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第41卷 第7期(总297期) 2025年7月
“胆汁淤积性肝病精准诊疗与前沿探索” 重点号
执行主编:柴进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显示方式:
述评
胆汁淤积性肝病精准诊疗与前沿探索
张樑君, 潘琼, 柴进
2025, 41(7): 1241-1245.   DOI: 10.12449/JCH250701
摘要(274) HTML (78) PDF (599KB)(181)
摘要:
胆汁淤积性肝病(CLD)包括一系列急性和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胆汁形成和/或流动受损,若未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组学技术的发展,CLD的诊断与治疗正向精准医学迈进。本文综述了CLD在基因检测、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诊断进展,系统梳理了亲水胆汁酸、FXR激动剂、PPAR激动剂、抗生素与新兴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与临床试验。未来,整合多维组学数据、推动个体化诊疗模式将是CLD精准医学发展的关键方向。本文旨在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前瞻性参考。
专家论坛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管理
郭悦承, 蔡晓波, 陆伦根
2025, 41(7): 1246-1250.   DOI: 10.12449/JCH250702
摘要(202) HTML (86) PDF (1018KB)(165)
摘要:
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是一类因胆汁生成、分泌或排泄障碍所致的肝胆疾病。随着液态活检、多参数影像学检查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CLD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CLD的治疗原则包含去除病因和缓解胆汁淤积,常用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消胆胺、贝特类药物和奥贝胆酸等。本文基于最新的临床共识和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CLD在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的管理策略。
胆汁淤积性肝病与门静脉高压
陈利, 杨长青
2025, 41(7): 1251-1255.   DOI: 10.12449/JCH250703
摘要(191) HTML (88) PDF (633KB)(129)
摘要:
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是一组以胆管系统损伤为核心的罕见慢性肝病,其进展过程中常并发门静脉高压(PH),显著影响患者预后。本文系统阐述CLD与PH的病理生理联系,聚焦胆汁酸毒性、纤维化驱动机制及血管重塑等核心机制,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总结包含病因治疗与PH干预的综合管理策略。未来研究需深入解析CLD-PH分子网络,开发精准靶向治疗,同时推动人工智能在疾病分层与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炎症性肠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
孙颖昊, 钱家鸣
2025, 41(7): 1256-1260.   DOI: 10.12449/JCH250704
摘要(202) HTML (68) PDF (802KB)(127)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与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共存现象在临床中日益受到关注。IBD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以及AIH-PSC重叠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增高。IBD与AILD在遗传易感性、肠-肝轴调控、免疫失衡及胆汁酸代谢异常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机制交叉。欧洲克罗恩和结肠炎组织指南推荐,对于疑似IBD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基本的肝功能检查,包括ALT、ALP、GGT和总血清胆红素检查,并在后续随访期间定期复查。IBD-AILD患者存在独特的临床特征,但目前缺乏针对共病的统一诊疗指南,治疗目标常需在肠道和肝脏间权衡,亟需跨学科协作和基于发病机制的联合疗法。未来研究应聚焦于肠-肝轴的动态调控网络,开发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新型干预策略。
重视对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治
连敏, 唐茹琦, 马雄
2025, 41(7): 1261-1265.   DOI: 10.12449/JCH250705
摘要(169) HTML (80) PDF (620KB)(134)
摘要:
目前,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诊断标准包括急性起病、符合AIH诊断标准,且诊断时存在黄疸、INR≥1.5、尚未出现肝性脑病以及无既往肝病证据。作为AIH的一类特殊亚型,急性重症AIH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早期诊断识别至关重要,一经诊断应及早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患者进展至肝衰竭乃至接受肝移植的风险。该病的临床管理极具挑战性,诊断时患者往往缺少典型AIH的临床特征和组织学表现,早期评估激素应答反应,并给予适当剂量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肠道菌群
赵志斌, 廉哲雄
2025, 41(7): 1266-1269.   DOI: 10.12449/JCH250706
摘要(172) HTML (78) PDF (562KB)(129)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以及介导“肠-肝轴”的相互作用,参与PBC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从PBC的病理生理特征出发,阐述肠道菌群在PBC中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潜在治疗策略,以期为PBC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个性化诊疗策略
郑林华, 韩英
2025, 41(7): 1270-1274.   DOI: 10.12449/JCH250707
摘要(143) HTML (71) PDF (568KB)(72)
摘要:
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存在早期诊断率不足、治疗药物选择局限等问题。对于ALP水平正常的不典型PBC患者,IgM水平、年龄和性别可作为诊断PBC的重要指标。“西安标准”通过缩短评估周期,在1个月时即可判断是否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使难治患者能够更早接受二线治疗,对临床预后评估具有突破性意义。在优化现有预后评价模型基础上,应基于血清指标、肝硬度等建立新的动态预后评估模型,对精准判断疾病预后、积极开展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热点·视点·观点
急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生存获益的争议与思考
杨笛, 金清龙
2025, 41(7): 1275-1278.   DOI: 10.12449/JCH250708
摘要(175) HTML (77) PDF (596KB)(61)
摘要: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罕见但病情凶险的临床综合征,当前治疗以支持治疗和肝移植为主。血浆置换(PEX)作为一种血液净化技术,可清除炎症介质和毒素,是临床广泛应用的肝移植替代治疗方案,已被证实可减轻ALF炎症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存率。然而,2025年4月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的一项英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ALF患者经PEX治疗后,总体生存获益或无移植生存率未见改善,引发学界广泛争论。本文总结了PEX治疗在ALF中的应用进展,并对相关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南与规范
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25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2025, 41(7): 1279-1286.   DOI: 10.12449/JCH250709
摘要(512) HTML (78) PDF (1159KB)(359)
摘要:
《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慢性HBV感染的管理》摘译
朱世奔, 尹雪如, 侯金林, 刘志华
2025, 41(7): 1287-1296.   DOI: 10.12449/JCH250710
摘要(336) HTML (100) PDF (1294KB)(138)
摘要:
2025年5月10日,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最新版《EASL临床实践指南:慢性HBV感染管理》。该指南基于最新研究进展,为HBV感染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系统性建议,涵盖诊断标准、治疗目标、用药指征、治疗策略、肝细胞癌监测、特殊人群管理、再活动预防、移植后管理、预防措施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10个核心领域。本文对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进行了归纳与摘译。
《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管理》摘译
肖潇, 马雄
2025, 41(7): 1297-1302.   DOI: 10.12449/JCH250711
摘要(246) HTML (86) PDF (557KB)(116)
摘要:
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更新发布了《2025年EASL临床实践指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管理》,系统阐述了成人与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本文对该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了摘译。
《2025年英国胃肠病学会指南: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管理》摘译
刘雁声, 尚玉龙, 韩英
2025, 41(7): 1303-1307.   DOI: 10.12449/JCH250712
摘要(182) HTML (70) PDF (556KB)(96)
摘要:
近期,英国胃肠病学会发布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管理指南。该指南通过回顾和总结当前临床证据,为AIH及重叠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提供指导。该指南主要关注成人AIH,同时也适用于青少年及较大年龄段的儿童患者群体。本文主要对指南中的推荐意见进行摘译。
《2025年欧洲胃肠道和腹部放射学会共识声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磁共振成像检查》摘译
郑阳, 王晓明
2025, 41(7): 1308-1312.   DOI: 10.12449/JCH250713
摘要(173) HTML (80) PDF (799KB)(48)
摘要:
欧洲胃肠道和腹部放射学会(ESGAR)通过组建跨国专家小组,制定了关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磁共振成像应用的共识声明及推荐意见,共识声明明确了PSC患者MRI检查的核心影像特征、适应证与操作规范,并构建了结构化报告模板可为放射科与临床医师提供标准化参考。本文对其摘译以供参考。
病毒性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HBsAg清除的关系
吴凤萍, 何玲, 刘晨瑞, 王文浩, 李茹, 党双锁
2025, 41(7): 1313-1318.   DOI: 10.12449/JCH250714
摘要(153) HTML (65) PDF (1324KB)(39)
摘要: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IHC)过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动态变化与HBsAg清除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NF-α作为预测PEG-IFN-α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23年3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IHC患者455例,分为治疗组210例,自愿接受PEG-IFNα-2b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IHC对照组245例,仅随访观察72周。分别于研究的0、12、24、48、72周时检测血清TNF-α水平,并在72周时将治疗组分为HBsAg清除组与未清除组。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TNF-α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NF-α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的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TNF-α预测HBsAg清除的cut-off值。  结果  72周时治疗组的HBsAg清除率(46.2%)和血清学转换率(34.8%)均显著高于IHC对照组(HBsAg清除率为1.2%;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0.8%)(χ2值分别为133.333、94.650,P值均<0.001)。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在治疗期间血清TNF-α水平较基线均显著升高,在停药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F值分别为351.733、76.434,P值均<0.001)。组间比较显示,在12、24及48周时血清TNF-α水平HBsAg清除组>HBsAg未清除组>IHC对照组(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水平(OR=0.329,95%CI:0.189~0.571,P<0.001)、基线HBV DNA<20 IU/mL(OR=1.414,95%CI:1.057~1.787,P=0.045)、12周时ALT≥2倍的正常值上限(OR=1.127,95%CI:1.028~1.722,P=0.043)、12周时TNF-α水平(OR=1.336,95%CI:1.018~1.754,P=0.037)和24周时TNF-α水平(OR=1.879,95%CI:1.477~2.391,P<0.001)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12周时血清TNF-α水平预测72周时HBsAg清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0.814~0.88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3%、81.0%;24周时AUC为0.912(95%CI:0.758~0.97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96.2%。  结论  PEG-IFN-α治疗可导致IHC血清TNF-α水平升高,且治疗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水平可有效预测PEG-IFN-α诱导的HBsAg清除。
脂肪性肝病
北京市体检人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和消退的影响因素分析
郭海清, 刘晓慧, 李明亮, 刘峰, 柳雅立, 张晶
2025, 41(7): 1319-1326.   DOI: 10.12449/JCH250715
摘要(174) HTML (62) PDF (623KB)(30)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调查体检人群中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生和消退相关的临床及代谢因素。  方法  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体检机构的体检人群共6 809例进行回顾性观察研究,平均随访时间(52.1±13.5)个月。按照新版MAFLD诊断标准将体检人群分为MAFLD组和非MAFLD组,对比首次(基线)及末次体检各组之间的人口学指标、身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观察指标对MAFLD发生和消退的影响。  结果  基线时非MAFLD组为4 533例(66.6%),其中15.6%在末次体检时发生MAFLD,这些患者在基线时年龄较大(Z=-6.739),男性居多(χ2=178.534),体质量(Z=-22.302)、BMI(Z=-22.818)、腰围(Z=-23.117)、臀围(Z=-18.446)、收缩压(Z=-13.301)、舒张压(Z=-13.491)、空腹血糖(Z=-11.787)、TG(Z=-16.623)、LDL-C(Z=-10.256)、ALT(Z=-14.250)、AST(Z=-7.481)水平及代谢综合征(MetS)占比(χ2=185.283)明显高于未发生MAFLD人群,并且有更多的患者在末次体检时出现了体质量、腰围、臀围、TG、TC、ALT、AST的升高(P值均<0.05),这部分患者基线时HDL-C水平较低(Z=15.416),在末次体检时较基线下降的人数也更多(P值均<0.05)。基线时MAFLD组为2 276例(33.4%),其中23.8%在末次体检时出现MAFLD消退,这些患者在基线时年龄较小(Z=2.185),女性居多(χ2=20.340),体质量(Z=-8.909)、BMI(Z=-10.205)、腰围(Z=-11.183)、臀围(Z=-7.178)、收缩压(Z=-3.627)、舒张压(Z=-3.443)、TG(Z=-5.945)、ALT(Z=-9.664)、AST(Z=-5.904)水平及MetS占比(χ2=42.082)明显低于MAFLD未消退人群,并且有更多的患者在末次体检时出现了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TG、TC、ALT、AST的下降(P值均<0.05),这部分患者基线时HDL-C水平较高(Z=6.778),在末次体检时升高的人数也更多(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及体检过程中体质量和HDL-C的变化与MAFLD的发生和消退独立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北京市体检人群中MAFLD患病率较高,男性居多,代谢紊乱水平及肝功能异常更显著,其中体质量和HDL-C的变化是MAFLD发生和消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治疗实验性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效果及机制分析
徐笑, 张倩, 孙沁梅, 胡义扬, 辛鑫, 冯琴
2025, 41(7): 1327-1336.   DOI: 10.12449/JCH250716
摘要(143) HTML (51) PDF (4089KB)(23)
摘要: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体内外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32只实验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n=8)和模型组(n=24)。模型组小鼠使用高反式脂肪酸高糖(HFHC)饮食诱导24周,建立MASH模型,第24周末将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HFHC组、EGCG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0 mg·kg-1·d-1)和奥贝胆酸用药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 mg·kg-1·d-1)(OCA组),每组8只。EGCG组和OCA组给药6周后收集标本,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血清ALT、AST水平;使用HE染色、油红O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体外实验采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L02细胞脂质沉积模型;设对照组(Con组)、FFA组和EGCG处理组(EGCG组)。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以及TNF-α、CCL2、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运用转录组学技术对Con组、HFHC组和EGCG组小鼠肝组织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挑选富集通路差异程度P-adjust<0.05且与MASH相关的通路进一步分类(代谢相关类和炎症类)分析,对两类通路中的具体信号通路按照富集程度分别从大到小排列,对排名前三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体内PCR验证,并挑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中重要基因通过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LSD-t检验。  结果  与HFHC组相比,EGCG组小鼠肝组织TG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ALT和AST显著降低(P值均<0.05);油红O染色显示EGCG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改善;HE结果显示EGCG可显著减轻炎症;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EGCG给药之后纤维组织的数量明显减少;EGCG干预后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实验结果发现,与FFA组相比,EGCG组TG含量显著降低,油红O结果显示EGCG组与FFA组相比脂滴明显消散,炎症因子TNF-α、CCL2和CXCL10 mRNA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值均<0.01)。肝组织转录组学结果显示,HFHC组和EGCG组之间共有2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8个,下调基因122个。EGCG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肝组织中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TLR4、NLRP3、IL-1β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  结论  EGCG可显著改善MASH小鼠模型脂质沉积、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改善肝细胞L02脂质沉积和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有关。
自身免疫性肝病
107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孟彤彤, 段维佳, 李昕宇, 牛俊奇, 丁惠国, 韩莹, 谢雯, 周璐, 王邦茂, 郭丽萍, 李婕, 贾蓓, 张岭漪, 王亮, 徐小倩, 王宇, 欧晓娟, 赵新颜, 尤红, 贾继东, 孔媛媛
2025, 41(7): 1337-1343.   DOI: 10.12449/JCH250717
摘要(165) HTML (55) PDF (1664KB)(38)
摘要:
  目的  基于全国多中心患者队列,描述我国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基于全国7家三级甲等医疗中心的电子病历系统检索出明确诊断为PSC的患者,并提取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无肝移植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特征PSC患者生存率的统计学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识别影响PS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关键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  共纳入107例PSC患者,其中55.6%(55/99)为大胆管型,29.0%(31/107)合并炎症性肠病(IBD),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为32.9%(24/73),50.0%(40/80)伴有免疫球蛋白(Ig)G/IgM升高,症状出现至确诊的中位时间(症状-确诊间隔时间)为1年(<1~4.0),38.3%(41/107)的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总体中位无肝移植生存期为114(95%CI:62~166)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6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胆汁酸(TBA)水平升高(HR=1.006,95%CI:1.002~1.010,P=0.001)和症状-确诊间隔时间延长(HR=1.252,95%CI:1.059~1.480,P=0.00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交互分析结果显示,与TBA<50 μmol/L的女性患者相比,TBA≥50 μmol/L的男性患者(HR=16.563,95%CI:2.103~130.449)和女性患者(HR=17.009,95%CI:2.113~136.934)的肝移植或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P值均<0.001);与<45岁且TBA<50 μmol/L的患者相比,年龄≥45岁且TBA≥50 μmol/L的患者(HR=10.729,95%CI:1.325~86.859)的肝移植或死亡风险显著增加(P=0.026)。与症状-确诊间隔时间≤2年的女性患者相比,症状-确诊间隔时间>2年的男性患者(HR=4.825,95%CI:1.725~13.644)的肝移植或死亡风险增加(P=0.003);与<45岁且症状-确诊间隔时间≤2年的患者相比,<45岁且症状-确诊间隔时间>2年的患者(HR=4.983,95%CI:1.366~18.173)的肝移植或死亡风险增加(P=0.015)。  结论  与西方报道相比,我国PSC亦以大胆管型为主但占比相对较低,合并IBD者和ANCA阳性比例亦低。TBA水平升高和症状-确诊间隔延长是独立预后危险因素,且与年龄、性别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提示需加强早期筛查和干预以改善预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干燥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陈树, 陈洁, 常新, 武剑
2025, 41(7): 1344-1350.   DOI: 10.12449/JCH250718
摘要(185) HTML (77) PDF (1162KB)(33)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SS)的危险因素,建立诊断预测模型并比较不同模型间的效能。  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23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诊断为PBC的患者183例,并根据是否患有SS将其分为单纯PBC组(n=96)和PBC合并SS组(n=8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抗体、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BC患者合并SS的危险因素。继而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诊断预测模型及多因素逻辑回归(MLR)诊断预测模型,通过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模型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  结果  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OR=1.600,95%CI:1.364~1.876,P<0.001)是PBC患者合并S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TBil水平(OR=0.760,95%CI:0.700~0.811,P=0.005)是PBC患者合并SS的独立保护因素。PBC合并SS诊断的ANN模型与MLR模型的AUC分别为0.919(95%CI:0.870~0.954)和0.896(95%CI:0.843~0.936),证明两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其中ANN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MLR模型,两模型效能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 2)。  结论  PBC合并SS患者首次就诊时常处于病程早期,病情较轻,早期诊治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对于首次诊断或就诊期间发现血清免疫球蛋白G偏高的PBC患者,筛查排除SS诊断是有必要的。
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的效果及其免疫调控机制
李茵, 李晓东, 宋光元, 史婉婉, 王贵强
2025, 41(7): 1351-1357.   DOI: 10.12449/JCH250719
摘要(163) HTML (65) PDF (6205KB)(21)
摘要:
  目的  探讨牙髓间充质干细胞(DPSC)在体内外实验中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首先通过体外共培养体系评估DPSC的免疫调节作用;然后进行动物实验,将32只小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DPSC治疗组,每组8只。检测各组血清ALT、AST及炎症因子水平,HE染色评估肝脏病理损伤。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DPSC的CD105、CD73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99.97%、100%和99.53%;而CD34、HLA-DR和CD45阳性率分别为0.56%、0.17%和0,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征。DPSC可显著抑制辅助性T细胞(Th)1和Th17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1.32%、45.76%;DPSC可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CD4+CD25+FoxP3+)的增殖,促进率为52.29%。DPS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93.70%。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中,DPSC治疗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66.8%和60.0%(t值分别为3.321、2.907,P值分别为0.007 5、0.017 5),炎症相关因子TNF-α和IL-1β显著下降57.5%和71.3%(t值分别为2.484、2.796,P值分别为0.039 8、0.020 6),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门静脉周桥接坏死改善不明显(t=1.969,P=0.098)。  结论  DPSC通过免疫调节有效缓解免疫性肝损伤,为临床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脏放射密度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李哲宇, 王莉莉, 张潇月, 何翠芳, 李敏, 王珊, 高晓琴, 史陇珍, 金建君, 张立婷, 李俊峰
2025, 41(7): 1358-1363.   DOI: 10.12449/JCH250720
摘要(147) HTML (68) PDF (838KB)(24)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脏放射密度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程度及其进展的关联。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入组2019年1月—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CHB患者114例,收集实验室检查和腹部CT等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代谢特征并测量肝脏放射密度。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ills H秩和检验。3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因素,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CHB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  纳入114例患者中非肝硬化43例(37.72%),可疑肝硬化30例(26.32%),肝硬化41例(35.96%);中位随访时间为538.5(322.8~1 031.5) d。肝脏平扫(OR=0.81,95%CI:0.68~0.97,P=0.025)和增强(OR=0.95,95%CI:0.90~0.99,P=0.037)放射密度、肝体积(OR=0.99,95%CI:0.98~0.99,P<0.001)是肝纤维化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HDL占比(HR=2.81,95%CI:1.04~7.54,P=0.041)与CHB人群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关联,肝纤维化程度、肝脏体积和肝脏放射密度与肝纤维化进展的关联均不显著(P值均>0.05)。  结论  在CHB患者中,肝脏放射密度是肝纤维化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低HDL对肝纤维化进展影响显著。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许丹青, 张映媛, 木唤, 撒采芬, 牟春燕, 王远珍, 李卫昆, 刘立
2025, 41(7): 1364-1370.   DOI: 10.12449/JCH250721
摘要(139) HTML (39) PDF (1324KB)(31)
摘要:
  目的  研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硬化患者再代偿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并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517例。查阅患者资料,至少1年内无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者纳入再代偿组(n=207),未再代偿者为持续失代偿组(n=310)。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再代偿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rms”程序包建立列线图;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使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度;使用“Calibration Curves”程序包绘制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有207例(40.03%)发生再代偿。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代偿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史、基因分型、门静脉血栓、合并感染、Child-Pugh分级、年龄、Hb、PLT、总蛋白、Alb、ALT、TG、甘油三酯、肌酐、Na、IL-6、超敏C反应蛋白、门静脉宽度、门静脉流速与持续失代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PS史(HR=2.491,95%CI:1.325~4.681,P=0.005)、门静脉血栓形成(HR=0.345,95%CI:0.152~0.783,P=0.001)、Hb(HR=1.007,95%CI:1.000~1.013,P=0.028)、Alb(HR=1.048,95%CI:1.017~1.080,P=0.002)和门静脉宽度(HR=0.899,95%CI:0.835~0.967,P=0.004)是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再代偿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以上5个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Hosmer-Lemesho检验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χ²=3.202,P=0.921),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8,敏感度为50.3%,特异度为85.0%,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再代偿发生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有TIPS史、Alb及Hb水平高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再代偿,合并门静脉血栓及门静脉宽度增加的患者不易出现再代偿。
QTc间期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叶, 李生浩, 王晴晴, 张露, 郑妍敏
2025, 41(7): 1371-1379.   DOI: 10.12449/JCH250722
摘要(156) HTML (65) PDF (1760KB)(21)
摘要:
  目的  探索校正的QT间期(QTc)与肝硬化腹水患者短期病死率的关系及其联合Child-Pugh分级对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3月因肝硬化腹水住院的2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训练集),另纳入2024年4月—10月同类患者88例进行外部验证(验证集)。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首次心电图相关指标,根据30天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Lasso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预后影响因素,构建死亡风险列线图模型,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采用Shapiro-Wilk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训练集病死率为35.1%(86/245),验证集病死率为30.7%(27/88)。经Lasso回归筛选,合并肿瘤、QTc间期、HCT、TBil、DBil、ALP、Alb、CHE、HDL-C、CEA、INR、MELD、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腹水患者30天死亡的潜在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间期(OR=1.010,95%CI:1.001~1.020,P=0.039)、合并肿瘤(OR=6.904,95%CI:2.997~12.391,P<0.001)、TBil(OR=1.009,95%CI:1.004~1.014,P=0.001)和Child-Pugh分级(OR=2.532,95%CI:1.256~5.105,P=0.009)是肝硬化腹水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在训练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1%和74.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0.673,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20;在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8%和70.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0.965,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32;阈值概率为0.15~0.85时,决策曲线提示获益较好。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24)高于传统MELD评分(0.700)、MELD-Na评分(0.698)、Child-Pugh评分(0.674)(P值均<0.05)。  结论  QTc间期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包含QTc和Child-Pugh分级的预后模型对患者短期病死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肝脏肿瘤
中国内脏脂肪指数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崔树青, 马超, 李佳兴, 李云鹏, 王泽, 田菲, 纪虹, 葛新宇, 吴寿岭, 马向明
2025, 41(7): 1380-1387.   DOI: 10.12449/JCH250723
摘要(136) HTML (55) PDF (1028KB)(32)
摘要:
  目的  探究开滦研究人群中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度健康体检、既往无癌症病史、CVAI和CRP及相关协变量资料完整的开滦职工94 377例为观察队列。根据CVAI和CRP水平分为4组:低水平CVAI和CRP≤3 mg/L[CVAI(-)CRP(-)]、低水平CVAI和CRP>3 mg/L[CVAI(-)CRP(+)]、高水平CVAI和CRP≤3 mg/L[CVAI(+)CRP(-)]、高水平CVAI和CRP>3 mg/L[CVAI(+)CRP(+)]。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评估CVAI、CRP以及两者联合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影响。  结果  4组受试者年龄、男女比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hs-CRP、腰围、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饮酒、吸烟、报告收入、体育锻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到2021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结束,在平均(14.08±2.76)年的随访过程中,共有新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2 043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在调整CRP水平等其他因素后,以CVAI低水平组为对照,高水平组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增加,HR(95%CI)为1.34(1.23~1.47)。在调整CVAI水平等其他因素后,以CRP≤3 mg/L为对照,CRP>3 mg/L发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HR(95%CI)为1.14(1.02~1.28)。以CVAI(-)CRP(-) (n=40 978)为对照组,CVAI(-)CRP(+) (n=6 210)、CVAI(+)CRP(-) (n=36 502)、CVAI(+)CRP(+) (n=10 687)发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HR(95%CI)分别为1.05(1.01~1.09)、1.32(1.20~1.45)、1.48(1.28~1.70)(P值均<0.05)。在特定部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现CVAI(+)CRP(+)增加肝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和小肠癌的发病风险,其对应的HR(95%CI)分别为1.35(1.05~1.81)、1.48(1.09~2.00)、1.60(1.07~2.41)、1.76(1.40~2.21)和3.85(1.43~10.33)(P值均<0.05)。  结论  高水平CVAI、高水平CRP,以及高水平CVAI合并高水平CRP都会增加罹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风险,其中高水平CVAI合并高水平CRP风险更高。
其他肝病
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的短期预后分析
彭宇辉, 陈婧, 刘晓燕, 李晨, 孙漫漫, 宁鹏, 李会, 严立龙, 关崇丹, 苏海滨
2025, 41(7): 1388-1393.   DOI: 10.12449/JCH250724
摘要(147) HTML (38) PDF (937KB)(25)
摘要:
  目的  探讨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开发新的预后模型。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89例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患者入组时为基线,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28天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53)和死亡组(n=36),对比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Z检验对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评估模型诊断价值。  结果  死亡组患者与生存组相比,Hb(t=-2.397,P=0.019)、ALT(Z=-3.437, P=0.001)、GGT(Z=-2.617, P=0.009)、Cr(Z=-3.938, P<0.001)、BUN(Z=-3.423, P=0.001)、NH3Z=-4.406, P<0.001)、INR(Z=-3.428, P=0.001)、CRP(Z=-2.128, P=0.033)、PCT(Z=-2.441, P=0.015)、MELD评分(t=-4.817, P<0.001)、AKI发生率(χ2=21.602, P<0.001)、肺部感染发生率(χ2=4.866, P=0.027)、休克发生率(χ2=16.285, P<0.001)更高,Alb水平(Z=-2.473, P=0.013)、腹腔感染发生率(χ2=5.897, P=0.015)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NH3OR=1.027,95%CI:1.006~1.049, P=0.012)、MELD评分(OR=1.103,95%CI:1.011~1.203,P=0.027)、休克发生率(OR=6.326,95%CI:1.533~26.101,P=0.011)是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新的预测模型Y=0.027×NH3+0.098×MELD评分+1.845×休克-4.111。ROC曲线显示,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61,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88.68%)诊断价值高于MELD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776,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6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6,P=0.032 6)。  结论  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短期预后不佳,MELD评分、NH3和发生休克是此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三者联合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信号通路探讨高原低氧适应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夏鑫, 林治宇, 雷寰, 罗豫川, 陈儒德, 汪涛
2025, 41(7): 1394-1400.   DOI: 10.12449/JCH250725
摘要(141) HTML (30) PDF (3041KB)(22)
摘要:
  目的  观察高原低氧适应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探索高原低氧适应激活自噬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5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以下7组:平原假手术组(P-S)、平原模型组(P-M)、急性高原低氧假手术组(AHH-S)、急性高原低氧模型组(AHH-M)、高原低氧适应假手术组(HHA-S)、高原低氧适应模型组(HHA-M),以及含AMPK抑制剂复合物C(CC)的高原低氧适应模型组(HHA-M-CC),每组8只。急性高原低氧组和高原低氧适应组分别将大鼠置于海拔5 000米的低压氧舱中1周和12周;假手术组仅开腹暴露肝门静脉,未做血管夹闭处理;HHA-M-CC组术前1 h行腹腔注射20 mg/kg剂量CC,其余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自噬体形成情况;RT-qPCR检测肝脏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ULK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磷酸化腺苷酸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UNC-51样激酶(p-ULK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型(LC3Ⅱ)蛋白的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与AHH-M组和HHA-M-CC组比较,HHA-M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肝组织病理损伤减弱,Suzuki评分显著降低(P值均<0.05),透射电镜下肝细胞形态结构异常程度减弱,自噬体数量明显增多,AMPK、ULK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值均<0.05),p-AMPK、p-ULK1、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值均<0.05)。  结论  高原低氧适应可通过AMPK/ULK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激活,增强肝细胞的自噬作用,进而缓解SD大鼠HIRI。
胆道疾病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卡瑞丽珠单抗治疗晚期胆囊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任泳年, 唐昌乾, 魏星博, 张先舟, 李冬筱, 李德宇
2025, 41(7): 1401-1406.   DOI: 10.12449/JCH250726
摘要(117) HTML (93) PDF (1175KB)(22)
摘要:
  目的  探究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GC)及卡瑞丽珠单抗治疗晚期胆囊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晚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了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75例晚期胆囊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GC+卡瑞丽珠单抗)及对照组(GC+卡瑞丽珠单抗),比较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研究组ORR和DCR分别为35.0%、8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1年生存率达45.0%,与对照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25,P<0.05)。研究组中位PFS为7.73个月(95%CI:4.39~11.01),对照组为4.17个月(95%CI:3.48~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6.735,P<0.01)。研究组中位OS为11.77个月(95%CI:8.07~15.47),对照组为7.97个月(95%CI:5.84~1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任何级别不良反应中,研究组患者手足综合征(62.5%)、血压升高(42.5%)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4.3%、2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5.945、4.343,P值均<0.05);≥Ⅲ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GC+卡瑞丽珠单抗治疗方案在延长晚期胆囊癌患者PFS方面较GC+卡瑞丽珠单抗治疗方案更具优势,但对OS的影响二者无明显差异,其毒副反应可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女性胆囊结石的相关性分析
章帅, 刘军, 史茜菁, 吴阳, 梁好, 董浩, 陆戴龙, 朱滢
2025, 41(7): 1407-1413.   DOI: 10.12449/JCH250727
摘要(164) HTML (76) PDF (1413KB)(29)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女性胆囊结石患病之间的关联性,并评估其作为女性胆囊结石流行病学筛查指标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苏北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6月体检的22 979例成年女性,根据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报告结果将参与者分成胆囊结石组(n=1 763)和非胆囊结石组(n=21 216)。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对比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亚组分析与中介效应被用于探讨TyG与女性胆囊结石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女性胆囊结石总体患病率为7.7%。胆囊结石组的年龄、BMI、空腹血糖、TG、TyG指数、TC、Hb、尿素氮、尿酸、血肌酐、TBil、LDL-C水平均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值均<0.05),且患有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女性体检人群更易患有胆囊结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TyG指数四分位组中Q3(8.97~9.38)和Q4(≥9.38)组胆囊结石患病风险分别是Q1(<8.63)组的1.38倍(95%CI:1.15~1.62,P<0.001)和1.39倍(95%CI:1.16~1.68,P<0.001)。调整所有协变量后,TyG指数连续变量也显示与胆囊结石患病风险呈独立正相关(OR=1.24,95%CI:1.11~1.39,P=0.004)。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揭示了TyG指数与胆囊结石发生风险之间存在显著非线性关联(P for nonlinear=0.008),且阈值分析显示,TyG指数在拐点8.95以下部分的效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1.34,95%CI:1.15~1.97,P=0.042)。亚组分析显示,BMI<25 kg/m2、年龄<50岁、年龄≥50岁、无糖尿病、无脂肪肝、TC<5.72 mmol/L、TBil<21 μmol/L、Hb 110~150 g/L、BUN<7.5 μmol/L、有高血压、无高血压的女性人群中,其TyG指数与胆囊结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对交互作用P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亚组进行了中介分析,结果显示,在TyG指数对胆囊结石的影响中,BMI占中介效应的23.0%,脂肪肝占15.7%,糖尿病占21.0%。  结论  在女性人群中,较高的TyG指数提示更高的胆囊结石风险。降低TyG指数或许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减少胆囊结石的风险。
综述
胰岛素清除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朱晓静, 石俊, 汤海林, 周梁
2025, 41(7): 1414-1418.   DOI: 10.12449/JCH250728
摘要(145) HTML (76) PDF (842KB)(24)
摘要:
随着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趋势日益严峻,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最新的共识声明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其定义从原有的排除性诊断转变为包含性诊断。这一调整不仅提高了临床诊断效率,还进一步凸显了代谢紊乱在MAFLD进展中的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对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介导的胰岛素清除机制的深入研究,胰岛素清除在MAFLD发生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显现。本文综述了胰岛素清除在MAFLD中的研究进展。
脂蛋白X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冯阳, 李悦天, 李思淼, 唐映梅
2025, 41(7): 1419-1425.   DOI: 10.12449/JCH250729
摘要(147) HTML (65) PDF (1110KB)(27)
摘要:
脂蛋白X(LpX)是一种在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血浆中异常积累的非典型脂蛋白,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LpX的形成与胆汁中游离胆固醇、磷脂和其他脂质组分的异常代谢密切相关,无法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途径清除,主要依赖网状内皮系统进行代谢。LpX的异常积累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多种并发症密切相关,包括黄色瘤、神经病变等。尽管其高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无明显相关性,但LpX在胆固醇代谢紊乱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LpX的特性和密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似,临床检测时可能会造成误诊及相关治疗风险。当前的研究重点集中于LpX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及潜在的治疗策略。血浆置换被认为是高LpX状态下的首选治疗方式,而传统的降脂药物对LpX无显著作用。本综述旨在探讨LpX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形成过程、清除方式,以及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影响和检测方法作一综述,以增进对LpX病理生理学和其临床意义的理解,为胆汁淤积性肝病及其并发症的管理提供新的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预后模型的演进与应用
万玲玲, 梁丽娜, 卢书明
2025, 41(7): 1426-1430.   DOI: 10.12449/JCH250730
摘要(147) HTML (49) PDF (595KB)(21)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PBC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并出现各种并发症。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最有效的药物,但仍有40%的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敏感,导致病情缓慢进展。准确评估PBC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助于治疗方案的优化。本文就PBC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生物钟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孔亚楠, 刘江凯
2025, 41(7): 1431-1436.   DOI: 10.12449/JCH250731
摘要(152) HTML (63) PDF (658KB)(23)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近年研究发现,生物钟基因失调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肝癌的预防、诊疗及预后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靶向生物钟基因在治疗癌症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系统阐述了生物钟基因在肝癌发病机制、防治和预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肝癌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及机制
孙可欣, 李强
2025, 41(7): 1437-1442.   DOI: 10.12449/JCH250732
摘要(147) HTML (54) PDF (681KB)(14)
摘要: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时代的到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寿命显著延长,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疾病的发生率较ART应用前明显升高,其中肝脏疾病是非AIDS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IV感染者肝损伤发生率较高,造成肝损伤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从HIV感染、合并HBV/HCV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药物、代谢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移位等多个方面对发生肝损伤可能的危险因素及机制进行综述,为HIV感染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基于中医阴阳学说探讨胆汁酸/短链脂肪酸代谢紊乱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颜璐怡, 陈玮钰, 王涵, 冯雯倩, 杜洋, 田雪如, 洪杨, 毛德文, 付蕾, 姚春
2025, 41(7): 1443-1449.   DOI: 10.12449/JCH250733
摘要(152) HTML (66) PDF (1212KB)(16)
摘要: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近年研究表明,肝性脑病的发生与胆汁酸/短链脂肪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为阐释胆汁酸-短链脂肪酸与肝性脑病的关系提供了独特视角。胆汁酸功能类阳,主疏泄、助代谢;短链脂肪酸属阴,安内守藏,维系肠系屏障、抗御炎毒。二者在生理状态下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共同调控“肠-肝-脑轴”动态平衡。基于此,通过调节胆汁酸与短链脂肪酸的代谢失衡,有望从中西医协同角度恢复肝性脑病患者的阴阳动态平衡。
四物汤对肝脏疾病的防治效应及其机制
管雅捷, 张丽慧, 刘素彤, 张琪振, 赵文霞, 刘鸣昊
2025, 41(7): 1450-1455.   DOI: 10.12449/JCH250734
摘要(134) HTML (36) PDF (715KB)(16)
摘要:
四物汤作为补血活血的经典方剂,具有补血不留瘀、行血不伤正的特点,临床广泛应用于贫血、月经不调、痛经等血虚及血行不畅相关病症。肝主疏泄、藏血,其功能异常与多种急慢性肝损伤密切相关,四物汤通过补血活血、养血疏肝可有效改善肝脏稳态失衡。基于其精妙的组方配伍和多重药理机制,四物汤已成为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减轻肝损伤的重要治疗方剂。本文系统综述四物汤对多种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防治作用及机制,并针对当前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嗜酸性粒细胞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邢国静, 邓渊, 王丽菲, 罗龙龙, 王振, 张照杰, 杨妹霞, 张婷, 于晓辉, 张久聪
2025, 41(7): 1456-1460.   DOI: 10.12449/JCH250735
摘要(145) HTML (56) PDF (864KB)(21)
摘要:
肝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且长期临床预后较差,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挑战。嗜酸性粒细胞(Eos)是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多效性免疫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发挥关键的效应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os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在不同的肝脏疾病中表现出保护性或有害性作用,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阐述Eos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为深入探究肝脏疾病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开发针对Eos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王浩, 樊永强, 刘丰, 史志勇, 张瑞, 徐钧
2025, 41(7): 1461-1468.   DOI: 10.12449/JCH250736
摘要(171) HTML (79) PDF (745KB)(19)
摘要:
近年来,肝移植受者生存期不断延长,移植术后糖尿病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严重并发症愈发受到关注。移植术后糖尿病会增加感染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移植物和患者的生存率,因此识别并干预高危人群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旨在加深对移植术后糖尿病的认识,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诱导铁死亡: 逆转胰腺癌对吉西他滨化疗耐药性的新策略
肖麟, 郑楷炼, 张佳鑫, 张乐水, 金钢
2025, 41(7): 1469-1475.   DOI: 10.12449/JCH250737
摘要(170) HTML (71) PDF (1280KB)(22)
摘要: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远低于其他恶性肿瘤。吉西他滨(GEM)作为胰腺癌的主要化疗药物,其疗效常受限于肿瘤的化疗耐药性。本文介绍了胰腺癌中存在的细胞内源性和非细胞自主机制两种GEM耐药机制,归纳了通过调节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铁代谢调控和抗氧化系统诱导细胞铁死亡,可以增强胰腺癌细胞对GEM的敏感性,旨在深入分析铁死亡与GEM耐药机制的关系,并为胰腺癌的临床治疗提出新的方向。
远端胰腺切除术后新发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管理
阿拉帕提·外力, 韩玮
2025, 41(7): 1476-1480.   DOI: 10.12449/JCH250738
摘要(127) HTML (64) PDF (1468KB)(18)
摘要:
胰源性糖尿病是一种继发于胰腺疾病的特殊类型糖尿病。胰腺切除术是导致胰源性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以远端胰腺切除术后发病率最高。由于胰源性糖尿病临床误诊率高,且患者较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和再入院风险,早期准确识别和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系统综述了远端胰腺切除术后新发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Hepatology Research|血清类胡萝卜素浓度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的相关性
2025, 41(7): 1265-1265.   DOI: 10.12449/JCH2507.gwqkjpwzjj1
摘要(102) HTML (73) PDF (846KB)(26)
摘要: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灰区”阶段中的应用
2025, 41(7): 1278-1278.   DOI: 10.12449/JCH2507.gwqkjpwzjj2
摘要(69) HTML (34) PDF (1218KB)(37)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推荐使用的规范医学名词术语
2025, 41(7): 1307-1307.  
摘要(103) HTML (61) PDF (1196KB)(14)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利益冲突声明和作者贡献声明的要求
2025, 41(7): 1350-1350.  
摘要(66) HTML (80) PDF (1223KB)(8)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常见异形词
2025, 41(7): 1406-1406.  
摘要(65) HTML (49) PDF (786KB)(8)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的要求
2025, 41(7): 1425-1425.  
摘要(90) HTML (63) PDF (891KB)(8)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伦理审查的要求
2025, 41(7): 1442-1442.  
摘要(78) HTML (63) PDF (815KB)(6)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5年1~11期重点号选题及执行主编
2025, 41(7): 1312-1312.  
摘要(94) HTML (70) PDF (1194KB)(11)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被美国BIOSIS Citation Index、BIOSIS Previews、Biological Abstracts数据库收录
2025, 41(7): 1379-1379.  
摘要(79) HTML (60) PDF (828KB)(10)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课题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25年技术期刊专项基金”立项
2025, 41(7): 1393-1393.  
摘要(60) HTML (64) PDF (837KB)(12)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课题获“2025年高校医学期刊集群化建设专项基金”立项
2025, 41(7): 1418-1418.  
摘要(57) HTML (46) PDF (17721KB)(14)
摘要:
致谢
本期审稿专家
2025, 41(7): 1255-1255.   DOI: 10.12449/JCH2507.zhixie
摘要(67) HTML (65) PDF (820KB)(1)
摘要:
摘要(6952) PDF (657KB)(10536)
摘要:
摘要(8092) PDF (2153KB)(6508)
摘要:
摘要(5953) PDF (2369KB)(5287)
摘要:
摘要(7185) PDF (433KB)(3918)
摘要:
摘要(6524) PDF (329KB)(3840)
摘要:
摘要(7183) PDF (2567KB)(3807)
摘要:
摘要(6591) PDF (1165KB)(3673)
摘要:
摘要(27304) PDF (2302KB)(3633)
摘要:
摘要(9813) PDF (1198KB)(3582)
摘要:
摘要(20513) PDF (148KB)(3424)
摘要:

国际数据库收录

  •   
  • 荷兰《医学文摘(网络版)》(Embase)(2023—)
  • 荷兰《文摘与引文索引》(Scopus)(2021—)
  • 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来源期刊(2011—)
  • 瑞士《健康网络首创研究获取》(HINARI)来源期刊(1985—)
  • 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Eh,EBSCOhost)来源期刊(2013—)
  • 英国《欧洲学术出版中心数据库》(EuroPub)来源期刊(2024—)
  •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来源期刊(2011—)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来源期刊(2018—)
  •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2016—)
  •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2011—)
  • 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来源期刊(2013—)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注册期刊(2018—)
  • 波兰《哥白尼索引》(ICI)来源期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