福
1991, 7(4): 224-224.
摘要:
<正> 女,38岁,患者反复左上腹痛三年,曾长期按“胃溃疡”治疗效果不佳,于1984年7月入院。查体:左上腹压痛,白细胞10. 4×10~9/L,中性0. 80。胆系造影:口服碘潘酸6g 后12小时摄片,胆囊显影满意,位于左上腹第一腰椎旁,长6cm,宽2cm,胆囊体部左下缘向外突出一囊袋影,两者之间有一环状负影。脂
先天性胆囊缺如一例报告
刘启友, 荀小青, 汪齐棕
1991, 7(4): 224-225.
摘要:
<正> 胆囊缺如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异常,迄今文献报道仅200余例,我院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55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绞痛,伴黄疸、发烧6年,症状加重2年,经门诊综合治疗可缓解,但经常反复发作而入院。否认肝炎病史。查体:体温36. 8℃,脉搏72次/分,血压19. 99/10. 66kPa。发育正常,营养佳。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误诊一例
於卫国, 干蒙娜
1991, 7(4): 225-225.
摘要:
<正> 男,5岁,因腹痛4年入院,四年来经常腹痛,发作时伴出汗,多为脐周疼痛、性质不定、有时表现为急腹症。用解痉药不能缓解,每次可持续10余小时,尔后自行缓解,曾诊断为“肠寄生虫病、腹型癫癎给予驱虫药亦未见虫体排出或腹痛减轻。入院体检:T:36. 1℃,发育正常,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及,腹部无固定压痛、
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误诊、漏诊各一例
许利波, 黄世珍
1991, 7(4): 225+21.
摘要:
<正> 例1,患者,男性,59岁因右上腹间歇性疼痛5年,加重2月入院。患者自1985年开始右上腹部不适,隐痛呈间歇性,不放射,无其他消化道症状。查体心、肺、肝、脾均正常。B 超检查见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回声稍致密增强。胆囊轮廓模糊不清,囊壁粗糙增厚,厚薄不均0. 5~1. 1cm,胆囊颈后壁增厚为0. 9~1. 1cm,胆囊腔内呈致密片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