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专题报告
如何理解肝硬化腹水患者限钠与补钠问题
刘建军
2009, 25(3): 163-166.
摘要:
论著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与血清HBVDNA的关系研究
董加秀, 赵守松, 高继君, 焦贤春, 李柏青, 金齐力, 崔琢
2009, 25(3): 167-170.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髓系DC(MDC)和浆细胞DC(PDC)】的变化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采集健康人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静脉抗凝全血,利用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MDC的特异性标记为L ineage-HLA-DR+CD11 c+,PDC的特异性标记为L ineage-HLA-DR+CD123+);固相放免法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结果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PDC相对平均百分率低于健康对照者,但缺少统计学意义,MDC相对数量在两者间没有差别;血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相对数量显著高(P<0.01)于HBeAg阴性患者和健康人(P<0.05),而在上述3组中MDC相对数量无差异(P=0.194)。结论HBV感染可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或DC的凋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增加与HBeAg血清转换有关,提示PDC可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与Th1/Th2变化的关系
阎双缓, 张新元, 曹治宸, 陈翠英, 王素平, 唐亚芳
2009, 25(3): 170-172.
摘要: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h1/Th2比值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第3、6、9、12月时的血清IFN-γ和IL-4水平。选取20名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结果LAM治疗前ALT高水平组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较高,完全应答率较高,无应答率较低;治疗后完全应答组IFN-γ/IL-4水平接近或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IFN-γ/IL-4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加Th1类细胞因子IFN-γ分泌,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4分泌,治疗后Th1/Th2平衡的恢复与抗病毒疗效有关。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是抗病毒治疗的关键之一。
CA/PEI亲和膜去除肝硬化腹水中内毒素及胆红素的研究
白淑艳, 段志军, 潘明臣, 高志红
2009, 25(3): 173-174.
摘要:
目的研究CA/PEI亲和膜对肝硬化腹水中内毒素及胆红素的去除效果。方法以醋酸纤维素(CA)为亲和基质,交联聚乙烯基亚胺(PEI),制备CA/PEI亲和膜;采用动态吸附法,比较吸附前后肝硬化腹水中内毒素、胆红素、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离子(K+、Na+、Cl-)浓度的变化。结果CA/PEI亲和膜吸附前后腹水中的内毒素及胆红素浓度显著降低(P(0.01);腹水中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电解质浓度过膜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CA/PEI亲和膜能有效吸附肝硬化腹水中的内毒素及胆红素,对腹水中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电解质无明显截留,可应用于肝硬化自体腹水回输治疗。
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病理对比研究
吴丽萍, 张建军, 杜瑞清, 王艳, 王建彬
2009, 25(3): 175-177.
摘要:
目的从临床及病理学两个层面分析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特征,比较其血清生化指标变化、病毒载量水平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特点。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7例,行超声引导下快速肝穿刺活检,并分别检测血清ALT、AST、TBil、A/G及HBVDNA定量,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7例CHB患者中,HBeAg阴性24例(35.82%),阳性43例(64.18%)。HBeAg阴性慢乙肝与HBeAg阳性慢乙肝比较,阴性组血清ALT水平升高较阳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AST、TBil、A/G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组HBVDNA定量水平比较,阴性组低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和病理损伤,应给予高度重视,有条件时应进行肝穿刺活检,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
核苷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完全应答患者的病毒学特点
耿书英, 陈金军, 万铁林, 李咏茵, 徐旭雯, 侯金林
2009, 25(3): 177-179.
摘要: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NA)治疗达到完全应答(CR)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AgCs)之间HBV病毒学特点的异同。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175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分型以及PC/BCP基因区变异检测,包括经NA治疗1年以上、达到CR的117例CHB患者(治疗组)和58例未行抗病毒治疗的IAgCs(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中1例A型、44例B型、16例C型,对照组中33例B型、10例C型、2例D型、1例基因型不明,两组的基因型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BCP区A1762T/G1764A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8%vs 41.4%,P<0.01),PC区G1896A检出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14.0%vs 72.4%,P<0.01)。结论NA治疗达到CR的HBeAg阳性CHB患者PC/BCP变异检出率低于IAgCs。
100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的慢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研究
江军, 范平, 陈仕祥, 陈玺卿, 熊志远, 王德扬, 王爱忠
2009, 25(3): 180-181.
摘要:
目的探索100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的慢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影响的可能因素及ALT相应的正常界限。方法收集100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清和肝穿病理标本分别行生化、乙肝标记物、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和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评分。结果26例肝脏组织学有显著改变,HBeAg状态、ALT水平这二种因素对慢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有影响。结论目前ALT正常值上限应下调为宜;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应将肝活检作为判断肝病活动性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
大于40岁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研究
李静
2009, 25(3): 182-183.
摘要:
目的观察大于40岁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情况。方法选择64例慢性HBV感染者,检测血清肝功能、HBeAg、HBVDNA、进行肝脏活检,提供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情况。结果年龄大于40岁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73.44%有2期及以上的纤维化。肝纤维分期与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具有相关性(P<0.05),HBVDNA、HBeAg与肝组织纤维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大于40岁ALT正常的HBV慢性感染者有3/4肝组织纤维分期在2期以上,应关注其抗纤维化治疗。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占国清, 郑三菊, 朱琳, 张薇薇, 李刚, 杜卫星
2009, 25(3): 184-186.
摘要: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拉米夫定治疗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疗效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用药前ALT、HBV DNA水平、治疗24周后HBV DNA阴转、规则用药、HBeAg性质及HBV YMDD变异等因素。结果拉米夫定治疗失败96例,成功128例;与成功组比较,失败组治疗前ALT水平、治疗24周后HBV DNA阴转率、HBeAg阳性患者治疗中阴转和血清转换率低(P<0.01),治疗前HBV DNA水平和HBV YMDD变异率高,患者不规则用药(P<0.01),两组在年龄和性别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LT、HBV DNA基线水平,治疗24周后HBV DNA阴转、用药规则,HBV YMDD变异及治疗后HBeAg性质改变均是影响拉米夫定治疗CHB疗效的相关因素。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姜兆金, 雷明君
2009, 25(3): 186-187.
摘要: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阿德福韦酯10mg,一日一次口服,加用扶正化瘀胶囊,一粒0.3克,一次5粒,一天三次口服。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10mg,一日一次口服,不服用其他抗纤维化及调解免疫药物,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A、PCI-II、LN、CIV,经统计学处理t=2.13,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HA、PCIII、LN、CIV比较,经统计学处理t=2.36,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药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个月,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韩志启, 秦波, 张海
2009, 25(3): 188-190.
摘要: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例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每日一次,口服4周。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HBVDNA水平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50.0%,P<0.01。治疗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存活患者的总胆红素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血清HBVDNA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邱绍勤, 李文勇, 彭秋萍, 钱宜丹, 王淑平, 明全, 黎春宇
2009, 25(3): 190-191.
摘要: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600mg,每日一次口服。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及后在2周、4周、12周的HBVDNA,治疗前后肝功能,PTA,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HBVDNA阴转率2,4,12周分别为33.0%,80.0%,83.3%,对照组分别为0%,3.3%,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在TB il降低(P<0.01)、PTA升高(P<0.01)方面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67.7%,对照组40.0%(P<0.05)。结论替比夫定有较强的抗HBVDNA活性,且起效快,能显著改善肝功能,适合重型肝炎患者使用。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YMDD变异的研究
樊晓红, 胡玉琳, 朱红玲
2009, 25(3): 192-194.
摘要: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生YMDD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荧光定量PCR、ELISA检测72例用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治疗前(0个月)、治疗中(9、12、18个月)YMDD变异的情况、HBVDNA定量水平、两对半等指标。结果72例CHB患者中,拉米夫定治疗前未检查出YMDD变异,治疗9、12、18个月分别检出YMDD变异8例(11.1%),17例(23.6%),28例(38.9%),随治疗时间的延长,YMDD变异率升高(P<0.05)。另外用药前HBVDNA定量>108copies/ml与HBVDNA定量<108copies/ml相比YMDD变异率显著升高(P<0.005)。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患者在不同治疗时间YMDD变异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YMDD变异的发生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血清病毒载量可作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产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转氨酶升高的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肝脏损伤的研究
贺玉凯, 闪海霞, 张帆, 吴爱华, 朱幼芙
2009, 25(3): 194-198.
摘要:
目的探讨转氨酶升高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患者肝脏损伤情况及血清ALT来源;观察IIM患者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肝组织中CD138+浆细胞浸润情况。方法分析28例IIM患者临床及血清学资料,并对其中6例IIM患者及另外11例AIH患者行肝活检(HE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特异性染色)。结果IIM患者血清ALT均值(198.8±209.0)U/L,50%(14/28)的患者血清ALT轻度升高,在(40120)U/L之间,与AIH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与健康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酸脱氢酶(LDH)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异常率为100%和85.7%,显著高于肌酸激酶(CK)的78.6%;组织学检查:IIM患者肝组织损伤轻微,肝窦内和汇管区有少至中量炎症细胞浸润,未发现明显CD138+浆细胞浸润;而AIH患者肝组织损伤较重,汇管区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向周围肝实质扩散,汇管区有明显CD138+浆细胞浸润。结论转氨酶升高的IIM...
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P-504S和P63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吕芳, 杨竹林, 苗雄鹰, 杨乐平, 罗鑫
2009, 25(3): 199-201.
摘要:
目的研究胆囊腺癌、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和P6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和35例慢性胆囊炎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P504S和P36染色方法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胆囊腺癌P504S和P63阳性率(51.9%,43.5%)及其评分(2.13±1.88,1.98±1.7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阳性率(17.9%,10.9%)及其评分(0.72±1.24,0.61±1.39)和慢性胆囊炎阳性率(14.3%,6.0%)及其评分(0.59±1.34,0.32±1.22)(P<0.01);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病例P504S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病例(P<0.05,或P<0.01);无淋巴结转移病例P63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转移病例(P<0.05)。结论P504S和P63表达与胆囊腺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P504S可能是反映胆囊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血浆氨基酸分析
周淑芬, 刘树业, 丁贤
2009, 25(3): 202-203.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血浆氨基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日立835氨基酸分析仪对46例肝硬化患者和44例肝癌患者血浆氨基酸进行测定。方法用日立835氨基酸分析仪对46例肝硬化患者和44例肝癌患者血浆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时血浆谷氨酸、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显著升高(P<0.01),苏氨酸、苯丙氨酸明显升高(P<0.05);肝癌时血浆苏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显著升高(P<0.01),丝氨酸明显升高(P<0.05);两组中BCAA/AAA(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缬氨酸、亮氨酸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以上血浆氨基酸分析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氨基酸分析对肝硬化与肝癌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人肝癌细胞系HepG2培养上清液对人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张克昌, 吴俊英, 李柏青
2009, 25(3): 204-206.
摘要:
目的观察人肝癌细胞系HepG2培养上清液对人淋巴细胞活化、增殖、IL-2分泌及凋亡诱导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与体外分离的人淋巴细胞一起培养;用标准白细胞计数法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免疫表型及凋亡;ELISA法检测IL-2分泌水平。结果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对淋巴细胞活化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L-2,促进淋巴细胞凋亡。结论肿瘤细胞可能通过产生某些可溶性蛋白分子抑制淋巴细胞活性,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监视。
华蟾素介入栓塞联合静脉注射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沈建军
2009, 25(3): 207-209.
摘要:
目的探讨华蟾素介入栓塞联合静脉注射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灌注华蟾素+静脉用药)23例,对照组(单纯TACE)24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AFP,肝功能,生存质量,肿瘤病灶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的AFP水平明显下降(P=0.015),ALT,GGT水平亦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0.021,P=0.032)。治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估明显改善(P=0.030)。结论华蟾素灌注治疗联合静脉用药可以减轻肝癌患者肝脏炎症,改善生存质量,延缓肿瘤的生长,对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患者是有效方法之一。
丽珠肠乐及莫沙必利治疗肝衰竭42例
李建阳, 刘福文, 华伟, 赵尚知
2009, 25(3): 209-210.
摘要:
目的观察丽珠肠乐及莫沙必利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住院的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丽珠肠乐及莫沙必利口服治疗,疗程1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丽珠肠乐及莫沙必利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显著,预后明显改善。
胎盘提取液对脂肪性肝病治疗机理的研究
王波, 陈松劲, 于亚威, 杨志宏, 斯淑英, 俞蕾敏, 吕宾
2009, 25(3): 211-214.
摘要:
目的探讨人胎盘提取液对高脂饮食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42只Wistar大鼠,雄性,分为正常对照组(n=8,予普通标准饲料)和模型组(n=34,予高脂饮食,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喂饲12周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造模组(n=8)、人胎盘提取液高剂量组(n=9)、人胎盘提取液低剂量组(n=9)、易善复对照组(n=8)。4周后取血和肝组织。肝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及肝组织中Leptin、TNF-α、IL-6的含量。结果人胎盘提取液低剂量组和易善复组较造模组有好转,但无明显差异(P>0.05),人胎盘提取液高剂量组脂肪浸润状态较造模组有明显好转,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大鼠血浆中Leptin、TNF-α、IL-6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人胎盘提取液高、低剂量组、易善复对照组较造模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及肝组织溶浆中IL-6,TNF-α及Leptin的含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人胎盘提取液对Leptin、TNF-α、IL-6等细胞因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高脂饮食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具有明显...
硫普罗宁联合多稀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
高远征, 贾素华, 王妍, 赵连峰
2009, 25(3): 214-216.
摘要: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联合多稀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方法165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3例用硫普罗宁联合多稀磷脂酰胆碱。对照组82例采用基础护肝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腹部超声及肝组织病理等方面的改变。结果治疗组肝功能血清纤维化指标和腹部超声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有效率96.5%(80/83),对照组有效率71.9%(59/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脏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治疗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肝纤维化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脂肪变性、纤维化积分改善方面更优(P<0.05)。结论硫普罗宁联合多稀磷脂酰胆碱治疗酒精性肝病具有理想的治疗结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奥曲肽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分析
向志勇, 郑勇, 徐丽红, 李睿, 周婷, 杨远, 杨小艳
2009, 25(3): 217-218.
摘要:
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硝酸甘油对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肝硬化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60例,给予奥曲肽联合硝酸甘油为主的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以奥曲肽为主的治疗。治疗2周,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的降低值和脾静脉血流量降低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愈率,平均止血时间及疗效差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硝酸甘油治疗组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优于单用奥曲肽的治疗组。
综合治疗加血浆置换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探讨
边春香, 张槟, 吴君, 文国娟, 何帅, 邹春毅
2009, 25(3): 219-220.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加血浆置换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35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氨及氨基酸支/芳比的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74.3%),死亡9例(25.7%)。对照组治愈15例(42.9%),死亡20例(57.1%)。血浆置换术后,支/芳比值明显升高(P<0.01)血氨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综合治疗加血浆置换术治疗肝性脑病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大剂量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胺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中度肝损害临床疗效观察
胡启江, 汪慧兰, 李敏, 张春雷
2009, 25(3): 220-221.
摘要: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早期应答与远期应答的相关性
李显勇, 王蜀, 苏尊玮
2009, 25(3): 222-223.
摘要: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在抗乙肝病毒治疗过程中早期应答(3个月)与远期应答(24个月)之间的相关性,以指导制定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取得最佳的药物经济学指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8月—2008年8月3年间随访的78例服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时期HB-VDNA载量,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治疗满3个月时的应答率与治疗满24个月的应答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8例患者在治疗满3个月时血清HBVDNA<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的各组患者,在治疗满24个月时血清HBVDNA<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是100%、71.0%和31.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83.3%、22.6%和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在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疗程满3个月可作为一个重要判断其远期疗效的时间窗,治疗满3个月时血清HBVDNA<103拷贝/ml者,24个月时能达...
HBsAg/Ab双阳性患者血清病毒载量分析
黄学忠, 林佩佩, 陈晓飞, 周平
2009, 25(3): 224-224.
摘要:
严重肝病患者血、腹水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魏红, 赵秀英, 孙桂珍, 崔世昌
2009, 25(3): 225-227.
摘要:
目的分析严重肝病患者全血、腹水合并细菌感染的致病菌菌种分布特点及药敏试验结果,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ACTEC 9120细菌培养仪及PH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血液和腹水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两类标本共检出255株阳性标本,血培养187株,腹水68株。其中G-菌占多数,占59.6%,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出的G-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第二、三、四代头孢菌素敏感率大都在50%以上,亚胺培南敏感率在80%以上。G+菌占40.4%,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G+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严重耐药情况;对庆大霉素、第四代喹诺酮类、吗啉恶酮、奎奴普丁/达福普丁敏感率稍高,对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结论随着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不断发生改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高脂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汤永辉, 苗毅
2009, 25(3): 227-229.
摘要:
病例报告
巨大肝脓肿1例报道
张弓, 施文娟, 张建军
2009, 25(3): 230-230.
摘要:
文献综述
MMPs在肝纤维化形成与逆转过程中的作用
赵春洪, 张晓岚
2009, 25(3): 231-235.
摘要:
HBV相关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进展
何卫平, 王慧芬
2009, 25(3): 235-237.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王守义
2009, 25(3): 238-240.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意义的重新评定
汪杨, 辛桂杰, 金清龙, 王峰
2009, 25(3): 240-24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