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胆汁淤积性肝病(CSLD)是指能够引起胆汁淤积的多种肝病的集合和统称,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有待深入阐明,尚缺乏足够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十余年来对CSLD的多个方面有了较多新认识,为其精准诊治提供了更多层面和更为有效的抓手,同时也反映了许多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亟需继续深入研究。本期重点号从6大方面介绍了有关CSLD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1) CSLD的"上升"病理生理学模式;(2)胆汁淤积导致肝纤维化的机制及处置对策;(3)肠肝循环和肠道微生态与CSLD的关系;(4)药物性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和诊疗问题;(5)肝衰竭时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及处置对策;(6)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靶点和药物研发进展等。
胆汁淤积是指胆汁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引起的组织修复过程。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胆汁淤积、胆管渐进性破坏和肝内炎症持续存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肝病,引起胆管细胞和肝细胞损伤,并逐步进展为肝纤维化。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胆汁淤积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和阻断策略作一综述。
药物性胆汁淤积(DRIC)主要包括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和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其诊断应参考RUCAM量表判断药物与胆汁淤积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是充分排除其他病因。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发生DRIC后通常应及时停药和避免再刺激,并给予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DRIC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和胆管树的直接毒性、免疫和炎症反应、药物代谢与外排通路中酶和转运载体的受抑及基因多态性、HLA基因多态性等。深入阐明这些机制,必将有助于DRIC的预警、预防及优化治疗。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肝衰竭时胆汁淤积是一种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原因的严重肝细胞性肝内胆汁淤积,表现为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同时急剧增高,且其水平与肝衰竭严重程度呈正比。肝脏组织结构改变加重胆汁淤积,肠道微生物群对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有影响。治疗肝衰竭时胆汁淤积的根本措施是去除病因,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胆管的破坏、胆汁酸的积聚和炎症过程的持续导致胆管细胞及肝细胞的损伤而引起。若不及时治疗,胆汁淤积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出现终末期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成人中最常见的2种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可以较好地改善PBC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肝移植的存活率,但存在部分患者对UDCA治疗无应答的现象。此外,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PSC。随着近年来胆汁酸调节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免疫途径的理解加深,涌现了越来越多新的药物。介绍了近年来PBC及PSC新兴治疗靶点及相关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胆汁淤积性肝病具有"上升"病理生理学模式,尤其是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该理论认为,胆汁淤积性肝病在病变过程中随时间推延,在解剖结构上呈自下而上发展。原发或早期病灶通常位于"下游"的胆管,主要病因可能为免疫介导的胆管坏死性炎症损伤;当发生胆汁淤积时,胆盐介导的毒性作用将导致"上游"的肝实质损伤,因此胆汁毒性在疾病进展期间显得更为重要。基于其"上升"病理生理学模式,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发病部位及病因均不同,因此有必要对胆汁淤积性肝病进行分期,并根据不同疾病阶段选取不同治疗药物,以更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药物,并为新药开发指明方向。然而,目前尚缺乏胆汁淤积性肝病早期生化标志物,寻找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生化标志物是目前临床的主要工作。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药物、毒物、自身免疫、酒精、结石、肿瘤和遗传代谢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胆汁淤积发生而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胆汁流量的改变和胆汁酸毒性的过度积累。在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过程中,不仅有内源性胆汁酸的肝肠循环作用的参与,且肠道微生物群也通过调节代谢和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肠道微生物群与胆汁酸的肝肠循环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胆汁酸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反之,肠道微生物也能够影响胆汁酸池。近年来针对胆汁酸的肝肠循环、肠道微生物群与胆汁淤积性肝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日渐深入,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正>1前言据统计中国每年超过30万人死于肝细胞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而肝移植是被全世界认可的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掀起第二次肝移植热潮以来,肝移植事业发展迅猛,呈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态势,在移植数量和质量方面已接近或达到西方
<正>1概述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2011年中国胰腺癌
<正>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ancreatic exocrine insufficiency,PE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酶分泌不足或胰酶分泌不同步,而导致患者出现营养消化吸收不良等症状[1]。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多学科专家,参照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多部国际权威指南,对2012年版《中国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诊治规范(草案)》
<正>1概述当前胰腺癌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在我国胰腺癌的病死率不断攀升,2017年11月中国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癌症患者死亡的第六大原因,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第七大原因。胰腺癌治疗困难的因素有:(1)胰腺癌侵袭性强、发展速度快,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就诊时多已发生转移,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
《2018年国际肝移植学会亚洲共识:资源有限地区HCV感染的管理——从非肝硬化至失代偿疾病、肝移植》摘译
<正>HCV通过血液传播,属于HCV属和黄病毒科。HCV感染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包括从轻度短期的病变到严重的慢性危害生命的病变。HCV共有7大基因型(GT1~7)和67种不同的亚型。最近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统计,全球HCV感染率约为2. 5%(即1. 775亿例HCV感染者),其中67%为HCV RNA阳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比较PEG-IFNα-2a与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PEG-IFNα-2a(180μg/周)(n=34)和PEG-IFNα-2b(180μg/周)(n=32)治疗的CHB患者,观察2组治疗4、12、24、48周时HBsAg、HBV DNA、HBeAg、ALT水平及应答率等指标,将第48周抗病毒疗效结果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比较应答组与非应答组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48周时CHB患者的血清HBV DNA应答率分别为67. 6%、59. 4%,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 3%、34. 6%,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PEG-IFNα-2a组中,HBV DNA应答组较非应答组基线ALT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λ3水平,探究其临床意义及其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收集同期HBsAg阴性的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λ3的表达水平,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血清IFNλ3水平差异,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λ3水平与HBeAg的关系,观察不同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IFNλ3水平,以及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λ3水平的影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非正态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λ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4. 7(5. 9~28. 5) pg/ml vs 76. 1(39. 4~112. 0) pg/ml,Z=-10. 114,P <0. ...
目的本研究利用干扰素队列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RBV)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测RBV相关溶血性贫血发生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北京佑安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丙型肝炎且应用PEG-IFNα联合RBV方案抗病毒治疗患者235例,并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HCV RNA、HCV病毒基因型及三磷酸肌苷焦磷酸酶(ITPA)基因型检测,在2、4、8、1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RBV相关溶血性贫血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模型对RBV相关溶血性贫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2、4、8、12周时ITPA(rs1127354)基因型CC组Hb下降程度显著大于AA+AC组(P值均<0.>30 g/L比例(2. 3...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2(TIPE2)、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功能分子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未经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5例作为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TIPE2、Foxp3、CTLA-4 mRNA表达水平,并观察与肝脏血清生化指标及HCV RNA水平的相关性及TIPE2对Foxp3和CTLA-4的影响。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TIPE2 mRNA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0. 564±0. 232 vs 0. 704±0. 165,t=3. 569,P <0. 001); Foxp3 mRNA和CTLA-4 mRNA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0. 701±0. 405 vs 0. 527±0....
目的评价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及逆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CHB患者,其中HBeAg阳性69例、HBeAg阴性69例。109例Ishak评分≥3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72周。收集基线及72周治疗后两次肝活组织标本和血清,检测组织病理及HBcrAg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BcrAg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血清HBcrAg水平与肝纤维化进程呈负相关(r=-0. 342,P=0. 004);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血清HBcrAg水平与肝纤维化进程及炎症改变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439、0. 437,P值均<0. 001)。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crAg预测晚期肝纤维和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
目的初步探讨FibroScan联合GGT/PLT比值(GPR)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肝活组织检查诊断为CHB患者278例,分析GPR、FibroScan以及二者联合诊断预测纤维化分期(F0~F4)的价值。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以肝活组织检查作为金标准,F1~F4期患者分别有50、104、92和32例。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加重,FibroScan检测肝硬度值(LSM)逐渐升高(P值均<0. 05); GPR在肝纤维化F1、F2、F3期逐渐升高(P值均<0. 05)。GPR、FibroScan均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419、0. 481,P值均<0. 001); GPR与FibroScan呈正相关(r=0. 436,P <0. 001)。FibroScan与GPR联合预测进展...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CD34、CK7、CK19免疫组化阳性染色量以及纤维胶原沉积量的变化特点,阐述影响FibroTouch测量值的病理基础。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就诊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资料,计算CD34、CK7、CK19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染色量,Masson三色染色的纤维胶原沉积量,FibroTouch所测定的肝脏硬度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肝脏硬度值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着炎症程度的增加,CD34阳性染色量无明显变化(P> 0. 05),CK19阳性染色量、纤维胶原沉积量呈现升高趋势(H值分别为9. 02、14. 12,P值分别为0. 011、0. 001)。随着纤维化分期的进展,CD34阳性染色量、CK7阳性染色量、纤维胶原沉积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临床特征,以利于两者的鉴别及早期诊断。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8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AIH患者(n=83)和PBC患者(n=108)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血清生化、免疫学指标及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AIH与PBC的不同特征。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纳入AIH及PBC患者均以女性为主,发病年龄高峰为40~60岁。二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症状体征均为:乏力、腹胀、黄疸、纳差,其中AIH组纳差患者比例明显高于PBC组(25%vs 14%,X2=6. 52,P=0. 011)。此外,AIH组肝硬化及合并风湿性疾病的比例亦明显高于PBC组(59. 0%vs 40. 7%,X2=6. 23,P=0. 012; 23. 5%vs 15. 7%,X2=7. 46,P=...
目的比较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引起的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患者的病理学特征,总结临床鉴别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2018年1月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经肝穿刺病理明确诊断合并VBDS的DILI患者(D-VBDS组) 42例、PBC患者(P-VBDS组) 43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学指标等数据,观察病理形态学特征。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组患者均以40~50岁女性多见。D-VBDS组发生皮肤巩膜黄染较P-VBDS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 683,P=0. 017)。肝生化各指标高峰值比较,D-VBDS组TBil(Z=-2. 020,P=0. 043)、DBil (Z=-2. 910,P=0. 004)明显高于P-VBDS组。病理形态学分析显示,P-VBDS组在汇管区炎症、汇管区纤维化、汇管区肉芽肿病理形态学评分高于D-VB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 136、-2. 710、-...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PHGF组)和对照组(NS组),每组各40只。通过阻断肝中叶及肝左叶血流造成70%肝脏缺血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时间为21 min。PHGF组术前予PHGF腹腔注射干预,NS组术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前及术后1、3、5、7 d取大鼠血清及肝组织,检测ALT、AST、TBil水平; 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 mRNA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光镜下PHGF组肝细胞水肿、炎细胞浸润程度及肝细胞坏死程度较NS组明显减轻。肝功能生化检测结果显示,PHGF组大鼠术后1、3、5、7 d血清ALT、AST、TBil水平低于同时相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 879、16. 019、22. 168、10. 235、9. 041、12. 936、18. 759、8. 142、10. 108、11. 014、13. 245、9. 968,P值均<0. ...
目的研究Mindin蛋白在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过程中的动态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1/6小鼠48只,随机抽取40只应用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损伤,分别于造模后6、12、24、48和72 h取小鼠肝脏组织作病理学观察(实验组),余下8只腹腔注射橄榄油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indin蛋白的表达以及变化趋势,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Mindin mRNA的表达。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CCl4诱导肝损伤后,小鼠肝脏失去其正常结构,48 h时肝脏病理改变最为显著。肝脏Mindin蛋白在注射CCl4后12~72 h内呈现低表达水平,而其转录水平即Mindin mRNA在给予CCl4后12 h降至最低(实验组vs对照组:0. 183±0. 105 vs 1. 023±0. 247,t=8. 841,P <0. 01),随后逐渐升高,在48 h(2. 548±0. 775 vs 1. 023±0. 247)和72 h(2. 699±0. 995 vs 1. 023±0. 247)时转录水平甚至是正常水平...
<正>胰母细胞瘤(pancreatoblastoma,PBL)是最常见的儿童胰腺恶性肿瘤之一,故也称儿童型胰腺癌。最早由Horie等[1]于1977年研究发现,其形态学特征类似于胚胎期胰腺,具有错构母细胞瘤特征,故而命名为"胰母细胞瘤"。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现报道1例PBL,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
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严重损伤,并发症复杂多样,真菌感染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为肝衰竭晚期表现,严重影响预后,导致病死率显著升高,成为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介绍了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以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临床常见,以非肿瘤性息肉为主,少部分为肿瘤性息肉。总结了PLG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提示PLG的发病是由性别、HBV感染、代谢综合征、内脏肥胖、低密度脂蛋白低水平、胆囊壁增厚、糖尿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随着PLG的发病率日趋升高,认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着眼于运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健康筛查,并对确诊患者进行规范化随访观察,发现并及早干预具有癌变可能的PLG。
<正>1.图片轮廓鲜明,最好为原图,便于制版。2.每张图片应有相应的图序和图题。图序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连续编号,如:图1、图2等;图题应准确反映图片主题。3.图片应随文列出,文中应有对应的词语相呼应,如:(图1),图片排在此段落之后。4.图片的内容不应与文字或表格重复;如重复,可依情况删除文字、表格或图片。5.如为线条图,应有纵坐标和横坐标,每条坐标上均应列出至少3个标值,且标值间等距。图中的单位、符号等应与
<正>1.文题:"*例报告"应与最受关注的内容同时列于文题中。2.关键词:3~5个关键词,包含关键词"病例报告"。3.引言:当前的医疗标准及本文的贡献,可1~2段文字。4.病例资料:对病例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其他患者和当事人的信息予以隐私保护,主诉患者本次就诊的主要症状;相关既往史,包括既往的干预措施和结局;体格检查,包括相关的体检发现;评估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实验室检
<正>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须标引3~5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应用";"隔开。所有文章均应有中英文关键词,中文关键词置于中文摘要下方;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置于英文摘要下方,并一律小写(专有名词除外)。关键词应尽量从《医学主题词表》(MeSH表,http://www. sinomed. ac. cn/cross/subjectSearch. html或者http://mesh. medlive. cn/)中选用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自由词必要时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
<正>由于一些文稿中统计学的误用比较常见,为此本刊对稿件统计学处理要求如下。1.研究设计:需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可分为前瞻性、回顾性和横断面调查。2.资料表达与描述: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几何均数及其标准差描述对数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描述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
<正>为使作者了解我刊的编辑出版计划,及时地为我刊惠赐稿件,《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确定了2019年1-7期"重点号"选题及各期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