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近年来肝纤维化主要新进展(上)——发病机理研究
蔡卫民, 陈峰
1998, 14(2): 3-5.
摘要:
近年来肝纤维化主要新进展(上)——发病机理研究蔡卫民陈峰作者单位:310003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近年来肝纤维化研究已有较大进展,业已公认,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虽不同肝病致病机理不完全相同,但各种不同病因肝纤维化发生最终共同途...
α干扰素在小儿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何卫平
1998, 14(2): 3-5.
摘要:
α干扰素在小儿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何卫平综述朱传琳审校作者单位:100039,北京解放军302医院α干扰素在体内由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在体外可利用重组DNA技术获得。α干扰素在成人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疗效肯定,但在小儿肝炎中的应用各家报道不...
治疗性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仝文斌, 张春英, 陶其敏
1998, 14(2): 3-5.
摘要:
治疗性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仝文斌张春英陶其敏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所致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除干扰素有一定疗效外,目前仍无实际可用的治疗手段和药物。近年部分国内...
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
冯福民, 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1998, 14(2): 3-5.
摘要:
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冯福民综述米志宝张习坦审校作者单位:063000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冯福民)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米志宝张习坦)乙型肝炎病毒(HBV)为嗜肝DNA病毒。HBV-DNA基因组呈环状。目前发现至少有6个可被...
HBV X 基因及前C区突变对临床的影响
王志刚, 毕平安, 王兆丰, 王君耀
1998, 14(2): 3-5.
摘要:
HBVX基因及前C区突变对临床的影响王志刚毕平安王兆丰王君耀作者单位:314000浙江嘉兴二院(王志刚毕平安王兆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王君耀)HBV-DNA核苷酸负链的长度为3.2kb,其基因共有6个开放读码框架(ORF),主要为S、C、P...
病毒性肝炎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
李训友
1998, 14(2): 3-5.
摘要:
病毒性肝炎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李训友作者单位:251700山东省滨州地区中心医院我国为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尽管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存在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致使部分婴儿的预防措施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垂直传播是许多肝炎病毒...
自由基与肝胆病
康九红, 周良楣, 张岫兰
1998, 14(2): 3-5.
摘要:
自由基与肝胆病康九红周良楣张岫兰作者单位:730000兰州大学(康九红);山西省肝胆病检查防治所(周良楣);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张岫兰)所有需氧生物的代谢过程均有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两者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自由基为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如完全缺...
血清HBsAg阳性患者肝癌及癌旁组织中HBx基因的表达及p53基因的突变
何群, 张世俊, 张玉魁, 潘忠诚, 周丽娜, 张岐山
1998, 14(2): 3-5.
摘要:
本实验用PCR、PCR-SSCP银染方法对24例血清HBsAg(+)患者肝癌及癌旁组织中HBx基因表达和p53基因突变进行了检测。肝癌组织中HBx基因表达率为17%(4/24),p53基因突变率为33%(8/24),癌旁正常组织和硬化组织中均无HBx基因表达和p53基因突变。存在HBx表达的肝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率为100%(4/4),p53基因突变与HBx基因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提示p53基因突变机制与HBV感染与整合以及HBx的启动有一定关系
Bcl-2及相关蛋白bax在人肝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郭琳琅, 曹长安
1998, 14(2): 3-5.
摘要: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21例肝胆管癌中bcl-2及相关蛋白bax的表达,以探讨两者与肝胆管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发现21例肝胆管癌中癌细胞阳性15例,阳性率为71.4%,bcl-1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明显关系(P<0.05)。bax阳性表达率较低,为9.5%。结论:bcl2与肝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还可作为肝胆管预后评估的一项参考指标。而bax在肝胆管癌的发生过程中作用有限
直接肝脏注射促肝细胞生长素对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及肝纤维化指数的影响
马勇, 严家春, 刘健虎, 裴波, 陈文笔
1998, 14(2): 3-5.
摘要:
本文通过直接肝内注射及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两种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例,比较两者对肝炎组织活动性指数(HAI)及肝纤维化指数(HFI)的影响。结果治疗后,直接肝内注射组的HAI及HF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并显著低于静脉给药组的HAI及HFI(P<0.001);静脉给药组的HA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HFI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接肝内注射PHGF在短期内即可显著改善慢性乙肝肝组织的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程度,且经两次以上肝活组织检查随访,其病理改变与治疗后未见明显恶化
TdT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检测肝细胞癌凋亡
崔金环, 刘晓松, 司建华, 刁均民
1998, 14(2): 3-5.
摘要:
应用TdT介导dUTP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了30例肝细胞凋亡病变,均见不同范围的阳性:单个癌细胞阳性14例;点状阳性7例;小片状阳性6例;大片状阳性3例。偶见胞浆阳性。该技术快速、简便、灵敏、特异,适合于临床研究及实验室开展
CD3AK细胞对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
丁贤, 朱争艳, 张卫民
1998, 14(2): 3-5.
摘要:
本文采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对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并对该患者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进行测定。观察CD3AK细胞对肝癌的疗效以及对该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结果显示:肝癌患者治疗后CD3、CD4和CD8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高,CD3和CD4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D3AK细胞能增强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观察亦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肝病理形态学计量与其功能关系的研究
张学文, 何尔斯泰, 王春艳, 刘建华, 马冲, 张洪毅
1998, 14(2): 3-5.
摘要:
为探讨肝硬化病人肝病理形态学计量与其功能的关系,本文利用Luzex-F图象分析仪为14例正常人和25例肝硬化病人行肝病理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间质比、肝实质内肝细胞面数密度(NA)与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红素定量及胆碱酯酶活性均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对肝功能分级、判定肝储备功能有重要意义,从形态定量改变可以推测其功能变化
p53蛋白在胆囊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樊峰, 吴卫国, 钱本仪, 缪杏珍
1998, 14(2): 3-5.
摘要: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42例胆囊腺癌和8例胆囊腺瘤中p53蛋白(突变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胆囊腺癌中p53阳性率为47.6%,胆囊腺瘤及癌旁正常粘膜阳性率均为0%,与胆囊腺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p53在胆囊低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P<0.05),p53基因的突变或过表达是胆囊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基因事件,p53蛋白的过表达可能预示着较差的预后
肝硬化患者血细胞内氨基酸检测的临床研究
丁晓红, 穆文广, 刘安妮, 赵素艳, 曲力娟, 王通华
1998, 14(2): 3-5.
摘要:
采用日立835-50型高速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肝硬化患者血细胞内氨基酸。结果显示:1.肝硬化红细胞内天门冬、缬、异亮、亮和组氨酸降低;丝、谷、甘、酪、苯丙、精和脯氨酸明显增高。(P<0.05)2。肝硬化白细胞内氨基酸谷、缬、亮和脯氨酸降低,苏、丝、丙、异亮、苯丙、酪、组和精氨酸增高。(P<0.05)3。肝硬化血细胞支/芳比值与血浆相同均降低,但红细胞内有5种氨基酸增高使总量增加207.86μmol/L;白细胞有13种增高302.68μmol/L。提示血细胞在调整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在某方面与血浆作用相反
肝硬化患者血中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及意义
陈德珍, 赵颖, 杨丽
1998, 14(2): 3-5.
摘要:
以生物定量法测定35例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10例血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中PAF含量为227.74±27.60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6.44±14.36ng/ml,P<0.01。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B和C级患者PAF含量分别为231.93±19.37及232.74±28.67,二者明显高于A级患者的183.44±19.09,P<0.05。结论提示肝硬化患者在内毒素的诱导下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合成PAF增加。文中对PAF在肝损伤、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作了扼要讨论
肝源性溃疡的基础与临床
冯永毅, 张万岱, 赵世民
1998, 14(2): 3-5.
摘要:
本文报告118例肝源性溃疡,内镜下肝硬化病人溃疡检出率为12.5%。临床特点如下:1.发病年龄较一般性消化性溃疡晚十多岁;2.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病程长,漏诊率高;3.出血率高达46.7%;4.胃酸明显高于正常人,胃泌素明显高于对照组,HP感染率升高不明显;5.难以治愈,而洛赛克有良好的疗效
门脉高压性胃病——附254例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楼雅依, 林富增
1998, 14(2): 3-5.
摘要:
本文对254例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病人进行胃镜检查,检出门脉高压胃病130例,发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无关
肝硬化病人白细胞吞噬功能与血浆纤维连结蛋白和内毒素水平的关系
杨刚毅, 李伶, 唐莉, 江雅琴
1998, 14(2): 3-5.
摘要:
本文测定36例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吞噬功能、血浆纤维连结蛋白(Fn)、内毒素浓度;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和F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这两项指标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浓度明显升高,与白细胞吞噬功能呈明显负相关。提示上述改变可能是肝硬化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的主要因素
病毒性肝炎血清 HBV DNA 和 HCV RNA 同时检测的探索
利娟, 苏秀芬, 牛俊奇, 许昶, 王彦宽, 杨宝忠
1998, 14(2): 3-5.
摘要:
本文对HBVDNA和HCVRNA用PCR方法一次性同时检测技术进行了探索,经对92例患者血清的检测的结果显示,与同份血清单一PCR方法所检测的HBV和HCV感染阳性总符合率为98.16%,说明此种多重套式PCR方法对临床诊断HBV和HCV感染具有实用价值
病毒唑联合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李彦恒, 吴玮, 孙军
1998, 14(2): 3-5.
摘要:
为探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较好的方法;本文采用病毒唑联合重组基因干扰素(IFN-α2b)治疗34例慢性丙型肝炎,并以单用IFN-α2b治疗的28例为对照;结果:联合用药组的HCVRNA转阴率为58.82%,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故认为,IFN-α2b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比单用IFNα2b疗效
新生儿乙肝疫苗长期免疫后抗HBs动态观察
陆建华, 黄飞, 倪正平, 陈建国, 朱源荣
1998, 14(2): 3-5.
摘要:
本文观察了611例新生儿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5年及10年的血清抗HBs变化。结果表明,新生儿免疫后5岁抗-HBs低水平者在10岁时有22例升至高水平。5岁时抗-HBs(-)幼儿在10岁时有52例达到低水平,有17例达到高水平。提示生活在启东这个肝炎高发地区环境中,幼儿受HBV侵袭的机会很多,免疫者体内特异性抗体下降或消失后再暴露于HBV时,就会发生自然加免现象或迟发的免疫回忆反应
抗HB-iRNA大剂量腹腔注射治疗乙型慢性活动型肝炎33例
石明仁, 周道新
1998, 14(2): 3-5.
摘要:
用大剂量腹腔注射治抗HB-iRNA的方法治疗乙型慢活肝33例,并与抗HB-iRNA肌注组和干扰素治疗组随机单盲对照。结果大剂量腹腔注射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肌注组,与干扰素组接近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观察
陈凯红, 刘海肃, 沙安莉, 裴豪
1998, 14(2): 3-5.
摘要:
本文检测5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显示:血清和腹水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P<0.05或0.01)。腹水感染者血清和腹水IL-6、TNFα水平高于非感染者(P<0.01或0.001),当感染控制后血清和腹水IL-6、TNFα水平仅能降至非感染者水平而不能恢复正常。结果揭示,IL6、TNFα参与肝炎后肝硬化病理发展过程并在腹水的形成中发挥作用。检测血清和腹水IL6、TNFα值变化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的诊断、判断疗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胆道蛔虫病临床过程的B超追踪观察
钟显玉
1998, 14(2): 3-5.
摘要:
为了探讨胆道蛔虫病症状缓解与蛔虫退出胆道的关系、蛔虫死亡后的声象图改变,我们对64例进行了1-13周B超追踪观察。56例经保守疗法治愈,其中26例蛔虫退出胆道(包括2例胆囊蛔虫),30例蛔虫仍滞留于胆道而无明显症状。蛔虫死亡后声象图变为模糊不清、断续的条索状光带。本文提示,症状消失并不意味着蛔虫退出,胆囊蛔虫病也可能保守治愈。判断疗效应用B超追踪,直至蛔虫完全排出胆道
国产干扰素(赛若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祝桂琅, 钟建平, 黄志荣
1998, 14(2): 3-5.
摘要:
50例慢性乙型肝炎应用赛若金(国产a-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连续三个月为一疗程,共用药50支300万u。对照组50例应用干扰能每支300万U,用药次数和疗程与赛若金组相同。结果赛若金组与干扰能组相比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54.0%与50.0%,HBeAg转阴率各为48.0%与46.0%,HBV-DNA转阴率各为51.4%与52.7%,以上三项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观察结果表明,赛若金与干扰能比较,具有疗效相仿,副作用小和费用低等优点
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的观察
付春彬, 王秀敏, 李瑞清, 李威
1998, 14(2): 3-5.
摘要:
本实验应用ELISA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PHC)病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探讨了IL-6含量与肝癌病情的关系。结果表明:1.IL-6在PHC病人组明显高于肝硬化(LC)组和对照组:2.IL-6与AFP含量呈正相关;3.IL-6在肿瘤直径大于5cm单发组,明显高于直径小于5cm单发组;4.肝内转移组,又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组。说明IL-6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白细胞介素-2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肝的观察
王长嘉, 路洪艳, 房长茂, 刘宇琼, 郝璞
1998, 14(2): 3-5.
摘要:
应用基因工程人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慢性乙肝67例。其中对照组29例,用10万U静脉滴入;观察组用5万U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观察组的HBeAg和HBV的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提示IL-2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有一定抑制和清除作用,采用足三里穴注射者,疗效优于单纯用药者
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对肝细胞膜钠-钾ATP酶的影响
周艳贤, 杨永平, 陈德永, 朱安今, 赵军, 白艳萍
1998, 14(2): 3-5.
摘要:
本文通过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观察TNF、LPS及重型肝炎血清对肝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NF、LPS浓度的增高、肝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而经56°C30分钟热处理的重肝患者血清对钠钾ATP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重型肝炎血清中TNF、LPS可能是抑制钠钾ATP酶活性的主要生物成份;钠钾ATP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引起重型肝炎肝细胞水肿、坏死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重型肝炎血清中TNF、LPS水平可能是抢救治疗重型肝炎的关键措施
肝包虫囊肿肝内破裂引起猝死三例
邬增繁, 丛媛芝
1998, 14(2): 3-5.
摘要:
肝包虫囊肿肝内破裂引起猝死三例邬增繁丛媛芝包虫囊肿肝内破裂,包虫液直接进入肝脏血流,引起过敏性休克而致猝死的病例极为少见,我院曾发现三例,均经尸体解剖证实,现报告如下:例1,死者女性,14岁学生,平素身体健康,因肝区被一同学肘部撞击,当即倒地,面色青...
伊曲康唑致急性药物性肝炎一例报告
邹玉娟, 万迎春
1998, 14(2): 3-5.
摘要:
伊曲康唑致急性药物性肝炎一例报告邹玉娟万迎春作者单位:132400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内科于×,女,26岁。病历号:260284,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食半月,于1996年8月8日入院。缘于半月前始,因患甲癣;服用伊曲康唑14盒后出现食欲减退,...
乙、丙、丁、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一例
陈伟星
1998, 14(2): 3-5.
摘要:
乙、丙、丁、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一例陈伟星作者单位:529100,广东新会市医院患者男,26岁,因乏力、腹胀及尿黄二周于1996年7月23日入院。慢性乙肝史一年半,曾二次在本院住院。1995年10月至1996年4月期间,隔日注射300万U的干扰素。否认输...
腹痛、发热、肝大
保军平, 张平
1998, 14(2): 3-5.
摘要:
腹痛、发热、肝大保军平张平作者单位:655000,云南省曲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一、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5岁,居民,住院号:118598。因持续性上腹部胀痛伴发热1月余入院。腹痛不放射,体温38℃左右,无腹泻及粘液便;间断使用过“庆大毒素”等。10天前因...