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重型肝炎的治疗
刘克洲, 吴仲文
2003, 19(6): 323-326.
摘要:
甲硝唑致急性中毒性重型肝炎一例
王菲, 郭伟, 王晓春
2003, 19(6): 326-326.
摘要:
药物性肝病的治疗
王吉耀, 郭津生
2003, 19(6): 327-329.
摘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并发肝功损伤及腹水一例
张建华, 钟怀印
2003, 19(6): 329-329.
摘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进展
罗生强
2003, 19(6): 330-332.
摘要:
48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中心静脉压测定临床意义
汪小生
2003, 19(6): 332-332.
摘要: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李传凤, 朴云峰, 邱香
2003, 19(6): 333-334.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肖芙蓉
2003, 19(6): 335-336.
摘要:
肝性脊髓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王振强, 金美玉, 朴云峰
2003, 19(6): 337-338.
摘要: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的肝脏损害
张晶, 赵军, 李三军, 单晶, 王芳, 段钟平
2003, 19(6): 339-341.
摘要: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可能的原因及机理。选择在我院住院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患者 12 8例。观察其临床表现特点 ,连续检测血常规、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和心肌酶谱等实验室指标 ,测定 32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部分患者行肝脏B型超声和尸检病理学检查。① 12 8例SARS患者中 ,97例存在除肺脏以外的其他脏器损害 ,以肝脏损害最常见 ;②转氨酶、心肌酶和炎症因子升高多见于发病后前 2周 ,并随着病情好转而下降 ;白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肌酐和尿素氮持续增高主要出现于重型患者的晚期 ;③肝脏B型超声和病理学检查显示肝脏有非特异性炎症改变。SARS患者容易发生肝脏等实质脏器的损害 ,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一部分 ,早期控制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助于延缓疾病进程 ,改善预后
SARS与乙肝病毒的关系探讨
黄月华, 高志良
2003, 19(6): 342-343.
摘要:
探讨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并发肝功能损害及其与乙肝病毒的关系。观察SARS患者 10 8例 ,其中同时有乙肝病毒携带者 38例 (A组 ) ,无任何肝病基础的有 4 6例 (B组 ) ,SARS患者有脂肪肝基础病的有 2 4例 (C组 ) ,比较各组SARS患者肝损害的程度以及乙肝病毒变异的关系。有乙肝病毒 (HBV)携带的SARS患者肝损害的程度显著高于无HBV感染者 ,同时并发重症肝炎的机率明显增高 ,在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SARS病毒后极易诱发病毒野生株增多。有脂肪肝基础的SARS患者和无脂肪肝患者肝损害无显著差异。有乙肝病毒感染或病毒携带者的SARS患者需密切观察肝功能积极防治急性肝细胞坏死
HBVpreS1-Ag、HBVpreS2-Ag、HBV-DNA、HBVM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乐爱平, 鞠北华, 胡庆宏
2003, 19(6): 344-346.
摘要: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HBVM、HBV -DNA、HBVpreS1-Ag及HBVpreS2 -Ag的相关性及其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HBVM、HBVpreS1抗原和HBVpreS2 抗原 ,FQ -PCR定量检测HBV -DNA。HBeAg与HBVpreS1抗原、HBVpreS2 抗原、HBV -DNA在HBV感染者血清中具有良好的平行关系 ,其阴 /阳性符合率均高于 73 1%。HBV -DNA、HBVpreS1抗原、HBVpreS2 抗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BeAg、HBV -DNA、HBVpreS1抗原、HBVpreS2抗原之间高度相关。HBVpreS1抗原和HBVpreS2 抗原较HBeAg敏感。应用HBVpreS1抗原、HBVpreS2 抗原、HBV -DNA及HBVM同时进行联合检测 ,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 ,了解HBV复制、转归 ,更确切地掌握病情的发生、发展及监测疗效和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雅博司治疗肝性脑病引起舌炎及味觉障碍一例
杜鹃, 张丽
2003, 19(6): 346-346.
摘要: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探讨
刘惠媛, 石裕明, 李剑萍
2003, 19(6): 347-348.
摘要:
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 (重肝 )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 ,并探讨其危险因素。对 16 0例重肝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 16 0例重肝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4 8例 (30 0 % ) ,肺部感染者死亡率为83 3%。 14例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 ,其中以真菌混合其它细菌感染为最常见。重肝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与重肝的病期、是否存在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是否有侵袭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有关。如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可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炎症活动度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方平, 吴同生
2003, 19(6): 349-350.
摘要: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本文观察 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按血清ALT水平分为ALT <2ULN、2~ 5ULN、>5ULN三组。所有病例给予拉米夫定每日 10 0mg,12月为一疗程。结果显示 :疗程结束后 ,ALT复常率为 6 5 0 6 % ,HBVDNA阴转率为 77 11% ,HBeAg阴转率为 5 5 5 5 % ,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 30 91% ,临床应答 85 5 4 %。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临床疗效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 ,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与肝脏炎症活动度无关。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愈高 ,拉米夫定疗效愈好
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致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丁巧云, 张汉荣
2003, 19(6): 351-352.
摘要:
研究拉米夫定服药后致重型肝炎的情况。 13例患者服用拉米夫定 3~ 2 3个月 ,检测服用前后肝功能、HBV复制的指标、HBVYMDD基序的变化。检测发现 13例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后 ,胆红素明显上升 (P <0 0 1)。HBeAg、HBV -DNA变化明显 (P <0 0 1) ,死亡 5例。长期使用拉米夫定有致重型肝炎可能
肝硬化与ABO血型的相关性分析
崔春吉, 张宪, 朴熙绪, 裴凤郁
2003, 19(6): 352-353.
摘要:
探讨肝硬化与ABO血型的相关性。检测 6 4 0例肝硬化患者ABO血型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显示 :①朝鲜族肝硬化患者较朝鲜族对照组A型血型显著为多 ,而汉族肝硬化患者ABO血型分布与汉族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②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 (PHC)者较未合并PHC者B血型显著为多 ,O血型显著为少 ;③男女肝硬化患者ABO血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 :肝硬化患者ABO血型分布与民族、是否合并PHC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而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慢性病毒性肝病钙调节激素与骨密度的关系探讨
王义国, 刘倩, 王文奇, 陈自平, 闫明先
2003, 19(6): 354-355.
摘要: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骨密度及钙调节激素的变化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用NM - 30 0单光子骨密度测量系统检测骨密度 ,空腹抽血检测钙调节激素 :1,2 5二羟维生素D3 [1,2 5 (OH) 2 D3 ]、甲状旁腺素M(PTHM)、降钙素 (CT)、骨钙素 (BGP)。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尺、桡骨宽度 (BM)、骨密度 (BMC)、骨矿物质含量 (BMD)较对照组均降低 ,且随肝病的进程而加重 ;1,2 5 (OH) 2 D3 、BGP降低 ,PTHM、CT升高 ;1,2 5 (OH) 2 D3 、BGP与尺桡密度呈正相关 ,PTHM、CT与尺桡密度无相关。慢性病毒性肝病引起肝性骨病 (BHD)在肝炎阶段已开始产生 ,BHD的发生主要是骨形成减少 ,而非骨破坏过多 ,1,2 5 (OH) 2 D3 的降低是其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
基质分解素1在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的酶原表达变化
王宇, 高毅, 蒋晓青
2003, 19(6): 356-357.
摘要:
研究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基质分解素 - 1(MMP - 3)酶原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建立四氯化碳中毒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采用半定量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 ,对肝纤维化不同阶段肝内MMP - 3的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MMP - 3的酶原表达。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MMP - 3酶原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强 ,至肝纤维化中期到达最高峰 ,到肝纤维化晚期及肝硬化阶段其表达较中期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对照水平。MMP - 3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直至肝硬化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清微量元素变化对肝硬化骨代谢异常的影响及病理学改变
陈自平, 刘倩, 王文奇, 王义国, 闫明先
2003, 19(6): 358-359.
摘要:
为探讨血清微量元素变化对肝硬化骨代谢异常的影响及病理学改变。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分别测定 32例肝硬化患者铜 (Cu)、锌 (Zn)、硒 (Se)、镉 (Cd)、铝 (Al)水平 ,并与 31例健康者对照。其中 17例患者及 12例健康者行骨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 ,肝硬化组血清Zn、Se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0 1,P <0 0 1) ,而血清Cd、Al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0 1,P <0 0 0 1)。组织学发现 14例骨质疏松 (OP) ,OP发生率为 82 35 %。OP患者重度组血清Zn、Se水平较轻度组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5 ) ,而血清Cd、Al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P <0 0 1)。提示肝硬化患者血清Zn、Se、Cd、Al存在明显异常 ,在肝性骨病 (HBD)的形成过程中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当补充Zn、Se ,而减少Cd、Al摄入 ,对HBD的防治将产生有益作用
微血管密度与肝癌脉管侵袭关系的研究
何敏, 朴云峰, 唐彤宇
2003, 19(6): 360-361.
摘要:
探讨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MV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脉管侵袭和转移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法 (streptavidinperoxidase ,S -P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 )对手术切除的 5 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 5 8例癌旁组织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的MVD进行了检测。在 4 0 0倍视野下选择 5个最密集区 ,记算MVD数量 ,取其均数。 (1)MVD在HCC组织中比癌旁组织明显增高 (P <0 0 1) ;(2 )HCC中有转移者及包膜不完整者 ,MVD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及包膜完整者 ,(P <0 0 1) ;(3)HCC中脉管侵袭阳性组 ,MVD明显高于脉管侵袭阴性组 (P <0 0 1)。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MVD与肿瘤的脉管侵袭和转移行为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定HCC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犀黄丸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及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李莉芳, 陈如山, 刘新民
2003, 19(6): 362-363.
摘要:
研究犀黄丸 (含药血清 )诱导肝癌Bel- 74 0 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凋亡过程中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过程中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显示有明显的DNA梯带 ,同时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 ,以凋亡早期较为明显。犀黄丸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缬沙坦对慢性肝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控及临床意义
宋怀宇, 韩丽辉, 孙成刚, 朱菊人
2003, 19(6): 364-365.
摘要:
研究缬沙坦对慢肝、肝硬化患者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5 4例慢肝、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 80mg/日 ,疗程 1个月。采用放免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肾素 (PRA)、血管紧张素Ⅱ (AⅡ )、醛固酮 (ALD)的变化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测定治疗组 5例慢肝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原mRNA、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经缬沙坦治疗后 ,血清PRA、AⅡ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ALD则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RAS各激素水平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 ,而肝组织血管紧张素原mRNA、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mRNA的表达较治疗前降低。研究提示缬沙坦可以有效抑制慢性肝病患者循环和肝组织局部RAS的过度激活 ,对慢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射频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崔永泽, 张利辉, 崔忠, 王文跃, 程雷, 杜冬
2003, 19(6): 366-367.
摘要:
探讨射频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对 81例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射频联合无水酒精注射 4 1例和单纯射频治疗 4 0例。联合组病灶变小 2 9例 ,AFP阳性的 2 0例治疗后AF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单纯射频治疗组病灶变小 19例 ,AFP阳性的 2 4例治疗后 18例AFP下降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射频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可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酒精换洗法在肝囊肿硬化治疗中的意义
曾建生
2003, 19(6): 367-367.
摘要:
局部注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肝癌
皇甫超申, 赵志军, 杨义明
2003, 19(6): 368-369.
摘要:
探索介入化疗、局部注射TIL、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综合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活检肝癌组织 (2 - 3)g ,体外分离、培养扩增TIL ,在介入化疗的基础上经皮癌灶注射TIL。患者PR时间、带瘤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症状明显改善。综合应用介入化疗、局部注射TIL、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可明显提高晚期肝癌疗效
黛矾散对雌激素诱导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的影响
程良斌, 赵友云, 汪晖, 孔锐
2003, 19(6): 370-371.
摘要:
观察黛矾散及其各组分对雌激素苯甲酸雌二醇 (EB)诱导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的影响。采用EB复制雌激素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 ,并观察黛矾散及各组分对实验大鼠血清、肝匀浆及肝细胞亚膜中观察指标的影响。雌激素所致肝内胆汁淤积中 ,血清总胆汁酸 (TBA)、总胆红素 (TBil)、及ALT、ALP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5 ) ,总胆固醇(Tch)明显下降 (P <0 0 5 ) ;肝匀浆、毛细胆管膜中ALP亦明显升高 (P <0 0 5 ) ;肝匀浆及肝窦膜中Na+ -K+ -AT Pase、Mg+ + -ATPase活性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经口投予黛矾散及其组分明矾和青黛后 ,均可不同程度拮抗雌激素所致上述变化 ,且黛矾散的作用优于单用明矾或青黛的作用 ,而明矾的作用又优于青黛
螺旋藻阻断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机制的研究
褚燕君, 卢艳如
2003, 19(6): 372-373.
摘要:
研究螺旋藻阻断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实验分正常对照组、四氯化碳组、螺旋藻组 (均n =8)。后两组分别用 4 0 %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螺旋藻组给予含螺旋藻精粉的指状饲料条 ,共12w。测定血清层粘连蛋白 (LN) ,Ⅲ型前胶原 (PC -Ⅲ ) ,Ⅳ型胶原 (Ⅳ -C) ,透明质酸 (HA) ,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 ,肝组织羟脯氨酸 (HYP)含量。螺旋藻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四氯化碳组 ,螺旋藻组LN、Ⅳ -C低于四氯化碳组 (P <0 0 5 ) ,螺旋藻组PC -Ⅲ、HA ,TNF -α ,PDGF明显低于四氯化碳组 (P <0 0 1) ,肝HYP含量亦显著低于四氯化碳组 (P <0 0 5 )。螺旋藻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有阻断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形成而发挥作用
长疗程大剂量胸腺肽在急性乙肝的治疗价值——附30例临床疗效观察
崔洪岭, 胡文杰, 辛立民, 封飞
2003, 19(6): 374-375.
摘要:
长疗程大剂量应用胸腺肽辅助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30例与常规治疗 30例做对比观察。结果显示 :治疗组肝功 (ALT)复常率前两个疗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阴转率和抗 -HBs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长疗程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急性乙型肝炎 ,在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肝癌组织中内质网蛋白基因表达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陆东东, 张锡然
2003, 19(6): 375-376.
摘要:
为研究肝癌中内质网蛋白基因 (RTN)表达及初步功能。利用免疫组化、真核转染、体内外抑瘤试验等方法。结果显示肝癌中RTN呈下调表达 ,RTN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膜 ,并且与肝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转染RTN后 ,体外肝癌细胞生长率明显减少 ,一些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体内肿瘤抑制率为 85 6 4 %。转染RTN细胞产生肿瘤的坏死级别较高于其它两组。RTN可能作为候选抑癌基因在肝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肝硬化伴顽固性腹水自体回输术——48例临床疗效观察
何洁
2003, 19(6): 377-377.
摘要:
临床上应用透析治疗技术进行腹水浓缩回输 ,即将腹水引至体外经透析器进行脱水 ,然后输回腹腔 ,并将浓缩的腹水部分输入静脉 ,此方法是治疗肝硬化大量顽固性腹水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拉米夫定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2例疗效随访
张国强, 盖美茹, 王灵菊, 韩凤琦, 亓民, 臧珂
2003, 19(6): 378-378.
摘要: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Ⅳ型胶原与肝组织内Ⅳ型胶原相关性研究
张佳光, 肖和杰, 刘霞, 李平
2003, 19(6): 379-379.
摘要: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一例
姜志明, 邱洁, 朱贵月
2003, 19(6): 380-380.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年第19卷总目录
2003, 19(6): 381-38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