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著
角蛋白K18及其33、52位丝氨酸磷酸化在HBV感染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娟, 石英, 武聚山, 绳波, 于红卫, 吴昊, 陈新月, 陈德喜
2008, 24(4): 243-245.
摘要:
目的探索K18磷酸化ser33和ser52水平与HBV感染肝脏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HBV感染后不同进程肝组织中K18及其磷酸化ser33和ser52的表达及其相对亚细胞定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BV感染后不同进程肝组织中K18及其磷酸化ser33和ser52水平。结果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结果显示K18及其磷酸化Ser33和Ser52在所有肝组织都有表达,K18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K18磷酸化Ser33和Ser52在正常细胞中表达较弱,位于细胞膜周围,在慢性HBV肝病时弥漫分散于细胞浆中且表达增强,重型肝炎表达最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K18的Ser52水平被显著诱导但在不同程度肝脏疾病的表达无显著差异,重型肝炎时,K18的Ser33水平被显著诱导。结论K18高度磷酸化可能是HBV感染后肝脏疾病病情进展的标志。
HBeAg阴、阳性慢乙肝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及HBVDNA水平分析
吴健林, 曾志励, 吴继周, 陈茂伟, 玉艳红, 刘志红, 黄璐
2008, 24(4): 246-248.
摘要:
目的对比HBeAg阴性及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在细胞免疫状态及HBV DNA水平方面的差别,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可能原因。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分类检测、荧光定量PCR测量血清中的HBVDNA。结果在HBVDNA水平方面,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均值为(5.13±1.43)Log,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的(6.29±1.70)Log(P<0.05);在T淋巴细胞分类方面,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CD8+T显著高于HBeAg阳性患者,分别是:23.25±3.79和20.69±3.30(P<0.05),总T、CD4+T及CD44+/CD8+比值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HBeAg阳性患者,可能与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具有相对较强的细胞免疫状态有关。
膦甲酸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曹天高, 厉景南, 施云珍, 李朝霞
2008, 24(4): 248-250.
摘要: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膦甲酸钠和阿德福韦酯组)36例,对照组(阿德福韦酯组)34例,完成4周和12周治疗时,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功能变化。结果在治疗4周和12周时,联合组肝功能恢复及病毒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膦甲酸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可在生物化学及病毒学方面取得较好疗效,且安全性好。
365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占国清, 郑三菊, 朱琳, 江山
2008, 24(4): 251-253.
摘要: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65例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单纯的HBV感染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重叠病毒感染(HBV+HCV和/或HBV+HEV)均加重病情;(2)重型肝炎好发年龄主要分布于(206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60岁老年患者病死率达74.5%,预后与性别无关;(3)重型肝炎病死率为54.8%,其中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及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分别为83.3%,64.3%和53.0%;(4)预后与不同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血胆固醇及有无胆酶分离密切相关,但与总胆汁酸无显著相关;(5)93.1%重型肝炎患者合并并发症,并发症(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其它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结论年龄、病因、临床分型、多个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均能影响重型肝炎的转归,性别、总胆汁酸与重肝预后无明显关联。
阿德福韦酯联合r-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袁海宁, 罗光汉, 邓一鸣
2008, 24(4): 254-255.
摘要: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r-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年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联合r-干扰素组(A组35例)、单用阿德福韦酯组(B组30例),两组进行对照临床观察。结果A组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在使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r-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较好地提高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
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詹爱琴, 刘佩芝, 杨勇
2008, 24(4): 256-258.
摘要: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者25例、急性乙肝患者26例、慢性乙肝患者38例,26例正常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Tr表达水平;用PCR法检测患者HBV DNA载量。结果乙肝病毒携带者组与慢性乙肝患者组CD4+CD25+Tr水平(9.93±3.51,11.2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8.12±2.80)(P<0.01或0.05),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持续性HBV感染者CD4+CD25+Tr表达增加,提示CD4+CD25+Tr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抑制HBV感染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与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化及肝病的临床发生、发展有关。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郑智鑫, 陈创坤
2008, 24(4): 258-260.
摘要: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41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T3、T4、TSH水平显著低于急性病毒性肝炎及正常人(P<0.05);rT3则增高(P<0.05)。T3、T4与血浆Alb呈正相关,T3、TSH与PT、rT3与ALT呈负相关。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者T3、T4、TSH显著低于存活者(P<0.01),rT3则增高(P<0.01)。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敏感指标,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预后有重大价值。
兰州地区干部脂肪肝的调查报告
万红, 李玲, 唐艳萍
2008, 24(4): 261-262.
摘要: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干部中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兰州市47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及腹部B超检查。结果472例中检出脂肪肝223例占47.24%,其中男性200例占受检男性51.15%,女性23例,占受检女性28.39%。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脂肪肝患病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有密切的关系。有效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
多层螺旋CT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价值(附42例报道)
殷小平, 李彩英, 冯平勇, 封海龙
2008, 24(4): 265-268.
摘要:
目的分析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ogenic segment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42例PSPH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脾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孤立性脾静脉阻塞30例,其侧支血管食管静脉(9.5%)、胃冠状静脉(76.19%)、胃短静脉(85.71%)、胃网膜静脉(95.24%)、胃结肠干(23.81%)曲张;非孤立性脾静脉栓塞12例,其中伴肠系膜上静脉阻塞8例,其属支胃结肠干(19.05%)、结肠右上静脉(16.67%)、结肠中静脉(14.29%)、胰十二指肠前上静脉(19.05%)有不同程度曲张。伴门静脉海绵样变5例。结论MSCT对PSPH的脾静脉阻塞及其胃周迂曲扩张的侧枝静脉显示具有重要价值。
108例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诊断分析
李殿秋, 毛永侠, 刘树军
2008, 24(4): 268-269.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收治并手术的10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阻塞性黄疸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102例(94.4%),其中胆管结石65例,诊断符合率100%;胆管狭窄2例,诊断符合率66.6%;胰腺炎1例,诊断符合率50.0%;胆囊炎(向后压迫)3例,诊断符合率100%;胰头癌14例,诊断符合率87.5%;壶腹癌11例,诊断符合率91.7%;胆管癌6例,诊断符合率85.7%。结论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高,可作为阻塞性黄疸检查的首选方法,结合临床可提高诊断率。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邹庆华, 武振明, 姜玉石, 赵洪娟, 熊露宁
2008, 24(4): 270-271.
摘要: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霉素、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和栓塞剂(碘化油、明胶海绵)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同时加用内生场热疗(每周二次)。根据WHO标准评价近期客观疗效及其毒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9.6%与39.1%,有差异显著(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个月和8个月,1年生存率为65.2%和34.8%。毒副反应较轻,主要为Ⅰ、Ⅱ度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偶有发热,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热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可增强疗效,提高生存率、减轻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肝癌TACE中化疗和栓塞与肿瘤抑制和肝损伤关系的临床研究
王艳红, 张哲, 乐凡, 周小芸
2008, 24(4): 272-274.
摘要:
目的研究肝癌TACE中化疗与栓塞的并用与否对肿瘤抑制和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HCC患者接受化疗灌注(A组30例)、栓塞(B组29例)或化疗栓塞(C组93例)后1天和4天,AFP下降及肝功能各指标变化。结果(1)AFP下降人数,B组(56.5%,78.3%)和C组(67%,80.7%)显著大于A组(25%,25%)(P<0.001)。(2)肝功能异常人数增幅表现为:TBil,A、C组明显高于B组(P<0.001)。ALT及ALB,B、C组明显大于A组(P<0.005)。PA,C组明显高于A、B组(P<0.005)。结论TACE对肿瘤的抑制主要归功于肿瘤供血血管的栓塞作用;加用肝动脉化疗灌注后,肝损伤的增加明显大于对肿瘤的抑制。
99Tcm-MAA全身显像在肝肺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
李春林, 杨吉刚, 王海燕, 王惠吉
2008, 24(4): 274-276.
摘要:
目的研究99Tcm-聚合白蛋白(99Tcm-MAA)全身显像在判断肝硬化患者肝肺综合征(HPS)中的作用。方法74例受试者分为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分为HPS组和非HPS。全部受试者均行99Tcm-MAA全身显像,然后计算分流率。结果①肝硬化患者的分流率[(4.6±0.7)%]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分流率[(2.7±0.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②HPS组中呼吸困难和杵状指的发生率高于非HPS组;HPS组与非HPS组相比,PaO2、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PO2(A-a)增高。HPS组分流率[(7.1±0.9)%]与非HPS组分流率[(3.0±1.2)%]相比明显增高。③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PaO2、SaO2、PO2(A-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分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Tcm-MAA全身显像是诊断HPS一种无创、准确检查方法。
乙型肝炎合并心肌损伤临床分析
单洪, 刘阳, 薛宏丽
2008, 24(4): 277-278.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38例急、慢性及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心电图检查及对心电图异常者行心肌酶谱检测分析。结果80例心电图异常,发生率18.2%,而其中16例(20.5%)心肌酶谱检测异常。结论对于乙型肝炎合并心肌损伤临床要结合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心肌酶CK-MB升高对于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国产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随访
高峰, 张福奎, 贾继东
2008, 24(4): 278-280.
摘要:
目的观察国产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功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友谊医院经肝穿活检病理学或AMA-M2阳性而确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应用国产熊去氧胆酸(13-15)mg/kg day,分三次口服,定期(每隔3个月)复查肝功。结果从用药第三个月起,γ-GT、ALP、ALT、AST水平开始明显下降(P<0.05)。结论国产熊去氧胆酸可以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胆汁淤积相关指标(GGT、ALP),降低转氨酶(ALT、AST)水平。
高强度聚焦超声对门静脉癌栓疗效的研究
赵峰, 冯智洪, 杨玉芝
2008, 24(4): 281-283.
摘要:
金胆康胶囊治疗胆石症的临床实验研究
高扬, 高凤岩, 高凤秀, 刘中涛, 冯惠玲, 朱胜红, 赵明昕, 周长双, 唐秀程, 杨晓晶, 王建章
2008, 24(4): 283-284.
摘要:
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高海拔地区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的应用
康金科, 高春江
2008, 24(4): 285-286.
摘要: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CD)在高海拔地区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接受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的50例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均穿刺置管成功。45例(90%)均获得有效胆囊减压引流。42例(84%)治愈。3例发生胆囊出血,1例发生胆汁腹腔漏,1例发生穿刺窦道及腹腔感染。全组无一例因急性胆囊炎及相关的治疗死亡。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是治疗高海拔地区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MELD分值的影响
范荣山, 白贤女, 刘蕴刚, 刘红
2008, 24(4): 286-287.
摘要: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
刘冰, 李桂梅
2008, 24(4): 288-289.
摘要:
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徐少卿, 郭云莉
2008, 24(4): 289-290.
摘要: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探讨
张萍
2008, 24(4): 291-292.
摘要:
多重肝炎病毒感染致肝衰竭一例
潘峻岩
2008, 24(4): 292-292.
摘要:
阿德福韦酯单用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
孙建民, 朱增红, 胡庆军
2008, 24(4): 293-295.
摘要: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单用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DV组(20例)和联合组(20例),分别换用或加用ADV片10mg/d治疗。结果两组ALT、AST、TBil值在治疗1、2年时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1年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治疗2年时联合组ALT、AST值显著低于ADV组(P<0.01),两组TBil值差异无显著(P>0.05)。两组HBV DNA转阴、ALT复常、耐药率在治疗1年时差异均无显著(P>0.05),2年时差异显著(P<0.05);两组HBeAg转阴率及血清转换率治疗1、2年时比较差异均无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ADV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CHB在病毒学、生化学方面长期疗效优于单用ADV治疗,近期疗效相似,前者耐药发生率低,两组安全性均良好。
肝血管肉瘤一例
冯耀霞, 王爱武, 郑莉萍
2008, 24(4): 295-296.
摘要:
书讯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出版
2008, 24(4): 262-262.
摘要:
超声造影肝脏微灌注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动态研究
冯卉, 张新力, 周艳贤, 施源
2008, 24(4): 263-264.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在肝脏血管及肝实质中的显影时间对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ChildA组12例,ChildB组15例,ChildC组9例,对照组为7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分别测定各组肝动脉显影时间,肝静脉显影时间及肝实质显影达峰值时间。结果各组肝动脉显影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各肝硬化组的肝静脉显影时间及肝实质显影达峰值时间从Child A组至Child C组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静脉显影时间及肝实质显影达峰值时间可作为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指标。
文献综述
HBVc ccDNA研究新动向
李文琍, 张新枝, 吴诗品
2008, 24(4): 297-300.
摘要: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
董加秀, 高继君, 赵守松
2008, 24(4): 300-303.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裴强, 王晓素, 王宪波
2008, 24(4): 304-306.
摘要:
NF-κB生物学特性及在肝病中作用
王春妍, 姜涛, 宓余强
2008, 24(4): 307-309.
摘要:
内毒素肝损伤及相关评价指标分析
张囡囡, 刘鹏, 赵丽娟
2008, 24(4): 309-312.
摘要:
p53基因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潘小平, 党彤
2008, 24(4): 313-315.
摘要:
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滕惠琴, 薛惠明
2008, 24(4): 316-318.
摘要:
诊断标准探讨
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探讨
程国才, 周智勇, 杜捷, 章前标, 李宝亮, 范磊, 徐廷栋
2008, 24(4): 319-31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