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病毒性肝硬化的发生机理
黄自平
1998, 14(1): 3-5.
摘要:
病毒性肝硬化的发生机理黄自平在我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肝硬化发生率将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对人民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嗜肝病毒感染者和携带者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然而,迄今为止HBV、HCV和HBV/HDV感染人体后导...
丙肝病毒基因免疫研究现状
邓涛, 李琳, 陈乃龄, 贾克明
1998, 14(1): 3-5.
摘要:
丙肝病毒基因免疫研究现状邓涛,李琳综述,陈乃龄,贾克明审校基因免疫亦称核酸疫苗,开辟了新的基因免疫治疗途径,被喻为第三次疫苗革命。本文就HCV基因免疫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基因治疗最复杂的环节是使目的基因进入靶细胞的载体系统,目前常用的载体系统有逆转录病...
肝细胞的基因转导及其临床应用
徐蓉, 韩盛玺, 沈通良
1998, 14(1): 3-5.
摘要:
肝细胞的基因转导及其临床应用徐蓉,综述韩盛玺,沈通良审校基因治疗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其中以造血细胞和肝细胞作为靶细胞的基因疗法尤为引人注目[1,2]。由于许多疾病均累及肝脏,因此,针对某一特殊相关疾病的基因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其他多种疾病的一种模式。目前...
脂肪肝研究进展
王宗伟, 黄兆胜
1998, 14(1): 3-5.
摘要:
脂肪肝研究进展王宗伟综述,黄兆胜审阅本综述就近两年国外对脂肪肝发病机理、治疗方法,与其它症的关系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酒、药物、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无机鳌合物、高脂饮食、全肠道外营养等,脂肪肝(Fattyliver,FL...
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王兆荃
1998, 14(1): 3-5.
摘要:
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王兆荃慢性丙型肝炎常有进行性肝病的发生,应用α干扰素治疗本病已广泛开展,有人认为,其疗效常是短期的,容易复发。最近研究表明,口服病毒唑〔Ribavirin)治疗慢性丙肝,可使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降低。也有报告部分病人血...
门脉高压症高动力循环产生机理
李席如, 吴金生, 何泽生
1998, 14(1): 3-5.
摘要:
门脉高压症高动力循环产生机理李席如综述吴金生,何泽生审校尽管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高动力循环这一病理生理现象已有40余年,但其发生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引起高动力循环的因素十分复杂,在不同的肝硬化或/和门脉高压类型,以及病程的不同阶段均不尽相同。内脏及...
AFP异质体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张宗英, 侯振江, 项伯敏
1998, 14(1): 3-5.
摘要:
AFP异质体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张宗英,侯振江,项伯敏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有确诊、疗效判断、估计预后、预报复发的意义,但其诊断PHC的阳性率仅70%左右[1]。另外良性肝病、转移性肝癌及胚胎细胞瘤等血清AFP也有不同程度的升...
一些常用抗菌药物的肝毒性
蔡中起
1998, 14(1): 3-5.
摘要:
一些常用抗菌药物的肝毒性蔡中起抗菌药物的肝损害包括轻微的肝生化异常,明显的胆汁淤积和肝炎等。这些损害通常是自限性的,于停药后常可自行恢复,恢复早晚通常与开始时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胆汁淤积性肝损害的病程常较迁延。偶而,严重的肝损害最终可导致暴发型肝衰...
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
蔡卫民, 陈智, 陈峰, 翁红雷, 刘荣华
1998, 14(1): 3-5.
摘要:
本文报道用γ-干扰紊(IFN-γ)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20例的结果,另有20例以一般常规治疗为对照。治疗前、后做作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指标(HA、Ⅳ-C、PCⅢ和LN)。治疗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尤以白蛋白升高;HA、Ⅳ-CPCⅢ和LN均有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初步证明IFN-γ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且无严重副作用。
乙肝病毒S基因区反义寡核苷酸对表面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
钟森, 王升启, 张定风
1998, 14(1): 3-5.
摘要:
为了研究硫代反义寡核苷酸(ASON)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以2.2.15细胞为靶细胞,在HBVS基因起始区设计了1段ASON,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作用细胞的HBV(HBsAe)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ASON在每天给予2umol/L的浓度情况下能抑制88%的HBsAg产生,无关序列的寡核苷酸无明显抑制作用,同时未见ASON的细胞毒作用。提示ASON可能成为抗HBV治疗的新手段。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c-erbB-2癌基因蛋白在乙肝病毒感染慢性肝病中表达的意义
洪丰, 张宝玉, 王万忠, 石男, 白守国
1998, 14(1): 3-5.
摘要:
对14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标本作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c-erbB-2癌基因蛋白(P185)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他们在HBV诱发HCC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结果:(1)在HBV感染的慢性肝炎阶段已出现c-erbB-2P185和PCNA的异常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87%和8.1%;(2)由慢性乙肝、肝硬化向肝细胞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PCNA表达逐渐升高,c-erbB-2P185逐渐下降的趋势:(3)证实了c-erbB-2185与肝病理炎症程度密切相关,而PCNA主要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由此可见,HBV致HCC过程是一个早以炎症为主,逐渐过度为细胞增殖为主的多阶段复杂过程。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加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陈宗淦
1998, 14(1): 3-5.
摘要:
本文采用配对观察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加用乙肝疫苗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对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120例进行分组配对观察。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组,HBeAg转阴率为65%,加用乙肝疫苗组转阴率为67.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HBVDNA转阴率为65.0%和61.1%,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合用未发现有协同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复制指标阴转无明显疗效。iRMA为一有效抗病毒制剂,未发现任何明显副作用。
肝母细胞瘤细胞核DNA含量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李代强, 梁青春
1998, 14(1): 3-5.
摘要:
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5例肝母细胞瘤细胞核中DNA含量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显示,二倍体肿瘤8例,异倍体肿瘤27例;PCNA阳性率60%;DNA指数(DI)、增殖指数(PI)与PCNA表达存在着明显正相关关系,尤以PI值与PCNA表达关系更密切。这些指标可能成为肝母细胞瘤诊断的标志物,可能成为评估肝母细胞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慢性肝病降钙素与甲状旁腺素的变化
池肇春, 刘勇立, 周长宏, 杨南
1998, 14(1): 3-5.
摘要:
本文测定慢性病毒性肝炎15例,肝硬化11例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血清钙与磷的变化。结果肝硬化组4例(36.6%)PTH高于正常,慢性肝炎组均正常;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9例CT值降低(73%);慢性肝炎组5例、肝硬化组4例共9例(34.6%)呈低钙血症;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各3例(23%)呈高磷血症。上述数据的变化为肝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血清HBsAg阳性患者肝癌及癌旁组织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及其相互关系
何群, 张玉魁, 潘忠诚, 马汝海, 张歧山
1998, 14(1): 3-5.
摘要:
应用PCR-SSCP方法对24例血清HBsAg(+)患者肝癌及癌旁组织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进行了检测。肝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率为33%,K-ras基因突变率为25%,癌旁正常组织中无P53和K-ras基因突变,癌旁硬化组织中K-ras突变为15%,无P53基因突变。在有HBV的肝场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率为100%,K-ras突变率为67%,提示P53与K-ras基因突变机制与HBV感染有一定关系。P53与K-ras突变无相关性。后者可能是肝癌形成过程中的早期行为,前者与肝癌的发展、进行有关。
HBV感染者134例的HBsAg·Re研究
夏德发
1998, 14(1): 3-5.
摘要:
近年采用RIA夹心法测定134例HBV感染者及36例非患者的血清HBsAg·Re,并以同期测得的血清HBcAs等作对照。结果在110例HBsAg阳性者中,检出69例HBsAg·Re阳性(62.7%);33例HBeAg阳性者中,检出26例HBsAg·Re阳性(78.8%)。该项研究进一步证实,血清中检出HBsAg·Re,提示HBV复制活跃,有高度传染性。
选择性扩增法检测乙肝病毒前c区终止变异及其优点
邱望龙, 李福元, 唐洪彦, 管岑, 骆抗先
1998, 14(1): 3-5.
摘要:
本文建立一种简单而灵敏度高的选择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终止变异,在47例慢性乙型肝炎中检出前C区终止变异41例(87%),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症肝炎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2%(28/34)、100%(10/10)和100%(3/3),在e抗原阳性和e抗体阳性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8%(11/14)和90%(31/33),结果提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存在很高的前C区终止变异株感染率,即使是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大剂量胸腺肽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张宜俊, 李灼亮, 刘树人, 谢庆, 王复生, 贾颜征, 吕丽春, 余宙耀, 杨永红
1998, 14(1): 3-5.
摘要:
本研究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110例,分大剂量胸腺肽、干扰素和一般护肝治疗三组。结果表明,大剂量胸腺肽可以促使ALT复常,降低血中HBVDNA水平,促使HBeAg和HBVDNA阴转,其疗效与干扰素相似,优于一般护肝组,且使用安全,大剂量胸腺肽疗法可作为阻断或抑制HBV复制一种新方法。
慢性肝炎转氨酶与肝组织形态定量的关系
陈祝英, 郑赓唐
1998, 14(1): 3-5.
摘要:
本文对34例临床和病理均诊为慢性肝炎的肝组织学切片,以点计数法测出良好肝细胞(GO)、变性肝细胞(DE)、小叶内炎症坏死(IN)、汇管区碎屑坏死(NE)、纤维化组织(FI)的面积,并计算其所占百分率。以活检前后3天所作肝功检查的ALT、AST及AST/ALT值与各组分面积百分率──进行二无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与IN及肝总坏死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肝实质面积成显著负相关;AST则与NE及总炎症坏死面积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与GO及肝实质面积成显著负相关;AST/ALT值与NE及总炎症坏死面积成非常显著正相关。相关分析为慢性肝炎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
前列腺素E1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蒋民复, 沙蕴华, 陆铌, 王晋
1998, 14(1): 3-5.
摘要:
3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以前列腺素E1100μg/d静滴,共10日,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治疗前后血活动力学变化,另以30例口服心得安作对照,结果表明,PGE,可使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口径缩小,肝血流量减少,有一定降门静脉压的效果,与心得安对比有显著性。
血清Ⅳ型胶原在良恶性肝肿瘤鉴别中的价值
刘春安, 袁孟彪
1998, 14(1): 3-5.
摘要:
对58例肝癌、29良性肝肿瘤、13其他恶性肿瘤和30名正常对照者例用一步夹心酶免疫法测定了血清Ⅳ型胶原(Ⅳ-C)水平。结果显示,肝癌组血清IV-C显著高于良性肝肿瘤、其它恶性肿瘤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血清IV-C对良、恶性肝肿瘤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为90.80%;对原发性肝癌(PH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48%和89.65%,敏感性优于血清AFP,血清IV-C与AFP联合测定对PHC的敏感性及待异性分别为95.74%和86.20%。提示血清IV-C对良、恶性肝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肝炎疗效关系的研究
轩泓, 贺永文
1998, 14(1): 3-5.
摘要:
为研究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肝炎疗效间的关系,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0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肝炎患者的血清干扰素抗体。结果发现,干扰素抗体总阳性率为38.18%,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疗程结束后仍持续一段时间。干扰素治疗的总有效率在干扰素抗体阳性者(47.62%)明显低于抗体阴嵭哉撸ǎ罚梗矗保ィ校迹埃埃担L崾静糠纸邮芨扇潘刂瘟频幕颊呖刹扇潘乜固澹⒖赡芙档透扇潘氐牧菩А
干扰素两种方案治疗丙型肝炎效果观察
孙焱, 王豪, 房继莲, 张晶芬, 陶其敏, 冯百芳
1998, 14(1): 3-5.
摘要:
本文对急慢性丙型肝炎131例患者,应用两种干扰素方案治疗。在初次干扰素治疗时,早期、大量、连续给药,并延长疗程至半年以上,对于急性丙肝患者血清ALT的复常率可提高至83.3%,HCVRNA阴转嵚剩福常常ィ欢杂诼员危粒蹋缘母闯B饰福叮罚ィ龋茫郑遥危烈踝剩罚常常ァ4私峁崾荆杂诩毙员危瑣早期大剂量干扰素治疗,可使病毒血症早期消失,可能有助于病毒的彻底清除和减少病毒对肝脏的损害;对于嵚员我材芑竦昧己玫慕诹菩А
胆系恶性肿瘤NM2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钟德午, 杨竹林, 黄忠诚, 李永国
1998, 14(1): 3-5.
摘要:
本文应用ABC免疫组化法研究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40例胆囊癌NM23蛋白阳性病例率和42例胆管癌NM23蛋白阳性病例率分别为65%和55%,高分化胆囊癌和胆管嵃危停玻车鞍籽粜圆±拭飨缘馗哂诘头只野┖偷ü馨┗蛭捶只ü馨话樽频牡野┖偷ü馨MN23蛋白阳性病例率明显低于未转移的胆囊癌和胆管癌。结果提示NM23蛋白表达可能与胆系癌组织学嵦卣鳌⑸镅形⒆苹蚯痹谧铺匦约霸ず蟮扔忻芮泄叵担危停玻车鞍卓赡苁且陨戏矫娴囊桓鲋匾昙菎物。
应用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期
王邦松
1998, 14(1): 3-5.
摘要:
肝门部胆管癌侵润血管和胆道程度的术前估计,在临床上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肿瘤沿着胆道扩展到肝实质或粘连肝门血管限制了手术切除。本文研究45例肝门部胆管癌,超声及其它诊断方法的结果相比嵔希既仿剩保埃埃ィ琢鱿允韭剩叮玻玻ィ远投嗥绽粘灾琢銮旨懊怕觥⒚怕鏊ㄈ凸鼙谇秩蟮某潭冉辛朔制凇=崧郏撼愿蚊挪康ü馨┦跚胺制谑怯屑壑档模绕涫翘矫鞯ǖ篮兔怕龅那秩蟆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内源性-氧化氮产量及其与内毒素的关系
吴剑华, 刘树贤, 乔汉臣, 毛乾国, 张光文
1998, 14(1): 3-5.
摘要:
为了解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内源性一氧化氮(NO)产量及其与内毒素的关系,对114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浆NO2和内毒素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NO2、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无腹水组、腹水组、腹水并肾衰组血浆NO2及内毒素水平依次升高。血浆NO2与内毒素呈显著相关(r=0.7452,P<0.001)。经治疗后,随内毒素水平的下降,NO2水平也下降。上述结果提示,肝硬化患者NO产量明显增多,内毒嵥匚渲饕找颉
大剂量抗乙肝免疫RNA腹腔注射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观察
蔡聪麟, 蔡卫民, 刘荣华
1998, 14(1): 3-5.
摘要:
用大剂量抗乙肝免疫RNA腹腔注射治疗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转阴率或HBVDNA(治前抗HBe阳性)转阴率51.6%,无明显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