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治疗的进展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内科治疗的进展
金振锋, 王雅彬
1989, 5(4): 175-177.
摘要:
<正> 肝硬化腹水病人住院6周以上,经过限制钠、水的摄入,大剂量利尿剂的内科严格治疗后,腹水没有明显减少,尿钠低于10mmol/24h肌酐清除率下降到20~50ml/min者,称顽固性腹水,亦称抗利尿剂性腹水。此时利尿剂不可无限期的使用,亦不可无限量的增加,如继续使用,很易出现低钠血症或肝肾综合征,预后严重。故须迅速停用利尿剂,仍须严格限制钠的摄入。有关顽固性腹水的治疗,近年虽有一定的进展,但未得到完全解决。
顽固性腹水外科治疗的评价
杨继震, 潘伯荣
1989, 5(4): 177-179.
摘要:
<正> 肝硬化合并腹水虽经饮食控制,药物治疗仍不能得以缓解称为顽固性腹水。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表现,其形成机制颇为复杂。肝脏是身体最大的淋巴液形成器官,门脉高压时,肝窦状间隙压力增高使大量淋巴液渗入腹腔;同时肝实质本身的病变又影响蛋白的合成,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这些是腹水形成的主要因素。此外,产生的腹水又可压迫下腔静脉及肾小球小动脉使小球滤过率降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醛固酮增加。肝内压力的升高作用于肝内压力感受器,通过神经影响于肾脏,
自身腹水经颈静脉回输治疗肝硬变顽固性腹水的进展及评价
徐泽
1989, 5(4): 179-180.
摘要:
<正> 很早以来,人们就设想直接将腹水引流到体静脉系统内去,因为腹水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若将自身腹水刚输入静脉内,使腹水中的蛋白质重新进入血循环,以期减轻或消除腹水的形成。远在1907年Ruotte氏就报导了大隐静脉与腹腔的吻合,此手术要求大隐静脉上段的静脉瓣要完整以防血液流回腹腔。早年文献虽报导有效,后经临床及实验观察并未取得消退腹水的效果。Kaieer氏于1962年报告对20例肝硬化腹水病人,应用自身腹水直
排放腹水治疗的再认识
池肇春
1989, 5(4): 180-181.
摘要:
<正> 顽固性腹水或称重度腹水,其特点为腹水量多,超过3个月;无自发性利尿反应和利尿效应;对钠与水均不能耐受,尿钠<10mmol/24h,最大尿流率2ml/min,24h尿钠/钾比例<0.5;常有低钠血症,半数以上病例血清钠<130mmol/L;可有功能性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程序
Murray Epstein, 李铀
1989, 5(4): 182-183.
摘要:
<正> 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首先应明确:虽然腹水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但腹水本身(除大量者外)一般并不影响病人的预后,也未证明腹水的去除可延长病人的生命。肝硬化腹水的基础治疗为卧床休息和严格限钠,约10%病人可因此而产生自发性利尿,从而使腹水消失。肝病病人的摄钠限量很严(0.25g/d,约10mmol),约为心脏病病人的1/5。如严格的限钠影响了病人的食欲,可考虑减少限钠,加用利尿剂。因高营养饮食与戒酒也是基础治疗的一部份。(参见附图)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中医疗法及评价
赵伯智, 陈增潭
1989, 5(4): 183-185.
摘要:
<正>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表现,若腹水量大用一般内科药物治疗难以消退者,称为顽固性腹水。中医称为臌胀,最早文献见于《灵枢·水胀篇》,晚近中医有关文献对此病的治疗报导不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固定方药单味峻下逐水药:以甘遂、巴豆霜最烈,次为芜花、大戟,以二丑为缓。复方峻下逐水剂:以峻川九、臌胀丸、消水丸泻水为峻,次为十枣汤、走马汤,以舟车丸、禹功散为缓。
神经-体液因素与肝硬化腹水
金振锋, 王雅彬
1989, 5(4): 186-187.
摘要:
<正>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理,长期以来有灌流不足及泛溢两种学说,目前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在进行性肝硬化时,肝脏实质及血管结构的严重破坏,导致肝静脉血流受阻,肝静脉壁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增加肾小管对钠的回收(原发性钠储留),血浆及细胞外液扩张。因同时伴肝窦内压力增高,致使肝淋巴流量显著增加,在超过淋巴管输送能力时,溢入腹腔内形成腹水。随后内脏血液大量储留,体内动静脉分支开放,皮肤及肌肉血流增多,加上减盐、呕吐、腹泻及滥用利尿剂等,出现有效血容量
活性因子在肝硬化腹水产生中的作用
张伯伦
1989, 5(4): 188-190.
摘要:
<正> 肝硬化病人肾钠(水)潴留是腹水产生的重要原因,肝硬化时除了门脉床分流致肾有效血流量减少外,体液因素如激肽、前列腺素等也直接影响到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而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利钠因子等可影响肾小管钠(或水)的重吸收。因而这些因素在肝硬化腹水产生中的作用以及腹水治疗中应用日益得到重视。一、血管舒缓素-激肽肾内血管舒缓素(激肽释放酶)产生于远曲小管,可直接进入尿或淋巴液中,由Hageman因子(Ⅻ凝血因子)介导,血管舒缓素前体转换为血管舒缓素,后者系高分
肝硬化并发胃粘膜病变的机理
李子旭, 李福山
1989, 5(4): 191-193.
摘要:
<正> 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早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肝硬化并发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则较少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随着紧急内窥镜检查的普遍开展,发现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来自静脉曲张破裂者仅占13~41%,而胃粘膜病变所致的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却占29~57%。为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胃粘膜病变的机理,现综合文献如下。肝硬化并发胃粘膜病变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肝脏非实质细胞的功能
张帆
1989, 5(4): 193-194.
摘要:
<正>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进展,人们对肝脏各种类型细胞的功能和结构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肝脏的功能就是肝脏各型细胞功能的总和。然而以往人们常把肝脏功能与肝细胞的功能相混淆,忽视了肝脏非实质细胞的功能。本文仅就肝脏非实质细胞的种类和特异功能作一简述。一、肝脏细胞的种类肝脏细胞分为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非实质细胞又可分为:肝窦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Ito细胞和隐窝细胞。它们在整个肝脏细胞中(除外胆管细胞和血管细
非肝硬化性肝脏结节性过度增生
赵华维, 徐大毅
1989, 5(4): 195-196.
摘要:
<正> 非肝硬化性肝脏结节性过度增生自1953年首次发现以来,国外文献已报道100多例。本病命名比较混乱,如肝细胞粟粒样腺上皮增生、肝脏结节性变形、非肝硬化结节性肝病、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非肝硬化性肝脏结节性过度增生等。本病发生与许多疾病有关,但真正病因目前尚不清。由于本病与肝硬化不同,肝脏功能一般无严重损害,对分流手术耐受性较好。因此有必要与肝硬化进
第二届国际肝胰胆外科会议综述(续)
张挽华
1989, 5(4): 196-200.
摘要:
<正> 在此次会上有关胆方面文摘94篇,兹综述于后。一、诊断术前超声检查显示胆总管的直径>6mm,可疑存在病变。对诊断胆囊癌,超声所见与病理类型很吻合,尤其是对浸润范围非常可靠。术中超声检查筛选胆道疾病是简而有效的诊断步骤。常规应用于肝、胰、胆手术,可获得56%的附加资料,对切除的可能性可提供45%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叶维法教授肝病科研论文纪念选集》一书近将出版
本刊编辑部
1989, 5(4): 200-200.
摘要:
<正> 国际肝病学术交流大会前任会长、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建人、名誉所长叶维法教授历年来曾在中国、日本、美国、德国及澳大利亚各种医学刊物发表内科消化系及内分泌代谢科研论文八十余篇,本书系将他所写有关肝病论文65篇汇编而成,其中包括他与外国科学家协作论文3篇,鸭乙肝病毒DHBV及其相关肝病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免疫学及超微病理学
上海市甲型肝炎3084例的流行情况及临床观察
张孝秩, 巫善明, 濮竹君, 袁峥嵘
1989, 5(4): 201-203+230.
摘要:
<正> 流行病学我院1988年1月1日到4月15日收治甲肝3084例,其中男1852、女1232例,为1.5:1。年龄自14个月到72岁,21~30岁最多(52.4%),31~40岁次之(31.9%),≤12岁占8.1%。职业上以各类工人最多(72.6%),其次为学生(9.8%)及干部(8.5%),再其次为待业者、医务及教师合占2.7%。食蚶史:在有记录的3069冽中,86.9%曾生吃过毛蚶。1987年12月吃蚶的最多(59.7%),翌年1月次之(36.6%),2月份
白细胞内HBV-DNA的存在与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关系
朱金凤, 熊诗松, 王力争, 申庆红, 寇平原, 赵国龙, 王滨, 买凯
1989, 5(4): 203-205.
摘要:
<正> 慢性HBV携带者免疫功能损害,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病毒长期存留。T淋巴细胞功能的缺陷致使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病毒不能清除而持续存在,这是乙型肝炎转为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最近国内外不少学者应用分子杂交技术证实,在乙型肝炎患者的单核细胞中存在HBV DNA,并对细胞亚群作了分析。外周血单核细胞被感染可能是HBV感染过程的一部分。由于HBV在白细胞中存在和复制对白细胞的代谢和免疫功
谷氨酰转肽酶、硷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及其高分子酶测定在黄疸鉴别中的意义
杜丽娜, 孟宪镛, 徐克成, 叶林, 姚登福
1989, 5(4): 205-208+231.
摘要:
<正> 肝内、肝外胆汁郁积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因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亦异。然而迄今尚无理想的能区别肝内、肝外胆汁郁积的生化指标。本文研究某些胆汁郁积标志酶及其同工酶,旨在从中筛选出一些对鉴别胆汁郁积有诊断价值的标记。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正常组30例,肝胆病患者120例,其分组情况见表1。所有病例均按通用的诊断标准,由专人核实诊断。
对肝病病人脾静脉血与外周静脉血中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抗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研究
李铀, 赵武, 谭毓铨, 王少惠, 叶维法
1989, 5(4): 208-209.
摘要:
<正> 脾脏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是免疫肝损伤研究中的一个有争论的课题。本文从与肝损伤有关的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抗-LSP)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两个方面,对脾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病人:采集10名行脾切除和/或门腔静脉吻合术的肝硬化病人的术前当日肘静脉血、术中肘静脉血、脾静脉血、肠系膜上静脉血及术后1天、7天,15天肘静脉血。分离的血清贮于-40℃待测。
肝细胞癌中的Kupffer细胞
罗殿中, 李志尚, 王学春
1989, 5(4): 209-211.
摘要:
<正>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往对HCC的研究只注重于肝细胞本身的变化,而忽略了对Kupffer细胞(KCs)的研究,对其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改变和所起的作用知之甚少。近年开始有报道HCC中的KCs数量减少,且仅存在于分化较好的HCC中。然而,有关HCC中KCs数量的定量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方法来探讨HCC中KCs数量和形态的改变。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丁劲行, 高俊萍
1989, 5(4): 211-212.
摘要:
<正> 三年来我院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106例,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CMV肝炎)28例(26.4%),乙型病毒性肝炎(HBV肝炎)16例(15.1%)。为增加对CMV肝炎的认识,特整理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与同期HBV肝炎作比较。对象和方法对象均为1岁以下婴儿,病儿入院后均检测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抗HBcIgM、抗HAVIgM、抗CMV IgM及抗EBVIgM。
肝病患者276例血浆内毒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张蓉, 叶维法
1989, 5(4): 212-214.
摘要:
<正> 在人类和动物试验模型均表明,肝病时门静脉血中的内毒素可以进入体循环。由于各种肝病时其病理改变不尽相同,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本文利用微量基质显色法对276例各种肝病患者的血浆进行微量内毒素的检测,同时与56名健康献血队员
胎肝细胞溶质引起的过敏反应
高胜芝, 张孝秩
1989, 5(4): 215-216.
摘要:
<正> 1988年8~11月我院采取自身对照法,对符合南宁会议诊断标准,HBsAg、抗HBc,HBeAg三项阳性的慢性肝炎(CH)的病人,应用上海市血液研究所生产的胎肝细胞(FLC)溶质,每次3ml,每日2次肌注疗程一般6周,同时辅以其它药物的综合治疗。试治了50例,收到较好疗效。但在应用过程中有4例(8%)出现较严重的过敏性皮疹,其中一例发生过敏性休克。为引起注意,现将经过报道如下。例一:男,21岁,1988年8月4日以慢重肝转我院,诊断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B),即用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病原菌分析
王红旗, 张意仲
1989, 5(4): 216-217.
摘要:
<正> 从近两年住院的464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获得腹水标本684份,除普通细菌常规培养外,其中222份标本同时作了厌氧菌培养;22份作了胆汁肉汤培养。本文以细菌培养的客观指标讨论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病原菌情况。临床资料与结果464例均为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所订标准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腹水。684份腹水标本经普通细菌培养、胆汁培养与厌
肝硬化腹水合并细菌性腹膜炎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研究
李振广, 姜俊启, 吕民光, 秦亚军
1989, 5(4): 217-218.
摘要:
<正> 为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细菌性腹膜炎(PBP)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我们测定腹水中乳酸值和同时进行动态观察,并应用腹腔灌洗治疗43例合并PBP,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一、对象:肝硬化腹水合并PBP组72例,非感染性肝硬化腹水组40例,结核性腹
脂蛋白X测定对胆汁郁滞症诊断价值的探讨
王杭勇, 彭清璧
1989, 5(4): 218-219.
摘要:
<正> 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所有77例标本均来自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黄疸指数、总胆红素及GPT均正常者26例;黄疸指数、总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及GPT正常/或高于正常者51例,其中肝外胆道梗阻18例包括总胆管结石5例、肝癌4例、胆石症2例,胰头癌2
肝脏疾病与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血浆氨基酸特征
王孟薇, 李晖, 李溪雅, 孙华魁, 韩淑媛
1989, 5(4): 219-220.
摘要:
<正> 本文分析117例常见肝脏病及合并症以及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浆氨基酸的含量,并与健康成人比较。现对其特征性变化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分组:①慢性肝炎组(慢肝组)19例,其单项GPT持续升高200u/L以上超过半年,H BsAg阳性,并排除药物影响、高脂血症、脂肪肝等;③肝炎后肝硬化无黄疸组(无黄疸组)10例,合并脾功能亢进、食道静脉曲张,除血清GPT升高外,其他常规肝功能试验基本正常;③肝硬化有黄疸组
壶腹周围癌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附31例临床分析
薛琪, 宋喜秀, 王爱真
1989, 5(4): 221-222.
摘要:
<正> 我院近三十年来,以各型病毒性肝炎收治的壶腹周围癌患者共31例入院时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26例,淤胆型肝炎2例,慢性肝炎2例,重症肝炎1例。最后确诊为water氏壶腹癌15例,胰头癌8例,胆管癌7例,胰腺癌1例。其中经手术证实22例,尸解证实2例,临床诊断7例。发病时限90.7%患者在3个月内;1个月内占58.6%,平均发病为45.5天。患者主要症状为纳差、乏力、恶心、尿黄,其次为皮肤搔痒、灰白便、上腹部隐痛;血清胆红素均高于17.1
腹水中HBV标志物测定——附30例报告
熊秀萍, 黎雪, 赵风霞, 温绍征
1989, 5(4): 222-222.
摘要:
<正> 在腹水中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报告甚少,本文对30例血HBV标志物阳性的漏出性腹水患者用ELISA法测定其腹水HBV标志物结果见下表: 本组结果结合复习文献,提出以下意见1.腹水HBV标志检出率:Chlumsky报告15例腹水HBsAg检出率为73.3%(11/15)。宋乃明11例腹水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54.5%(反向血凝)、HBeAg9%(对流电
利福平治疗阻塞性黄疸所致搔痒
白衣城
1989, 5(4): 223-223.
摘要:
<正> 近年国外报道应用利福平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胆汁淤滞所致搔痒。笔者试治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5例病程2月~3年。壶腹岗围癌1例,胆汁性肝硬化2例,胰头癌2例。5例均经B超、X线、经皮肝胆管造影及化验确诊,总胆红素平均111.15μmol/L,AKP平均0.5μmol.s-1/L(30金氏U),GPT94U均用过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IBM微电脑软件《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提纲式简介)现已编成
1989, 5(4): 223-223.
摘要:
<正> 微电脑软件《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是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李铀讲师等研制开发的一项中文的电脑辅助教学和咨询软件。可于各种配有彩色荧光屏(CGA)的IBM、PC、XT、AT微机及其兼容机上运行。软件内容,包括发病机制、治疗原则、预后、利尿剂应用、低蛋白血症处理、腹泻排水疗法、治疗性排腹水,腹水直接回输、腹水浓缩回输,胸导管颈内静脉吻合术、Le Veen氏
肝脾肿大、间断发热、休克
张清泉
1989, 5(4): 224-225.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男,16岁,学生,长春市人。因肝脾肿大12年,间断发热3年于1987年12月17日入院。12年前发现患儿肝脾肿大,因无其它症状未就医。近三年常有间断性发热,同时伴有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经抗菌素治疗数日好转。因肝脾逐渐增大,到数家医院就医,肝功一直正常。1986年7月骨髓穿刺检查为大致正常骨髓象。本次入院前20天右侧外耳道生一疖肿,体温38℃以上,住××医院,注射先锋霉素数日后疖肿消退,但左侧上下眼睑、左肩、左后背上部明显肿胀,皮肤巩膜出现轻度黄染,尿如浓茶水样,无皮肤瘙痒及灰白便。经住院
肝脏曲菌病一例
方道连
1989, 5(4): 226-226.
摘要:
<正> 病历摘要女患李某,68岁,郊区农民。86年3月初出现上腹部持续隐痛。三个月后疼痛加重,并有阵发性剧痛,伴纳差、恶心、消瘦、大便秘结。于86年10月7日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正常,脉搏84次/分,神志清楚,痛苦面容,消瘦。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腹部平软。剑突下及左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化验:末梢血白细胞5.6×109/L,
巨大右半肝囊肿一例
王善斋
1989, 5(4): 226-227.
摘要:
<正> 患者男,65岁,右上腹无痛性包块逐渐增大已四年,于86年7月1日入院。包块在无意中发现,初大如拇指,后增大如拳头,近一年来明显增大如西瓜,伴有腹胀、气短、乏力、纳差等症状,于进食后、劳动、弯腰时加重。体检:体温、脉搏、血压均正常。消瘦,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肺叩听未见异常,心界左移,心尖搏动于左锁中线第五肋间,心律不齐。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隆起畸形,可触及20×20cm大园形、固
酷似阿米巴肝脓肿的肝细胞癌一例
任旭, 朱雅琪
1989, 5(4): 227-228.
摘要:
<正> 病历摘要男患,59岁,低热已一月,自觉右下胸部疼痛,深呼吸时明显加重。肝脏CT检查无异常,静滴先锋霉素无好转,体温渐升至39.5℃而入本院。病前无脓血便史。查体:体温39℃,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右季肋部叩压痛明显。末梢血象WBC16×10~9/L、
胆囊包虫囊肿一例报告
李徐生, 陈育民
1989, 5(4): 228-229.
摘要:
<正> 牧区多见的人体包虫病,肝、肺受累机会最多,约占87.5%,胆囊包虫囊肿仅占0.2%,而单发于胆囊的包虫囊肿更为罕见。我们曾遇到一例单发于胆囊的包虫囊肿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19岁,农民,甘肃籍。右上腹发现鸡蛋大肿块三个月,不伴有任何症状。既往有狗、羊接触史,无过敏疹或黄染史。查体:发育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无贫血貌。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腹胆囊区可扪及一鸡蛋大小肿物,界限清楚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无触痛。实验室检查:Hb13.5 g,WBC数8.2×10~9/L,肝功能
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各种影像检查法不一致病例的研究
周耀辉
1989, 5(4): 229-229.
摘要:
<正> 最近,随着超声波检查方法的发展,小的肝占位性病变被发现的病例逐渐增加,但与其它影像诊断法不一致的病例也在增加。本文报道了对20例直径<2cm、结节数≤2的患者作超声波检查、血管造影检查、组织学诊断不一致的结果。结果:(1)超声波检查(+)、血管造影结果(-)的13例之中7例经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HCC),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