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为本刊创办十周年致辞
叶维法, 钟振义
1994, 10(3): 117-117.
摘要:
<正>临床肝胆病杂志系1984年秋季创办迄今已十周年了。本刊为国际标准连续出版高级期刊、国家中央级杂志。 中国是病毒性肝炎严重流行区,各类肝病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人民健康四化建设危害极大,过去却从来没有一本肝病专科杂志,缺乏肝病防治研究的参考期刊,不能进行学术交流,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落后状态。我们为了提高对肝病的认识水平和诊治能力,解除亿万肝病患者疾苦,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乃首创这本中国当年唯一的肝病专科杂志。 本刊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办单位为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IRECLD)及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临床疾病
骆抗先
1994, 10(3): 118-119.
摘要:
<正>过去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常以不同免疫状态来解释不同的临床现象。由于近年分子病毒学的进步,发现HBV变异与宿主免疫应答相关,进而发生不同的临床疾病。 一、暴发性乙型肝炎 一贯认为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统对急性感染的过度应答,但何以过度应答的原因不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是由于新感染一种变异毒株,不能合成HBeAg。 HBeAg是HBV感染的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吸引并抑制血流中T细胞毒活性,从而形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耐性。婴幼儿童大多处于病毒水平很高的慢性无症状携带状态,就由HmeAg调节所形成。
肝窦旁三种非实质细胞研究进展——肝脏pit细胞的研究进展
郭传勇
1994, 10(3): 120-122.
摘要:
pit细胞是存在于肝脏肝窦旁的一种非实质性细胞,是具有自然杀伤活性的大颗粒状淋巴细胞。其形态特征是细胞的极性现象和细胞浆的嗜苯胺蓝体的颗粒。根据其免疫表型和密度梯度的不同,分成低密度pit细胞和高密度pit细胞两种亚型。pit细胞主要的生物功能是自发的对肿瘤细胞家族有细胞毒活性,并有防御肿瘤细胞的转移、抗病毒作用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Kupffer氏细胞功能研究进展
杨尚琪, 蔡宪安, 蔡访勤
1994, 10(3): 122-124.
摘要:
<正>肝窦旁细胞在保护肝实质细胞行使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肝窦旁细胞的功能活动也是肝脏正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脏不仅具有重要的消化和代谢物质功能,而且在免疫调节,抗肿瘤免疫和清除循环性免疫复合物中也起着重要作用。Kupffer氏细胞(KC)是发挥上述功能的效应细胞之一。肝脏是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重要组成器官,KC是巨噬细胞(M+)中最大的群体,占总数的80~90%。因此,KC的功能变化不仅影响着肝脏,也影响着全身的功能状态。
肝贮脂细胞与肝纤维化
高春芳
1994, 10(3): 125-128.
摘要:
<正>贮脂细胞是肝间质细胞中兼有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脂肪细胞性质的细胞,它在肝纤维化中的地位日益瞩目,本文就贮脂细胞的性质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综述如下。 一、贮脂细胞的一般性质及分离培养 肝脏贮脂细胞(Lipocyte,Fat-storing Cell,FSC)又称Ito细胞,VitA贮存细胞、窦膜(周皮)细胞(Pericyte)、窦状隙星形细胞等。最初由Ito等(1952)描述,Wake用金浸渗法将之与肝枯否氏细胞区别。肝贮脂细胞是机体贮存VitA的主要场所,体内90%的视黄醇类物质以视黄酯,主要是棕榈酸视黄酯脂滴的形式贮存于贮脂细胞,贮脂细胞亦富含细胞视黄醇结合
肝肺综合征
郭传勇
1994, 10(3): 128-129.
摘要:
<正>肝脏疾病包括肝硬化,重症肝炎等的病程中,也常伴有低氧血症等呼吸系统伴发症。最近,Sherlock氏把肝脏疾病所引起的各种肺部变化,统称为肝肺综合征。
肝肺综合征的进展
付真烈, 黄燕云, 赵秀珍
1994, 10(3): 130-132.
摘要:
<正>慢性肝病可并发多系统损害,其中呼吸系统的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肺水肿、纤维素性肺泡炎、间质性肺炎、肝性胸水、盘状肺不张以及肺循环和肺泡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及呼吸性碱中毒等,均以呼吸困难为首要表现。1988年,Eriksson LS等首先将肝硬化患者伴有肺内分流和肺内灌注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命名为功能性“肝肺综合征”。本文就其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肝内胆管癌
王凯, 李延青
1994, 10(3): 132-133.
摘要:
<正>肝内胆管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e,简称CCC)是由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与肝细胞癌(HCC)相比,发生率低,早期发现者少,多数人因出现黄疸或周围脏器的压迫症状始被发现,但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时机。为提高对肝内胆管癌的认识,提高肝内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率,现对肝内胆管癌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肿瘤标志等作一综述。
用原位杂交和RNA斑点杂交法检测人原发性肝癌层粘蛋白mRNA
王要军, 孙自勤, 戴益民
1994, 10(3): 134-135+174.
摘要:
用原位分子杂交和RNA斑点杂交方法检测了正常肝、原发性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层粘蛋白(Laminin,LN)mRNA。结果发现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间质细胞、肿瘤细胞均有杂交信号。肿瘤细胞信号较强。认为肿瘤细胞LN基因过度表达与瘤细胞的固有特性有关,瘤细胞是癌组织中LN的主要来源。
血清层粘连蛋白变化反映慢性肝病的病理改变
王杰军, 孔宪涛, 李石, 陈士葆
1994, 10(3): 136-137.
摘要:
本文报告对51例肝硬化者,15例慢活肝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层粘连蛋白(Laminin察LN)检测的结果。三组被测人群的数值分别为770±180ng/ml、550±70ng/ml及370±70ng/ml。并观,血清层粘连蛋白的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肝内炎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变性间的关系。提示肝硬化、慢活肝者血清LN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同时发现血清LN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肝内炎细胞浸润程度,肝细胞坏死变性程度及肝窦内基底膜形成程度呈正相关。血清LN测定是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的方法。
肝硬化及非肝病患者门脉血和外周静脉血内毒素的定量检测
杨力, 范南, 陈湘川, 侯敏, 杨景云
1994, 10(3): 138-139.
摘要:
本文应用鲎试验改良基质显色法,定量检测了10例肝硬化及15例非肝病者门脉血及外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其中7例肝硬化患者门脉血内毒素含量超过正常(50pg/ml),且有5例外周静脉血内毒素阳性,而非肝病者门脉血内毒素含量超过正常者仅两例,且无一例外周静脉血内毒素阳性。结果提示,肝硬化患者门脉血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比非肝病者明显增高。
各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浓度的检测报告
华锡慧, 白绿江, 黄雅娟
1994, 10(3): 139-140.
摘要:
以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116例肝炎患者血清中TNF浓度(μg/ml);结果表明各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TNF水平分别为HAV 88.43±27.35,HCV(CAH)143.00±20.23,HBV(CPH)97.25±19.21,HBV(CAH)128.32±25.74,HBV(CAHCiV)111.50±18.61,HBV(重症肝炎)188.58±35.92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尤以重症肝炎TNF值升高显著与其它各组比较均P<0.01。
用15N-甘氨酸示踪技术测定肝硬化病人整体蛋白质代谢变化的研究
沈洪亮, 谢建林, 钟捷, 唐振铎, 戴腾昌, 夏宗勤
1994, 10(3): 141-142.
摘要:
本实验用15N-甘氨酸同位素示踪技术对8名正常人,33名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其中代偿期15名,失代偿期18名)的整体蛋白质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的整体蛋白质流量、合成速率与分解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加(p<0.01),而且二组病人的分解速率均快于合成速率(p<0.01),尤以失代偿期肝硬化为甚,说明肝硬化病人的蛋白质呈高代谢状态。
乙型肝炎病毒Ⅱ型患者血清中HBsAg的纯化及其某些生物物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曾晓波, 苏先狮
1994, 10(3): 143-145.
摘要:
本文纯化了HBV2患者血清中HBsAg,并测定了其分子量、等电点及电镜下颗粒直径。结果表明,其分子量为69000,等电点为5.95,HBsAg颗粒直径为20~30nm,这些特性与HBV1HsAg比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提示HBV2可能是一种新的乙肝病毒。
经皮胆囊碎石清除术在慢性梗阻性胆囊结石中的应用
王钦国, 张云
1994, 10(3): 145-146.
摘要:
本文介绍应用经皮胆囊碎石清除术治疗慢性梗阻性胆囊结石26例,其中15例因胆囊管闭塞获“胆囊摘除”之效,既增加经皮胆囊碎石镜的使用途径,又添胆囊摘除一种方法。
高山红景天对急性肝损伤动物血清酶谱的影响
房家智, 陈国清, 钱佳丽, 孙荣珍, 叶红军, 张恩轩
1994, 10(3): 147-148+174.
摘要:
应用CCl4制备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并观察高山红景天煎剂对动物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硷性磷酸酶(AKP)和肌酸磷酸激酶(CPK)各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红景天治疗组血清ALT,LDH和CPK三种酶活性均明显低于肝损伤组,酶活性与其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有密切关系。提示红景天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有一定防治作用。
细胞外间质成份对大鼠肝细胞胶原合成及DNA合成的调节
高锋, 孔宪涛, 谢映华, 王笑利
1994, 10(3): 148-150.
摘要: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对大鼠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层粘蛋白(Laminin,LN)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对其3H-脯氨酸(3H-Pro)及3H-胸腺嘧啶(3H-TdR)的掺入影响。结果发现,LN和HA均可抑制肝细胞的胶原合成及DNA合成,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抑制明显,但无线性关系。3H-TdR掺入受抑制的程度低于3H-Pro。生理剂量的LN和HA对3H-Pro及3H-TdR的细胞掺入没有明显的影响。提示LN和HA在病理情况下可抑制肝细胞的胶原合成及细胞增殖,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可能起负调节作用。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性激素的变化
刘希双, 江月萍, 赵清喜, 王筱如, 梁永信, 马淑芹
1994, 10(3): 151-152.
摘要:
为了探讨上消化道大出血对肝硬化患者的性激素的影响,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60例男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的血清雌二醇(E2)和睾酮(T)并将其分为出血组和无出血组进行观察。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E2高于正常人组,而T则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出血组的血清E2和无出血组间差异不大(P>0.05),而出血组血清T明显低于无出血组(P<0.01)。这说明上消化道大出血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下降的原因不仅仅是E2升高反馈抑制了垂体—睾丸功能所致,还与睾丸间质细胞功能的进一步受损有关。
肝硬化患者尿6-酮-前列腺素F1a、血栓素B2和肾功能的变化
詹锋, 郑健超, 黄烈诚, 梁扩寰, 肖会文
1994, 10(3): 153-155.
摘要:
本文研究21例正常人、12例肝硬化无腹水及20例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的肾脏前列腺素和肾功能的变化。肝硬化伴腹水者尿6-酮-前列腺素F1a、血栓素B2的排泄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增加(P<0.05)。两组肝硬化病人的钠排泄率、滤过钠排泄分数均减少(P<0.05),肝硬化伴腹水者自由水清除率比对照组减少(P<0.05)。肝硬化伴腹水者尿6-酮-前列腺素F1a与肌酐清除率、钠排泄、滤过钠排泄分数间有明显的正相关(r=0.61,P
血浆异常凝血酶原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再评价
王孟薇, 万军, 孙华魁, 李晖, 李振甲, 刘永雄, 陈乃玲, 邓燕林
1994, 10(3): 155-157.
摘要:
应用RIA法测定血浆异常凝血酶原(DCP)531例,其中肝癌(HCC)285例、肝硬化88例、慢迁肝20例、健康成人138例。结果,(1)从累计分布可见91.4%的非癌者DCP含量在200ng/ml以下,61.75%HCC在比值以上。HCC的DCP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均<0.01),(2)DCP≥200ng/ml的诊断数,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阳性结果价值分别为0.5389±0.0366,62.11%,91.87%、81.3%、89.85%。说明DCP≥200ng/ml是一可靠而有诊断意义的界值;(3)HCC≤5cm的DCP阳性率为57.14%,≥10cm为84%,DCP含量与瘤体大小,病变进展有一致关系;(4)DCP与AFP互相补充可使总阳性率提高达80.35%。
病毒性肝炎患者1055例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研究
罗光荣, 范瑛, 刘祖春
1994, 10(3): 158-160.
摘要:
对1992年4~11月入院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散发病例,用ELISA捕捉法测定急性期抗CMV-IgM与IgG。结果:患者1055例中抗CMV-1gM(+)37例,占3.51%,次于甲肝48.62%,乙肝44.26%,高于戊肝3.13%、丁肝3.02%、丙肝1.14%。排列病毒性肝炎病原谱第三位。在肝炎各类型分布中,重肝18.18%,慢活肝13.33%,慢迁肝3.86%,急肝1.34%,肝硬化未检出。37例患者中,原发感染1例,再发感染36例。随机抽查125例不同年龄肝炎患者,其抗CMV-IgG(+)109例,阳性率87.2%,抗体GMT372。由于感染普遍,对于成人患者CMV感染多为再发而极少原发。本文37例CMV感染者均为合并感染。合并感染有5种模式,即乙、巨二重12例,乙、丁、巨三重15例,甲、乙、巨三重3例,甲、乙、丁、巨四重4例,乙、丙、丁、巨四重3例。5种模式均有HBV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乙肝病人临床多发主要原因,反过来CMV感染进一步加重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这就构成恶性循环。在有丁肝合并感染22例患者中(占59.46%),慢活肝(63.64%)与重肝(9.09%)比例较大,合...
梗阻性黄疸患者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功能的临床研究
张健生, 胡稳心, 郑克让, 杨凡, 张银虎
1994, 10(3): 160-162.
摘要:
本文测定4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馒头餐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餐后1小时、2小时和3小时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高峰后移(P<0.05或P<0.01),餐后1小时胰岛索浓度和胰岛素释放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高峰后移,而餐后3小时胰岛素和IGI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胆红质与餐后2、3小时血糖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本文对梗阻性黄疸糖代谢障碍特点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黄疸的诊治体会
王连福, 杜运生, 郭振武
1994, 10(3): 162-164.
摘要:
本文报告近8年来我院1786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中,326例患有乳头旁憩室,发生率为18.2%。乳头旁憩室(包括憩室内乳头)合并黄疸的73例,占22.3%。提示乳头旁憩室的部位、大小与黄疸的发病呈正相关(P<0.01)。73例中64例患有胆石,占患有乳头旁憩室合并黄疸的87.6%。其中胆总管结石占73.9%。并讨论了乳头旁憩室合并黄疸的发病机理。
经皮细针肝穿刺诊断AFP阴性肝癌
帅迅超, 姜巩, 陈福玲, 屠达望
1994, 10(3): 164-165.
摘要:
对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病变而AFP阴性的44例病人,在B超导向下经皮细针肝穿刺检查例获得细胞学诊断,阳性率93.2%。
肝硬化腹水的低钠血症
丘肇钢
1994, 10(3): 165-166.
摘要:
<正>肝硬化腹水病人的低钠血症较为常见,特别是使用利尿剂后,本文对我院1988年至1993年3月收治的85例肝硬化腹水发生低钠血症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加强对低血钠及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认识,正确合理地进行腹水治疗。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肝硬化腹水143例,其中合并低钠血症85例(59.4%)。诊断均经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证实,其中肝炎后肝硬化76例,酒精后肝硬化7例,胆汁性肝硬化2例;并发肝昏迷21例,上消化道出血13例,脾功能亢进11例,肝肾综合征10例,自发性腹膜炎15例,急性低钠血症8例。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穿刺活检组织中HBV DNA
崔广林, 唐芙爱, 李振峰, 刘益清, 段芳龄
1994, 10(3): 166-168.
摘要:
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21例慢性肝炎患者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穿活检组织中的HBV DNA,并与其中的16例新鲜肝组织HBV DNA检出率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穿刺活检组织HBV DNA检出率为71.43%(15/21),新鲜肝穿组织中HBV DNA检出率为87.50%(14/16),两者比较P>0.05。本文结果表明:(PCR)技术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穿刺活捡组织中的HBV DNA,具有材料来源广,易于保存等优点,适用于回顾性研究。
在原发性胆管上皮细胞性肝癌细胞中检出HBV DNA和HDV RNA
林勇, 王小飞, 王锦蓉, 刘清焱, 赵连三, 刘聪
1994, 10(3): 168-169.
摘要:
利用地高辛配基标记的HBV DNA及HDVcDNA探针,原位杂交检测了一例胆管细胞性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的HBV DNA和HDV RNA。在癌巢及癌旁肝组织中均检出HBV DNA及HDV RNA阳性细胞,以核型为主。癌巢中阳性细胞数及阳性信号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经阴性对照、空白对照及DNase I,RNase A处理试验,证实阳性信号为HBV DNA或HDV RNA产生。进一步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出了HDV RNA,确证了HDV感染的存在。
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46例疗效观察
刘树嘉, 曾一清, 吕志国, 李许庆, 姜祖田
1994, 10(3): 169-171.
摘要:
本文以IFN-α治疗丙型肝炎46例。结果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19.6%,总有效率为69.6%。随机以同期住院的丙型肝炎3例,以一般保肝药物治疗做为对照,结果总有效率为26.7%(P<0.01)。治疗组中急性丙肝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慢性丙肝,其总有效率分别为82.1%和50.0%(P<0.05)。单纯丙肝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乙丙肝合并感染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2.8%和47.1%(P<0.05)。
乏力、食欲不振、腹部巨大肿块
吕俊旭, 王大骏, 白起福, 董耀强
1994, 10(3): 171-172.
摘要:
<正>病历摘要 患者,女,9岁,住院号156382。主因乏力纳差40天,腹部胀痛1月于91年7月30日入院。入院前40天起感乏力,食欲不振,发热,多汗,10天后自觉热退,但仍感乏力纳差,且出现中上腹部胀痛,并发现腹部有一包块,质硬,触痛,半月后到当地医院诊治不见好转,肿物逐渐长大,遂入我院。查体:体温36.3℃,脉搏9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3/9kpa。一般情况尚好。神清,颜面红润,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颌下及颈部可触及0.5×0.5cm大小之淋巴结数个,无触痛;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腹P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可触及巨大包块,几乎遍及全腹,上界与肋弓相连,右侧下界可达骨盆,左侧下界在左肋缘下5cm处,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质硬有压痛,无腹水征,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Hb115g/L WBC14.3×10~9/L No.80L0.20血小板551×10~9/L。肝功能:TTT10uHBsAg1:32廿,总蛋白10g/L,白与
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猪囊虫病自发破裂一例
刘彦民, 李聪, 张焱淼
1994, 10(3): 173-173.
摘要:
<正>患者 赵×,男,30岁,业务员,病历号64325。因右上腹不适感2个月,突然右上腹疼1小时,来我院就诊。患者2个月来感到右上腹不适,似有逐渐加重趋势,无发烧及食欲不振,无恶心、呕吐及腹疼。入院1小时前,饭后活动中,突然出现右上腹疼,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并逐渐扩散至右侧腹。无呕吐、发烧。查体:体温36.7℃,脉搏9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6/11kPa,神清,急性痛苦病容,皮肤及粘膜未见异常,两肺无啰音,心界不大,腹部平、无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