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8期
胰腺疾病的内镜诊疗 重点号
执行主编:李兆申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显示方式:
述评
胰腺疾病内镜诊疗的难点与进展
李兆申
2020, 36(8): 1681-168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01
摘要:

胰腺疾病主要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和胰腺囊肿等,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延缓病情重症化、慢性化和恶性化趋势是胰腺疾病临床诊治的重点。近年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胰腺疾病的诊断效率大大提高。内镜介入手术利用人体自然腔道,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目前已部分取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的首选。然而,胰腺疾病病情复杂,内镜诊疗方式以及干预时机的选择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拟就主要胰腺疾病内镜诊疗的难点与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专家论坛
急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吕农华, 何文华
2020, 36(8): 1688-169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02
摘要:

30多年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乳头肌切开取石术已用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去除。近10余年来,内镜微创技术迅速发展,更广泛地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后期并发症,如感染性胰腺坏死、胰腺假性囊肿、胰管中断综合征以及消化道瘘等。重点介绍了内镜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慢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刘雨, 胡良皞
2020, 36(8): 1691-169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03
摘要: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进行性纤维化的疾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胰管结石、主胰管狭窄等特征性病理改变,部分患者频发胰性腹痛或急性胰腺炎,或出现胰腺假性囊肿、胆管狭窄等并发症。内镜治疗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线治疗手段,对胰管结石、主胰管狭窄、腹痛及并发症的治疗有良好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内镜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会进一步降低,疗效更佳,内镜治疗将为慢性胰腺炎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胰腺囊性病变的内镜诊治
金震东
2020, 36(8): 1698-170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04
摘要: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胰腺囊性病变诊断率逐年增高。胰腺囊性病变是一组异质性的疾病,主要包括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黏液性囊性肿瘤、浆液性囊性肿瘤和其他罕见的囊性病变,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恶变率也完全不同。对胰腺囊性肿瘤患者进行精准诊断,进而决定部分患者行手术治疗,而另一部分患者可行随访观察。超声内镜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囊液分析对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胰腺囊性疾病消融治疗,虽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该手术安全有效,可作为外科手术的替代疗法,是一项颇具前景的治疗手段。

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
杨帆, 杨飞, 孙思予
2020, 36(8): 1704-170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05
摘要:

胰腺占位性病变病因复杂,种类多样,治疗方式不一,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的难点。超声内镜是目前针对胰腺占位性病变较为敏感和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就超声内镜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进展作一评述,重点介绍了超声内镜对临床常见的各种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率,阐述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在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超声内镜引导下放射性粒子和金标植入在进展期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李诗钰, 王凯旋
2020, 36(8): 1710-171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06
摘要: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肿瘤,其治疗难度高、预后差,是有待攻克的临床难题。超声内镜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和金标植入术均为介入性超声内镜与放疗技术交叉领域诞生的治疗胰腺癌的创新技术,旨在实现放射线对胰腺肿瘤的集中治疗。阐述了这两种技术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期待未来有更多相关研究,使其在胰腺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指南与规范
《2019年美国肝病学会/美国感染病学会指南:HCV感染的检测、管理和治疗建议(更新版)》摘译
谢思, 魏来, 杨明
2020, 36(8): 1714-171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07
摘要:

<正>美国肝病学会(AASLD)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于2013年启动了HCV指南项目。AASLD/IDSA通过HCV指南网站(www.HCVGuidelines.org)发布最新的、经同行评议的、无偏移的、基于证据的推荐意见,以帮助临床医生就HCV感染的检测、管理和治疗做出决策。HCV指南的重要更新于2019年11月在网上发布,该更新总结并强调了自2018年10月上一版指

《2020年国际共识指南:慢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摘译
曹远, 姚国相, 石益海
2020, 36(8): 1720-172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08
摘要:

<正>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异质性炎症性疾病,通过多种病理机制发展,产生多种临床表现。通常在形成CP之前患者会出现反复的急性发作和疼痛。CP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损,1/3的患者不能正常工作。由于疼痛是影响CP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故对于这些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疼痛。然而,在许多情况下,CP患者不会出现急性发作和/或严重疼痛的临床症状,疾病悄然地进展,此时应着重治疗胰腺内分泌和外分

论著_病毒性肝炎
基线HBsAg水平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的预测价值
陈曦, 赵文静, 孙岩, 殷海燕
2020, 36(8): 1723-172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09
摘要:

目的评估基线HBsAg定量值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于吉林省肝胆病医院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达到HBV DNA<20 IU/ml、ALT水平正常、0.05 IU/ml<HBsAg定量<1500 IU/ml,序贯PEG-IFNα-2b治疗的HBeAg阴性CHB患者51例。收集基线及治疗12、24、36、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抗-HBs定量、HBV DNA定量、ALT检测结果。治疗48周时,出现HBsAg清除为应答组(19例),HBsAg未清除为非应答组(32例)。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基线HBsAg定量对治疗48周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结果PEG-INFα-2b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19例(37.25%),其中基线HBsAg定量≤10 IU/ml者7例、10 IU/ml<HBsAg定量≤100 IU/ml者9例、100 IU/ml<HBsAg定量≤500 IU/ml、500 IU/ml<HBsAg定量≤1000 IU/ml及1000 IU/ml<HBsAg定量≤1500 IU/ml各1例;HBsAg血清学转换8例(15.69%),其中10 IU/L<抗-HBs≤100 IU/L 4例,100 IU/L<抗-HBs≤500 IU/L 3例,抗-HBs>500 IU/L 1例。应答组基线HBsAg定量明显低于非应答组[16.38(2.25~61.62) IU/ml vs 363.73(110.14~927.72)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42,P<0.001)。治疗12、24周两组血清ALT水平均升高,应答组与非应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00(55.00~123.00) U/L vs 49.00(34.00~65.00) U/L、78.00(46.00~88.00)U/L vs 48.08(29.79~71.75)U/L,Z值分别为-2.286、-2.617,P值均<0.05]。PEG-INFα-2b治疗12、24周时,应答组HBsAg水平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非应答组[91.77(49.62~99.28)% vs 44.03(15.75~68.90)%,99.00(98.00~100.00)% vs 77.94(37.02~89.60)%,Z值分别为-3.312、-5.100,P值均<0.05]。停药随访24周19例HBsAg清除者均维持应答,HBsAg血清学转换7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BsAg水平可预测治疗48周HBsAg的清除率,其最佳预测值为86.36 IU/ml,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可信区间:0.764~0.98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4%和84.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1%和84.37%。结论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HBsAg低水平(≤100 IU/ml)的CHB患者,序贯PEG-INFα-2b治疗能够明显提高HBsAg清除和血清学转换,特别是治疗早期HBsAg降幅明显、ALT水平明显升高者,有助于治疗48周HBsAg的清除。基线HBsAg定量<86.36 IU/ml可预测48周HBsAg的清除。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产妇与正常产妇脐带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中PI3K、mTOR、p70S6K、IFNα的表达情况分析
杨雯珺, 霍燚, 彭建平
2020, 36(8): 1727-173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0
摘要:

目的比较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产妇脐带血与正常产妇脐带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中PI3K、mTOR、p70S6K、IFNα表达的差异。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部2017年10月-2020年1月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产妇20例(乙型肝炎组)及正常产妇10例(正常组)。分离培养脐带血pDC,在培养的第7天加入CpG-A,24 h后分别收集细胞及上清液,real-time PCR检测pDC PI3K、mTOR、p70S6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DC PI3K、mTOR、p70S6K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pDC 培养上清IFNα水平。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产妇脐带血pDC PI3K、mTOR、p70S6K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产妇组(t值分别为-81.04、-63.07、-34.55,P值均<0.001);乙型肝炎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产妇脐带血pDC PI3K、mTOR、p70S6K 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低于正常产妇组(t值分别为-8.13、-7.75、-6.71,P值均<0.001);乙型肝炎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产妇脐带血pDC培养上清IFNα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产妇组(t=-15.88,P<0.05)。结论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产妇脐带血pDC的PI3K、mTOR、p70S6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IFNα水平减少,pDC功能受到抑制。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瞬时弹性成像对HIV合并HC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
杨秀梅, 哈力木拉提·阿布都沙拉木, 纪冬, 王春艳, 陈松海, 付懿铭, 杨武才, 李忠斌
2020, 36(8): 1732-173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1
摘要: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对HIV合并HCV感染者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HIV合并HCV感染者,采集所有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肝纤维化相关血生化、HIV及HCV病毒载量等指标,计算血清学无创模型(APRI及FIB-4),并且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前3 d内进行瞬时弹性成像检测,结果以肝硬度值(LSM)表示。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分析LSM、APRI、FIB-4及肝纤维化相关血生化指标、HCV RNA定量与肝活检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LSM对于合并感染者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确定其诊断界值。结果共纳入76例肝活检并确诊的HIV合并HCV感染者。相关性分析显示LSM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性最好(r=0.526, P<0.001),优于APRI(r=0.403, P<0001)及FIB-4(r=0.441, P<0.001),而肝纤维化相关血生化指标中,仅有Ⅳ型胶原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r=0.339, P<005),而HCV RNA定量与肝纤维化分期无相关性。且对于显著肝纤维化阶段,LSM诊断S2、S3和S4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0.929和0.906,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11.6、12.7和14.5 kPa。结论瞬时弹性成像能够较准确的诊断HIV合并HCV感染者肝纤维化分期,在避免肝活检的条件下,对于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制订及肝纤维化进展的判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乙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鞘脂表达谱特征分析
王扬, 铁偲, 刘霜, 陈煜, 段钟平, 郑素军, 张金兰
2020, 36(8): 1737-174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2
摘要:

目的探索乙型/丙型肝炎肝硬化与非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鞘脂的不同表达谱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收治的104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97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包括66例(68.04%)乙型/丙型肝炎肝硬化及31例(31.96%)非病毒性肝硬化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清中57种鞘脂的表达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TBil、DBil及GGT等临床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检测57种血清鞘脂表达中,Cer(d18∶1/12∶0)、HexCer (d18∶1/14∶1)和dhCer(d18∶0/24∶1)-1-P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68.61(168.54~168.88)pmol/0.1 ml、213.93(211.15~218.92)pmol/0.1 ml、60.07(59.40~61.23) pmol/0.1ml,均高于非病毒性肝硬化组[168.53(168.48~168.63)pmol/0.1ml、212.26(209.90~214.64)pmol/0.1 ml、59.42(59.28~59.87) pmol/0.1 ml],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4、-2.03、-2.32,P值均<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hCer(d18∶0/24∶1)-1-P高表达与乙型/丙型肝炎肝硬化独立相关(比值比=1.11,95%可信区间1.004~1.225, P=004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亚组分析结果表明,Cer(d18∶1/12∶0)、HexCer (d18∶1/14∶1)和dhCer(d18∶0/24∶1)-1-P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563、-0.610、-0.579,P值均>0.05)。结论外周血清鞘脂dhCer(d18∶0/24∶1)-1-P与乙型/丙型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有助于从鞘脂角度深入理解病毒性肝硬化的疾病特征。

无创肝纤维化指标对肝硬化患者高风险胃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
林小钰, 胡晓敏, 陈永鹏
2020, 36(8): 1742-174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3
摘要:

目的评估常规肝纤维化指标在肝硬化患者高风险胃食管静脉曲张(HRGOV)非创伤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胃镜检查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的肝硬化患者165例,以胃镜检查为金标准,结合Child-Pugh评分诊断有无HRGOV。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算并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应用似然比确定诊断、排除界值。结果165例患者中83例(50.3%)发生HRGOV;HRGOV组与非HRGOV组比较,Alb(t=-5.118,P<0.001)、血小板计数(Z=-5.409,P<0.001)、男性比例(χ2=3.883,P=0.049)、PT(Z=-4.433,P<0.001)、PTA(Z=-4.447,P<0.001)、INR(Z=-4.426,P<0.001)、WBC(Z=-2.371,P=0.018)、脾厚度(Z=-6.296,P<0.001)、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APRI)(Z=-3.409,P=0.001)、肝纤维化4因子(FIB-4)(Z=-4.494,P<0.001)、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Z=-2.377,P=0.01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比值(RPR)(Z=-5.345,P<0.001)、简易肝纤维化检测(eLIFT)(t=3.170,P=0.002)、胃镜分级(χ2=131.714,P<0.001)、Child-Pugh分级(χ2=30.66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脾厚度、血小板计数、RPR、FIB-4、APRI、eLIFT、GPR诊断HRGOV的AUC依次为0.785、0.747、0.744、0.703、0.652、0.622、0.606,AUC>0.7的模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应用脾厚度<29.5 mm排除诊断,脾厚度≥53.0 mm确定诊断,51例(30.9%)患者免于行胃镜检查,准确度为94.1%;应用RPR<0.067排除诊断、RPR≥0.480确定诊断,19例(11.5%)患者免于胃镜检查,准确度为89.5%;脾厚度序贯联合RPR确定63例(38.2%)患者有无HRGOV,准确度为92.1%。结论脾厚度、RPR、血小板计数、FIB-4诊断HRGOV具有中等效能,诊断效能依次减弱;常规指标超声脾厚度序贯联合RPR可应用于临床筛查肝硬化HRGOV而免除部分患者胃镜检查。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后再出血的临床特征
路筝, 韩晶晶, 于晓莉, 张文辉, 楚金东, 马雪梅, 金波, 刘博, 王艳玲, 韩军, 吴勤, 李捍卫
2020, 36(8): 1747-175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4
摘要:

目的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不同二级预防措施后再出血的临床表现、急诊内镜诊治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后(内镜、外科、介入预防)再出血行急诊内镜诊治的25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同期单纯药物二级预防再出血的419例患者,观察临床特点,对比分析异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54例二级预防后再出血的患者中,有144例(56.69%)曾行内镜预防,40例(15.75%)行手术预防,33例(12.99%)行介入预防,37例(14.57%)联合预防以内镜联合其他预防措施为主。分析出血距最近一次预防时间,手术预防组有5750%再出血患者距预防时间在5年以上,介入预防组有69.70%发生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的1年内。内镜和联合预防组的患者再出血,分别有40.28%和35.14%发生在预防结束的1年内。再出血时,介入预防组和联合预防组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01),介入预防组的腹水情况较其他组控制显著(P值均<0.05)。各组再出血时多项临床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01),两两比较提示,内镜预防组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显著高于手术组(P值分别为<0.001、0.001)和药物预防组(P值分别为0.001、<0.001)。手术组的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介入组(P=0.037)、联合预防组(P<0.001)和药物预防组(P=0.012)。药物预防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内镜组(P=0.037)、介入组(P=0.025)和联合预防组(P<0.001);手术预防组的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值均<0.05);联合预防组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显著优于药物组(P值均=0.002)。药物预防组的活动性出血比例(68.02%)显著高于内镜组(P<0.001)、介入组(P=0.004)和联合预防组(P=0.008)。手术预防组和药物预防组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介入预防组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药物预防组的内镜治疗不满意率和失败率显著高于内镜组(P<0.001)、介入组(P=0.007)和联合预防组(P<0.001)。药物预防组的42 d内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结论介入、内镜或联合二级预防,较单纯的药物预防能显著减轻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程度,提高急诊内镜止血率,显著降低42 d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需考虑不同二级预防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后再出血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

论著_肝脏肿瘤
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腰肌横向厚度指数与营养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韩芳, 肖慧娟, 张翔, 韩涛
2020, 36(8): 1753-175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5
摘要:

目的探究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腰肌橫向厚度指数(TPTI)与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并行腹部CT的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共15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肝硬化组(n=95)和肝细胞癌组(n=56)。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将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分别分为有营养风险组、无营养风险组。收集身高、体质量、肝功能及TPTI等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Child-Pugh A级、B级、C级单纯肝硬化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61.2%、80.6%、86.7%,肝细胞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44.4%、84.6%、85.7%。趋势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随着肝功能储备下降,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呈上升趋势(χ2=5.051,P=0.025;r=0.388,P=0.003)。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的TPTI值在有营养风险组患者中均显著低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P值均<0.05)。肝硬化组患者中,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Alb水平后,TPTI值越高,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可能性越低(比值比=0.766,95%可信区间:0.642~0.915)。结论随着肝功能储备下降,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肝硬化患者中,TPTI值越高,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可能性越低。肝细胞癌患者中,有营养风险的患者TPTI值较低。


微血管侵犯分级对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何旭昶, 安文慧, 曾庆彬, 龙奎, 董文志, 杨婧, 莫小华
2020, 36(8): 1757-176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6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细胞癌术后患者的预后,研究微血管侵犯(MVI)分级与经典临床肿瘤分期(TNM分期、BCLC分级)在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预测价值上的差异,进而探讨MVI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进行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共100例,根据随访2年后的结果,分为复发组(n=49)和未复发组(n=51)。比较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MVI分级情况;比较MVI分级、TNM分期和BCLC分级在预测患者术后2年无复发生存期的价值。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非等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i-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通过rms包计算一致性指数进行各临床病理分期预测价值的比较。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AFP水平更高(Z=0.099,P<0....

基于限制性肝段切除手术的局部治疗模式改善结直肠癌术后肝脏寡转移的预后分析
李江, 候宇, 蔡晓蓓, 徐承雷, 易根发
2020, 36(8): 1763-176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7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限制性肝段切除手术的局部治疗模式能否较其他非手术模式改善结直肠癌术后肝脏寡转移的预后及其个体化实施方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脏寡转移局部治疗的74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模式分为手术组(n=39)和非手术组(n=35)。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中位无瘤生存时间(DFS)及总生存时间(OS),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手术组39例患者中开腹23例,腹腔镜16例;术式为单纯限制性肝段/亚段切除11例,联合小病灶楔形切除21例,联合射频消融7例;术后并发症5例,其中出血1例,胆瘘1例,胸腔积液3例。非手术组35例中治疗方式包括超声或CT引导射频消融(RFA)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18例,TACE5例,RFA 9例,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3例; TACE术后肝脓肿1例,RFA术后气胸1例。全部病例治疗后30 d后...

血清外泌体来源的microRNA-221-3p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吴俊艺, 赖智德, 田毅峰, 王耀东
2020, 36(8): 1768-177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8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外泌体来源microRNA(miRNA)-221-3p的表达水平及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经手术治疗后诊断为HCC的66例患者作为HCC组,选取25例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检查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外泌体提取试剂盒分离HCC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的外泌体,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分子,透射电镜鉴定血清外泌体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血清外泌体来源的miRNA-221-3p表达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血清外泌体来源的miRNA-221-3p表达与预后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血清来源的外泌体是直径为40~100 nm囊泡体,表达HSP70、Alix及CD63。HCC组血清来源外泌体中miRNA-221-3p较对照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54.00,P<0.001)。HCC患者血清外泌体...

论著_其他肝病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2年-2018年常见非感染性肝病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分析
何婷婷, 景婧, 柏兆方, 邹正升, 宋雪艾, 王伽伯, 肖小河
2020, 36(8): 1773-177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19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住院的4种常见非感染性肝病住院患者2002年-2018年构成比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2年-2018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37 973例非感染性肝病患者[出院病历的病案首页第一诊断为酒精性肝病(n=14 971)、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害)(n=11 40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1776)和自身免疫性肝病(n=9820)]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分布特征并对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占常见非感染肝病患者的30.04%,排在第2位,仅次于酒精性肝病。2011年以前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占总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12年后该构成比开始呈一过性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男女分布有显著差异(χ2=113.087,P<0.05)。男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岁,女性主要集中在50~59岁。不同住院年份的药物性肝损伤男性和女性患者,在不同高发年龄段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χ2=369.252,P<0.001;女性:χ2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脏疾病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张斌, 罗德, 彭方毅, 方程, 淦宇, 贺凯, 李波, 夏先明, 苏松
2020, 36(8): 1778-178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RALH)与开腹肝切除术(OH)对肝脏疾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筛选出比较RALH与OH治疗肝脏疾病的所有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学评价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7篇研究,包括754例患者,其中RALH组328例,OH组4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H组相比,RALH的手术时间较长[均值(MD)=59.41,95%可信区间(95%CI):9.74~109.08,P=0.02];且输血率[相对危险度(RR)=2.24,95%CI:1.04~4.82,P=0.04]和肝门阻断率(RR=2.27,95%CI:1.37~3.75,P=0.001)较高;但住院时间(MD=-3.87,95%CI:-5.63~-2.12,P<0.001)较短,术后总体并发症(RR=0.58,95%CI:0.41~0.81,P=0.0...

尿石素A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米凯, 黄锐
2020, 36(8): 1783-178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1
摘要:

目的探讨尿石素A(Uro-A)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Uro-A低剂量组(1 mg/kg)和Uro-A高剂量组(3 mg/kg),每组10只。造模前Uro-A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每天灌胃药物1次,持续5 d。动物麻醉后造模,恢复血流后6 h检测血清中ALT、AST与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IL-1β、IL-6和TNFα含量,观察肝脏病理损伤与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中内质网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下游应激转录因子(CHOP)和凋亡蛋白家族(Caspase-12)的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Uro-A高剂量组ALT、AST、LDH、MDA、CAT、IL-1β、IL-6、TNFα、CHOP、GRP78、Caspase-12水平及凋亡率均较模型组降低,SOD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模型组...

急性肝衰竭犬模型肝细胞膜表面OATP1及MRP2蛋白表达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信号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王昊, 陈好, 欧阳中敏, 刘志强
2020, 36(8): 1788-179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2
摘要: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信号强度与肝细胞膜表面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OATP1)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Beagle犬1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8)和急性肝衰竭组(n=8)。急性肝衰竭组造模24 h后进行Gd-EOB-DTPA增强MRI扫描,测量肝实质不同信号区域信号强度及首过快速上升期中的增强斜率百分比,根据肝细胞期(注射Gd-EOB-DTPA 20 min时)的MRI图像选择高、中、低信号区域进行肝穿刺。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后行Gd-EOB-DTPA增强MRI扫描,并在相应区域进行肝穿刺。将穿刺取得的肝组织用于Western Blot检测Gd-EOB-DTPA的摄取蛋白OATP1及排泄蛋白MRP2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同一信号区不同组OATP1、MRP2蛋白表达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蛋白表达水平与信号强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急性肝衰竭Beagle犬通过Gd-EOB-DTPA行MRI增强扫描在肝细胞期时图像呈现...

论著_胰腺疾病
急性胰腺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钟瑞, 严永峰, 蒋鑫, 徐欢, 彭燕, 汪敏, 付文广, 汤小伟
2020, 36(8): 1794-179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3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9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MS分为MS组(n=178)和非MS组(n=412),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根据AP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n=317)、中度重型急性胰腺炎(MSAP)(n=171)、重型急性胰腺炎(SAP)(n=102),比较3组患者的MS成分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向有序分类资料采用趋势χ2检验,双向有序分类资料采用Goodman-Kruskal Gamma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I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S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MS合并AP最常...

基于CiteSpace分析2015年-2019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研究领域的热点及趋势
程丽霞, 沈小春, 兰春慧, 陈东风, 周银斌, 王涛
2020, 36(8): 1799-180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4
摘要:

目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微创治疗胆胰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全球ERCP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选取Web of Science平台的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采用主题词"TS=(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Retrograde)"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并将文献类型选择为"article";随后使用CiteSpace5.6.R2 (64-bit)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作者、关键词、发文机构、国家(地区)、参考文献等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1535篇ERCP研究领域文献。分析结果显示,Hiroyuki Isayama、Yousuke Nakai、Takeshi Ogura等作者发文最多;东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蔚山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发文数量最多。美国、日本、中国等是近5年发文最多的国家。ERCP、并发症、危险因素等是近5年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共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主要集中于ERCP并发症...

动脉优先入路与传统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李昌旭, 袁晶晶, 王守乾, 唐朝辉, 徐露瑶, 王英超
2020, 36(8): 1805-181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5
摘要:

目的比较动脉优先入路与传统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2003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动脉优先入路和传统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应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研究中的连续性变量及二分类变量分别采用均数差(MD)及比值比(O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统计量分别计算95%可信区间(95%CI)。异质性不明显,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明显,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采用漏斗图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传统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可减少胰瘘、术后胃排空障碍、术后腹腔感染、局部复发、输血发生率并提高R0切除率[OR(95%CI)分别为0.68(0.48~0.94)、0.51(0.35~0.73)、0.50(0.30~0.84)、0.36(0.20~0.65)、0.20(0.07~0.59)、3.04(1.86~4.99),P值均<0.05]。胰...

胰十二指肠联合全系膜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余佩和, 苏松, 陈诗, 王锦程, 陈鑫培, 罗德
2020, 36(8): 1811-18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6
摘要: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联合全系膜切除术(TMpE)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2007年1月-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TMpE与PD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效果对比研究的所有中英文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纳入5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58例患者,其中TMpE组188例,PD组170例。TMpE组较PD组胰瘘发生率增加[比值比(OR)=1.69,95%CI(95%CI):1.03~2.78,P=0.04],但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1,95%CI:0.76~2.98,P=0.24)。此外,TMpE提高了R0切除率(OR=2.89,95%CI:1.30~6.43,P=0.009)、淋巴结清扫数量[均数差(MD)=5.14,95%CI:4.16~6.13,P<0.001]及术后1年生存率(OR=2.6...

病例报告
以血小板增多为表现的急性乙型肝炎1例报告
刘艳红, 赵燕颖
2020, 36(8): 1816-181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7
摘要:

<正>现阐述1例急性乙型肝炎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病例。完善骨穿刺及基因等检查除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不同,该患者继发血小板增多,针对原发病治疗后,随访血小板逐渐恢复。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5 d"于2018年12月22日收入蛇口人民医院感染科。入院监测体温正常,患者无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既往

先天性肝纤维化1例报告
张丹, 洪金鹏, 陈嘉屿
2020, 36(8): 1819-182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8
摘要:

<正>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 hapatic fibrosis,CHF)在1961年由Kerr等[1]首次命名,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尚不确切,以儿童、青年期确诊多见[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和体征,而肝细胞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3],因此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现报道1例以牙龈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青少年CHF患者。1病例资料

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高泌乳素血症的副肿瘤综合征1例报告
刘鹏, 刘奎, 裴金宇, 王一休, 曹广华, 李力元, 曹景玉
2020, 36(8): 1822-18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29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左上腹痛伴全身体毛增长20 d"于2019年9月25日入本院。患者于20 d前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左上腹痛,伴恶心,食欲减退,月经量稀少。入院行消化系统超声、CT(图1)、肝脏特异性MR,提示肝左外叶异常信号影,考虑恶性肿瘤(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病灶周围、肝门及右侧心膈角区淋巴结转移可能。查体:全身体表体毛均较长,且浓密。
药物性肝损伤后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
梁笑楠, 宋怡然, 李周, 王杨, 罗雨欣, 霍晓霞, 尹凤荣, 张晓岚
2020, 36(8): 1824-182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0
摘要:
<正>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epatitis-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HAAA)是指发生于急性或慢性肝炎后期,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三系细胞增生低下为特征的骨髓衰竭综合征(bone marrow failure,BMF)[1]。这一概念由Lorenz和Quaiser于1955年首次提出[2]。HAAA发病率较低,在西方国家占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2%~5%,在东方国家占4%~10%[3-5],而尚无确切数据显示其在肝炎患者中的发病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报告
秦婷婷, 张雨, 邵玥明, 殷鑫, 温晓玉
2020, 36(8): 1827-18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1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5岁,因"乏力伴皮肤黄染6个月余"于2017年4月26日在本院经相关检查提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按体质量标准给予熊去氧胆酸250 mg,2次/d。治疗后肝功能无明显改善,2019年3月1日再次于本院就诊。入院后查体: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黄染;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可触及,肝肋下4 cm,脾肋下3 cm,腹部叩诊鼓音,肝上

左半肝切除术治疗Schnelldorfer C型多囊肝1例报告
曾齐, 沙地克·阿帕尔, 吴警, 努尔扎提江·安维尔, 李涛, 吐尔洪江·吐逊
2020, 36(8): 1829-183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2
摘要:

<正>多囊肝(polycystic liver disease,PLD)是一类罕见的基因病,既可作为常染色体显性PLD单独存在,也可伴随常显或常隐多囊肾[1]。PLD的主要特点是胆管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表现为肝实质多个弥散分布的囊性病变,常与成人多囊肾伴发。该病早期常无典型的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但中晚期随着肝体积的增大可出现腹胀、腹痛及腹部包块,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

肝泡型包虫病自体肝移植术后复发1例报告
王志鑫, 李姚, 王江瑜, 李伟霞, 任利, 王海久, 董家鸿, 樊海宁
2020, 36(8): 1832-183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3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18岁,2013年5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肝泡型包虫病,诊断后择期行"自体肝移植术"(手术前后全腹CT见图1、2)。术后口服阿苯达唑,1片/次,2次/d,半年后停药。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2015年8月患者无意间发现右侧胸壁上部有一球形肿物,遂前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复查,行全腹CT示右侧胸腔及胸壁包块,请北京三〇一医院会诊后,

双胆囊畸形1例报告
万涛, 杨双, 郑军
2020, 36(8): 1835-183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4
摘要:

<正>双胆囊畸形是临床上非常罕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异常疾病,最早在1926年由Boyden医生[1]报道,发生率约为1/4000。该解剖变异发生于胚胎的第4周,正常情况下肝憩室分为头、尾两支后逐渐分化为胆道各系统结构,若肝憩室分出两个尾支,则形成副胆囊,导致双胆囊畸形。现报告1例双胆囊畸形,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解剖分型、诊断方法及治疗进行系统回顾。1病例资料

综述
血清HBV RNA定量在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卞丹丹, 郑素军
2020, 36(8): 1838-184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5
摘要:

慢性HBV感染及其所致终末期肝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健康。HBV cccDNA的存在是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和停药后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HBV RNA作为一种新的血清标志物,由cccDNA转录产生,理论上其能够反映肝细胞内cccDNA的水平及转录活性。主要介绍了血清HBV RNA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其在评估肝组织内cccDNA活性或状态,以及在预测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和停药后患者应答情况等方面的意义。指出血清HB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予以验证和完善,进一步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的精准化治疗。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无创诊断
周胜云, 段志辉
2020, 36(8): 1842-184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6
摘要:

食管静脉曲张(EV)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内镜及其他止血技术的发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6周病死率仍然高达16%~26%,因此早期诊断EV尤其是高出血风险EV至关重要。目前,内镜仍然是诊断EV的金标准,但是有创性、价格昂贵、患者不舒适感限制了其推广。近些年,无创诊断EV的方法应运而生,最常用的是BavenoⅥ标准及其扩展版。总结及评述了血清学、超声、CT、MRI、弹性成像、胶囊内镜、超细内镜等方法在无创诊断肝硬化EV中的进展,强调简易无创技术的研发,为早期诊断EV提供帮助。

阿司匹林在肝癌防治中的应用进展与争议
巴桃桃, 肖鹏, 丁梦梦, 高沿航
2020, 36(8): 1847-185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7
摘要:

肝癌的治疗在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炎症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阿司匹林可发挥抗炎作用。基础及临床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并辅助应用于肝癌综合治疗,协同其他药物发挥抗癌效应。阿司匹林成本低且易获取,因其在肝癌辅助治疗领域的潜力而引人注目,但在临床实践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惑。对近年来阿司匹林在肝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现阶段面临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总结及评述,以增加这一领域的认识及积累,为未来真实世界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肝细胞癌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李艳, 严胡铃, 石瑛, 张第, 黄孝伦
2020, 36(8): 1852-185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8
摘要:

我国肝癌患者的病死率正在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急需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肝脏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特点而发挥着免疫调节功能,基于此,肝癌的免疫治疗逐渐表现出了其临床优势,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第四种肝癌治疗方法。过继细胞免疫疗法近几年在肝细胞癌的治疗中发展迅速。用于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免疫细胞有CIK、NK、DC-CIK、TIL、CAR-T细胞,简单概述了这几种过继免疫细胞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临床进展。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配体及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配体对肝细胞癌预后的预测价值与争议
冯国英, 史政荣
2020, 36(8): 1858-186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39
摘要:

目前针对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等,尽管如此,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12.5%。影响肝癌预后的因素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焦点。近几年,随着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PD-1)抑制剂在治疗肝癌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作为其配体的PD-L1及可溶性PD-L1(s PD-L1)在肝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预后预测价值也开始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重点阐述了现阶段PD-L1和s PD-L1作为免疫标志物在评价肝癌预后中的争议、共识及进展。

高良姜素对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
李程, 张惠文, 容鹏飞
2020, 36(8): 1862-186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0
摘要:

肝细胞癌(HCC)病死率较高,尽管已有较多的治疗手段,但迄今为止HCC的临床治疗效果仍然欠佳,患者预后差。因此,临床上有必要寻找一种治疗HCC的新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介绍了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高良姜素,其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诱导自噬,以及抑制转移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除此之外,高良姜素还可抑制肝癌新生血管形成、逆转多药耐药以及加强药物的协同作用等。因此,认为高良姜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期待更多的研究聚焦于高良姜素抗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在胆管细胞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博伦, 张琼, 王祥旭, 潘伟, 张红梅
2020, 36(8): 1866-18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1
摘要:

胆管细胞癌(CCA)是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预后不良。研究表明,CCA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血管生成,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为代表的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均可调节CCA血管生成,参与CCA发生发展并影响其预后。因此,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等,逐渐成为CCA治疗的研究热点。针对VEGF/VEGFR通路在CCA临床特征及预后中的作用、CCA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及耐药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原发性肝癌转化治疗研究进展
江杰, 胡宗强, 陈刚, 徐源通, 褚光
2020, 36(8): 1870-187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2
摘要:

根治性肝切除及肝移植术是改善原发性肝癌远期预后的最佳选择,然而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因此,转化治疗成为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的研究热点。简述了肝癌转化治疗的评估内容,并归纳了目前不可切除性肝癌的转化治疗方案。随着对原发性肝癌及个体化治疗的进一步了解,精准医疗联合多学科诊疗团队制定出个体化的转化治疗方案,认为能够有效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率及治疗效果,改善远期预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肖伟松, 乐滢玉, 曾胜澜, 覃小宾, 吴聪, 毛德文
2020, 36(8): 1874-18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3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和发展的潜在机制较复杂。传统的"二次打击"病理生理学理论已受到挑战。有关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和其他未被广泛认识的各器官致病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近年来有所增加。归纳总结了肝脏自身因素、肠道因素、下丘脑因素、细胞外内囊体因素及遗传因素等,着重介绍肝脏及肝外周围器官协同参与NAFLD发病过程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将来获得NAFLD调控网络的新见解以及确定预防和治疗NAFLD的新靶标提供参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
高静静, 汪涛, 蒋元烨, 曹勤
2020, 36(8): 1880-188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4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逐年增加,是全球范围最常见的肝病之一。代谢组学继承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探索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为研究中医药诊治NAFLD开辟了新途径。总结了代谢组学与中医证侯在NAFLD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NAFLD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细胞因子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价值
张雨, 邵玥明, 秦婷婷, 殷鑫, 温晓玉
2020, 36(8): 1883-188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5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后,由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因药物种类繁多、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等原因,DILI临床诊断存在诸多困难,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细胞因子在DILI尤其是特异质型DILI中具有关键作用。概述了不同细胞因子在DILI中的作用及其可预测DILI严重程度、评估预后等应用价值,认为细胞因子作为DILI生物标志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SARS、MERS和COVID-19感染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机制
龚航, 黄忠, 刘先丽
2020, 36(8): 1887-189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6
摘要:

2019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已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严重病例除了肺部疾病外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以往研究表明,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者也可出现常见的肝损伤,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主要从三大高致病性人类冠状病毒入手,分别阐述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机制,以供临床医生更清楚地认识该类病毒及作出更准确的决策。

缺氧微环境与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李志国, 杨先照, 李小科, 马浔, 王姗, 张梅, 叶永安
2020, 36(8): 1891-189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7
摘要:

缺氧微环境是肝病的一种普遍现象,贯穿于肝病发生发展的始终。近年来对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组织缺氧微环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缺氧诱导因子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缺氧应激因子。综述了肝脏及肝病的缺氧微环境特点,进一步探讨了缺氧诱导因子的过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纤维化形成及肝细胞恶性转化的关系。

肝再生的发生机制及血清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李嘉妮, 韩川, 王孝平, 汤善宏, 曾维政
2020, 36(8): 1896-189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8
摘要:

肝再生是在肝损伤及坏死后,为维持肝脏体积及功能,一系列因子和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的重要反应。其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某些因子引发有丝分裂的初始阶段,促进肝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增殖阶段,促使肝细胞达到一定数量及肝脏质量恢复的终止阶段。介绍了促使各种肝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以恢复肝脏体积和功能的各种因子及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并归纳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AFP是肝衰竭后肝再生的重要血清标志物。经分析表明,深入研究肝再生的发生基础及临床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对肝再生的了解,更好预测急慢性肝病的预后,为各种晚期肝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microRNA在胆囊癌中的作用
成亚飞, 王斌, 王世明
2020, 36(8): 1900-190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9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成熟的miRNA由20~25个核苷酸序列组成。近些年随着研究者对miRNA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预后、化疗耐药以及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对miRNA在胆囊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细胞焦亡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韦碧薇, 龚雅慧, 梁志海
2020, 36(8): 1905-190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50
摘要: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出现局部并发症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其发病机制涉及胰酶自身消化、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等方面。介绍了细胞焦亡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简述了细胞焦亡的激活途径、炎性小体、效应分子对胰腺及胰腺外器官损伤的机制,认为细胞焦亡的调控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急性胰腺炎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微创干预策略
郑琦, 刘建生
2020, 36(8): 1909-191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51
摘要: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病情进展快,临床转归多样,病死率较高。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SAP的外科干预策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外科干预模式正朝着微创化、多学科化和个体化方向发展。目前,创伤递升分阶段治疗理念和延迟干预理念已经获得了临床医生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准确把握外科干预指征、重视外科干预时机的选择、选择合理的外科干预方式已成为临床上SAP外科干预治疗的关键。注重多学科团队协作与个体化原则,正确认识微创干预的作用与地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SAP患者的整体治愈率。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当前肺动脉高压管理中的门静脉性肺动脉高压
SAVALE L, GUIMAS M, EBSTEIN N, 丁梦梦, 高沿航
2020, 36(8): 1697-1697.
摘要:
<正>在当前的肺动脉高压管理中,门静脉性肺动脉高压(PoPH)长期结局的研究较少。在大批当代Po PH患者的队列中,来自巴黎萨克雷大学的Savale等分析了靶向肺动脉高压治疗的效果、生存率和预测死亡的因素。收集2007年-2017年在法国肺动脉高压注册中心连续登记的Po PH患者数据,分析初始治疗策略对NYHA心功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腹水不伴肝肾综合征的效果
BAI ZH, AN Y, GUO XZ, 白朝辉, 祁兴顺
2020, 36(8): 1703-1703.
摘要:
<正>腹水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肝硬化伴腹水患者易发生急性肾损伤或肝肾综合征,并可能在腹腔穿刺术后并发循环功能障碍。目前,特利加压素并非肝硬化腹水的主要治疗选择。本研究旨在系统回顾有关特利加压素在肝硬化腹水不伴肝肾综合征患者中使用的证据。检索了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三个数据库中关于特利加压素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应用的研究。
高密度脂蛋白相关生物学标志物是慢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的有效预测因子
TRIEB M, RAINER F, STADLBAUER V, 高沿航
2020, 36(8): 1713-1713.
摘要:
<正>慢性肝病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在合并脓毒症等急危重症情况下,HDL-C水平迅速下降,HDL颗粒的组成和功能亦随之发生显著变化。该项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以及验证队列明确了HDL的构成及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疾病进展和短期生存预后相关。
CDK12抑制可介导DNA损伤并与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具有协同作用
WANG C, WANG H, LIEFTINK C, 颜学波, 孙永康, 唐才喜
2020, 36(8): 1731-1731.
摘要:
<正>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几种治疗方案:如索拉非尼和瑞戈非尼对HCC患者的生存获益均有限。该研究旨在为HCC患者寻找新的可用药物候选基因。研究对目前所有已知的人类激酶进行了无偏倚CRISPR的功能缺失基因筛查,以识别HCC细胞的易损性。采用全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2(CDK12)抑制剂在HCC细胞中的作
醛固酮可通过NLRP3炎症小体诱导小鼠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
LI Y, ZHANG YJ, CHEN TT, 李洋, 李旭
2020, 36(8): 1762-1762.
摘要:
<正>已有证据表明,醛固酮和NLRP3炎症小体是诱导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然而,醛固酮与NLRP3炎症小体在肝星状细胞激活以及肝纤维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探讨醛固酮与NLRP3炎症小体在调控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首先采集并检测了40例有或无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及肝脏手术标本(纤维化与无纤维化患者各20例)中醛
肝细胞癌后丙型肝炎患者直接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干扰素治疗相当
TAHATA Y, SAKAMORI R, URABE A, 张雨, 温晓玉
2020, 36(8): 1767-1767.
摘要:
<正>与干扰素相比,直接抗病毒治疗对肝细胞癌(HCC)的复发和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清楚。来自大阪大学胃肠病与肝病学研究院的Tahata等对2005年1月-2017年11月在23家医院应用干扰素(n=88,IFN组)或直接抗病毒药物(n=250,DAA组)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338例慢性HCV感染且既往HCC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分析。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比较两组间累积肝癌复发率和生存率。
302例慢性肝外门静脉阻塞患者静脉曲张出血的长期结果
CHEN H, HE CY, LV Y, 陈辉, 韩国宏
2020, 36(8): 1772-1772.
摘要:
<正>关于肝外门静脉阻塞(EHPVO)患者静脉曲张出血或再出血治疗策略的研究非常少,本研究旨在评估按最新指南推荐意见进行管理EHPVO患者的长期结果和影响因素。纳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9年-2016年EHPVO患者302例。59例无曲张静脉和55例小曲张静脉患者采用了观察的策略; 115例患者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进行初级预防,87例患者联合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内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有利于胆管癌患者淋巴分期
MALIKOWSKI T, LEVY MJ, GLEESON FC, 张建丽, 黄莹
2020, 36(8): 1823-1823.
摘要:
<正>恶性区域淋巴结(MRLN)使得胆管癌(CCA)的肿瘤根治性切除或肝移植受限。部分证据表明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肝外CCA中检测MRLN具有实用性,但尚无EUS-FNA在肝内CCA中诊断MRLN作用的依据。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EUS对CCA的分期以及亚型分析的作用。来自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的Malikowski等选取了2014年10月-2018年4月在一单中心三级医院通过EUS分期
肝细胞癌肿瘤体积倍增时间:一项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NATHANI P, GOPAL P, RICH N, 冯丽娜, 金清龙
2020, 36(8): 1831-1831.
摘要:
<正>肿瘤生长模式对监测间隔、预测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肝细胞癌(HCC)的描述并不充分。该研究目的是描述HCC的倍增时间,并确定惰性和快速生长模式的相关性。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Nathani等检索了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建库至2019年12月),并对全国会议摘要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回顾(2010年-2018年)。确定了报告HCC肿瘤生长或肿瘤体积倍增时
失代偿性肝硬化急性肾损伤与低凝和高凝特征有关
ZANETTO A, RINDER HM, CAMPELLO E, 马博, 金清龙
2020, 36(8): 1841-1841.
摘要:
<正>最近的证据表明,急性肾损伤(AKI)是肝硬化患者穿刺后出血的主要预测因子。为了评估AKI出血倾向的因素,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Zanetto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比较了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并或不合并AKI患者止血的三个方面(血小板、凝血、纤溶)。原发性止血评估包括血小板聚集和分泌(血小板功能标志物)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二次止血评估包括
肝脏Mboat7的缺乏与肝纤维化有关
THANGAPANDI VR, KNITTELFELDER O, BROSCH M, 马仁舒, 辛桂杰
2020, 36(8): 1895-1895.
摘要:
<正>位于膜结合O-酰基转移酶结构域7(MBOAT7)基因的rs641738c>T变异与肝脏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酒精相关性肝病、乙型和丙型肝炎等纤维化相关。该研究旨在了解rs641738c>T的变异在NAFLD发病机理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来自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医院的Thangapandi等制作了具有肝细胞特异性缺失MBOAT7 (Mboat7Δhep)的小鼠,并通
读者·作者·编者
勘误
2020, 36(8): 1741-1741.
摘要:
书讯
《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疾病》出版
2020, 36(8): 1709-1709.
摘要:
<正>由池肇春、段钟平教授主编的《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疾病》(ISBN978-7-5478-4874-6)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国内首部有关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编著。新近几年在国内外对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开展了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介绍肠道微生物研究现状与进展、细菌学、细菌生理功能、肠道屏障生理功能和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细菌诊断、肠道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