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专题述评
中国大陆抗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进展和挑战
王岩, 贾继东
2010, 26(4): 341-343.
摘要:
诊疗指南
2010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与治疗指南摘译
杨力, 陆伦根
2010, 26(4): 344-347.
摘要:
欧洲肝病学会(EASL)2010年HFE基因相关性血色病临床诊疗指南要点
段维佳译, 贾继东
2010, 26(4): 348-348.
摘要:
最新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临床实践指南比较
高沿航, 牛俊奇
2010, 26(4): 349-352.
摘要:
专论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从病毒到宿主
许景盛, 高嘉宏
2010, 26(4): 353-357+370.
摘要:
肝细胞癌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任一彬, 王红阳
2010, 26(4): 358-360+364.
摘要:
瞬时肝弹性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陈力元, 杨力
2010, 26(4): 361-364.
摘要:
亚洲地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疗现状
范雪, 贾继东
2010, 26(4): 365-367.
摘要: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诊治
沈中阳
2010, 26(4): 368-370.
摘要:
论著_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反式激活基因4剪切体Ns5atp4a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陈立冬, 成军, 洪源, 张连峰, 韩莉, 郭江
2010, 26(4): 371-373.
摘要: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反式激活基因4剪切体(NS5ATP4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方法用PCR扩增NS5ATP4A基因,克隆入pET32a(+)质粒,构建pET32a(+)-NS5ATP4A表达重组体,转化DH5α和BL21菌,经IPTG诱导。SDS-PAGE分析,Western Blot验证蛋白带。结果成功构建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得到了目的蛋白分子量为35kD,用Western Blot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NS5ATP4A,为抗原的制备及临床检测奠定了基础。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合并自身免疫现象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问题探讨
赵平, 王江滨, 焦健
2010, 26(4): 374-376.
摘要:
目的探讨HCV感染诱导的自身免疫现象对PEG-IFNα-2a治疗的反应性及自身抗体水平在PEG-IFNα-2a治疗前后的变化,了解PEG-IFNα-2a诱发的自身免疫现象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聚合酶链反应-微板核酸杂交-ELASA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4例慢性丙型肝炎(CHC)合并自身抗体患者、41例CHC不合并自身抗体患者进行PEG-IFNα-2a治疗前后自身抗体的发生率以及其与PEG-IFNα-2a治疗应答的关系分析。结果 65例接受PEG-IFNα-2a治疗后未出现自身抗体者对干扰素的应答相对较好,治疗前合并自身抗体的CHC患者对PEG-IFNα-2a的应答相对较差。自身抗体检出率在PEG-IFNα-2a治疗后有所升高,但治疗结束6个月后下降,且低于治疗前的阳性检出率。治疗前ANA、SMA阳性或治疗后出现ANA、SMA抗体者的应答率低。LKMA1、TMA、TGA与治疗应答率无明显关系。结论 CHC合并自身抗体患者对PEG-IFNα-2a治疗的应答率低于不合并自身抗体的CHC患者,PEG-IFNα-2a治疗过程中出现或升高的自身抗体可在治疗停止6个月后下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的骨髓造血干细胞
石雁梅, 兰英华, 单蕾, 周晋, 李用国
2010, 26(4): 377-380.
摘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中HBV的感染、复制及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收集乙型肝炎患者9例,健康者7例骨髓液,磁珠分离仪分离纯化骨髓液CD34+细胞,取部分干细胞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以感染HBV的干细胞(2.2.15细胞)为阳性对照,并设健康人骨髓干细胞为阴性对照。余两组干细胞分别分为两组,一组在含有干细胞生长因子(SCF)、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Ⅲ的配体(FLT3)、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白介素-3(IL-3)和10%FBS的IMDM培养基中孵育,另一组在无细胞因子的同样培养基中孵育。第0、1、6、12d进行PCR病毒载量检测并做细胞计数。结果患者组骨髓干细胞经免疫组化染色后为变为棕黄色与阳性对照组一致,经原位杂交后细胞染色为蓝紫色与阳性对照组一致,而阴性对照组均未染色。对患者组骨髓干细胞加细胞因子和无细胞因子第1、6、12d细胞计数分别比较,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t=0.818,P<0.05;t=3.599,P<0.05;t=2.967,P<0.05)。加细胞因子患者组第6、12d细胞内病毒载量明显高于不加细胞因子患者组(t=3.36,P<...
HBeAg血清转换延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卢诚震, 高敏, 王怡, 翟璐, 郭洁, 周莉, 马萍, 刘勇钢
2010, 26(4): 381-382+386.
摘要: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延迟HBeAg血清转换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48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HBeAg表达与肝脏病理改变和HBcAg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HBeAg阳性78例,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2者,53例(67.9%),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S≥2者,29例(37.2%),HBeAg阴性70例,G≥2者,36例(51.4%),S≥2者,25例(35.7%),HBeAg阳性与阴性组肝脏炎症损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纤维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2,P>0.05。HBeAg阳性组肝脏HBcAg阳性者有60例(76.9%)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26例(37.1%),χ2=23.98,P<0.01。两组均以胞浆型为主分别为58.3%,65.4%。结论免疫活动期,HBV感染者延迟HBeAg血清转换组与HBeAg阴性组比较有更明显的炎症程度,血清HBeAg表达与肝脏HBcAg表达有明显相关性。
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系
谢德胜, 张清波, 陈常兴, 黄建芳, 马瑨, 黄海滨, 度尧
2010, 26(4): 383-386.
摘要:
目的研究家系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特征及与HLA-II类分子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检测HBV前C区1896位及BCP区1762/1764位变异,分析家系内慢性HBV感染者121例(实验组)病毒变异特征及与非家系慢性乙肝患者83例(对照组)病毒变异频率差异;用PCR/SSP对家系内慢性HBV感染者的HLA-DQA1和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测定;分析HLA-II类分子基因多态性与家系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的关系。结果实验组前C区1896位变异、BCP区1762/1764位双变异及联合变异率均高于对照组;HLA-DQA1*0501和DQB1*0301等位基因频率和家系慢性HBV感染者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及联合变异有关;母亲为第一代的感染家系中,子女的前C区1896位及BCP区1762/1764位变异与母亲是否有该位点变异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家系感染HBV患者中,HBV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双突变及联合变异频率明显高于无家系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系内感染HBV前C区1896位、BCP区1762和1764位变...
核定位信号突变型P2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HepG2.2.15细胞病毒复制的影响
邱荣元, 何生松, 陈锋, 庞然
2010, 26(4): 387-391.
摘要:
目的构建核定位信号突变型P2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初步探讨其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定点诱变技术突变P21基因的核定位信号序列,采用DNA重组技术,亚克隆突变型P21基因至pDsRed1-C1真核表达载体中,重组为pDsRed1-C1-p21NLS-,酶切鉴定及DNA测序,脂质体转染HepG2.2.15细胞,RT-PCR检测目的基因pDsRed1-C1-p21NLS-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测目的基因亚细胞定位,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水平。结果 pDsRed1-C1-p21NLS-质粒构建成功,与野生型相比,主要在胞浆表达,促进病毒的复制。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21的亚细胞定位,对HepG2.2.15细胞中病毒复制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胞核P21抑制病毒的复制,而胞浆P21促进病毒复制。
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的HBx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及意义
王国戗, 牛菊霞
2010, 26(4): 392-394.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HBV的HBx蛋白氨基酸序列差异及差异的意义。方法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搜索不同基因型HBV的全HBx蛋白氨基酸序列(154aa),使用生物信息软件Clustalw2.0对搜索到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找出不同基因型HBV的HBx蛋白氨基酸序列差异及可能的差异规律,并分析差异的意义。结果 1.不同基因型HBV的HBx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73%~100%;2.HBV的各基因型(B、C、D、F、A、H)同型间的HBx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7%~99%、88%~96%、87%~99%、86%~96%、96%~98%、99%~100%;3.在HBx蛋白A区(1~20aa)第5位和第12位的氨基酸在各基因型变异较大,其余位置的氨基酸很保守,很少发生变异。在HBx蛋白的B区(21~57aa)的氨基酸变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基因型别内部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异,变异没有规律,呈现出了随机突变的特点。在C区(58~84aa)的氨基酸比较保守,除3个H型HBx的第60位氨基酸为A(丙氨酸)外,其余HBx蛋白的第60位氨基酸均为V(颉氨酸),第60位以外的氨基酸很少突变...
用拉米夫定治疗对干扰素α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许正锯, 张纯瑜, 杨红, 黄志杰, 王崇国, 刘理冠
2010, 26(4): 395-396+399.
摘要: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经重组干扰素α-1b 5MU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35例为治疗组,选择同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3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口服每天一次,疗程2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标志及YMDD变异的发生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两年后,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5.71%、68.57%、42.86%和7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71%、42.86%、20.00%和51.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拉米夫定治疗两年后,治疗组YMDD变异的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14%(P<0.01)。结论拉米夫定可显著提高干扰素α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并明显降低拉米夫定YM-DD耐药变异的发生率。
人工肝治疗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
苟卫, 陈美珠, 王燕玲, 赵文革
2010, 26(4): 397-399.
摘要:
目的观察人工肝(ALSS)治疗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治疗52例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并随机选择43例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TBil、AST、ALT、ALB、BUN、Cr及PTA等指标。结果经人工肝治疗后84.62%患者原有的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ALT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TA、ALB明显上升(P<0.05),BUN、Cr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治愈好转率为84.62%(44/52);对照组治愈好转率为55.81%(24/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及时采用人工肝辅助治疗,能提高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治愈好转率。还可以通过TBil反弹的现象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论著_肝硬化
基因修饰胎肝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
唐彤宇, 高沿航, 荆雪, 祝尔建, 朴云峰
2010, 26(4): 400-402.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修饰的胎肝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大鼠的效果。方法构建大鼠HGF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共同表达的融合载体,转染到胎肝母细胞中。将能够表达HGF的细胞移植到CCl4肝纤维化大鼠体内,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修饰的胎肝干细胞作为对照组,检测大鼠肝功能和血清HGF及TGFβ1的浓度,肝组织中荧光蛋白数量和分布,肝组织内Ⅰ、Ⅲ型胶原蛋白的沉积情况。结果组织学及血清学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HGF基因修饰的胎肝干细胞能够显著改善肝纤维化指标和大鼠肝功能(P<0.05)。结论 HGF修饰的胎肝干细胞治疗可能成为肝纤维化潜在的治疗手段。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活化肝星状细胞合成前胶原及致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影响
蔡晓波, 范建高, 田丽艳, 徐正婕
2010, 26(4): 403-40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肝星状细胞(HSC)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合成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AGE-BSA),以不同浓度的AGE-BSA刺激HSC,观察AGE受体(RAGE)、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Ⅲ型前胶原mRNA;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GFβ1及Ⅰ、Ⅲ型前胶原蛋白的水平。结果高浓度的AGE-BSA(100μg/ml)培养24 h便能促进RAGE、TGFβ1、CTGF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并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细胞上清液蛋白水平有同样改变。结论一定浓度的AGEs能促进HSC前胶原及致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呈时效性改变。AGEs对肝纤维化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肝剪切波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分期上的临床意义
邱梅, 胡萍香, 周大桥, 童光东, 唐海鸿, 高辉, 贺劲松, 郑颖俊, 陈亮, 占伯林
2010, 26(4): 407-409.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肝纤维化分期与肝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提供慢性HBV携带者肝纤维化判断的无创性预测指标。方法对118例临床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的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再使用西门子超声的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分别测定肝脏的剪切波速,以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比较各纤维化分期与肝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同时把可能与其有关系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ALT水平、体重指数(BMI)、HBVDNA定量、炎症活动度(G)等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式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正常对照者比较,肝纤维化不同分期之间剪切波速单向方差分析差异显著(F=25.452,P=0.000),肝剪切波速与病理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肝剪切波速对S3的诊断价值最高(ROC:0.9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病程和年龄可影响测得的肝剪切波速。结论肝剪切波速可做为一种无创的预测临床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基因表达的影响
程良斌, 程铭, 刘艳
2010, 26(4): 410-412.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抗纤软肝颗粒对四氯化碳加乙醇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p65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15只,抗纤软肝颗粒组(K)15只,正常对照组(N)10只。M组、K组分别以40%四氯化碳橄榄油液腹腔注射,每周2次,并以5%乙醇为唯一饮水。造模同时,K组即予抗纤软肝颗粒20 g.kg-1.d-1(中等剂量)灌胃,每天一次。7周末,各组取肝右叶分别作肝组织病理观察及检测肝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结果抗纤软肝颗粒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肝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抗纤软肝颗粒能下调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F-κB p65 mRNA转录过程实现的。
拉米夫定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赵建军, 陈血骄, 托乎他西
2010, 26(4): 413-414.
摘要: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疗效。方法分析单纯降酶治疗、拉米夫定、安络化纤丸、联合拉米夫定和安络化纤丸治疗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B超、HBVDNA、HBeAg阴转率。结果联合用药治疗有一定抗肝纤维化作用。联合用药、拉米夫定治疗后血清HBVDNA、HBeAg阴转率均高于降酶组、安络化纤丸组。降酶组、拉米夫定组、安络化纤丸组及联合组治疗后B超影像学改变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使用拉米夫定、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均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血清HBVDNA、HBeAg阴转率高于降酶组、安络化纤丸组,联合治疗组抗肝纤维化作用进一步加强。
论著_胆道疾病
使用增剪侧孔的PTCD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
李京雨, 路军良, 张强, 刘涛
2010, 26(4): 415-417.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增剪侧孔的PTCD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36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2例,肝转移癌4例。经皮穿刺一侧肝内胆管,增剪侧孔的PTCD外引流管通过闭塞段,猪尾型头端置于接近闭塞部的肝总管或胆总管,侧孔位于梗阻近段,实现全肝(Bismuth-CorletteⅠ、Ⅱ型梗阻)或一侧肝脏(Ⅲ、Ⅳ型梗阻)无肠液返流的内外引流。Ⅳ型梗阻病变累及肝段胆管时,引流管侧孔置于穿刺道所在肝管,头端通过闭塞段置于另一闭塞的肝段肝管,增强引流效果。结果 31例成功施行跨越闭塞段后置管,完成内外引流27例和多闭塞段的单引流管外引流4例,技术成功率86%。5例因导丝未能通过闭塞段,用常规方法行一侧肝叶或肝段胆管外引流。术后1周左右总胆红素平均值由术前(189±53)μmol/L降至(135±34)μmol/L,平均下降幅度(33±13)%;临床症状改善。结论应用增剪侧孔的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灵活、方便,近期疗效肯定,可选择做为临床常用方法。
门静脉高压症对胆石症手术的影响与治疗体会
朱锦腾, 宋小苑, 王卫东, 杨春平, 凌勇
2010, 26(4): 418-419+422.
摘要: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PHT)合并胆石症的合理处理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64例PHT合并胆石症患者不同方式手术治疗的结果。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64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仅行胆道手术(n=20);B组:在行PHT手术时对胆囊或胆道结石未作处理(n=24);C组:在行PHT手术的同时行胆道手术(n=20)。结果病死率:A组10%,B组4.17%,C组25%。并发症:A组20%,B组16.67%,C组50%。结论 PHT合并胆石症无论仅行胆道手术或同期行PHT手术和胆道手术,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均显著增加,尤以同期手术为明显。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论著_肝胆肿瘤
HLA-DRB1*14和*15等位基因与肝癌的相关性
黄爱春, 吴继周, 吴健林, 陈务卿, 韦颖华, 罗双艳, 宁秋悦, 李兰兰
2010, 26(4): 420-422.
摘要:
目的探讨HLA-DRB1*14和*15等位基因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病例组,以1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PCR-SSP方法对研究对象外周血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结果 HLA-DRB1*14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χ2=9.925,P=0.002,OR=3.450,95%CI:1.555~7.655),HLA-DRB1*15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0,P=0.262,OR=1.538,95%CI:0.723~3.274)。结论 HLA-DRB1*14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易感基因,HLA-DRB1*15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抗病毒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肝后中晚期肝癌的作用
占国清, 谭华炳, 朱琳, 李儒贵, 张薇薇, 胡波, 杜卫星
2010, 26(4): 423-424+431.
摘要:
目的观察抗病毒对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乙肝后中晚期肝癌的作用。方法 60例HBVDNA阳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TACE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抗HBV,比较两组治疗1月和3月后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水平,治疗3月后实体瘤缩小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生存期。结果治疗后1月、3月治疗组ALT、TBil、HBVDNA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治疗后3月AST、AFP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ALB较对照组升高(P<0.05),Child-Pugh分级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治疗后3月两组实体瘤缩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对TACE治疗的乙肝后中晚期肝癌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核苷类抗病毒治疗伴活动性肝硬化肝癌术后的临床观察
郭西萍, 刘彦威, 王婉, 张继红
2010, 26(4): 425-427.
摘要:
目的评价核苷类抗病毒治疗伴活动性肝硬化肝癌(HCC)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伴活动性肝硬化HCC术后患者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组23例,采用手术切除或TACE术后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其中:①拉米夫定(LAM)组7例,100 mg/d,口服;②恩替卡韦(ETV)组16例,0.5 mg/d,口服;疗程1年以上,两组保肝基础治疗无差异。结果治疗48周和96周时结果提示,接受ETV治疗后血清HBVDNA水平基线的平均降幅及应答率均大于LAM治疗者,LAM组和ETV组在治疗48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1.4%与81.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和Child-Pugh计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和96周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8.2%与60.8%,而对照组分别是50.0%与3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M、ETV抗病毒治疗伴活动性肝硬化HCC能快速、强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最大限度的延缓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论著_其他
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肝脓肿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比较
李婧, 符颖, 王吉耀, 涂传涛, 李蕾, 沈锡中, 蒋炜
2010, 26(4): 428-431.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介入治疗措施对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肝脓肿(KLA)疗效的影响以探寻相宜临床治疗流程。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9年1月间收住入中山医院的106例KL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措施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穿刺组、穿刺+药物冲洗组、穿刺+单纯置管引流组及穿刺+药物冲洗+置管引流组,各组均静脉应用抗生素静脉治疗。结果与单独穿刺组相比,穿刺后行药物冲洗对KLA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单纯置管组在缩小脓肿直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穿刺组及穿刺+药物冲洗组,(34.38±3.25)mm vs(22.67±2.37)mm vs(24.45±3.17)mm,(P<0.05);而在以甲硝唑为基础的二联抗生素应用方面,联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对KLA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并留置导管体外引流,同时积极静脉应用抗生素是比较合理的KLA治疗程序。
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赵艳娟, 孙喆莹
2010, 26(4): 432-433.
摘要: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优思弗)在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在继续行护肝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优思弗口服。用法用量:按体重每日10 mg/kg。体重60 kg,每日剂量2粒,早晚各1粒;体重80 kg,每日剂量3粒,早、中、晚各1粒;体重100 kg,每日剂量4粒,早、中各1粒,晚2粒。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片(国产)每日8~10 mg/kg,早晚进餐时分次给予。治疗均为26周。结果全部患者完成26周治疗。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中的ALT、GGT、TBil的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皮肤瘙痒及乏力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熊去氧胆酸片(国产)相比,优思弗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肝功能各项酶学指标,治疗皮肤瘙痒及乏力的有效率高,可作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首选药物治疗。
病例报告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肢端硬皮病重叠综合征1例报告
王志斌, 张厂, 李军祥
2010, 26(4): 434-435.
摘要:
综述
RNA干扰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毛小荣, 薛苗, 陈红
2010, 26(4): 436-437.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和耐药与临床肝病的关系
蒋自卫, 史文高
2010, 26(4): 438-440+445.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进展及误诊原因分析
张波, 陆雁, 曹弘, 胡泰红
2010, 26(4): 441-442.
摘要:
肝再生增强因子在肝再生中的作用
刘君, 邱有镜, 荣成, 张晓
2010, 26(4): 443-445.
摘要:
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与消化系统肿瘤
于侠, 孙茜, 张毅
2010, 26(4): 446-449.
摘要:
会讯
第二十一届亚太肝病会议(APASL)
2010, 26(4): 449-449.
摘要:
消息
“第二届长春消化疾病暨肝病高峰论坛学术会议”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召开
2010, 26(4): 391-391.
摘要:
启事
《临床肝胆病杂志》变为月刊及征订通知
2010, 26(4): 347-347.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出版专刊号的启事
2010, 26(4): 347-347.
摘要:
本刊投稿补充要求
2010, 26(4): 373-37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